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分离装置、压缩机及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2.在压缩机运行中,压缩机冷冻油起到润滑、密封以及降温等作用。然而在压缩机运行时,由于冷冻油和冷媒有一定的互溶性,压缩机泵体运转时排出的气态冷媒为高温、高速气体,会将压缩机中少许冷冻油一起带出,并排入空调系统中。当压缩机排出的气体含油量较大时,冷冻油容易在空调系统中的冷凝器和蒸发器上形成较厚的油膜,影响空调系统的换热效率,同时压缩机内冷冻油液面会下降,从而影响泵体的润滑以及密封等,最终影响压缩机的可靠性,导致空调系统能效下降。
3.相关技术中,多采用在靠近压缩机排气端的转子一端设置具有挡油效果的零件,从而降低压缩机的吐油率,然而这种技术方案需要使用多个零件配合才能发挥挡油效果,不仅成本高,而且装配繁琐不利于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压缩机及空调系统,旨在减少零件的数量以及配合,并同样能够发挥挡油效果。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油气分离装置,设于压缩机的转子端和排气端之间,所述油气分离装置包括:第一挡油板,设置于所述转子端朝向所述排气端的一侧,所述第一挡油板沿径向延伸,用于将含油气体的流通方向由轴向改为径向;以及第二挡油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挡油板背离所述排气端的一侧,所述第二挡油板沿轴向延伸,用于将所述含油气体中的油滴附着在所述第二挡油板上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脱离所述第二挡油板。
6.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转子具有供所述含油气体流通的多个流通孔,所述多个流通孔均位于所述第一挡油板在所述转子端的正投影内。
7.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流通孔均位于所述第二挡油板最外端所在的圆周在所述转子端的正投影内。
8.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油板在所述转子端的正投影为圆形或四边形,所述第二挡油板沿自身厚度方向上的中线形成的截面为四边形或者三角形。
9.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油板的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二挡油板的厚度方向相垂直。
10.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油板沿自身厚度方向上的中线与所述转子端的任一径向方向之间呈夹角设置。
11.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油板朝向所述转子端的一侧还设有平衡部,所述平衡部与所述第二挡油板沿轴向间隔分布,所述转子端沿轴向贯穿有曲轴,所述平衡部用于平衡所述曲轴。
12.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油板,以及/或者,所述平衡部还包括沿轴向
开设的多个连接孔,所述转子端朝向所述排气端的一侧具有多个连接部,多个所述连接孔与多个所述连接部分别对应设置。
13.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油板与所述平衡部连接。
14.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油板与一设置在所述第二挡油板上的所述连接孔外周侧相连,所述第二挡油板沿自身厚度方向上的中线与所述转子端的圆心和所述连接孔的圆心的连线之间具有第一夹角a,其中,0
°
≤a≤45。
15.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油气分离装置。
16.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压缩机。
17.根据本技术提供的油气分离装置,设于压缩机的转子端和排气端之间,所述油气分离装置包括:第一挡油板,设置于所述转子端朝向所述排气端的一侧,所述第一挡油板沿径向延伸,用于将含油气体的流通方向由轴向改为径向;以及第二挡油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挡油板背离所述排气端的一侧,所述第二挡油板沿轴向延伸,用于将所述含油气体中的油滴附着在所述第二挡油板上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脱离所述第二挡油板。当含油气体从转子端排出时,第一挡油板沿径向向外延伸,从而第一挡油板将含油气体的流通路径由轴向改为径向,第二挡油板沿轴向延伸,跟随转子端旋转的第二挡油板将撞击含油气体中的油滴,油滴将附着在第二挡油板上,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沿径向飞离转子端,最后经定子端外表面回流到压缩机的泵体端,气体则绕第一挡油板外周侧后通过排出端排出,由此本技术通过第一挡油板和第二挡油板,即可达到降低压缩机吐油率的效果,减少了零件的数量,从而提高了装配效率,同时降低成本,并保证压缩机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18.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气分离装置的立体图;
