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底架、车体总成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底架、车体总成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2.在相关技术中,多编组城际动车组大多由两种不同的车型拼接形成,但是在产品设计及生产过程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3.两种不同的车型的设备舱设置方式不同,设备检修维护空间存在差异。同时,由于平面布置不同,衍生出多个车型,增加了产品设计工作量。既有项目中,均采用一位侧高压、二位侧低压的走线方式,车型数量与编组数量相同,车型数量较多,这就造成对车型的改造工作量大、周期长,给生产带来困难,相应增加了车辆成本和生产周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车底架,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车底架设计制造成本高的缺陷,缩短车底架的设计周期。
5.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车体总成。
6.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
7.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底架,包括:
8.底架本体所述底架本体上设置有高压线槽以及低压线槽;
9.交叉线槽,安装于相邻两个所述底架本体之间,相邻两个所述底架本体上的所述高压线槽以及所述低压线槽适于通过所述交叉线槽换向。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车底架,通过在相邻两个底架本体上设置交叉线槽,并将相邻两个底架本体上的高压线槽以及低压线槽通过交叉线槽实现换向,能够实现不同车型的旋转编组,减少车型种类。例如,针对四编组车辆,通过设置交叉线槽能够实现车底架布置的简单化、模块化,缩短了车底架的设计周期,降低了设计成本。同时,仅通过设置交叉线槽即可实现高压线槽和低压线槽的换向,能够将高压线缆和低压线缆分隔走线,避免了高压线缆和低压线缆之间的电磁干扰。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交叉线槽包括:
12.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走线空间,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线口和出线口;
13.隔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适于将所述走线空间分为第一走线槽和第二走线槽。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走线槽为开放结构,相邻两个所述底架本体上的所述高压线槽与所述第一走线槽连通;
15.第二走线槽为封闭结构,相邻两个所述底架本体上的所述低压线槽与所述第二走线槽连通。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交叉线槽还包括吊耳,所述吊耳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交叉线槽适于通过所述吊耳连接于所述底架本体。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架本体上安装有设备舱,所述设备舱为多
组,相邻两组所述设备舱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检修空间。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设备舱中安装有水箱和污物箱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水箱和所述污物箱的安装接口相同。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水箱的容积大于或等于便器用水的用水体积以及饮用水的用水体积之和。
20.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车体总成,包括车体本体以及上述的车底架,所述车体本体安装于所述车底架。
21.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车体总成,通过设置上述的车底架,能够简化车体总成的装配工序,提高车体总成的装配效率。
2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车体本体包括裙板,所述底架本体上安装有设备舱,所述裙板上开设有与设备舱对应的检修口。
23.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底架,或者上述的车体总成。
24.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的车底架或者车体总成,能够缩短车辆的设计周期和交付周期,降低车辆的设计成本。
2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26.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车底架,通过在相邻两个底架本体上设置交叉线槽,并将相邻两个底架本体上的高压线槽以及低压线槽通过交叉线槽实现换向,能够实现不同车型的旋转编组,减少车型种类。例如,针对四编组车辆,通过设置交叉线槽能够实现车底架布置的简单化、模块化,缩短了车底架的设计周期,降低了设计成本。同时,仅通过设置交叉线槽即可实现高压线槽和低压线槽的换向,能够将高压线缆和低压线缆分隔走线,避免了高压线缆和低压线缆之间的电磁干扰。
27.进一步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车体总成,通过设置上述的车底架,能够简化车体总成的装配工序,提高车体总成的装配效率。
28.进一步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的车底架或者车体总成,能够缩短车辆的设计周期和交付周期,降低车辆的设计成本。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底架的示意性结构图;
31.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车底架的示意性结构图;
32.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两个车底架与交叉线槽的示意性结构图;
33.图4是图3中a-a方向的示意性剖视图。
34.附图标记:
