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具体为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


背景技术:



2.电站循环是在朗肯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蒸汽动力循环。它包括锅炉、汽轮机、凝汽器和给水泵四部分主要设备,水经过给水泵加压后送到锅炉,在锅炉内被加热成高温高压的蒸汽,进入汽轮机膨胀做功后排入凝汽器定压冷凝成凝结水,再由给水泵重新送入锅炉开始新的循环,可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大大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排放,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大政方针,申请号为cn201110336767.8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通过对吸收式热泵进行综合利用,将排汽的余热(主要是潜热)被直接回收即通过驱动吸收式热泵运行得到利用,这部份余热被用于预加热冷凝水,从而减少锅炉给水加热所需的热量,从而提高发电机组的综合效率,然而该技术方案中,利用吸收式热泵换热升温后的水体与冷凝水均直接与给水泵相连通,对冷凝水的预热均匀性较差,且管路设计较为复杂,容易产生水头冲击,影响给水泵的运行稳定性,且换热后的高温水体管路仍采用普通管路设计,导致热量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较为严重,存在一定的设计缺陷,影响余热回收利用效率,鉴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包括电站排汽余热回收系统以及吸收式热泵本体,所述吸收式热泵本体的一端与电站排汽余热回收系统相连通,所述吸收式热泵本体的高温水体出水端一侧设置有汇流仓,所述吸收式热泵本体的高温水体出水端与汇流仓之间的连通部分设置有保温导水组件,所述汇流仓一端与电站排汽余热回收系统的凝汽器的冷凝水出水管相连通,所述汇流仓内设置有冲击混合组件,所述汇流仓的一端通过给水泵与蒸汽锅炉相连通;所述冲击混合组件包括:转轴、叶轮以及冲击搅拌构件,所述转轴插装于汇流仓内,所述叶轮固定套装于转轴上,所述冲击搅拌构件套装于转轴下端上。
5.优选的,所述冲击搅拌构件包括:固定套以及搅拌桨,所述固定套焊接于转轴下端上,所述搅拌桨焊接于固定套侧壁上。
6.优选的,所述保温导水组件包括:导水管、法兰座、保温隔热组件以及外护套管,所述法兰座分别焊接于导水管两端上且分别与吸收式热泵本体以及汇流仓装配连接,所述保温隔热组件套装于导水管外侧,所述外护套管套装于保温隔热组件外侧。
7.优选的,所述保温隔热组件包括:岩棉保温套管、内衬套管以及封堵环,所述岩棉
保温套管固定套装于导水管外侧,所述内衬套管套装于岩棉保温套管外侧,所述封堵环焊接于内衬套管与外护套管的两端上。
8.优选的,所述封堵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单向导气阀。
9.优选的,所述汇流仓上部设置有泄压阀。
10.有益效果
1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对现有的电站排汽余热回收系统进行改进,在吸收式热泵本体的出水端设置有汇流仓,汇流仓内设置有冲击混合组件,经过吸收式热泵本体换热后的高温水体以及冷凝水均导入到汇流仓内,使得二者之间进行充分接触,保证预热后的冷凝水的温度保持相对均匀,保证供水温度的稳定性,保障蒸汽锅炉的运行稳定性,利用给水泵将换热后的冷凝水供给到蒸汽锅炉,减少锅炉给水加热所需的热量,从而提高发电机组的综合效率,有效避免不同管路对给水泵造成的水头冲击,同时在高温水体管路部分保温隔热式设计,可以有效降低热量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提高热量回收利用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利用吸收式热泵换热升温后的水体与冷凝水均直接与给水泵相连通,对冷凝水的预热均匀性较差,且管路设计较为复杂,容易产生水头冲击,影响给水泵的运行稳定性,且换热后的高温水体管路仍采用普通管路设计,导致热量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较为严重,存在一定的设计缺陷,影响余热回收利用效率的问题。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的汇流仓部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的图2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的a-a位置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中:1、电站排汽余热回收系统;101、凝汽器;102、蒸汽锅炉;2、吸收式热泵本体;3、汇流仓;4、保温导水组件;401、导水管;402、法兰座;403、外护套管;404、岩棉保温套管;405、内衬套管;406、封堵环;407、单向导气阀;5、转轴;6、叶轮;7、固定套;8、搅拌桨;9、泄压阀;10、给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通过本领域人员,将本案中所有电气件与其适配的电源通过导线进行连接,并且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器,以满足控制需求,具体连接以及控制顺序,应参考