21.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气分离装置的主视图;
22.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缩机的转子端和油气分离装置的剖视图;
23.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缩机的转子端和油气分离装置的爆炸图;
24.图5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油气分离装置的主视图。
25.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6.10、油气分离装置;11、第一挡油板;12、第二挡油板;13、平衡部;14、连接孔;141、第一连接孔;142、第二连接孔;
27.20、转子端;21、流通孔;
28.30、排气端;
29.40、泵体端;
30.a、转子端转动方向;b、含油气体流动方向;c、离心力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在压缩机运行中,压缩机冷冻油起到润滑、密封以及降温等作用。然而在压缩机运行时,由于冷冻油和冷媒有一定的互溶性,压缩机泵体运转时排出的气态冷媒为高温、高速气体,会将压缩机中少许冷冻油一起带出,并排入空调系统中。当压缩机排出的气体含油量较大时,冷冻油容易在空调系统中的冷凝器和蒸发器上形成较厚的油膜,影响空调系统的换热效率,同时压缩机内冷冻油液面会下降,从而影响泵体的润滑以及密封等,最终影响压缩机的可靠性,导致空调系统能效下降。相关技术中,多采用在靠近压缩机排气端的转子一端设置具有挡油效果的零件,从而降低压缩机的吐油率,然而这种技术方案需要使用多个零件配合才能发挥挡油效果,不仅成本高,而且装配繁琐不利于生产。
3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34.关于油气分离装置的实施例
35.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气分离装置的立体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气分离装置的主视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缩机的转子端和油气分离装置的剖视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缩机的转子端和油气分离装置的爆炸图。
36.请参考图1-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油气分离装置10,设于压缩机的转子端20和排气端30之间,所述油气分离装置10包括:第一挡油板11,设置于所述转子端20朝向所述排气端30的一侧,所述第一挡油板11沿径向延伸,用于将含油气体的流通方向由轴向改为径向;以及第二挡油板12,设置于所述第一挡油板11背离所述排气端30的一侧,所述第二挡油板12沿轴向延伸,用于将所述含油气体中的油滴附着在所述第二挡油板12上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脱离所述第二挡油板12。
37.需要指出的是,其中a为转子端20转动方向,b为含油气体流动方向,c为离心力方向,或油滴甩出方向。
38.当含油气体从转子端20排出时,第一挡油板11沿径向向外延伸,从而第一挡油板11将含油气体的流通路径由轴向改为径向,第二挡油板12沿轴向延伸,跟随转子端20旋转的第二挡油板12将撞击含油气体中的油滴,油滴将附着在第二挡油板12上,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沿径向飞离转子端20,最后经定子端外表面回流到压缩机的泵体端40,气体则绕第一挡油板11外周侧后通过排出端排出,由此本技术通过第一挡油板11和第二挡油板12,即可达到降低压缩机吐油率的效果,减少了零件的数量,从而提高了装配效率,同时降低成本,并保证压缩机的可靠性。
39.进一步地,当压缩机高频运行时,从泵体端40排出的冷媒的含油量将比低频运行时更高,此时高速旋转的转子端20带动油气分离装置10对含油气体进行频率更高的循环撞击,油气分离效果得到加强。即压缩机运行频率越高,气体中含油量将越高,同时转子端20转速越快,油气分离装置10撞击含油气体的频率也越高,油气分离效果越好。即当压缩机因
为高频运行而气体中含油量提高时,本发明实施例的油气分离效果将同步加强,从而有效降低压缩机的吐油率。
4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油板11的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二挡油板12的厚度方向相垂直。其中,第一挡油板11的厚度方向沿转子端20的轴向方向,第二挡油板12的厚度方向是指垂直于转子端20的轴向方向,二者相互垂直,第一挡油板11和第二挡油板12均可以跟随转子端20转动,第二挡油板12的转动方向和含油气体的运动方向垂直,第二挡油板12可以垂直撞击从转子端20出来的含油气体,使气体中的油滴附着在第二挡油片板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到定子端进行回流,达到油气分离效果;同时,含油气体遇到第一挡油板11可以直接转化为径向并朝向排气端30输出,减少了含油气体与其他结构面接触,使得油气充分分离。