35.100、底架本体;102、高压线槽;104、低压线槽;106、交叉线槽;108、壳体;110、隔板;112、第一走线槽;114、第二走线槽;116、吊耳;118、设备舱。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7.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41.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底架,包括底架本体100和交叉线槽106;底架本体100上设置有高压线槽102以及低压线槽104;交叉线槽106安装于相邻两个底架本体100之间,相邻两个底架本体100上的高压线槽102以及低压线槽104适于通过交叉线槽106换向。
42.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车底架,通过在相邻两个底架本体100上设置交叉线槽106,并将相邻两个底架本体100上的高压线槽102以及低压线槽104通过交叉线槽106实现换向,能够实现不同车型的旋转编组,减少车型种类。例如,针对四编组车辆,通过设置交叉线槽106能够实现车底架布置的简单化、模块化,缩短了车底架的设计周期,降低了设计成本。同时,仅通过设置交叉线槽106即可实现高压线槽102和低压线槽104的换向,能够将高压线缆和低压线缆分隔走线,避免了高压线缆和低压线缆之间的电磁干扰。
43.请继续参见图1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架本体100与编组车辆的数量一一对应。以底架本体100是两个为例,在每个底架本体100上均设置有低压线槽104以及高压
线槽102。其中,底架本体100的一位侧设置有高压线槽102,底架本体100的二位侧设置有低压线槽104。在相关技术中,由于采用了一位侧设置高压线槽102、二位侧设置低压线槽104的形式,这就造成车型数量较多,实现旋转编组较为繁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底架本体100能够设置有交叉线槽106。
44.可以理解的是,相邻两个底架本体100上的高压线槽102以及低压线槽104分别通过交叉线槽106实现换向。也即,其中一个底架本体100上位于一位侧的高压线槽102中的高压线缆经过交叉线槽106的换向后,可以布置在另一个底架本体100上的二位侧。也即,其中一个底架本体100上位于二位侧的低压线槽104中的低压线缆经过交叉线槽106的换向后,可以布置在另一个底架本体100上的一位侧。通过这样设置,可以实现多种车型的旋转编组。
45.参见图3和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交叉线槽106包括壳体108和隔板110;其中,壳体108的内部设置有走线空间,壳体108上开设有进线口和出线口;隔板110设置于壳体108内且适于将走线空间分为第一走线槽112和第二走线槽114。
4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108可以采用绝缘材料制成,通过使用绝缘材料制成壳体108,能够有效地避免高压线缆和低压线缆在换向的过程中与壳体108接触实现导电、漏电,提升了该交叉线槽106的安全性能。
47.在壳体108的内部设置有走线空间,可以理解的是,壳体108内部的走线空间可以用于铺设高压线缆和低压线缆。在壳体108上还开设有与走线空间相连通的进线口和出线口。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线口和出线口可以分别开设在壳体108的两端,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高压线缆和低压线缆需要在壳体108内部实现换向,也即,在壳体108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设置有进线口和出线口。具体来说,低压线缆可以从壳体108第一端的进线口穿入壳体108中,再从壳体108第二端的出线口穿出壳体108。高压线缆可以从壳体108第二端的进线口穿入壳体108中,再从壳体108第一端的出线口穿出壳体108。
4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避免高压线缆和低压线缆之间的电磁辐射,在壳体108的内部还设置有隔板110,隔板110用于将壳体108内部的走线空间分隔形成用于铺设高压线缆的第一走线槽112以及用于铺设低压线缆的第二走线槽114。参见图4,隔板110可以将壳体108内部的走线空间沿着高度方向分隔形成位于上方的第一走线槽112以及位于下方的第二走线槽114。同理,隔板110同样可以使用绝缘材料制成以提升高压线缆和低压线缆之间的防辐射性能。
49.请继续参见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走线槽112为开放结构,相邻两个底架本体100上的高压线槽102与第一走线槽112连通;第二走线槽114为封闭结构,相邻两个底架本体100上的低压线槽104与第二走线槽114连通。
50.位于上方的第一走线槽112为敞口结构,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考虑到高压线缆的数量较多,因而,将位于上方的第一走线槽112设置成敞口结构,可以方便高压线缆的布线。同时,通过将第一走线槽112设置成敞口结构,可以方便高压线缆的散热。位于下方的第二走线槽114为封闭式结构,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可以防止车下的杂物进入到壳体108中,这样可以对第二走线槽114中的低压线缆起到保护作用,避免了低压线缆的破损,保证了低压线缆的使用寿命。
51.请继续参见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交叉线槽106还包括吊耳116,吊
耳116与壳体108连接,交叉线槽106适于通过吊耳116连接于底架本体100。
52.在壳体108上还设置有吊耳116,通过在壳体108上设置吊耳116能够将该交叉线槽106安装于底架本体100上。例如,可以在吊耳116上连接螺栓以将交叉线槽106吊装于底架本体100。
53.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其他的连接结构将该交叉线槽106安装于底架本体100。
54.参见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底架本体100上安装有设备舱118,设备舱118上设置有用于安装车下设备的安装口,相邻两个底架本体100上位置相对应的设备舱118的安装口的尺寸相同。
55.需要说明的是,底架本体100上设置有多个设备舱118,设备舱118中用于安装车下设备,在设备舱118上开设有安装口。安装口用于安装车下设备,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设置在相邻两个底架本体100上位置相对应的设备舱118的安装口尺寸相同,同时,车下设备上的安装接口的尺寸也是相同的,这样一来,就能够保证车下设备可以安装在任意一个设备舱118中,由此即可提升车下设备安装的通用性和互换性。
