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洋鱼类增殖放流船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海洋增殖放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洋鱼类增殖放流船。


背景技术:



2.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显著增加,人类活动对于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污染,海洋渔业资源面临着不断衰退的巨大压力,海洋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严重威胁。为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增殖放流已成为养护水生生物资源和保护海洋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措施。
3.传统的海洋鱼类增殖放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将放流苗种装在充氧的双层塑料袋中,根据苗种的生活习性,用船运至适宜放流海域进行放流,放流时,将塑料袋中的苗种直接倾倒至放流水域。由于放流船较高,苗种投放处距海平面有一定的距离,将苗种倾倒至海水时,会导致放流苗种受到水体的撞击,影响到放流苗种的存活和正常生长,最终影响放流效果。
4.第二种是在放流船上安装滑道进行放流,滑道从船上伸出而倾斜指向放流水域,放流时,将塑料袋中的放流苗种倒入到滑道中,苗种沿滑道向下滑动到海水中,滑道为苗种入海起导向作用。相比第一种放流方式,这种方式能够避免苗种从高空直接抛至海水而导致苗种摔伤或者死亡,但是苗种在沿滑道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会与滑道壁碰撞和摩擦,使苗种受到机械性损伤,影响苗种的成活率。另外,采用这种方式,苗种有时也会粘连或卡在滑道上而无法放流到海中,造成苗种缺氧死亡,从而影响整体放流效果。
5.因此现目前的苗种放流方式,苗种成活率仍有待提高,尤其对于珍稀濒危水生动物苗种来说,珍稀濒危水生动物苗种的成本高、数量少,提高苗种的成活率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海洋鱼类增殖放流船,以减少苗种放流时受到的机械性损伤,提高放流苗种的成活率,有助于苗种更快适应海洋生存环境,提升放流效果。
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海洋鱼类增殖放流船,包括船体,船体上设有竖向的放流腔,放流腔的顶端和底端连通,放流腔的顶部转动连接有上带轮,放流腔的底部转动连接有下带轮,上带轮和下带轮之间连接有输送带;输送带的外侧面上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板,多个支撑板沿输送带的长度方向分布,多个支撑板上均安装有输送桶,位于输送带一侧的输送桶的开口朝上,位于输送带另一侧的输送桶的开口朝下。
8.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是:放流人员将事先准备好的装有放流苗种的多个充氧塑料袋整齐的放置在船体上。船体移动到放流区域,放流时,放流人员将塑料袋中的苗种倒入到放流腔顶部的输送桶中,这样输送带一侧的输送桶中装有苗种而重量较大,输送带的另一侧的输送桶为空桶而重量较轻,这样输送带两侧的重量不同,由于输送带的两侧具有重量差,因此输送带会在重量差的作用下而发生转动,装有苗种的输送桶向下自动移动,从而将
苗种从船体的高处输送到水中,实现了将苗种释放到海水中,苗种释放后,随着输送带的继续转动,输送桶移动到输送带的另一侧,输送桶的开口朝下,输送桶内变空,输送桶向上传送,当输送桶继续传送到输送带的顶部之后,输送桶可继续装放流苗种而进行循环使用。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方案将塑料袋中的苗种倒入到放流腔顶部的输送桶中,由于放流腔顶部的输送桶距离船体的顶部较近,因此将苗种放入到输送桶中时,不会对苗种造成损伤。然后输送带带动装有苗种的输送桶向下移动,从而将苗种转移到海水中,实现了将苗种放流到海洋中。这样,输送桶中的苗种进入到海水时,苗种受到的冲击小,也不会受到损伤,有助于放流苗种更快适应放流后的生存环境,从而提高了苗种的成活率,提升了放流的效果,助力渔业资源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尤其对于珍稀濒危水生动物苗种(珍稀濒危水生动物苗种价格贵、量稀少、生命力弱)来说,提高苗种的成活率,降低对苗种的损环,意义重大。2、放流人员将苗种倒入到输送桶中之后,输送桶向下移动,而随着输送带的转动,空的输送桶会移动到放流人员的旁边,这样放流人员可继续向空的输送桶中倒入苗种,从而保证了放流人员放流苗种的连续性,提升了放流效率。3、本方案中的输送带在两侧重量差的作用下发生转动,输送带的转动无需动力设备驱动,无需消耗能源,比较节约能源。4、输送桶在输送带的作用下向上传送时,输送桶的开口朝下,输送桶中不会存留海水和苗种,输送桶能够处于空的状态,从而有空间盛装后续苗种。