下述工作原理中,各电气件之间先后工作顺序完成电性连接,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不在对电气控制做说明。
19.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
20.实施例:由说明书附图1-4可知,本方案包括电站排汽余热回收系统1以及吸收式热泵本体2,吸收式热泵本体2的一端与电站排汽余热回收系统1相连通,吸收式热泵本体2的高温水体出水端一侧设置有汇流仓3,吸收式热泵本体2的高温水体出水端与汇流仓3之间的连通部分设置有保温导水组件4,汇流仓3一端与电站排汽余热回收系统1的凝汽器101的冷凝水出水管相连通,汇流仓3内设置有冲击混合组件,汇流仓3的一端通过给水泵10与蒸汽锅炉102相连通;冲击混合组件包括:转轴5、叶轮6以及冲击搅拌构件,转轴5插装于汇流仓3内,叶轮6固定套7装于转轴5上,冲击搅拌构件套装于转轴5下端上,对现有的电站排汽余热回收系统1进行改进,将电站发电过程中的排汽引入到吸收式热泵本体2内,对排汽中的余热进行回收,回收余热后产生的高温水体,经由吸收式热泵本体2的高温水体出水端一侧的保温导水组件4注入到汇流仓3内,并对汇流仓3内的转轴5上的叶轮6进行冲击,使得叶轮6带动转轴5同步转动,进而带动转轴5下部的冲击搅拌构件同步转动,与此同时,电站排汽余热回收系统1凝汽器101产生的冷凝水也同步流入到汇流仓3内,在冲击搅拌构件的作用下,使得高温水体与冷凝水混合,从而保证汇流仓3内水体温度的均匀性,进而利用给水泵10将升温后的水体回供至蒸汽锅炉102,实现利用电站排汽余热加热锅炉给水的功能,保证供水温度的稳定性,保障蒸汽锅炉102的运行稳定性,利用给水泵10将换热后的冷凝水供给到蒸汽锅炉102,减少锅炉给水加热所需的热量,从而提高发电机组的综合效率,有效避免不同管路对给水泵10造成的水头冲击,同时在高温水体管路部分保温隔热式设计,可以有效降低热量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提高热量回收利用率。
21.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作为优选设置,上述冲击搅拌构件包括:固定套7以及搅拌桨8,固定套7焊接于转轴5下端上,搅拌桨8焊接于固定套7侧壁上,使用时,吸收式热泵本体2对电站排汽余热进行回收后,产生的高温水体经由汇流仓3侧壁注入到汇流仓3内,并对转轴5上的叶轮6产生冲击,在水流冲击作业下,使得转轴5转动,转轴5转动继而带动其下端的固定套7以及固定套7上的搅拌桨8同步转动,对进入到汇流仓3内的冷凝水以及高温水体进行充分混合,保证汇流仓3内水体温度的均匀性。
22.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作为优选设置,上述保温导水组件4包括:导水管401、法兰座402、保温隔热组件以及外护套管403,法兰座402分别焊接于导水管401两端上且分别与吸收式热泵本体2以及汇流仓3装配连接,保温隔热组件套装于导水管401外侧,外护套管403套装于保温隔热组件外侧,其中保温隔热组件包括:岩棉保温套管404、内衬套管405以及封堵环406,岩棉保温套管404固定套装于导水管401外侧,内衬套管405套装于岩棉保温套管404外侧,封堵环406焊接于内衬套管405与外护套管403的两端上,上述封堵环406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单向导气阀407,使用时,导水管40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法兰座402,可以利用法兰座402将导水管401与汇流仓3以及吸收式热泵本体2进行装配连接,充分利用现有接口,可以有效降低使用成本,同时提高整体装置的适用性能,导水管401外侧套装有岩棉保温套管404,可以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内衬套管405与外护套管403之间端头连接位置通过封堵环406进行密封,使得内衬套管405、外护套管403与封堵环406之间形成一个夹层密封空间,利
用抽气设备通过封堵环406上的单向导气阀407将夹层空间内的气体抽出,从而使得夹持空间内产生真空空间,从而进一步提高隔热保温效果,减少热量损耗。
23.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作为优选设置,上述汇流仓3上部设置有泄压阀9,高温水体与冷凝水在汇流仓3内混合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气雾,可以经由汇流仓3上部的泄压阀9排出,提高装置运行稳定性。