56.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将设备舱118的结构尺寸进行统一,这样能够进一步地提升设备舱118的安装便利性。
57.请继续参见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设备舱118为多组,相邻两组设备舱118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检修空间。
58.相邻两组设备舱118之间形成有用于检修设备舱118的检修空间,通过这样设置,在充分保证散热空间的同时,还能够避免车辆行驶过程中走行风流过各个设备舱118时相互影响。
5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设备舱118至少包括水箱和污物箱中的至少一个,水箱、污物箱的安装接口相同。可以理解的是,设备舱118中可以用来放置水箱、污物箱,这样可以适应不同用户的多样化、特殊化需求。如前所述,通过将水箱、污物箱的安装接口设置成相同的形式,能够保证水箱、污物箱与设备舱118的安装便利性。
6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水箱的容积大于或等于便器用水的用水体积以及饮用水的用水体积之和。
61.通过这样设置,保证了水箱中预留的水量能够同时满足卫生间用水以及饮用水的用水需求,无需根据水箱容积的不同需求进行设计变更。
62.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车体总成,包括车体本体以及上述的车底架,车体本体安装于车底架。
63.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车体总成,通过设置上述的车底架,能够简化车体总成的装配工序,提高车体总成的装配效率。
64.车体本体还包括裙板,在裙板上开设有与设备舱对应的检修口,通过这样设置,能够方便维修人员通过检修口对设备舱118内的车下设备进行检修。
65.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底架,或者上述的车体总成。
66.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的车底架或者车体总成,能够缩短车辆的设计周期和交付周期,降低车辆的设计成本。
67.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可以是轨道车辆,例如城际动车。
6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车底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本体(100),所述底架本体(100)上设置有高压线槽(102)以及低压线槽(104);交叉线槽(106),安装于相邻两个所述底架本体(100)之间,相邻两个所述底架本体(100)上的所述高压线槽(102)以及所述低压线槽(104)适于通过所述交叉线槽(106)换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线槽(106)包括:壳体(108),所述壳体(108)的内部设置有走线空间,所述壳体(108)上开设有进线口和出线口;隔板(110),设置于所述壳体(108)内且适于将所述走线空间分为第一走线槽(112)和第二走线槽(11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走线槽(112)为开放结构,相邻两个所述底架本体(100)上的所述高压线槽(102)与所述第一走线槽(112)连通;第二走线槽(114)为封闭结构,相邻两个所述底架本体(100)上的所述低压线槽(104)与所述第二走线槽(114)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线槽(106)还包括吊耳(116),所述吊耳(116)与所述壳体(108)连接,所述交叉线槽(106)适于通过所述吊耳(116)连接于所述底架本体(100)。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本体(100)上安装有设备舱(118),所述设备舱(118)为多组,相邻两组所述设备舱(118)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检修空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舱(118)中安装有水箱和污物箱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水箱和所述污物箱的安装接口相同。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的容积大于或等于便器用水的用水体积以及饮用水的用水体积之和。8.一种车体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本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底架,所述车体本体安装于所述车底架。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本体包括裙板,所述底架本体(100)上安装有设备舱(118),所述裙板上开设有与设备舱(118)对应的检修口。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底架,或者如权利要求8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体总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领域,提供一种车底架、车体总成以及车辆。车底架包括底架本体,底架本体上设置有高压线槽以及低压线槽;交叉线槽,安装于相邻两个底架本体之间,相邻两个底架本体上的高压线槽以及低压线槽适于通过交叉线槽换向。该车底架通过在相邻两个底架本体上设置交叉线槽,并将相邻两个底架本体上的高压线槽以及低压线槽通过交叉线槽实现换向,能够实现不同车型的旋转编组,减少车型种类。针对四编组车辆,通过设置交叉线槽能够实现车底架布置的简单化、模块化,缩短车底架的设计周期,降低设计成本。通过设置交叉线槽可实现高压线槽和低压线槽的换向,能将高压线缆和低压线缆分隔走线,避免了高压线缆和低压线缆之间的电磁干扰。间的电磁干扰。间的电磁干扰。


技术研发人员:

宋红 景建辉 宋龙龙 崔友江 刘海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4.14

技术公布日:

2022/7/28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2:38: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263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底架   线槽   所述   本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