10.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船体上固定连接有支架,支架上转动连接有手轮,手轮和上带轮均同轴固定连接有皮带轮,手轮的皮带轮和上带轮的皮带轮之间连接有皮带。
11.由此,放流人员在船体上可转动手轮,手轮转动带动手轮上的皮带轮转动,手轮上的皮带轮转动通过皮带带动上带轮上的皮带轮转动,从而可带动上带轮转动,实现了输送带的转动的驱动。这样,在初始放流时,输送带一侧用于盛装苗种的输送桶还未完全装满,或者只有部分输送桶中装有苗种,此时输送带装有苗种一侧的输送桶的重量较小,输送带两侧的重量差会较小,输送带自动转动会比较困难,因此可通过人工对手轮转动的方式驱动输送带转动,从而克服了在初始放流时输送带自动转动比较困难的问题。随着输送桶中不断装满苗种,输送带两侧的重量差达到能够使输送带自动转动时,此时可不操作手轮以对输送带的转动进行手动操作。
12.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手轮上同轴固定连接有转轴,支架上滑动连接有摩擦块,支架上螺纹连接有调节丝杠,调节丝杠的一端和摩擦块转动连接,调节丝杠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调节块,摩擦块能够和手轮上的转轴相抵。由此,摩擦块用于与手轮上的转轴进行摩擦,通过对调节块进行转动,调节块带动调节丝杠转动,调节丝杠在支架上轴向移动,调节丝杠带动摩擦块在支架上滑动,从而调节摩擦块作用在手轮上的转轴的压力,实现了摩擦块和手轮上转轴的摩擦力的调节,能够保证输送带以较为合适的速度转动,避免摩擦块和手轮上转轴的摩擦力较小而使得输送带转动速度过快,也避免了摩擦块和手轮上转轴的摩擦力较大而使得输送带转动速度过小。另外,通过拧紧调节块,使得摩擦块和手轮上的转轴相互抵紧,这样摩擦块和手轮上的转轴之间的摩擦力较大,手轮不会转动,而通过皮带和手轮连接的输送带也不会转动,从而使得在不放流时,能够使得输送带停止转动。由此,通过本方案手轮转动的控制,能够实现对输送带转动速度的调节和转动启停的控制。
13.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上带轮替换为上链轮,下带轮替换为下链轮,所述输送带替换为输送链条,上链轮、下链轮和输送链条的数量均至少为两个,输送链条的内链板或者
外链板上固定设有弯折部,多个输送链条的弯折部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在连接板上。由此,输送桶的传送不仅可以通过输送带、上带轮和下带轮构成的带传动机构进行传动,还可通过输送链条、上链轮和下链轮构成的链轮链条传动机构进行传动。采用前者的传动方式,可以采用非金属材质;采用后者的传动方式,能够减少带传动机构运行过程中打滑现象的发生。
14.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摩擦块能够和转轴相抵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橡胶块。由此,橡胶块具有一定的弹性,同时表面的摩擦系数也相对较大,通过橡胶块与转轴之间进行摩擦,能够保证摩擦块和转轴之间的摩擦力大小。
15.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放流腔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稳定板,稳定板位于输送带的内侧,稳定板和输送带的内侧相贴。由此,稳定板能够对输送带进行侧向的支撑,避免输送带左右晃动,使得输送带在传送输送桶时比较稳定。
16.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稳定板上设有竖向的卡槽,输送带滑动位于卡槽中。卡槽的设置,能够对输送带的侧边和侧壁分别进行限位,输送带传送时会更为稳定。
