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量感”的有效策略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知识学习和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助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为此,本文从多方面探讨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量感”;有效策略
引言刺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量感非常重要。量感是对事物对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厚薄等可测量的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一些小学数学课堂上,存在教师只注重灌输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而没有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不注重学生量感培养的现象。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量感”,帮助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为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形成打下经验基础。
1小学数学量感的概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将量感新增为核心素养的表现之一,量感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这里的可测量属性范围很广,比如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厚薄等。感知是学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对物体的感受。量感不同于数感,所谓数感,强调的是对数和量的感知,量与量的关系,以及对运算结果的估计。由此可见,数的意义和量的意义不是同一个概念。简单地把数感等同于量感,或者把量感泛化到数感的范畴,都不是科学的做法。特别是将量感归属于数感的范畴,会使更多的教师对量感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数学教学中缺乏对学生量感培养的意识。
2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有效策略
2.1建构知识结构,促进内化“量感”
“量感”的建立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充分把握不同量的本质区别,建立对不同量的清晰认识。比如,很多同学在学习了“周长”和“面积”的知识后,不仅对同一种计量单位了解不够,还容易混淆不同的计量单位。学习“体积单位”时,学生第一次接触三维空间单位,这种计量单位比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更抽象。如果分不清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区别,学生的“单位制”就更混乱了。因此,在教学“体积单位”的知识时,教师应将其与之前的
计量单位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明晰其中的区别,抓住各自的本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两本书”为媒介,通过设问,逐步带领学生认识计量单位。一问:假如要比较两本书的厚度,应该用哪种计量单位?二问:如果比较两本书封面的大小,应该用哪种计量单位?借助实物,学生可以迅速回忆起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分别测量线的长短和面的大小的。然后,教师可以进行三问:应该用什么单位来比较两本书体积的大小?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就不会再想到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了。这时候老师就可以自然地把新课引入教学。通过三个问题,教师可以初步帮助学生识别不同维度的三种计量单位,并在不同类型的单位之间建立“量感”。
1.08b2.2 利用多样化活动,加强学生“量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量感”的培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组织各种活动,如探究活动、交流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积累“量感”。当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每个学生表达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引导,鼓励学生共同讨论和学习,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顺畅。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
学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活动:制作一个长方体展示柜,要求这个展示柜的长、宽、高分别为 6 分米、40 厘米、5 分米,并且使用铝合金条做此展示柜的框架,再在框架上安装玻璃。学生在制作这个长方体展示柜的过程中,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共需要使用多长的铝合金条?需要的玻璃面积是多少?展示柜占据的空间为多大?”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分别长方体的棱长和、面积和体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制作长方体展示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强化了“量感”。在小学数学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有严格的要求。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水平,教师应根据学科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创新教学设计。在培养学生的量感方面,教师需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对学生“量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实现学科教学目标,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注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创新,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2.3注重生活素材的应用
量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视觉和触觉感知,涉及它们的大小、长短、数量、粗细、快慢等方
面。将生活中真实客观的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其含义。而在生活中,有很多适合数量感培养的材料,可以在教学中应用。在质量的对比中,学生往往很容易受到大小的影响,由“一斤棉花体积大于一斤铁块”得出“一斤棉花重于一斤铁块”的结论,学生在视觉冲击下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时教师引入密度的概念解释两者,但学生的本来知识基础就有限,再引入密度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将问题复杂化,但学生就是不能理解怎么办?这时请学生亲身感受是最好的办法,学生能触摸到物体,就能通过身体感知。再如,如果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大小的关系,可以直接拿篮球和乒乓球做比较。如果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短关系,可以展示两段不同长度的绳子,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如果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快慢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对比分析走路和跑步的速度。但这只是两者的比较。在学生基本感知后,可以引入第三个物体或数据,逐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量感。生活中的事物往往是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进行教学,使教学生活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量感。如果能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描述,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对培养学生的量感培养也有很大的作用。
2.4加强实践,充实量感
maybridge学生在课堂上的测量和测试结果可以达到课堂学习的效果,但学生的记忆能力有限,对长度的感知较弱,即量感不强,需要课后进行实践,加强巩固和实际应用。如果老师可以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家里常用家具的数据测量。比如让学生估算电视、茶几、冰箱的长、宽、高,并记录估算结果。然后,使用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最后,将估算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以检验自己估计的“准确性”。通过一系列课后实践活动,学生能很好地掌握一些常见物体的“大小”。同理,在学习质量时,可以请学生回家后称个人体重、称自己家一顿饭吃的米的重量、估计一斤蔬菜有多少等活动。通过以上一些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完成的课后测量活动,充实学生的量感,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结束语镀铬工艺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时,应强调素养的培养,从量感上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发展需要,使其获得基于课本知识的全面发展,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试衣
 参考文献:
 [1]赫春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64):61-62.
[2]谢海英.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力的有效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05):70-71.
[3]严隆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J].求知导刊,2019(52):59-60.
>zn21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5:28: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2739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培养   教学   单位   数学   学习   测量   教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