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泵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泵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热泵。


背景技术:



2.例如洗碗机等设备中,往往需要利用泵体控制水液的流动,并对泵体内流通的水液进行加热。而现有的相关泵体结构,其内部的加热结构的设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泵体整体的水力效率,同时,由于加热机构的热交换面积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空间内提升加热效率十分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3.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4.针对加热泵效率不高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热泵,它可以利用自身结构,实现水液更高的加热效率和流通效率。
5.技术方案
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加热泵,包括泵壳,所述泵壳内设置有叶轮,所述泵壳一侧设置有盘座;所述泵壳上设置有出口,所述泵壳内设置有第一连通腔,所述第一连通腔与所述泵壳之间设置有螺旋挡板,所述螺旋挡板与出口相匹配;所述盘座上设置有第二连通腔,所述第二连通腔一端设置有进口,所述第一连通腔一端与所述第二连通腔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连通腔另一端与所述叶轮相匹配;所述泵壳内设置有加热部,所述加热部包括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二连通腔外侧的环绕部,所述环绕部一端位于所述出口处。
8.可选地,所述第二连通腔内设置有螺旋导向板,所述螺旋导向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叶轮的转动方向相匹配。
9.可选地,所述第二连通腔或进口上设置有回流孔,所述回流孔与所述泵壳的内腔连通。
10.可选地,所述环绕部包括若干沿第二连通腔延伸方向层叠设置的弧形段,各所述弧形段之间存在间隙,沿第二连通腔延伸方向相邻的所述弧形段之间通过连接段连接。
11.可选地,所述加热部还包括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均与所述环绕部连接,所述环绕部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二连通腔外侧。
12.可选地,所述泵壳另一侧设置有驱动部,所述叶轮与所述驱动部的输出端连接。
13.可选地,所述驱动部包括电机壳,所述电机壳一侧设置有隔水套,所述隔水套与所述泵壳连接,所述隔水套与所述泵壳之间设置有盖板,所述电机壳与所述隔水套之间设置有定子,所述隔水套内设置有动子,所述动子与所述叶轮之间通过输出轴连接。
14.可选地,所述泵壳、盘座或驱动部上设置有挂钩。
15.可选地,所述加热部还包括安装端,所述安装端与所述盘座固定,所述安装端上设置有通电端。
16.可选地,泵壳、出口、第一连通腔以及螺旋挡板一体成型。
17.有益效果
18.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针对加热泵效率不高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可以利用自身结构,实现水液更高的加热效率和流通效率。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加热泵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加热泵的剖视示意图之一。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加热泵的剖视示意图之二。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泵壳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盘座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加热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加热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等词语,是为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方便而设置,并没有特定的限定作用,均为泛指,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构成限定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同一实施例中的多个技术方案,以及不同实施例的多个技术方案之间,可进行排列组合形成新的不存在矛盾或冲突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29.实施例1
30.结合附图1-7,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加热泵,包括泵壳100,所述泵壳100内设置有叶轮101,所述泵壳100一侧设置有盘座102;所述泵壳100上设置有出口105,所述泵壳100内设置有第一连通腔111,所述第一连通腔111与所述泵壳100之间设置有螺旋挡板103,所述螺旋挡板103与出口105相匹配;所述盘座102上设置有第二连通腔112,所述第二连通腔112一端设置有进口104,所述第一连通腔111一端与所述第二连通腔112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
连通腔111另一端与所述叶轮101相匹配;所述泵壳100内设置有加热部,所述加热部包括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二连通腔112外侧的环绕部,所述环绕部一端位于所述出口105处。
31.本实施例的一种加热泵,可以利用自身结构,实现水液更高的加热效率和流通效率。本实施例的一种加热泵,由泵壳100构成水液主要的容腔,盘座102用于封闭泵壳100的一侧。加热泵内水液的流动过程为:水液自进口104流入第二连通腔112,再流入第一连通腔111内,随后经叶轮101的驱动,水液沿螺旋挡板103流动,叶轮101带动水液的流动,使得泵壳100内形成高压腔室,并最终自出口105流出。水液流动的过程中,加热部利用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二连通腔112外侧的环绕部,对第二连通腔112周围空间内的水液,即高压腔室内快速流动的水液进行加热,且由于第二连通腔112用于连接进口104,因此可利用第二连通腔112周围空间已被加热的水液,对第二连通腔112内流动的水液进行加热,此外,泵壳100内不同温度的水液相互混合,充分进行热交换,使得自出口105流出热量均匀的水液。
32.本实施例中,通过泵壳100内螺旋挡板103的设置,使得加热泵可以在同等流量扬程下更加节省空间,同时保持加热泵较高的效率。对于加工工艺而言,泵壳100、第一连通腔111与螺旋挡板103也便于采用注塑工艺一体成型。