4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挡油板12沿自身厚度方向上的中线与所述转子端20的任一径向方向之间呈夹角设置。由于第二挡油板12沿自身厚度方向上的中线与转子端20的任一径向方向具有夹角,使得从转子端20输出的含油气体可以充分与第二挡油板12,增大第二挡油板12和含油气体的接触面积,增强油气分离效果。具体地,所述第一挡油板11在所述转子端20的正投影为圆形、四边形等多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所述第二挡油板12沿自身厚度方向上的中线形成的截面为四边形、三角型或其他不规则形状。
42.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子具有供所述含油气体流通的多个流通孔21,所述多个流通孔21均位于所述第一挡油板11在所述转子端20的正投影内。即要保证所有经过流通孔21排出的含油气体均会撞击第一挡油板11,并通过第一挡油板11实现传送方向的改变,即轴向转化为径向,从而气体通过排出端排出,油滴与第二挡油板12甩出的油滴通过定子端回流至泵体端40。
43.与此同时,所述多个流通孔21均位于所述第二挡油板12最外端所在的圆周在所述转子端20的正投影内。即所述第二挡油板12随所述转子端20转动过程中,由于第二挡油板12为长条状,其运动轨迹为圆环形,即第二挡油板12内侧和外侧分别位于该圆环的内圈和外圈,多个流通孔21均位于该圆环的投影内,即第二挡油板12随转子端20旋转时的活动区域覆盖所有流通孔21的旋转活动区域,使得所有流通孔21通入的含油气体均通入圆环内部,在转子端20转动过程中,大部分含油气体在转化为径向输出后,可以撞击第二挡油板12内壁,从而油滴将附着在第二挡油板12上,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沿径向飞离转子端20,提高含油气体和第二挡油板12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油气分离效果。
44.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子端20沿轴向贯穿有曲轴,由于所述曲轴有部分结构与其他位置呈角度连接,为了保证转子转动时的稳定性,在所述第一挡油板11朝向所述转子端20的一侧设置有平衡部13,所述平衡部13与所述转子端20沿轴向间隔分布,所述平衡部13与所述曲轴朝向排出端的一端配合,用于平衡所述曲轴,防止其转动时产生晃动。
45.为了将油气分离装置10与转子端20固定,使二者同步转动,所述第一挡油板11,以及/或者,所述平衡部13还包括沿轴向开设的多个连接孔14,所述转子端20朝向所述排气端30的一侧具有多个连接部,多个所述连接孔14与多个所述连接部分别对应设置,即第一挡油板11和转子端20通过铆接固定,且第二挡油板12固定于第一挡油板11上,从而实现同步转动,并且加工工艺简单,减少零件装配。
46.其中,多个所述连接孔14包括:第一连接孔141,所述第一连接孔141沿轴向开设于
所述平衡部13;以及第二连接孔142,所述第二连接孔142沿轴向开设于所述第一挡油板11。通过在平衡部13上设置第一连接孔141,并且在第一挡油板11直接设置第二连接孔142,可以使得油气分离装置10在多个不同位置分别与转子端20固定,保证连接的可靠性,且在一体转动时增加稳定性。
47.需要指出的是,第一连接孔141和第二连接孔142可以为通孔或者盲孔,第二连接孔142可以设置在平衡部13和第一挡油板11的连接区域、平衡部13和第二挡油板12的连接区域以及第一挡油板11未设置第二挡油板12和平衡部13的任意位置中至少一者。
48.请继续参考图1-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油气分离装置10,包括一个平衡部13和两个第二挡油板12,平衡部13上开设有两个连接孔14,两个挡油板与两个直接开设在第一挡油板11上的连接孔14分别连接,第一挡油板11的其他位置还开设有一个连接孔14。所述第二挡油板12与一所述第二连接孔142外周侧相连,所述第二挡油板12沿垂直于轴向的中轴线与所述转子端20的圆心和所述第二连接孔142的圆心之间的连线具有第一夹角a,其中,0
°
≤a≤45。较为优选地,a=5
°
,可以有效降低风阻,同时延长含油气体与第二挡油板12的接触路径,增强油气分离效果。
49.图5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油气分离装置10的主视图。
50.或者,请参考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油气分离装置10,包括两个平衡部13和一个第二挡油板12,所述第二挡油板12连接于所述平衡部13的中间位置,每个平衡部13上分别开设一个连接孔14,第一挡油板11未设置平衡部13的位置设置两个连接孔14。
51.在上述任一方案中,平衡部13和第二挡油板12均设置于第一挡油板11同侧,其中,平衡部13的高度为h1,第二挡油片的高度为h2,有h1≥h2;第一挡油片的厚度为t1,第二挡油片的厚度为t2,有t1≤3mm,t2≤3mm。
5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挡油板11、第二挡油板12以及平衡部13为一体式结构,因此还可以减少零件数量、简化工艺、提高装配效率,从而降低成本。
53.关于压缩机的实施例
