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商业综合体发展现状分析

石家庄市商业综合体发展现状分析
张宁宁
(石家庄市统计局,河北
石家庄
050051)
[摘要]近年来,城市商业综合体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崛起,成为各城市经济发展的一张
“新名片”。石家庄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吸引了一批商业综合体的进驻。但受疫情的持续影响以及线上销售对实体销售的分流冲击、城市建设的不断升级改造、自身商业定位不准、经营管理不到位、承租户换手率高等不利因素影响,石家庄市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还存在不少挑战。促进石家庄市城市商业综合体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是:加强前期调研,合理规划,优化空间布局;注重招商质量,引进知名品牌进驻;加大对商业综合体的补贴以及资金政策支持力度;组织促进消费活动,借力夜经济;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带动消费新模式。
[关键词]石家庄市城市商业综合体;租金总额;商品销售额[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6043(2021)04-0025-02
电机风叶第2021年第4期(总第536期)
商业经济No.4,2021Total No.536
城市商业综合体是现代商贸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在全国城市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商业综合体划分的标准是:经营范围涵盖超市、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等三个以上商品零售业态,以及餐饮、文化、娱乐、健身、休闲、培训等三项以上服务业形态;营业面积不小于1万平方米且独立开展经营活动的商户不少于50个,具备专门的停车场所的综合体。近些年随着石家庄市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石家庄市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态势稳健,聚客效应显著,在摆脱疫情的负面影响、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以及助推实体商贸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石家庄市商业综合体发展现状
(一)石家庄市商业综合体基本概况
石家庄市第一家商业综合体是2009年7月开业的万达广场。截至目前,
石家庄市共建成了11家商业综合体,2015年前开业了8家,占现有商业综合体总数的72.7%。其中2012年至2014年集中开业了6家,但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后商业综合体开业速度明显放缓。
2019年石家庄市商业综合体全部可出租(使用)面积达到808764平方米,车位数达到13616个,全年接待总客流量18285万人次。石家庄市商业综合体主要分布于市内五个主城区中的三个,分别是长安区(4个)、裕华区(3个)、桥西区(4个)。商业综合体的经营业态主要涉及零售业、餐饮业和服务业三个行业。
(二)租金总额增长势头迅猛
2019年石家庄市商业综合体租金总额是70447万元,同比增长35.6%,平均租金是95元/平方米/月,低于主要城市的平均租金(如图),与主要城市相比具有租金优势。其中占据租金总额半壁江山以上的行业是零售业,2019年零售业租金占全部租金总额的56.9%,较2018年上升2.8个百分点。
(三)商品销售额(商户营业额)增幅显著
2019年石家庄市商业综合体全部商户商品销售额(商户营业额)75.4亿元,2018年商品销售额(商户营业额)55.4亿,同比增长36%,涨势明显。
(四)商户数量众多,吸纳大量从业人员
2019年石家庄市商业综合体共计2265个商户(包括法人、个体户、分支机构),平均每个商业综合体有206个商户,从业人员共计21469人,平均每个商户吸纳近10人就业。零售业商户1244个,从业人员9639人,平均每个商户吸纳8个人就业;餐饮业商户752个,从业人员9228人,平均每个商户吸纳13人就业;服务业商户269个,从业人员2602个,平均每个商户吸纳10人就业。
(五)三行业营业面积占可出租(使用)面积比例高石家庄市商业综合体中三个业态——
—零售业、餐饮业、服务业共计营业面积65.3万平方米,占商业综合体全部可出租(使用)面积的80.7%。零售业营业面积33.0万平方米,餐饮业营业面积16.0万平方米,服务业营业面积16.3万平方米。
二、石家庄市城市商业综合体的经营特点
石家庄市商业综合体充分发挥自身地理区位及销售模式优势,不断优化创新设计和消费管理模式,推陈出新吸引了大批客流人,实现了销售和服务满意度双增长的有力局面,这得益于依托自身独有的
经营特点。
载重车(一)经营主体以个体户为主,
法人和分支机构为
辅2019年中国主要城市购物中心核心商圈租金[作者简介]张宁宁(1985-),女,满族,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
25--
截止到2019年底,石家庄市商业综合体自营、联营部分及租赁部分共计2265个商户,按登记注册类型分:法人单位共计769个,占商户总数的34%;分支机构共计292个,占商户总数的12.9%;个体户共计1204个,占总商户数的53%。
(二)经营模式以租赁部分为主,自营、联营部分为辅
2019年石家庄市商业综合体以租赁部分经营为主,表中显示,商户数中租赁部分是自营、联营部分的6倍之多,商户从业人员期末人数租赁部分是自营、联营部分的7倍,而营业面积租赁部分更是自营、联营部分的近17倍。
2019年石家庄市商业综合体自营、
联营部分和租赁部分情况对比
(三)经营业态以零售业、餐饮业行业为主,服务业比重低
从经营业态看,2019年石家庄市商业综合体全部商户商品销售额(营业额)中: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46.8亿,同比增长35.3%,占全部商户销售额的(营业额) 62.1%;餐饮业实现营业额20.4亿,2018年15.7亿,同比增长30%,占全部商户销售额(营业额)的27%;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8.2亿,2018年5.2亿,同比增长58.4%,占全部商户销售额(营业额)的10.9%。
三、石家庄市城市商业综合体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疫情的持续影响以及线上销售对实体销售的分流冲击、城市建设的不断升级改造、自身商业定位不准、经营管理不到位、承租户换手率高等不利因素影响,石家庄市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还存在不少挑战。
