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砚台磨墨:下墨和发墨是什么意思

关于砚台磨墨:下墨和发墨是什么意思
启明按:前⼏天有书友在李炯峰⽼师的⽹络课班级⾥问关于砚台开锋的问题,我简单回答了下,其中提到下墨的概念,我估计很多书友其实对下墨和发墨是没啥概念的(其实在看到这个⽂章之前我也不甚了解),所以把⽹上看到的这个⽂章转载在这⾥,希望对想了解什么是下墨,什么是发墨的朋友有帮助。带隙基准电压源
——启明专⽤分割线——
墨锭在砚⽯上研磨⽽产⽣书画⽤墨汁的过程被俗称为“发墨”或“下墨”。
这⼀过程,从表⾯现象看是墨条被摩擦⽽使墨质脱离,即所谓“下墨”,同时脱落的墨质在⽔中溶解并随磨墨的过程⽽逐渐均匀,使碳分⼦团均质悬浮于⽔中,即所谓“发墨”。但本质上,这⼀过程是⼀系列物理作⽤和化学作⽤交互发⽣的结果,可以化为“分解”、“溶解”、“搅拌”三个理化作⽤过程,⽽且三个作⽤是同时交互产⽣的。
分解是在墨条与砚台表⾯相互摩擦⼒的作⽤下,使墨质从固体墨块上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物理作⽤。主要由碳分⼦团和蛋⽩胶分⼦团组成的墨质在摩擦⼒作⽤下,其内部应⼒(键⼒)结构被破坏,使墨质脱离墨条。
mir162溶解是墨质在⽔中溶解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两个作⽤组成的,其⼀是碳分⼦团和动物胶分⼦团在⽔的表⾯张⼒作⽤下,与⽔分⼦交换能量,表⾯活性增强,使分⼦团向⽔中扩散,这个过程既存在于“下墨”的过程中,也存在于“发墨”的过程中,这是个物理过程;其⼆是⼀部分碳分⼦或胶原蛋⽩分⼦发⽣电离,与⽔分⼦形成⽔合分⼦的过程,这是个化学过程。
扩散作⽤和⽔合作⽤是墨质溶解的主要原理。对于碳分⼦⽽⾔扩散作⽤是墨汁质量的关键,⽽碳分⼦的⽔合作⽤是“副作⽤”,对墨⾊不利。因为若碳分⼦以离⼦形式存在的话,它不呈⿊⾊,⽽是⽆⾊的,我们看到的⿊⾊的碳实际上是碳分⼦按照特定结构构成的分⼦团(⽐如钻⽯的元素是碳,但由于结构的原因,它不呈⿊⾊),这种分⼦团结构稳定,不易被溶解,也不易被磨碎。
对于动物胶⽽⾔,溶解的过程即有扩散也有⽔合,⽽⽔合作⽤是关键,它能够使动物蛋⽩的分⼦链(肽键)断裂,并与⽔分⼦⽔合,从⽽部分解除胶原蛋⽩的冻⼒,形成被⽔分⼦“包围”的短链胶原蛋⽩分⼦团,由于它被⽔分⼦包围⽽形成的亲⽔性,使它与⽔分⼦形成较稳定的均质结构,成为了托起碳分⼦团的⽹架。
“溶解”是磨墨⽽产⽣墨汁的的主要原理,⽽摩擦分解仅起辅助作⽤,从理论上说,仅将墨块置于⽔中,不进⾏摩擦,也可以产⽣墨汁。墨条的质量是决定“发墨”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墨汁质量的关键因素,⽽⾮砚台。
搅拌是在磨墨过程中,通过墨条与砚台的磨擦运动,使墨质均匀地与⽔分⼦接触,使已扩散的分⼦团和⽔合的离⼦团在⽔中均匀分布的过程。“搅拌”作⽤,增加了分⼦团的动能,加速了扩散作⽤;增加了分⼦团与⽔离⼦接触的机会,有利于⽔合作⽤的发挥。
“分解”、“溶解”和“搅拌”三种物理化学作⽤,在磨墨的过程中是交互作⽤、同时发⽣的。
在磨墨过程中,砚台是“分解”过程的⼯具,也是“溶解”和“搅拌”过程的容器。砚台磨⾯的“沙砾体”被认为是砚台质量的关键,⽯质越紧密,“沙砾体”就越细,则认为砚⽯质量越好。
“沙砾体”精细,使“分解”过程中脱离的墨质颗粒细⼩,从⽽增加了墨质与⽔分⼦接触的⾯积和机会,有利于“溶解”过程的进⾏。在墨条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沙砾体”细密的砚台,下墨快,这是因为“下墨”的过程是“分解”与“溶解”作⽤同时进⾏的,越是细⼩的墨质越容易“溶解”。