17.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放流腔侧壁顶部上固定连接有挡板。挡板能够对放流人员进行阻挡,避免放流人员掉落到放流腔中,使得放流人员在安全范围内将苗种倒入到输送桶中。
18.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放流腔侧壁的底部和顶部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轮架和第二轮架,所述下带轮和上带轮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一轮架和第二轮架上。由此,第一轮架和第二轮架分别用于对下带轮和上带轮进行支撑,第二轮架的设置使得上带轮能够位于放流腔顶部的上方,输送带的顶部不会过低,输送带的顶部能够处于便于放流人员将苗种倒入到输送桶中合适的高度。第一轮架使得下带轮能够从放流腔的底部向下伸出,这样输送带最下方的输送桶不会隐藏在放流腔中,有利于提高部分苗种向下放流的深度。
19.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皮带轮替换为转动链轮,皮带替换为传动链条。由此,通过链轮链条结构也能够实现手轮和上带轮之间的动力传递。采用转动链轮和传动链条结构,能够避免皮带和皮带轮之间力较大时出现打滑的现象。
附图说明
20.图1为一种海洋鱼类增殖放流船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中手轮的放大图。
22.图3为稳定板的立体图。
23.图4为两个输送链条、支撑板等结构连接立体示意图。
24.图5为船体左视视角下上链轮的示意图。
25.图6为实施例3中一种海洋鱼类增殖放流船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位于输送带左侧的输送桶和支撑板的竖向剖视图。
27.图8为控制丝杠和开关板的俯视图。
28.图9为图6中a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船体1、海平面2、放流腔3、第一轮架4、上带轮5、下带轮6、输送带7、输送桶8、支撑板9、稳定板10、挡板11、支架12、手轮13、皮带14、摩擦块15、调节块16、卡槽17、第二轮架18、调节丝杠19、输送链条20、上链轮21、内链板22、滚子23、连接板24、外链板25、弯折部26、第一齿条37、控制丝杠38、齿轮39、倾斜部30、开关板31、通孔32、出口33、第二齿条34。
30.实施例1基本如附图1-图2所示:一种海洋鱼类增殖放流船,包括船体1,船体1上设有竖向的放流腔3,放流腔3的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放流腔3的顶端和底端连通,放流腔3的底端位于海平面2以下。对于放流腔3的具体设置方式,可以是在现有船体1的左侧或者右侧通过螺栓或者焊接等固定连接方式固定竖向的框架,框架为竖向的长方体状或者圆柱状,框架的内部为竖向的空心结构,空心结构形成前述的放流腔3。放流腔3的底部和顶部上分别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第一轮架4和第二轮架18,放流腔3的顶端的第二轮架18上通过轴和轴承的配合转动连接有上带轮5,放流腔3的底部的第一轮架4上通过轴和轴承的配合转动连接有下带轮6,上带轮5和下带轮6之间连接有竖向的输送带7。输送带7的外侧面上固定安装有多个输送桶8,具体的安装方式为:输送带7的外侧面上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板9,多个支撑板9均垂直于输送带7,多个支撑板9沿输送带7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每个支撑板9上均通过螺钉安装有所述输送桶8,输送桶8朝向输送带7的侧面和输送带7的外侧面之间具有间隙,由此,输送桶8在跟随输送带7移动时,输送桶8移动到上带轮5或者下带轮6处时,间隙的设置,输送桶8不会影响输送带7的正常弯曲。输送桶8上开设有开口,当输送桶8跟随输送带7传送至输送带7的左侧时,输送桶8上的开口朝上,当输送桶8跟随输送带7传送至输送带7的右侧时,输送桶的开口朝下。
