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

编号QMSD/JWC-13-10
盲点监测系统
授课日期
2014年月日
授课班级
12级综高、五年制高职
授课课时
2
授课形式
讲授
使用教具
电子教案
授课章节名称
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
教学目的应用系统集成
1.了解“可燃冰”对于解决人类即将面临的能源危机问题的巨大价值。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特点。
3.体会本文既具科学性,又具通俗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可燃冰”的相关方面的知识
2.学习本文抓住说明对象全方位进行说明的方法。
3.学习本文辩证分析的思维方法。
4.了解科技新闻的文体特点在文本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
了解科技新闻的文体特点在文本中的体现
更新、补充、
删节内容
课外作业
完成课后联系与练习册
教学后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第一教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知道什么是能源吗?你能说说哪些是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吗?
所谓能源,它是自然界赋存的已经查明和推定的能够提供热、光、动力和电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来源。
它主要包括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属于一次能源;电力、热力、成品油等属于二次能源。此外,还可分为其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
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工业革命以来,能源安全问题就开始出现。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能源安全已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各国都制定了以能源供应安全为核心的能源政策。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在稳定能源供应的支持下,世界经济规模取得了较大增长。但是,人类在享受能源带来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利益的同时,也遇到一系列无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战,能源短缺、资源争夺以及过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是一篇典范的科技新闻,既有科学性,又有新闻性。作者采用规范的新闻文体,向读者介绍了“可燃冰”作为第四代能源的价值以及对于解决能源危机的可能性,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语言通俗形象。
二、检查预习,储备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殆尽(dài)泄漏(bs认证xiè) 海啸(xiào)追溯(蕴藏(yùncánɡ
储量(chǔ) 角(jué) ()  甲烷(wán)  双刃剑(rèn
氢气(qīnɡ) 钻探(zuān)苛刻(  堵塞()  寄予厚望(yǔ)
迄今(氮气(dàn) 纬度(wěi) 地壳(qiào)迫在眉睫(jié
2.解释下列词语
气藏:气田。                  蕴藏:蕴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迄今:到现在。迄,到。        矿藏:地下埋藏的各种矿物的总称。
泄漏:液体、气体排出。        泄露: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
批量抓鸡
储量:(自然资源)储藏量。      苛刻:(条件、要求等)过高,过于严厉;刻薄。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寄予厚望:寄予,寄托。厚望,很大的期望。
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片刻也不能拖延。刻,片刻。容,容许。缓,延缓。
迫在眉睫:迫,迫近。眉睫,眉毛和眼睫毛,指眼前。形容事到眼前,十分紧急。
消耗殆尽:消耗,(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殆,几乎,差不多。
3.填空
《“可燃冰”将解千年忧》的作者是向杰,选自《科技日报》。
三、朗读课文,梳理文本
1.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2.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是一篇科技新闻,科技新闻是对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科技新闻既有新闻性,又有科学性。一般来说,科技新闻的主体部分属于科技说明文。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提出全文的核心观点:分布广泛、储量丰富的可燃冰有着巨大的潜在能力,可以作为替代能源解决人类即将面临的能源危机问题。
第二部分(69),介绍人们对气水合物的探究历史及认识过程,指出“可燃冰”作为第四代能源对于未来能源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0),介绍天然条件下“可燃冰”形成的条件及其分布和储量。
第四部分(1114),说明“可燃冰”作为未来新能源的同时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对于“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加以小心对待。
四、资料链接,补充知识
1.本篇科技新闻的结构
本文作为一篇典范的科技新闻,文体规范,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由五个部分组成:
标题,既说明研究的对象——“可燃冰”,又以问题提出的方式,指明研究的目的——报告“可燃冰”能否“解千年能源忧”的问题,高度概括了新闻内容,反映了新闻主题。
导语,介绍了“海底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可满足人类1000年的能源需要”,并简要地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及其巨大的潜在能力,在开头部分以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内容,高度概括了文章要进行报道的主要内容。
主体,是这篇科技新闻内容的最重要的部分,用具体、充分、典型的材料充分展开导语,详细地叙述新闻事实。包含这样几个新闻的事实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本文的主体部分先介绍人们对气水合物的探究历史及认识过程,指出“可燃冰”作为第四代能源对于未来能源的重要性;再介绍天然条件下“可燃冰”形成的条件,以及分布和储量。
结语,为全文小结或指出事物发展趋势,引起读者关注和思考。本文的结语说明“可燃冰”作为未来新能源的同时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对于“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加以小心对待。
背景,本文的背景在文本开头的导语中,作者从人类即将面临的能源危机及对替代能源的寻求谈起,提出“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提供的资料”介绍解决之道——“可燃冰”,以此作为本文介绍“可燃冰”的大背景,丰富了新闻内容,深化了主题。背景,是新闻的从属部分,无固定位置,可在主体之中,独立成段。
2. 本篇科技新闻语言的通俗性