(一)受疫情和线上电商销售模式的影响,线下实体零售行业遭遇冷冬,商户抵御风险能力差
近年来,伴随电商销售行业的异军突起,零售行业实体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客源分流,商业综合体又以百货类零售为主,导致商业综合体商品销售额(营业额)受到更大的冲击,呈明显下降趋势。加之受疫情影响,零售实体店客流量呈现断崖式下降趋势,虽然疫情缓解后带来客流量的回升,但是因为疫情反复这种回升趋势始终无法回到疫情前的水平。自疫情发生以来,调查发现商业综合体的商户甚至出现了大面积的关店潮,对商业综合体租赁部分的租金、销售收入和客流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二)空间规划布局不合理,市场消费潜力挖掘不够、县域经济参与度不足
由于前期调研缺乏科学的规划,石家庄市主城区有五个区,但11家商业综合体却集中分布在其中三个区。以桥西区为例,金正海悦天地、勒泰中心、乐汇城、万象天成以及华润万象城这五家商业综合体
相距都在两三公里之内,周围辐射的商圈多有重合,面临着互相拉抢客源、无序竞争的压力,不利于聚客效应的形成。由于石家庄市区县经济发展不平衡,商业综合体地理位置全部分布在市区,导致对县域消费体渗透不充分,县域对商业综合体消费水平释放不足,进而忽视县域消费体消费能力的挖掘。
(三)定位不精准,缺乏行业支撑,过度集中于商品零售等传统行业,特产业不突出
目前石家庄市商业综合体从定位情况看,销售主力军仍集中在日常商品零售、餐饮等传统行业,与周边商圈定位重复,消费层次升级明显滞后。缺乏与当下流行的线下体验店、网红店、智慧产品店等未来引致消费的商家合作,仍长期固守在零售、餐饮等传统行业,市场细分工作不到位,特定位和差异化服务不明显。
(四)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停车场等配套建设普遍滞后于商业发展速度
石家庄市现有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坐落于主城区,有成熟繁荣的商圈,有足够的消费体支撑,但存在共性的问题就是停车场设计偏小,停车位明显跟不上城市商业发展需求;有的城市商业综合体虽然有地下车库且停车位也较多,但进出地下车库的道路不顺,造成停车场周边道路拥堵,降低消费者购物体验。
四、促进城市商业综合体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城市商业综合体往往是一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是城市的一张“城市名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城市发展的水平。夯实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基础,有利于拉动整个城市综合发展,对增强市民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前期调研,合理规划,优化空间布局
开展审慎的前期调研,广泛征集专家、部门、民众等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依据石家庄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结合各区域人口、经济发展现状、消费习惯、消费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商业氛围等具体情况,研究制定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建设规划,对可建区域、辐射范围、商业定位等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下一阶段建设的商业综合体可以向经济发展较好、人流量比较聚集的县域地区倾斜。加强商业综合体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消费者购物服务体验,增加客流量。
(二)注重招商质量,引进知名品牌进驻
做好入驻商户全过程服务工作,对优质商户给予帮扶指导和商务咨询,明晰业态分布和结构,引导商业综合体加大品牌招商力度,鼓励国际国内企业在石家庄市设立跨国公司总部、综合性或者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总部的首店和品牌企业的授权代理商,打造一批功能完善、业态丰富、智慧体验的高品质休闲消费商户,进而提振消费转型升级。
智能定位(三)加大对商业综合体的补贴以及资金政策支持力度
积极借力国务院和河北省及石家庄市出台的一系列促销费政策。结合石家庄市实际,按照“一业一策”和“一企一策”的原则,重新定位各个商业综合体的优势和特
部分名称商户数(个)商户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人)营业面积(平方米)
自营、联营部分317263836953
租赁部分194818831616048
(下转第147页)商业经济第2021年第4期SHANGYE JINGJI No.4,2021 26
--
载人旅行箱
,鼓励集商业、餐饮、娱乐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落户石家庄市,政府加大补贴力度。加大对商业综合体建设和改造提升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推进提档升级。在疫情的不利影响下,主动减轻商业综合体的经营成本,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和项目支持。
(四)组织促进消费活动,借力夜经济
加大商业综合体与夜经济的对接力度,组织开展夜间购物、餐饮、演出、健身等商旅文体多业态融合活动,更加密集地与商业综合体衔接,利用商业综合体自身优势持续地建设一批知名度高的夜间示范项目,打造省会夜经济城市品牌;围绕季节性消费热点和重要节假日,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举办特促销活动。
(五)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带动消费新模式
推动线上线下互动,营造浓厚消费氛围。鼓励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大型网络销售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商业综合体借势线上消费模式红利带动线下实体消费,整合大型平台商、运营商、专业服务商和高等院校资源介入商业综合体,谋求多主体多领域共同发展。[参考文献]
[1]张蕊.聚合效应提升助推消费升级——
—江苏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现状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9(1).