33.本实施例的加热部的发热原理与常用电加热管的发热原理相同。但本实施例的发热部,尤其是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二连通腔112外侧的环绕部,由于设置于泵壳100的内部,充分浸入水液中,其加热效率高达98%,而常规的盘式加热一般在85%左右,因此提升了热效率。此外,环绕部使得加热部整体的长度的增加,在同等功率的情况下,降低了加热部表面的热量负荷,从而提高了加热部可靠性及使用寿命。
34.此外,结合前述提及的,叶轮101带动水液的流动,使得泵壳100内形成高压腔室,本实施例中的环绕部一端位于出口105处,即加热部一端可以充分靠近出口105,可以保证在泵壳100内高速流动的液体和加热部可以充分进行热交换,进而不会导致在加热部表面产生过大的热负荷,从而避免损坏加热部。
35.作为本实施例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连通腔112内设置有螺旋导向板107,所述螺旋导向板107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叶轮101的转动方向相匹配。本实施例中,在第二连通腔112内设置的螺旋导向板107,可以改变进口104处流入水液的流动情况。叶轮101的旋转对水液做功,不断从进口104处吸入水液,被吸入的水液会沿螺旋导向板107的延伸方向流动,由于螺旋导向板107的延伸方向与叶轮101的转动方向相匹配,则水液会沿螺旋导向板107的延伸方向旋转,从而提高吸入口流速,进而达到提高加热泵效率的目的。
36.此外,由于进口104以及第二连通腔112长度较长,螺旋导向板107的设置可以提高结构强度,且可以在注塑时减少变形量。
37.作为本实施例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连通腔112或进口104上设置有回流孔,所述回流孔与所述泵壳100的内腔连通。本实施例中,在第二连通腔112或进口104上设置的回流孔,可以使得泵壳100被加热的流动水液可以被引入第二连通腔112或进口104内,使得第二连通腔112外侧,加热部设置区域的水液加速流动,从而减弱热量的积聚,不会致使加热部表面热负荷过大,而产生损害。例如当加热部采用热管时,热管表面热负荷过大时会发生爆管,本实施例的回流孔可避免爆管情况的发生。
38.作为本实施例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环绕部包括若干沿第二连通腔112延伸方向层叠设置的弧形段130,各所述弧形段130之间存在间隙,沿第二连通腔112延伸方向相邻的
所述弧形段130之间通过连接段131连接。本实施例为环绕部的设置方式,环绕部通过沿第二连通腔112延伸方向层叠设置的弧形段130,使得第二连通腔112周围空间内的水液可以被均匀加热,且由于第二连通腔112用于连接进口104,因此可通过加热第二连通腔112周围空间水液的方式,对第二连通腔112内流动的水液进行加热。本实施例中,弧形段130沿第二连通腔112延伸方向层叠,弧形段130112可以为任意弧度或弧长的圆弧形分段,沿第二连通腔112延伸方向相邻的弧形段130之间通过连接段131连接。本实施例中的弧形段130和连接段131,其发热原理及材质均可参考常见电热管。本实施例的环绕部,通过弧形段130和连接段131的设置,使得加热部的长度进一步增加,且加热部的功率进一步提升。加热部整体的长度的增加,在同等功率的情况下,降低了加热部表面的热量负荷,从而提高了加热部可靠性及使用寿命。相比于常规的盘式加热方式,本实施例的环绕部由于设置于泵壳100的内部,充分浸入水液中,其加热效率高达98%,而常规的盘式加热一般在85%左右,因此提升了热效率。
39.如图6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包括趋近于半圆形状的弧形段130,两段的弧形段130拼接为环绕第二连通腔112的环绕部中的一层,同一层中的弧形段130并不直接相连,可想到的,两段弧形段130拼接而成的结构,可沿第二连通腔112延伸方向层叠设置有多层,各层之间的趋近于半圆形状的弧形段130之间,通过连接段131连接。此外,如图中所示,可通过趋近于整圆形状的弧形段130,作为环绕部的最后一层,以使整个环绕部围绕第二连通腔112构成完整包络回路。
40.如图7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包括趋近于整圆形状的弧形段130,趋近于整圆形状的弧形段130沿第二连通腔112延伸方向层叠设置有多层,各层的弧形段130之间,通过连接段131连接,并最终使整个环绕部围绕第二连通腔112构成完整包络回路。
41.此外,弧形段130和连接段131还可根据实际加热需求进行调整,如改变弧形段130的弧长、半径等,或者改变弧形段130之间的组合方式,以及与连接段131之间的连接方式,总之,弧形段130和连接段131可根据实际需求,在结构和布局上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以实现对第二连通腔112周围空间内的水液充分高效地加热。
42.作为本实施例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加热部还包括第一延伸部141和第二延伸部142,所述第一延伸部141和第二延伸部142均与所述环绕部连接,所述环绕部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二连通腔112外侧。本实施例的加热部,包括第一延伸部141和第二延伸部142,第一延伸部141与第二延伸部142用于延长加热部的整体尺寸,以便于将环绕部充分伸入泵壳100内部,并充分环绕于第二连通腔112的外侧。
43.结合上述实施例中弧形段130的设置,如图6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141和第二延伸部142均与靠近进口104一侧的弧形段130分别连接;或如图7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141与靠近进口104一侧的弧形段130连接,第二延伸部142与远离进口104一侧的弧形段130连接。
44.实施例2
45.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加热泵,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改进:所述泵壳100另一侧设置有驱动部,所述叶轮101与所述驱动部的输出端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泵壳100一侧设置的驱动部,实现对叶轮101的转动。驱动部可以为具有防水和隔热功能的电机、马达等动力装置,也可包括相应的齿轮、皮带、链条等传动机构,以用于驱动叶轮101转动。
46.作为本实施例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驱动部包括电机壳120,所述电机壳120一侧设置有隔水套121,所述隔水套121与所述泵壳100连接,所述隔水套121与所述泵壳100之间设置有盖板,所述电机壳120与所述隔水套121之间设置有定子,所述隔水套121内设置有动子,所述动子与所述叶轮101之间通过输出轴连接。本实施例为驱动部的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驱动部为由电机壳120、定子、动子以及隔水套121构成的电机,其中,电机壳120与定子不与壳体100接触,即通过隔水套121起到了隔水的作用,动子通过与定子之间的磁力作用进行旋转,动子通过带动输出轴的旋转,带动叶轮101实现旋转。本实施例中,盖板的设置可以起到防止泵壳100内的水液与动子接触的作用,进一步起到了隔水作用。