24.综上所述,该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对现有的电站排汽余热回收系统1进行改进,在吸收式热泵本体2的出水端设置有汇流仓3,汇流仓3内设置有冲击混合组件,经过吸收式热泵本体2换热后的高温水体以及冷凝水均导入到汇流仓3内,使得二者之间进行充分接触,保证预热后的冷凝水的温度保持相对均匀,保证供水温度的稳定性,保障蒸汽锅炉102的运行稳定性,利用给水泵10将换热后的冷凝水供给到蒸汽锅炉102,减少锅炉给水加热所需的热量,从而提高发电机组的综合效率,有效避免不同管路对给水泵10造成的水头冲击,同时在高温水体管路部分保温隔热式设计,可以有效降低热量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提高热量回收利用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利用吸收式热泵换热升温后的水体与冷凝水均直接与给水泵10相连通,对冷凝水的预热均匀性较差,且管路设计较为复杂,容易产生水头冲击,影响给水泵10的运行稳定性,且换热后的高温水体管路仍采用普通管路设计,导致热量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较为严重,存在一定的设计缺陷,影响余热回收利用效率的问题。
2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2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包括电站排汽余热回收系统(1)以及吸收式热泵本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式热泵本体(2)的一端与电站排汽余热回收系统(1)相连通,所述吸收式热泵本体(2)的高温水体出水端一侧设置有汇流仓(3),所述吸收式热泵本体(2)的高温水体出水端与汇流仓(3)之间的连通部分设置有保温导水组件(4),所述汇流仓(3)一端与电站排汽余热回收系统(1)的凝汽器(101)的冷凝水出水管相连通,所述汇流仓(3)内设置有冲击混合组件,所述汇流仓(3)的一端通过给水泵(10)与蒸汽锅炉(102)相连通;所述冲击混合组件包括:转轴(5)、叶轮(6)以及冲击搅拌构件,所述转轴(5)插装于汇流仓(3)内,所述叶轮(6)固定套(7)装于转轴(5)上,所述冲击搅拌构件套装于转轴(5)下端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搅拌构件包括:固定套(7)以及搅拌桨(8),所述固定套(7)焊接于转轴(5)下端上,所述搅拌桨(8)焊接于固定套(7)侧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导水组件(4)包括:导水管(401)、法兰座(402)、保温隔热组件以及外护套管(403),所述法兰座(402)分别焊接于导水管(401)两端上且分别与吸收式热泵本体(2)以及汇流仓(3)装配连接,所述保温隔热组件套装于导水管(401)外侧,所述外护套管(403)套装于保温隔热组件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隔热组件包括:岩棉保温套管(404)、内衬套管(405)以及封堵环(406),所述岩棉保温套管(404)固定套装于导水管(401)外侧,所述内衬套管(405)套装于岩棉保温套管(404)外侧,所述封堵环(406)焊接于内衬套管(405)与外护套管(403)的两端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环(406)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单向导气阀(407)。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仓(3)上部设置有泄压阀(9)。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包括电站排汽余热回收系统以及吸收式热泵本体,所述吸收式热泵本体的一端与电站排汽余热回收系统相连通,所述吸收式热泵本体的高温水体出水端一侧设置有汇流仓,所述吸收式热泵本体的高温水体出水端与汇流仓之间的连通部分设置有保温导水组件,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经过吸收式热泵本体换热后的高温水体以及冷凝水均导入到汇流仓内,使得二者之间进行充分接触,保证预热后的冷凝水的温度保持相对均匀,保证供水温度的稳定性,保障蒸汽锅炉的运行稳定性,利用给水泵将换热后的冷凝水供给到蒸汽锅炉,减少锅炉给水加热所需的热量。减少锅炉给水加热所需的热量。减少锅炉给水加热所需的热量。


技术研发人员:

杨日 张永吉 李勇 翟德明 宋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辽宁盘山新城热力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2.15

技术公布日:

2022/8/2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21:16: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246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余热   所述   热泵   电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