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音和影像记录少数民族珍贵记忆——云南少数民族音视频档案采集工作方法研究

以声音和影像记录少数民族珍贵记忆——
—云南少数民族音视频档案采集工作方法研究电解阳极板
姻陶冶
外用贴剂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早在氏族社会时期,云南就生活着“羌、濮、越”三大族,他们是云南最早的先民。后经历代的不断迁徙、分化、演变、融合,到了明、清中期的分布和特点才趋于稳定。“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音”,云南各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民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创造了各具特、丰富多彩、以多种原始形态流传的多元民族文化,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文明,成为璀璨的民族记忆瑰宝,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部分。琉璃砖
一、少数民族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现状密钥索引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少数民族实物档案。云南各少数民族在自己历史变迁和社会生
活中留下的各种形式的实录,许多少数民族口头传承有大量神话、史诗、传说、故事、诗歌、歌谣、谚语等,还有有文字记录的古籍(如纳西族用图画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傣族的贝叶经、彝文古籍等)等。还有就是历史上的中央政权、地方官府和个人形成的官方档案和民间文书,如一些公文、碑刻、家谱、契约、信件等。另一部分就是少数民族音视频档案。一方面是重点围绕本民族第一个厅级干部、第一个处级干部、第一个大学生、研究该民族的著名专家学者、国家及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开展少数民族档案征集及口述历史访谈工作,尽量把该民族优秀人物方方面面有价值的记忆系统收集,对受访人进行的口述历史访谈中还对本民族的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的民俗文化,各种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具有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方面的内容进行访谈。另一方面是在全省范围内,对本民族对民族贯彻执行国家民族团结、兴边富民政策、民族扶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代表性成果的文字、照片、影像资料进行集中收集。
为保护和抢救少数民族档案和少数民族文化,不断积累和丰富档案馆藏资源,使档案资源能更好地服务民生、服务人民众、服务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从档案专业角度,逐步探索少数民族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行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促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省档案局从2010年起启动抢救保护我省15个特有少数民族档案工作。云南省在充分借鉴新加坡口述历史档案采集的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实施少数民族语言、濒危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开展了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工作、少数民族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工作,全面采集分散于社会和民间的反映民族发展历史等情况的档案资料。
少数民族抢救与保护工作对目标进行采集、收集时,大部分为口头讲述、表述和传说,也常伴有大量人文环境(如文学作品、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其本人直接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祭祀仪式、婚丧礼仪、庙会活动、节日庆典等)的采集与收集。为不脱离少数民族所特有的生活、生产状态,把民族特点、民族文化更加“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之后能“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省档案局工作团队选择以个人口述访谈为主以采集收集与其本人直接相关的背景材料为辅,以文字记录、摄影、录音、摄像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对技术设备、录制拍摄规范、摄制技巧也做出相应的要求,拟制工作计划和任务分解方案,有序、规范地开展少数民族档案采集工作。摄影、录音、摄像时选择先进的数码设备进行采集工作,能使所采集的档案更加长久的保存和利用,同时也对工作团队的技术和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自2009年云南省档案馆与新加坡档案馆合作以来,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口述历史档案整理办法,结合几年来自身实践的经验总结出了具有云南特的少数民族档案的采集和收集办法,制定了相应的工作程序、实施方案、采集方法、听打稿
制作、视频加工整理、分类编制、案卷编目、文字记录材料的整理规范和质量要求。经过数年的努力,省档案局已开展景颇族、布朗族、佤族等18个特有少数民族音视频档案抢救保护工作,整理各类少数民族音视频档案近8000分钟,照片档案近6000张。
二、少数民族照片、音视频档案采集工作方法
(一)音频采集
录音设备按功能可以分为拾音设备、调音设备和记录设备。在访谈室采访时一般采用专业型桌面界面式话筒拾音,使用控制台进行调音,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记录。在外采集时一般采用指向性长话筒或无线麦克风进行拾音,使用专业便携录音机进行调音和录音,为确保质量,要确保录音机有调音台、音频声卡等模块。除此之外,还可携带录音笔进行补充录音,一方面是对声音采集的备份处理,另一方面也为后期的听打、速录等工作提供了便利。由于数码录音设备大多数采集工作在受访人家中,在受访人工作地点开展,受访人家许多位于少数民族村寨中,许多村寨没有公路,需要人员背负设备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到目的地,这就为录音设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在确保录音质量的同时,尽量使用较为便携的录音设备。
在录音的过程中,录音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录音环境是影片质量的重要保障。如果环境选择不合适,如果录音环境中有许多声或光的干扰源,会对采访者和受访者造成干扰,分散采访者和受访者