47.作为本实施例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泵壳100、盘座102或驱动部上设置有挂钩。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泵壳100、盘座102或驱动部外侧设置挂钩,例如在驱动部外侧设置挂钩,以便于本实施例加热泵的安装设置,例如将本实施例的加热泵设置于水槽底部。挂钩可设置有多个,优选为对称或均匀阵列设置,以保持加热泵在工作时,减少振动,整体保持稳定,进而起到一定的静音效果。
48.结合上述实施例,可在隔水套外侧设置挂钩,由于加热泵整体重心偏向于驱动部,因此在隔水套外侧设置挂钩时,可使得加热泵在安装时重心更加稳定。
49.作为本实施例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加热部还包括安装端143,所述安装端143与所述盘座102固定,所述安装端143上设置有通电端。本实施例中,加热部包括安装端143,用于实现加热部与盘座102的安装固定,安装端143上设置的通电端,使得加热部可以利用电能实现对水液的加热。此外,结合上述实施例,通电端可以与第一延伸部141和第二延伸部142连接,以形成回路,实现环绕部对水液的加热。
50.作为本实施例可选的实施方式,泵壳100、出口105、第一连通腔111以及螺旋挡板103一体成型。本实施例中,泵壳100、出口105、第一连通腔111以及螺旋挡板103由于具有特定的螺旋形状,为便于加工,可采用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可想到的,一体成型也可以使得泵壳100、出口105、第一连通腔111以及螺旋挡板103之间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能。
51.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加热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壳,所述泵壳内设置有叶轮,所述泵壳一侧设置有盘座;所述泵壳上设置有出口,所述泵壳内设置有第一连通腔,所述第一连通腔与所述泵壳之间设置有螺旋挡板,所述螺旋挡板与出口相匹配;所述盘座上设置有第二连通腔,所述第二连通腔一端设置有进口,所述第一连通腔一端与所述第二连通腔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连通腔另一端与所述叶轮相匹配;所述泵壳内设置有加热部,所述加热部包括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二连通腔外侧的环绕部,所述环绕部一端位于所述出口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通腔内设置有螺旋导向板,所述螺旋导向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叶轮的转动方向相匹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通腔或进口上设置有回流孔,所述回流孔与所述泵壳的内腔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绕部包括若干沿第二连通腔延伸方向层叠设置的弧形段,各所述弧形段之间存在间隙,沿第二连通腔延伸方向相邻的所述弧形段之间通过连接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还包括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均与所述环绕部连接,所述环绕部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二连通腔外侧。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另一侧设置有驱动部,所述叶轮与所述驱动部的输出端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加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电机壳,所述电机壳一侧设置有隔水套,所述隔水套与所述泵壳连接,所述隔水套与所述泵壳之间设置有盖板,所述电机壳与所述隔水套之间设置有定子,所述隔水套内设置有动子,所述动子与所述叶轮之间通过输出轴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加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盘座或驱动部上设置有挂钩。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还包括安装端,所述安装端与所述盘座固定,所述安装端上设置有通电端。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泵,其特征在于,泵壳、出口、第一连通腔以及螺旋挡板一体成型。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泵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热泵。包括泵壳,所述泵壳内设置有叶轮,所述泵壳一侧设置有盘座;所述泵壳上设置有出口,所述泵壳内设置有第一连通腔,所述第一连通腔与所述泵壳之间设置有螺旋挡板,所述螺旋挡板与出口相匹配;所述盘座上设置有第二连通腔,所述第二连通腔一端设置有进口,所述第一连通腔一端与所述第二连通腔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连通腔另一端与所述叶轮相匹配;所述泵壳内设置有加热部,所述加热部包括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二连通腔外侧的环绕部,所述环绕部一端位于所述出口处。针对加热泵效率不高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水液更高的加热效率和流通效率。流通效率。流通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

杨军明 陈建荣 卢连苗 卢勃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宁波强生电机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3.21

技术公布日:

2022/11/14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39: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259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弧形   叶轮   实用新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