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与海洋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全日制)(2020版)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船舶与海洋工程方向)
培养方案(全日制)(2020版)
(代码:085900 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一、培养目标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相关规范,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
滚剪机圆盘刀具
二、学习年限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特别优秀,且已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的研究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但最多不超过0.5年。研究生因情况特殊或在规定的学制内不能完成学业的,可以申请延长学业。延长学业一般以学期为单位办理相关手续。硕士生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
三、研究方向
鉴于工程硕士是直接为企事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研究范围包括:
1、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主要研究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节能减排理论与技术,包括船舶动力装置能量综合利用、新能源、节能技术、海洋能源利用、柴油机性能优化与排放控制、船舶柴油机高效低排放燃烧、废气净化、船舶压载水和舱底油污水处理等。
2、船舶工程安全技术与机电控制:主要研究船舶与机电设备安全运行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船舶动力装置、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船舶电站等主要关键设备的运行参数状态自动监测和过程控制,研究大型机械结构物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理论和工程应用等。
3、船舶和海洋结构物设计与制造:主要研究船舶设计新理论与新方法;船舶制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船机制造新技术;船舶阻力、推进、操纵性、耐波性等方面理论、方法及应用技术;多体挠性结构系统的水弹性响应、海洋管线结构多体系统几何非线性动力响应、海洋浮体系泊系统的流体非线性机理等。
4、港航技术与管理工程:主要研究港口与航道安全、船舶航行安全、航海通信与信息化技术、航海智能技术与系统、海上应急相关的管理和处置理论技术;港口经营和管理技术与方法、国际航运管理理论与方法等。
5、船舶新能源:主要研究新能源和电解储能设备的关键科学和系统集成技术、以及船舶方面的应用,包括燃料电池、新型二次电池、风能、太阳能、波浪能等新能源和储能设备的关键材料和器件的制备技术、流-固耦合力学、性能标定和多尺度数字仿真技术、系统集成和性能强化技术。
四、培养方式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其中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同等重要,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今后职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支撑。
(1)课程学习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
课程学习须按照培养计划严格执行,其中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主要在学校集中学习,校企联合课程、案例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可在学校或企业开展。
(2)专业实践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开展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
(3)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掌握对工程实际问题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
(4)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吸收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参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产学结合、协同育人,提高校企联合培养质量。与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探索合作共赢的长效保障机制和高效的运行管理制度。
(5)导师指导是保证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应建立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导师组指导制,加强对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指导。导师组应有校内具有较高
学术水平和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以及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pc104总线
1、总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分制,总学分应不少于34学分,一般不超过40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26学分,课程学习16-18学时可计作1学分。
2、课程设置
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针对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工程特点,以工程需求为导向,并结合企事业单位的具体需要设置,体现先进性、模块化、复合性、工程性和创新性,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具体课程设置参见附表,课程类型及主要课程包括:
❖核心类课程(学位课)
(1)公共学位课: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外国语(英语)等,计8学分。
(2)专业学位课:专业学位课是拓宽本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传授专门知识的基本课程,体现本专业的特征和应有的知识结构。不低于12学分。
❖拓展类课程(非学位课):此类为选修课,是供研究生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及工作技能而设置的课程,选修不低于6学分。
(1)公共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是为适应社会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旨在拓宽硕士生的知识面,促进文理渗透、理工交融,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公共选修课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每门1学分,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由学生自由选修1门,也可不选修。
根据工科类硕士生培养的需要,设置全校性的数学类公共基础平台课(简称公共平台课)。公共平台课由研究生学院统一组织,每门2学分。原则上要求每位硕士生选修其中的1门。
(2)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供研究生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及工作技能而设置的课程。每位硕士生至少修读其中的3门课程。
为加强硕士生探究性、主动性的学习,专业选修课一般可按“文献阅读研讨课”的形式进行,每门2学分。倡导专业选修课中的部分内容聘请企业工程人员上课,或者部分课程内容在企业中完成教学。
(3)双语课程的选修
为使硕士生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鼓励硕士生选修双语课程。
(4)跨校、跨学科选修课程
电容手套为使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优势教育资源共享,鼓励硕士生跨校选修交叉学科或新兴学科方向上的课程。选修“211”院校或中科院、中国社科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下属各研究所的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课程,学校承认学分,但不能超过5学分。鼓励硕士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修国外相应单位的课程,具体修课计划由导师制订、所在学位点审议并报研究生院(筹)审批。
本校各专业的硕士生课程面向全校研究生开放。为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建立
合理的知识结构,鼓励硕士生跨学科(学院)选修相关专业课程。跨学科选修的专业课程最高记为2学分。
(5)专业补修课程
高频变压器参数
凡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选择2-3门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生,应至少补修3门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记入硕士生选修阶段的总学分。
❖实践必修环节:学术交流活动、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专业实践,共计8学分。
(1)学术交流活动
为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促进硕士生主动关心和了解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前沿的进展,鼓励硕士生积极参与各级研究生学术论坛、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前沿讲座、学术报告等学术活动。硕士生在学期间要求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不少于5次,并写综述报告,达到要求者经导师签署意见,可计1学分。
(2)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为使学生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程序、基本要求、基本方法和学术规范,并提高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实践操作能力,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须参加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训练。课程以课堂讲授为辅,以学生实践为主,通过课内理论教学和课内实践(小组讨论)及实践写作使学生掌握具备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并初步掌握这一基本技能。达到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目的,为今后撰写毕业论文和从事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采用考查(撰写学术小论文)的方式考核学生的能力培养情况,经考核到要求者,可计1学分。
(3)专业实践
硕士生专业实践经导师或相关教师审核达到要求者,可计6学分。
3、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
1)硕士生课程教学应积极推进基于师生互为主体、双向互动的教学创新,充分发挥硕士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结合本学科专业的特和实际,采用课程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撰写论文、学术报告、自学等多种形式,更多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及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安排多种实践教学,突显工程应用性。
2)研究生课程教学一般应在入学后一年内完成。
3)硕士生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类型。公共学位课可采用闭卷考试;专业学位课可采取考试或考试与课程考查相结合的方式,拓展类课程一般采取考查,具体根据课程教学大纲中确定的考核方式进行考核。
4)考试课程采用百分制记分,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考查课程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记分,必修环节考核采用合格、不合格二级记分。学位课考试不合格、选修课考核不及格均应进行补考,补考不及格需要重修。
六、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科研结合服务的教育活动,是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制订专业实践计划时,由导师设置专业实践专题,明确任务要求、内容和考核指标,具体要求详见《宁波大学海运学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实施细则》,同时实践成果要能够反映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方面取得的成效。
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
七、学位论文工作及相关要求
家庭视频电话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是重要的培养环节之一,包括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论文工作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等环节,时间不少于1年。硕士学位论文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的成效。基本要求与评价指标参照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文件(教指委[2018]14号执行,见附件)。
1.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同时论文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
2.实行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制度。论文开题一般应安排在硕士生课程、专业实践结束后进行。硕士生在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申请,在导师指导下就论文立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计划及目标、实施技术路线、主要理论(技术)难点等方面提交报告,并按开题报告收集的专家反馈意见进行修改。专家评审未通过者需要重新开题;若选题后论文有重大变动,应及时提出相关申请,并安排重新作开题报告或通过专家(组)审议。文献综述报告不少于5000字,阅读数量不少于40篇,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10篇。
3.硕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初稿后,按学校有关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的管理规定组织论文评审,评审内容应包括:论文作者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情况,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4.论文须经过评审与审核等环节。重点评审论文作者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
情况;具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5.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4:29: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2356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