的注意力,影响受访者的发挥,降低采集效果。理想的录音环境应该是在相关封闭、安静的房间内进行,如果室内等灯光较弱,可以使用LED灯适当进行适当补光。如果是在室外,尽量避开光线较强或阳光直射区域,远离公路、广场、家禽牲畜等噪音源,注意维持录音环境避免无关人员进入等情况。如果受访者年纪较大,还需考虑录音的环境的舒适程度,如采用较为柔软舒适的座椅等。
(二)照片采集
照片采集时选择可更换镜头的专业级相机进行摄影,由于采集是避免对受访人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多选择完整焦段的镜头作为相机的配套设备。为取得更高的图像质量,方便后期对图像更精细的控制,相机记录格式一般调整为RAW格式,图像尺寸调整为机体允许的最大尺寸。采集时需要随身携带闪光灯应急使用。由于少数民族档案抢救和保护中,口述历史访谈工作并非是孤立存在,除了拍摄受访者的肖像照和生活照之外,还应与受访人固有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空间结合起来,在口述历史访谈开始前和结束后,结合其周围环境、空间,尽可能多地对与项目整体关系密切的关键环节点进行拍照,如拍摄与受访人相关的环境、物品、作品等照片。此外,还可以拍摄工作团队工作照等痕迹材料照片。如遇到拍摄点复杂繁多的情况,可记录留存拍摄日志清单进行备查。
(三)视频采集吹管系数
随着科技发展,非专业主体,如高清相机,家用摄像机,手机等也具有较高的画面分辨率,但是由于
非专业摄像机不具备专业主机所拥有的各项高级操作功能和对特殊情况的处理能力,一般选择高清专业摄像机作为拍摄工作的主机,如果条件允许,还可配备4K高清摄像机作为拍摄主机。因进入少数民族村寨进行拍摄路途遥远,出发前还需携带充足的电池、存储卡等配套设备,配备笔记本电脑、读卡器等辅助设备。摄像机的拍摄有三种方式,如只使用一台摄像机进行拍摄,摄像机应拍摄受访人,景别设置为中景。如使用两台摄像机进行拍摄,摄像机主机应拍摄受访人,景别设置为中景,副机位在双人全景、双人近景之间切换。如使用三台摄像机,第一台摄像机应拍摄受访人,第二太摄像机应拍摄采访人,景别设置为中景,第三台机位在双人全景、双人近景之间切换。注意不要把辅助人员和翻译人员拍摄到画面中。
三、少数民族照片、音视频档案整理保护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利用数字存储、多媒体等技术,将各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音乐、舞蹈、歌曲、传说故事等内容用数字化的形式进行保存,还可以利用数据库技术对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数据进行科学管理,保持数据的高度统一,减少数据冗余,实现数据长期安全保存、信息资源共享。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数据库的建设,既遵守一般数据库、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同时也有其自身特有的原则和方法。一般来说,应遵循标准化、适用性、可扩展性、兼容性等原则。
按照功能划分,后期可分为素材库、整编库、利用库、备份库来存储保存;按照内容类型来分,每个库中又可分为文档库、
照片库、音频库、视频库来存储保存。选择什么样的压缩格式直接关系到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结构与配置。基于此,视频存储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压缩比、压缩质量、帧的精确度等几个关键因素。各工作站间使用光纤通道与以太网并存的网络结构,
采用光纤连接主要是为了实现实时在线视音频传输,
以便进行动态剪辑。而以太网主要用于相关的工作站,实现编辑数据的传输、音视频制作过程以及素材的管理,确保顺利完成制作工作。
在放入利用库前,要对前期采集素材进行详细整理。少数民族档案采集使用高标清非线性编辑工作站和图形工作站对采集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加工处理时,一般要去除采集时拍摄到的无效画面、片段,保留能反映其主题和中心内容的画面、片段,在画面片头加注拍摄主题、拍摄时间、拍摄地点、采访
人、受访人等关键词,如果人力等条件允许,还可选择制作影片字幕、片头片尾动画、过场特技等一些内容。编辑完成后,存入利用库时,使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对编辑完成
的照片、音频、视频按照著录、著录一次审核(如未通过需要打回)、著录二次审核流程开展著录工作。照片、音频、视频的著录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著录虽然需要花较大的人力和时间,但是为了提高利用和存储的准确性,凝胶珠
更准确地提供搜索索引,更高效地利用数据,在人力和系统允许的条件下,著录时可以按照影片、片段、场景、镜头四个层次开展视频著录工作。
著录信息全部录入到数据库中,建立索引。在提供社会利用阶段,比如搜索关键词“茶春梅”,可以查到影片记录、片段记录、场景、镜头记录四个层次数十条记录,
如果记录太多并没有能满足查需求,搜索关键词“十六步平摆技法”,可以精准地到“茶春梅演示十六步平摆技法”这一场景记录。通过精细地著录,可以极大地提高馆藏少数民族资源的利用率,为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开发和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著录完成后按照文件绑定、文件入库迁移、文件审核、文件转码生成、入库发布流程开展入库工作。入库后还需要做好数据库的备份工作。
作者单位:
云南省档案局
石屏文庙位于红河州石屏县异龙镇北正街,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重建,明天顺二年(1458)重修大成殿及东西两庑,并刻《石屏州庙学》石碑记之。明嘉靖二年(1523)、天启五年(1625)对文庙进行两次大规模修葺并扩建,清顺治、乾隆年间亦进行修繕。
文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
4257
平方米,临街围墙左右建有礼门、义路坊,入内有棂星门,为四柱
三枋木石结构牌坊,高135米,正面匾额书“棂星门”,左右匾额分文别书“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由棂星门而进,即为建有状元桥的泮池,占地面积为303平方米。过泮池便是大成殿,殿前立四尊石雕狮子。大成殿为单檐歇山顶五开间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建筑,无斗拱,有立柱24根,面阔17.3米,进深8.55米,设有6扇红底雕花木门。再进即为先师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面阔16.73米,进深约11米,单檐歇山顶,为五开间三进间,抬梁式与穿斗式结构相结合,设置斗拱2攒,立柱24根。大殿两侧建有东西庑,殿后有尊经阁等建筑。石屏文庙建筑布局严整,木雕石刻精巧,20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静波/文)
——
—石屏文庙(任佩/摄)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04:38: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2513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少数民族   工作   进行   采集   档案   拍摄   民族   文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