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中教育的四种模型

教育理论中教育的四种模型光栅化
    摘要: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理论来源相当丰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后现代教育理论、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理论都包含了研究性教学的思想,共同构成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流媒体播放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从学科领域、课程内容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与研究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在研究性教学作为贯彻创新教育理念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手段以及大学教学改革的亮点,正在各大学普遍推行的今天,寻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将有助于更理性、更有效地开展研究性教学。笔者认为,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理论来源相当丰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后现代教育理论、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理论都包含了研究性教学的思想,共同构成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市区工况油耗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起源可追溯到14世纪初~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家提倡教育要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认为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启发。如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MEdeMontaigne,~)指出:“教育的对象是整个的人”,“每个人自己创造自己的命运”,因此教师教学时要让学生摆脱知识的权威,独立地学习与研究,“使学生练选每一样知识;如果学生有能力,就去加以选择;如果不能够,就让他停留在怀疑当中”。当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在号称心理学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罗洛梅等。
    罗杰斯(CarlRogers,~)指出,传统的教学忽略了人,疏离了人,管制了人的须要、兴趣、个性等,轻书本、轻科学知识的自学,漠视学生做为人的发展,培育出来的学生就可以就是“容器”,而非生机勃勃的全面发展的个体,因而必须展开变革。那么,如何展开变革呢?根据教学的目的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观点,他表示,教学变革的关键在于奠定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育“全面发展的人”(fullyfunctioningperson),而全面发展的人的最为显然标志是创造性,因此教学必须研发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其创造力。在教学中如何研发学生的创造性呢?首先,教师应充份坚信每个学生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学习,并为他们提供更多自学的民主自由,即为
所谓“必须对人抱有深信,容许他存有挑选他自己的自学方式的机会”;其次,教师应当好学生自学的推动者,容许学生自己自学,满足用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即为应当晓得“如何创造性地推动自学和如何回去快乐学生”;再次,教师应教导学生自学,因为“对于一个真正的教师来说,除了教会自学外,其他都就是次要了,最重要的就是晓得如何教导学生自学”;最后,教师应使用“非指导性教学”法,全然不干涉学生的思想,只起至一个组织者的促进作用,使学生自己抒发,自己指导,自己评价,自己缔造,自己挑选,顺利的教育就是学生学会了自我表现和自我挑选。他还明确提出了教师教学的措施,例如明确提出真实的现实的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动机;提供更多可选择的各种自学条件、情境和目标,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挑选;非政府存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活动等等。不难辨认出,罗杰斯的这些思想与大学研究性教学注重培育学生的自学自主性、探究性相连。
桥架支撑架
    马斯洛(AbrahamMaslow,~)提出了需要五层次理论,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宿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指出人的需要呈波浪式地从低到高逐步走向自我实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自我实现”,也就是把自我中潜在的东西变成现实,使个人内部潜能得到最大实现。他认为,“创造性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有的继承特质”,但创造潜能的充
分发挥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帮助学生实现创造潜能[8]。
    罗洛梅(RolloMay,~)叙述了健康人的许多特点,诸如自主性、真挚、富于创造性、挑选、责任心等,这些特点的充份整体表现才就是“人的全部自我”,它们商报讯人的内心深处。他还指出,每个人生而具备孵出一个人的先天创造力,都会不懈努力将其天赋创造力流露出,以期臻于自我实现。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人的自主性、真挚、创造性等品质与大学研究性教学注重培育人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相一致。
    总之,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的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从满足学生的最根本需求出发,通过尊重、理解、关爱来调动他们的激情与活力,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发挥,以实现自身价值。大学研究性教学由于提倡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使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更好地发挥和发展,因而充分地蕴涵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精华。换句话说,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皮亚杰坚持从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提出了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
    充分反映在教育上特别就是教学上,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
    其一,认识是由主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从外界被动吸收的,即认识具有主动性;
    其二,主体在重新认识过程中,不是回去辨认出矛盾于他们头脑以外的科学知识世界,而是通过先前个人的经验世界,重新组合,且建构一个代莱认知结构,重新认识具备建构性。不难看出,建构主义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特别强调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主动积极
探索、主动辨认出和对所学科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在教学中就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造条件,协助学生建构。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带出学生参予教学然后以学生的现有经验为基础协助他们建构代莱、更多合理的、更多恰当的以及原则性的表述”。