自制自慰器“下墨”也好,“发墨”也好,是“溶解”过程在起主要作⽤,⽽溶解过程的关键是动物胶在⽔中的扩散和⽔合。这就涉及到蛋⽩质化学的理论了,主要是蛋⽩质的变性原理和蛋⽩分⼦衰变原理。
墨条中的胶是动物胶,主要成分是胶原蛋⽩。这种蛋⽩是由多种氨基酸在肽键作⽤下构成的⾼分⼦化合物,有三级结
墨条中的胶是动物胶,主要成分是胶原蛋⽩。这种蛋⽩是由多种氨基酸在肽键作⽤下构成的⾼分⼦化
合物,有三级结构,⽽在熬胶蒸胶的过程中,它的结构已经被有意识地、适度地破坏了,也就是已经变性为制墨所需的冻⼒和黏度。但它的变性是适度的,部分肽键断裂,但随着脱⽔过程可以复性,⽽形成新的结构,这种新的结构是⾼分⼦通过键的作⽤重新构成的,所谓制墨中的“⼗万杵”,就是使碳分⼦团事先均匀分布在这⼀结构之中。(关于⼗万杵,感兴趣的朋友参考启明之前发布的⽂章《徽墨中的轻胶⼗万杵是什么意思?》)
在磨墨过程中,⽔分⼦通过表⾯张⼒、离⼦电能、分⼦动能来拉断蛋⽩的键结构,使动物胶的分⼦结构发⽣改变,要么扩散⾄⽔中,要么发⽣⽔合作⽤,形成被⽔分⼦“包围”的⾼分⼦团,实际上溶解过程改变了胶原蛋⽩的结构,使它与⽔形成稳定的结构。
在制墨过程中,蛋⽩质形成的新结构是决定磨墨“溶解”状况的关键,⽽这⼀新结构中的键的⼒量和分⼦团的构造是关键,键⼒越是⼩于⽔分⼦的能量,越容易溶解,但如键⼒过⼩,则冻⼒不⾜,墨条在⽣产和保存中容易断裂(墨条开裂主要由键⼒起作⽤,⽽⾮“重胶”、“轻胶”,⽐如有⼈⽤键⼒⼤的明胶做墨,定不会开裂,但⽆法发墨了)。
键⼒的形成取决于两个因素,⼀是动物蛋⽩的种类(⽪胶、⾻胶等),⼆是蒸胶⼯艺。其中蒸胶⼯艺是关键。从理论上讲,只要蒸胶⼯艺适当,⽆论何种动物胶均可以达到制墨所需的要求。动物胶的冻⼒和黏度在⼀定温度和压⼒下,通过⼀定时间的蒸煮,达到制墨⽤胶的要求(⽐如说冻⼒为X,黏度为P,由于⼯艺保密,⽤字母代替)。
蜂窝纸芯
触摸按键
⾻胶是⾼冻⼒、低黏度的动物胶,在科学的⼯艺条件下(温度、压⼒、时间、步骤),它可以达到X、P的指标。⽪胶(特别是⼴胶)的冻⼒和黏度⽐较接近X、P,所以它的蒸胶⼯艺⽐较简单。之所以有⼈认为对制墨⽽⾔,⽪胶⼀定⽐⾻胶好,是因为没有区别两种不同的蒸胶⼯艺的缘故。在X、P相同的情况下,⽪胶和⾻胶在脱⽔后形成新结构时,所产⽣的键⼒和⾼分⼦构造基本是相同的。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在蒸胶时要使X、P达到制墨的要求指标,这⼀点不少墨⼚是没有注重的。
蛋⽩质在形成新的结构后,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衰变。对磨墨⽽⾔,就反映在胶原蛋⽩的键⼒变化上。按照蛋⽩质衰变的原理,胶原蛋⽩的键⼒随时间变化成倒抛物线(象倒过来的锅底),纵轴是键⼒,横轴是时间。对发墨⽽⾔,墨随着时间延续,键⼒从低到⾼再逐年⾛低,也就是从宜发墨到难发墨再到宜发墨的过程。⾄于这个时间序列的具体值是由蒸胶、脱⽔⼯艺和保存条件决定的,⽬前尚未见到科学实验的数据。对于⽼墨,有的觉得好发墨,有的觉得难发墨,如果胶的质量相同的话,就看它处于上述曲线的那⼀段了。
——————
外科医生的手套
原⽂标题为《下墨与发墨的科学解释》,作者不详。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2:30: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2520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过程   溶解   发墨   墨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