54.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所述的油气分离装置10。
5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油气分离装置10、电机和泵体端40。其中,电机具有转子端20和绕转子端20外周的定子端,转子端20内设有曲轴,泵体端40连接于曲轴,由电机驱动,用于将工作腔内的油液压缩汽化。上述结构的油气分离装置10装配于电机的转子端20背离泵体端40的一侧。
56.关于空调系统的实施例
57.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所述的压缩机。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8.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发
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设于压缩机的转子端和排气端之间,所述油气分离装置包括:第一挡油板,设置于所述转子端朝向所述排气端的一侧,所述第一挡油板沿径向延伸,用于将含油气体的流通方向由轴向改为径向;以及第二挡油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挡油板背离所述排气端的一侧,所述第二挡油板沿轴向延伸,用于将所述含油气体中的油滴附着在所述第二挡油板上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脱离所述第二挡油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具有供所述含油气体流通的多个流通孔,所述多个流通孔均位于所述第一挡油板在所述转子端的正投影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流通孔均位于所述第二挡油板最外端所在的圆周在所述转子端的正投影内。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油板在所述转子端的正投影为圆形或四边形,所述第二挡油板沿自身厚度方向上的中线形成的截面为四边形或者三角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油板的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二挡油板的厚度方向相垂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油板沿自身厚度方向上的中线与所述转子端的任一径向方向之间呈夹角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油板朝向所述转子端的一侧还设有平衡部,所述平衡部与所述第二挡油板沿轴向间隔分布,所述转子端沿轴向贯穿有曲轴,所述平衡部用于平衡所述曲轴。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油板,以及/或者,所述平衡部还包括沿轴向开设的多个连接孔,所述转子端朝向所述排气端的一侧具有多个连接部,多个所述连接孔与多个所述连接部分别对应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油板与所述平衡部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油板与一设置在所述第二挡油板上的所述连接孔外周侧相连,所述第二挡油板沿自身厚度方向上的中线与所述转子端的圆心和所述连接孔的圆心的连线之间具有第一夹角a,其中,0
°
≤a≤45。1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油气分离装置。12.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压缩机。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压缩机及空调系统,其中,油气分离装置,设于压缩机的转子端和排气端之间,所述油气分离装置包括:第一挡油板,设置于所述转子端朝向所述排气端的一侧,所述第一挡油板沿径向延伸,用于将含油气体的流通方向由轴向改为径向;以及第二挡油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挡油板背离所述排气端的一侧,所述第二挡油板沿轴向延伸,用于将所述含油气体中的油滴附着在所述第二挡油板上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脱离所述第二挡油板。本发明旨在减少零件的数量以及配合,并同样能够发挥挡油效果。并同样能够发挥挡油效果。并同样能够发挥挡油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余业甲 张辉 周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19

技术公布日:

2022/11/22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3:40: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2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转子   油气   压缩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