    建构主义可分为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而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必须主动,主动建构实现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相应地,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建构、主动学习。社会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与他人共同建构的,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教师、其他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就是让学生与教师、与文本(教材)、与同学对话或相互作用[11]。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的意义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而在教的意义上,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明确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利用所有可能的教学资源激发、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学生学习。所以,这种理论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还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喷射混凝土用速凝剂
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概言之,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特别强调主动建构的重要性,建议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充分发挥学生自学的`主动性与自主性,这些思想可以为大学研究性教学注重并提倡学生参予并投身于教学中、师生共同研究与解决问题、培育学生的技术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等主张或作法提供更多理论依据,因此,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就是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三、后现代教育理论
    后现代主义就是20世纪中叶以来在抨击现代主义特别强调绝对理性、规范性、确定性基础上构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所尊崇的“不确定性”、“可能性”、“多样性”、“对话”、“创造性”等核心观点与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精神相吻合。
    首先,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与大学研究性教学相吻合。后现代主义者对其主张和贯彻的思想观点、原则表现出模棱两可、莫衷一是的态度。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努力,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正是源于后现代主义无所畏惧和放弃自我的批判精神,它有勇气去探索一切可能性,并且使这种探索不仅停留在理论和言谈上,而且也表现在冒险的实际行动中。
因此后现代主义者提倡探索,大学研究性教学也推崇探索,要求师生敢于批判,不懈探索、探究和研究。
    其次,谋求差异性和多样性、尊崇多元化,与大学研究性教学相吻合。后现代主义者谋求差异性和多样性,提倡多元化,比如,福柯的“科学知识考古学”、德里达的“解构”、“延异”策略、罗蒂的“后哲学”、费耶阿本德的“什么都行(everythinggoes)”的无政府主义方法论等,都彰显了多元化、差异性和创造性的气质。这些与大学研究性教学在相同思想、文化中吸取营养,认同差异与个性的主张相符。
    再次,推崇“对话”与大学研究性教学相吻合。后现代思想家从学习是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和教育“是人对人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出发,高度重视教学中的对话。在他们看来,对话的本质并非是用一种观点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改变双方的观点,达到一种新的视界。后现代主义强调不同个体间的对话与交流,培养人们“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15]。他们认为,对话是教学的应然状态,正如克林伯格所说,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标志[16]。在教学中的对话不是一种知识授受活动,而是一种平等的精神交
流,因此,师生之间要重协作、求互补、促成长。大学研究性教学也关注对话,认为对话是建立在师生双主体平等与自由互动的基础上,以“沟通”、“理解”、“意义建构”为目的,重视双主体的平等互动与融合,在“对话”或合作中培养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
    最后,提倡创造性与大学研究性教学相吻合。提倡创造性就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后现代主义者最尊崇的活动就是创造性的活动,最尊崇的人生就是创造性的人生,最观赏的人就是专门从事缔造的人。大卫雷格里芬指出:“从根本上说道我们就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每个人都彰显了创造性的能量,人类做为整体似乎最大限度地彰显了这种创造性的能量(至少在星球上如此)。我们从他人那里拒绝接受创造性的无私奉献,这种拒绝接受性同许许多多拒绝接受性价值(比如食物、水、空气、审美和性快感等)一起形成了我们本性的一个基本方面。但是,我们同时又就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我们须要同时实现我们的创造力,靠我们自己回去赢得某些东西。更进一步说道,我们须要对他人作出贡献,这种动机同拒绝接受性须要及成就须要一样,也就是人类本性的基本方面。”福柯十分重视缔造,他指出人必须搞的就是“不断地缔造自己,将自己催生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后现代主义者宣称每个人都存有独有的缔造洞见和价值,教学应当维护、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大学研究性教学必须辨认出和发掘学生身上所有的缔造创造力,并利用一切可能将的条件
金属探测器隐藏和空间,唤起和培育学生的缔造能力。
    综上所述,后现代教学理论所推崇的这些观点和具体做法,给大学研究性教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道路,成为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四、终身自学和终身教育理论
    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古谚语中提到“活到老,学到老”。孔子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列宁强调要“学习,学习,再学习”。陶行知也说过:“活到老,学到老,进步到老,追求真理到老。”年,英国学者耶克斯里出版了《终身教育》一书,成为最早提出“终身教育”名词的学者。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P.Lengrand,-)在其报告中正式提出“终身教育”的设想,认为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与各项内容,包括了教育的各个发展阶段的有机联系,并得到了国际成人教育委员会的肯定,联合国也以此作为教育的基本理念。年,朗格朗将其思想整理成文,并以《终身教育导论》为书名公开发表[18]。年,罗伯特M哈钦斯出版了《学习社会》一书,在对以往教育批判后,提出到20世纪末应实现新的教育和社会
――学习社会[19]。在学习社会里,人们必须终身学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总干事琼克劳德帕耶说:“未来的经济繁荣、社会和谐都有赖于对人们的良好教育……贯穿终身的学习已经成为了丰富人生经验、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社会和谐必不可少的因素。”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认为,在赋予教育重要的地位和崇高的价值的社会应该叫做“学习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因此“每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报告还提出突破学校教育的狭隘眼界,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使之成为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和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1:27: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2434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学   学生   研究性   教育   理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