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小练笔250字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小练笔250字
毛细管电谱
古典诗歌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更让我们了解到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读一首古诗,我们仿佛能向过去穿越一千年,看看当时的人们吃什么、穿什么,过着怎样的生活,这也不失为一种了解历史的好方式。
一、古人服装花样多——“纺织”的历史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农村夏日生活的场景:人们白天在田间锄草,夜晚在家里搓麻线,村庄里的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同学们也许会对“绩麻”——搓麻线感到疑惑,把麻搓成线,这是要干什么呢?这就要谈到我国古代悠久的纺织历史啦。心灵手巧的古人们,是如何把那作为纺织原料的各种植物,变作身上穿的美丽衣裳呢?
以《四时田园杂兴》一诗中的“麻”为例。麻是从各种麻类植物中提取出的一种植物纤维,麻类作物有很多,比如亚麻、黄麻、青麻、苎麻等。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用麻这种作物来
当作纺织的原料了。麻类织物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服装织物。我国使用麻织物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公元前约五千年的罗纹葛布。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就有对人们“治麻”活动的描述。
把麻类植物变成柔软结实的麻布,需要好几个步骤。第一步当然是种麻,要对土地精耕细耘,才能种出好的麻。第二步是沤麻,顾名思义,就是把收割回来的麻放在水中长时间浸泡,通过发酵作用去除麻茎中的胶质,留下坚韧的纤维。第三步就是诗中所说的“绩麻”,绩麻,就是把沤好的麻撕开,再把撕开的麻纤维搓成线或绳。最后一步,就是将搓好的麻线织成麻布。麻绳也可以直接用来捆绑东西,做鞋、纳鞋底、织帐子……用处可多着呢!
我国古代有着悠久又发达的纺织业,除了麻,古人还用棉、毛、丝来作为纺织原料。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学会了采集野生的蚕丝、麻、葛,并收集鸟兽的羽毛和毛皮,编织成简陋的衣服,用来御寒蔽体。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发明出了手工纺织机器,并已经能织出十分精美的丝织物。《诗经》中就频频出现人们养蚕制丝的场景,丝织物质地平滑而有光泽,彩瑰丽,是贵族才能穿戴的织物。而普通百姓穿的多是葛、麻织成的衣服。秦、汉、唐时期,麻是主要的纺织原料,人们身上穿的
衣服,主要是麻织物,而从宋代到明代,棉纺技术不断发展,棉织物逐渐取代了麻织物,成为人们日常穿戴的布料。
我们常说的丝绸,指的是用蚕丝织成的丝织物。在中国古代,丝织物一直是高档织物,“绫罗绸缎”指的就是丝绸织品的不同品种。丝绸是我们中国的特产,从西汉开始,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那时从中国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欧洲人称为“丝绸之路”,中国也因此被称为“丝国”。
二、古诗中的农事活动静电接地控制器
范成大在这首《四时田园杂兴》中描绘的是夏日里的农事活动,那么你知道除了“耘田绩麻”,辛勤的农民们还要进行什么农事活动吗?下面我们通过几首清新质朴的农事诗来了解一下吧!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月的乡村,漫山遍野都是悦目的绿。那白茫茫的一片,是稻田里的水与天光相辉映。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中,不时有杜鹃的声声啼叫从空中、树上传来。
壁挂燃气锅炉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四月正是农忙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才了蚕桑又插田”指的不是先做好采桑喂蚕的工作再去插秧,而是说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出了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
“插秧”是种植水稻中的关键一步。我们每天都会吃到的大米,它的种植过程可是颇费功夫呢。农民首先要耕田,也就是把种稻用的田地犁上几遍,使土壤变得松软。接下来,农民要在另外一块专门的田地中培育秧苗,等秧苗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进行插秧,把秧苗从秧田中移植到水田里。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农民也要一直悉心照料,要为稻苗除草施肥,还要注意灌溉和排水。等秋天来到,金黄饱满的稻穗垂下来,就是收获的季节了。植物蛋白提取
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四
【宋】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描写的是秋天的丰收场景。秋天到来,水稻收割之后,农民们还要“打稻谷”,将谷粒从稻壳中脱出来。农村新造的打谷场像镜面一样平,家家户户都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谷。打谷场里传出阵阵欢歌笑语,农民们挥舞连枷打稻谷的声音一直响到天明。
观刈(y ì)麦(节选)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的这首诗描写了夏日麦收季节里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农民终年没有闲暇的时候,到了五月更是加倍繁忙。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成熟变黄的小麦遮盖住了田埂。妇女背着装在竹篮里的食物,小孩子提着盛在壶里的汤和水,到田间去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炙烤,累得精疲力竭,但他们仿佛不觉得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希望能够多干点活。
小麦是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的果实被磨成面粉,可以被制成各种食物。我们爱吃的面包、蛋糕、面条、饼干,还有大人们喜欢喝的啤酒、白酒,统统都是以小麦为原料制成的。我国南方种植的小麦,一般是在秋天播种,第二年的夏天收成。所以夏季收麦子也被称为“夏忙”。《观刈麦》中的“刈”就是割的意思。
在过去,农民用牛来犁地耕地,用镰刀来收割麦子。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工
具也日新月异地更替着,那些需要借助人力的传统农具,已经被机械化的生产机器替代,犁地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施肥机等现代农业生产“神器”,节省了人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看那可爱的小牧童
雷震的《村晚》描绘了一幅意趣横生的牧童放牛归来图。天已晚,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水满满的,荡漾着丝丝波纹,落日与远山连接在一起,好像要掉进那寒冷的水波中。放牛归来的牧童横坐在牛背上,用短笛随意吹着不成曲的小调。诗人寥寥几笔,就让一个悠闲调皮、无拘无束的小牧童跃然纸上。玻璃镀膜技术
在中国古诗中,很多诗人都喜欢描写“牧童”这一形象。在古代,不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牛都是人们生产劳动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牛性情温顺,吃苦耐劳,也是孩童的忠实伴侣。在很多古诗词中,牧童、短笛、老牛三者完美地组成了一幅清新悠闲的图画。牧童纯朴率真、无忧无虑的恬然闲适与现实中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牧童也因此成了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文学形象,寄托着诗人们对快乐童年的追忆、对自然人生的憧憬。下面我们一起读几首有名的“牧童诗”吧!
网眼袋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2:31: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2596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人们   织物   农民   牧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