科技新闻的语言要求尽量做到平实通俗,这是由于科技新闻主要面向的是非专业的社会成员所决定的,因此在语言运用上有别于专门科学技术领域的语言运用。科技新闻“不可避免地要用到术语符号等,但通常要求尽可能少用艰深的术语,在无法避免时,也要求在保证表义明确的前提下尽可能作通俗化的解释、定义或进行外延的界定,有时甚至还会附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在句式的运用上则于注意严密性的同时也时时留意于灵活变化”(李熙宗)。
本文语言的通俗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生活化的语言介绍说明对象。“人们恨不得天然气水合物越少越好”人们现在巴不得其储量越多越好”,用这种生活化的语言解释人们对“可燃冰”价值的认识过程非常通俗、形象。用“引发海啸导致翻船”这样的后果解释“可燃冰”“遇减压会迅速分解”“极易造成井喷”“使海水汽化”这些术语也更为形象直观,容易理解。
二是巧用修辞形象介绍说明对象。“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和水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采用比喻描绘“可燃冰”,形象感强;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在苏联科学家的帮助下,‘可燃冰’终于翻了身”,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表达人们对“可燃冰”的认识了有了深刻的变化。
三是介绍背景,使说明具有故事性。作为科技新闻,由于其经常报道人们比较陌生的领域,背景材料的运用尤为重要。文章在第一部分里不惜用大量笔墨为读者介绍“可燃冰”的研究背景知识,可以深深吸引对能源感兴趣的读者;又以讲故事的口吻介绍人们与“可燃冰”相识相知的过程,语言亲切,引人入胜;作者还以“什么是天然气水合物呢?它真有如此巨大的潜在能力吗?”“到底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可燃冰’?”这样的问句形象而直观地引起下文的说明,使得文章思路清晰,文章内容更为通俗易懂。
五、课后思考,延伸学
1.想一想:什么是“可燃冰”?它的学名是什么?
2.说一说:“可燃冰”分布在哪?它的作用是什么?
课文板书
“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
向杰
酒精气化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梳理课文,认识了“可燃冰”,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跟随作者,去开发、研究“可燃冰”。
二、感知课文,合作研讨
1.什么是可燃冰?它的学名是什么?
“可燃冰”是一种海底大陆坡上的冰雪般固态甲烷气体的水合物。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又称之为“可燃冰”或者“气冰”、“固体瓦斯”。
2.可燃冰分布在哪?
它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深的大陆架或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世界上有79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气藏。
3.它的作用是什么?
从能源的角度看,“可燃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
4.“可燃冰”是怎样形成的?
“可燃冰”或者说甲烷水合物,就是作为一种科学探索的产物,被科学家维纳德于1888年合成。形成“可燃冰”最少要满足三方面条件:第一是温度不能太高。海底的温度是2℃至4℃,适合“可燃冰”的形成,高于20℃就分解;第二是压力要足够大。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形成“可燃冰”。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越深压力越大,“可燃冰”就越稳定;第三是要有甲烷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上述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可燃冰”。
5.为什么说“可燃冰”对于满足人类能源需要有“巨大的潜在能力”?
(1)它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深的大陆架或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世界上有79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气藏。
(2)“可燃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
(3)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
6.人类对“可燃冰”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人们恨不得天然气水合物越少越好”——“人们巴不得它的储量越多越好 ” 在1930年的时候,“可燃气”被人们知晓是因为它“堵塞住了天然气的输送,成为麻烦制造者”,所以“人们恨不得天然气水合物越少越好”;现在,随着对“可燃冰”在未来能源方面所扮演角重要性的认识,人们巴不得它的储量越多越好,尽管当前技术还不足以规模开采,但是利用“可燃冰”作为第四代能源只是时间上早晚的问题。
7.开采“可燃冰”有多难? 为什么说“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
利: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能很大程度解决能源问题。
弊: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不易开采和运输。
8.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1)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作比较:把事物的不同点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4)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5)打比方:将甲事物比作乙事物,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pinset(6)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7)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8)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9)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三、回眸课文,归纳总结
1.课文主旨
文章围绕可燃冰这一中心对象展开说明,从什么是可燃冰入手,依次介绍了可燃冰的特点,人类对可燃冰的认识过程,多角度地展示了可燃冰对人类的影响及危险性,帮助人们清晰全面地认识这一新能源。
2. 写作特点
中心明确,详略得当;采用多种说明方法,立体式全方位地进行说明;语言通俗易懂,形象性强。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升
    1.阅读第一部分,出所用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打比方:“天然气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又称之为‘可燃冰’或者‘气冰’、‘固体瓦斯’。”
列数字:“海底以下0到1500米深的大陆架或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世界上有79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气藏”“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
    2.阅读第二部分,整理人类对气水化合物认识过程和探究历史,分条陈述。
最早可追溯到1810年,英国科学家戴维在实验室中把通入水中,在摄氏零度以上出现了“冰块”,由此人们首次认识到了气水合物这种物质。
“可燃冰”或者说甲烷水合物,就是作为一种科学探索的产物,被科学家维纳德于1888年合成。
  1934年美国科学家汉默施密特发表了关于天然气水合物造成输气管道堵塞的有关数据。
