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心得:做好公共服务供给中的需求管理

工作心得:做好公共服务供给中的需求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服务供给存在“供给真空”和“需求过剩”并存的困境。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要从公共服务需求信息的管理入手,通过需求采集、需求分析、需求转化三个环节,实现公共服务需求信息的规范化采集、公共服务服务需求评估和有效选择、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服务生产方式纵向对应,以确保公共服务需求信息能够有效地进入公共服务决策系统,为公共服务生产提供依据。
偷拍设备一、供需错位:公共服务供给的困境
目前,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与政府作为公共服务唯一供给主体供给能力不足、效率低之间的矛盾。文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自“十二五”起到2013年年底,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近200亿元资金支持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然而,还是有不少文化场馆因吸引不到观众而唱起“空城计”。目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供给真空”与“供给过剩”同时并存,其主要原因在于供需错位。民众需求不能通过有效的渠道传递给服务决策方,决策者只能凭借自己掌握的有限信息和偏好进行决策,从而导致公共服务的供给偏离民众真实需求,使得公共服务从信息搜集、需求整合、
服务决策到服务供给和评估反馈等环节都出现问题。因而,需求表达和精准的需求分析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决策依据。通过公共服务的需求管理能够实现公共服务定制化、个性化,使公共服务供给更具“锚向性”。
二、需求采集:明确清晰的公共服务需求阐释内外网数据交换
协调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是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任务,这一任务的实现与否首先取决于公共服务需求信息的采集质量。在需求信息采集中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公共服务需求信息如何表达,另一个是公共服务需求信息如何采集。公共服务需求信息表达就是社会中各个不同社会体提出公共服务要求的过程,也是公共服务决策过程的起点。公共服务决策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从信息输入开始,到生产服务,再到产品输出的过程。需求信息表达就是解决信息输入中信息量不足以及信息质量差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机制,加之基层民众缺乏公共服务需求的有效表达机制,决策者不能准确了解和掌握基层民众的需求,在实践中导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需求表达主体缺乏精准表达的能力。在需求调查中公众常常采用“增加养老服务硬件设施”等泛泛的表述,对于具体增加什么样的设施、需要多少等具体细节缺乏陈述。这就导致
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依靠主观判断作出决策,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容易错位。着眼于当下,我们需要提高需求采集技术,一方面提高现有公共服务需求采集的质量,另一方面引导公众采用标准化的语言表达公共服务需求。除此之外,还应该拓宽公共服务需求信息的采集渠道,建立公共服务需求信息库。
三、需求分析:防止无价值需求进入服务生产环节酸洗工艺
纷繁复杂的公共服务需求信息在进入公共服务决策和生产环节之前需要进行系统的筛选、过滤,以保证公共服务需求信息的准确性、价值性,这也是确保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相匹配的关键环节。公共服务生产作为一种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要提供给市场以满足需要的任何产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共服务应该满足公众的一切需求。然而公共服务显然有别于其他服务产品。公共需求是为维持社会经济生活、维持社会再生产正常运行、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而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工作中共同的需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也不是个人需要的简单相加。公共服务需求应该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也就是公共服务应该是普惠的,不能将任何消费者排除在外,当增加一个公共商品的消费者时,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对该商
品的消费水平。公众在表达公共服务需求时总是不加区分的,将个人需求混入公共服务需求之中。因此,公共服务需求评估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区分个人需求与公共服务需求,公共服务产品必须是针对社会公众共同的需求,以满足社会共同利益。
公共服务需求评估的第二个任务是科学的界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功能需求和需求的满足度。公众对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是无限的,但公共服务的供给受到客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供给主体能力的限制,只有在供给能力范围内的产品才可能满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就某座桥梁而言,在车流量一定的情况下,其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取决于桥面的宽度;是否具有排他性,取决于建桥者是否设置关卡。而桥面的宽度取决于建筑技术,是否设置关卡取决于建设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既要考虑到公民的需求层次,又要考虑自身能力,实现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平衡。由此看来,公共服务需求信息采集之后并不能直接进入生产环节,应该通过需求分析环节对在需求采集中收集到的,已经经过模板化处理的需求信息综合运用调查问卷、专家评估等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筛选、评估,以实现公共资源和服务的合理配置。区分出个人需求、超前需求和过度需求,精准定位公共服务项目所解决的公共服务需求,实现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的一一对应。
四、需求转化:服务需求与服务生产方式纵向对应(弘利遴选)
需求转化是公共服务需求信息进入生产环节的最后一步,是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公共服务需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公共服务生产方式的过程,也是公共服务生产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环节。公共服务是涉及面十分广泛的公共产品,既有硬件的公共设施也有软件的服务产品,既有满足生理需求的社会保障产品也有满足高层次需求的附加产品。对各种公共服务产品不加区分的采取“一刀切”式的生产方式,不利于发挥各生产主体的技术优势,严重影响了公共服务的生产质量;各种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主体的单一性和唯一性,不利于整合各生产主体的技术、资本以及人力的优势,降低了公共服务的生产效率。一旦公共服务的需求与生产出现脱节、不匹配等现象,再好的公共服务需求信息采集和信息评审都会失去意义和价值,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效果与效率,降低公众对公共服务产品的满意度。
需求转化首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确定生产主体以及适当的生产方式。人的需求是具有层次性的,就公共服务产品而言,最底层的是核心产品,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核心产品应该具有普惠性和非排他性,公众不需要为该种服务支付任何费用,其生产成本压铸机料筒的设计
后挂式耳机
20kv高压直流电源由政府支付,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也应由政府统一承担。其次是基础产品,如基础教育、国防、公路建设等,为人们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其所有支出和生产也应该由政府负责。再次是满足人们爱好和归属需求的期望产品,建立在公众对产品更高层次的需求之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排他性,其生产更加专业,技术难度更大,仅靠政府很难满足公众需求,因此应该采用政府与专业社会组织合作的方式。最后是满足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的高端公共服务产品,其私人属性更强,公众愿支付一定的费用,应该让市场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在将需求与服务产品生产模式建立纵向对应关系时,还应该考虑的另一个变量就是需求的特点。公共服务产品为实务性或工程性产品时,因其具有易于描述、易于量化的特点可以采用项目制,由政府组织招投标,聘请具备资质的企业、社会组织等承接项目生产,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特许经营等方式。公共服务产品属于难以描述、难以量化、差异性大的软服务,如养老、护理、心理辅助等,政府可以采取发放消费券的方式,公众凭券到相应机构获得基础性的服务,更高层次的差异化需求可采用付费形式。这样既解决了基础性服务的供给问题,也满足了高端的公共服务需求,同时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33: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2589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需求   公共服务   供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