[责任编辑:王凤娟]
动力外流,都是制约乡村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原因。此外,当前我国对于乡村“新经济”定量测度与评价体系层面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已有的普适性较强的定量测评方法无法较好的对这种新型的乡村“新经济”经济增长模式进行有效衡量,因而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智能仓储立体仓库设计
(二)启示
综合案例分析,在推动我国乡村“新经济”发展层面,得出以及几点启示:
第一,通过要素资源迭代、市场需求性、机遇把握确定乡村“新经济”潜在结果及收益,乡村在进行产业衍生及融合过程中主要受以下3方面影响:首先,乡村内部是否存在潜在的要素资源,并引入因地制宜的融合媒介;其次,乡村“新经济”框架下的产业新业态要与市场形成双向正反馈;最后,牢牢把握产业融合契机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契机,更易于乡村“新经济”形成。
第二,通过相关产业支撑与主体战略进入确保乡村“新经济”实现。乡村传统产业与其衍生产业是乡村打破传统垂直分布的产业链及价值链,实现要素资源高效配置的关键,其本质是对原本乡村要素资源的重组与优化。其次,通过正确的战略选择,乡村经济运营主体不仅能够激活乡村闲置产能,调动乡村利益关联方主动参与,促进新产业、新业态的规模化与集约化,形成乡村经济优势。
第三,通过政府角扮演减少乡村“新经济”实现障碍。中国特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了党和国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本质上看,乡村“新经济”既是乡村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乡村地区自我变革的一次自下而上的“边缘革命,”同时也是在政府提出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解决三农问题自上而下的传统乡村经济体制改革,因而通过二次结合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改革阻力。
[参考文献]
[1]舒红兵.新经济定义、逻辑及政策研究[J].西南金融, 2019(3):90-96.
[2]张美慧.国际新经济测度研究进展及对中国的借鉴[J].经济学家,2017(11):47-55.
[3]黄慧.“新经济”基本特征与企业管理变革方向[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7.[4]雷鹏,周立.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研究——
—基于福建安溪茶庄园产业融合调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172-181.
[5]王祥瑞.产业链过窄过短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大障碍[J].农业经济,2002(9):28-29.
[6]丁家云,周正平.基于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3):26-34. [7]An,Owards.Green Paper on the Convergence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Med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tors,and the Implicationfor Regulation[R].Brussels:Euro原pean Comission,1997.
[8]程静,何燕,牛燕.山西省红枣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问题探讨[J].山西农业科学,2020(6):1001-1004.
[9]叶锋,马敬桂,胡琴.产业融合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0(10):87-91.
[10]钟真,黄斌,李琦.农村产业融合的“内”与“外”—乡村旅游能带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吗[J].农业技术经济,2020 (4):38-50.
[11]陈慈、陈俊红、龚晶、孙素芬.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特征、类型与作用[J].农业经济,2018(1):3-5.
[12]朱璇.新乡村经济精英在乡村旅游中的形成和作用机制研究—以虎跳峡徒步路线为例[J].旅游学刊,2012 (6):73-78.
[13]吴蓉,施国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秩序的演化与重构策略—以W州X村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66-72.
[14]时润哲,李长健.生产要素下乡促进研究——
—以乡村发展利益与利益机制为视角[J].农村经济,2019(12):40-46.
[15]汪连杰.经济新常态下对中国“新经济”的考察研究[J].求实,2017(5):34-43.车门密封条异响
[16]刘凤.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理论探析——
—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J].经营与管理,2020(2):132-135. [17]王俊.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新时代乡村建设路径与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7):44-49.
[18]戚聿东,李颖.新经济与规制改革[J].中国工业经济,2018(3):5-23.
[责任编辑:潘洪志]
(上接第26页)叶遄,余忠,张丽芳,王梓茜:产业融合、业态变更与乡村“新经济”内在机理——
—基于多案例分析
147
--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6:36: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2436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商业   综合体   乡村   发展   经济   城市   石家庄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