  1968年,人们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北部的麦索雅哈气田(现已关闭)发现了可燃冰
  2002年美国科学家发现,氢气在2000多个大气压下和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也能够形成气水合物,由于气体分子越小,形成气水合物越难,而氢气分子是最小的,这就从理论上证明了所有气体都可以和水生成“冰块”。
现在,随着对可燃冰在未来能源方面所扮演角重要性的认识,人们巴不得它的储量越多越好。
    3.阅读第三部分,明确“可燃冰”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三个条件:首先是温度,海底的温度是2℃至4℃,适合“可燃冰”的形成,高于20℃就分解。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形成“可燃冰”。第三是要有甲烷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
    4.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对文章最后一段中“‘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加以小心对待”这句话的理解。
首先,从能源的角度看,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于此同时,天然“可燃冰”不易开采和运输,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比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陆缘海边的“可燃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一旦出了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船翻。此外,“可燃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可燃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依据语境,推断下面词语的意思,再查阅资料,看看自己的推断是否正确。
气藏介质气水合物胶结物
1)气藏:气田。本文中指甲烷分子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生成的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储藏于介质的空隙中形成的“可燃冰”矿藏。
2)介质:就是载体。一种物质存在于另一种物质内部时,后者就是前者的介质。本文中说,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可燃冰”,这个介质可以是海底岩层的空隙。
3)气水合物:由气体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结晶物质。本文中典型的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可燃冰”。
4)胶结物:化学沉淀物质,它对碎屑颗粒起粘结作用,使其变成坚硬的岩石。本文中的胶结物质指“可燃冰”,它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的形成或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这组练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依据文本资料提取、筛选信息,并通过推断进行整合的能力所以,并不要求答案成为科学定义,只要合乎文意、在文中有依据即可。
2.为什么说“可燃冰”对于满足人类能源需要有“巨大的潜在能力”?请分条概括说明。
1)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海底大陆架和永久冻土带都可能存在,在世界上有79 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气藏。
2)质量高。是高度压缩的天然气。
3)储量大。已探明储量是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的两倍以上。
3.文中说:“‘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怎样理解这一观点?
所谓“双刃剑”就是既有利也有弊的意思。一方面,“可燃冰”作为有着巨大潜在能力的能源,可能对于解决人类即将面临的能源危机有着巨大价值;另一面,它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开采和运输不易,容易造成生产事故和环境灾害。
4.下面一段文字中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取得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到底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可燃冰”?专家认为,形成“可燃冰”最少要满足三方面条件。首先是温度,海底的温度在2℃至4℃时,适合“可燃冰”的形成,高于20℃则分解。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可燃冰”。如果在海底,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越大,“可燃冰”就越稳定。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上述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可燃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在常温常压下,“可燃冰”分解为甲烷和水。最有可能形成“可燃冰”的区域一个是高纬度的冻土层。如美国的阿拉斯加、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都已有发现,而且俄国已开采近20年。另一个是海底大陆架斜坡。如美国和日本的近海海域,加勒比海沿岸及我国南海和东海海底均有储藏,估计我国黄海海域和青藏高原的冻土带也有储藏。二者之中,海底的“可燃冰”储量较大。
有分类别,从温度、压力和气源三个方面说明自然状态下“可燃冰”形成的条件,这样将复杂的事物说得条理清楚。有列数据,列出了形成“可燃冰”的气压和温度数据,使说明的事物具体化,清晰准确。
有举例子,形成“可燃冰”的区域有海底大陆架斜坡,如美国和日本的近海海域,加勒比海沿岸及我国南海和东海海底均有储藏,以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为观点提供证据。
有作比较,相比于高纬度的冻土层,海底的“可燃冰”储量较大,通过比较给人以具体而鲜明的印象。还有打比方,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这里的笼型结构是以比喻构成的术语,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
5.结合全文,请给“可燃冰”下一个恰当的定义。(不能超过30字)
“可燃冰”是一种海底大陆坡上的冰雪般固态甲烷气体的水合物。
    6.文中说:“对可燃冰的开采,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请你结合文中知识,大胆想像,设计一种科学的开采方案。
方案中要结合“可燃冰”的特点进行设计,体现如何解决“甲烷气的大量散失”和“不易开采和运输”这些问题。
课文板书
“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
向杰
说明的对象:可燃冰
对象的特征:新能源能解千年忧
说明的顺序:可燃冰入手,依次介绍
说明的方法:多种方法,立体介绍
说明的语言:通俗易懂,形象性强
说明的中心:清晰全面认识可燃冰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3:38: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2699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外科名词解释
下一篇:核医学名解
标签:可燃冰   说明   能源   天然气   水合物   新闻   形成   事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