31.船体1顶部上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支架12,支架12上通过轴和轴承的配合转动连接有手轮13,手轮13和上带轮5均通过平键同轴固定连接有皮带轮,手轮13的皮带轮和上带轮5的皮带轮之间连接有皮带14。当然,对于皮带轮和皮带的连接传递方式也可替换为转动链轮和传动链条的连接传递方式。手轮13上同轴焊接有转轴,转轴转动在支架12上,结合图2所示,支架12上滑动连接有摩擦块15,具体的滑动方式为:支架12上设有横向的滑槽,滑槽位于转轴的左侧,滑槽靠近手轮13转轴的一端设有开口,摩擦块15滑动位于滑槽中,摩擦块15的右端向右穿过滑槽的开口后和手轮13的转轴相抵,支架12上螺纹连接有调节丝杠19,调节丝杠19的右端和摩擦块15的左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调节丝杠19的左端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位于支架12外侧的调节块16,调节丝杠19和支架12螺纹连接。为了提高摩擦力,摩擦块15的右端还可粘接或者通过螺钉固定设有橡胶块。
32.如图1所示,放流腔3的内壁上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竖向的两个稳定板10,稳定板10位于输送带7的内侧,两个稳定板10分别和输送带7两侧的内侧壁相贴。为了提高稳定板10对输送带7的稳定效果,结合图3所示,稳定板10表面上设有卡槽17,左侧的稳定板10的卡槽17朝左,右侧的稳定板10的卡槽17朝右,输送带7滑动位于卡槽17中。本实施例中卡槽17的内侧壁宽度等于输送带7的宽度。为了使输送带7输送过程中支撑板9能够较为稳定、平顺的在稳定板10、上带轮5和下带轮6之间进行过渡,稳定板10的顶端向上延伸到上带轮5处,稳定板10的顶端与上带轮5的外圆之间有细小的空隙(空隙宽度优选为1-5cm),稳定板10的底端向下延伸到下带轮6处,稳定板10的底端与下带轮6的外圆之间有细小的空隙(空隙宽
度优选为1-5cm),同时稳定板10的顶部和底部也可均设有相应的弧面,以便于与上带轮5和下带轮6的圆周侧面的弧度相匹配。由此,输送带7在稳定板10上移动时,稳定板10能够为支撑板9的移动提供稳定的支撑;由于稳定板10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上、下带轮之间的空隙宽度较小,这样尽可能的保证了上带轮5左下方、右下方位置和下带轮6左上方、右上方位置存在稳定板10而对输送带7进行支撑,不会存在支撑板9移动到上带轮5左下方、右下方位置或者下带轮6的左上方、右上方位置时没有稳定板10进行支撑而造成支撑板9支撑不稳定的问题。另外,本实施例中上带轮5和下带轮6均为圆柱状,当支撑板9跟随输送带7在上带轮5和下带轮6上移动时,此时上带轮5圆周侧面和下带轮6的圆周侧面均可对支撑板9进行稳定的支撑。放流腔3左侧壁顶部上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挡板11,挡板11的高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33.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放流人员将事先准备好的装有苗种的塑料袋整齐的放置在船体1上。船体1移动到放流区域,放流时,放流人员站在挡板11的左侧,放流人员将塑料袋中的苗种倒入到放流腔3顶部的输送桶8(输送带7左上方的输送桶8)中,这样输送带7左侧的输送桶8中装有苗种重量较大,输送带7的右侧的输送桶8为空桶而重量较轻,这样输送带7两侧的重量不同,由于输送带7的两侧具有重量差,因此输送带7会在重量差的作用下而发生逆时针转动,装有苗种的输送桶8向下自动移动,从而将苗种从船体1的高处输送到水中,实现了将苗种释放到海水中,苗种释放之后,随着输送带7的继续转动,位于输送带7左侧的输送桶8移动到输送带7的右侧,输送桶8的开口朝下,输送桶8内变空,输送桶8向上传送,当输送桶8继续传送到输送带7的顶部之后,输送桶8可继续装苗种而进行循环使用。本方案中放流人员将苗种倒入到一个输送桶8之后,装有苗种的输送桶8向下移动,而其他空的输送桶8还会移动到输送带7的左上角,此时放流人员可继续将其他塑料袋中的苗种倒入到输送桶8中,从而保证了苗种放流的连续性。
34.本实施例中输送带7转动时,上带轮5和手轮13通过皮带14的连接而联动转动。这样,在输送带7转动时,上带轮5可通过皮带14带动手轮13转动。当然,在初始放流时,输送带7左侧只有部分输送桶8装有苗种,并不是所有的输送桶8装有苗种,此时输送带7左侧的输送桶8的总重量相对较小,输送带7两侧的重量差会较小,输送带7自动转动会比较困难,因此可通过人工对手轮13转动的方式驱动输送带7转动,从而使得输送带7逆时针转动,保证输送桶8右侧的空的输送桶8能够移动到输送带7的左侧,克服了在初始放流时输送带7自动转动比较困难的问题。
35.本实施例中的摩擦块15用于与手轮13上的转轴进行摩擦,通过对调节块16进行转动,调节块16带动调节丝杠19转动,调节丝杠19在支架12上移动,调节丝杠19带动摩擦块15在支架12上滑动,从而调节摩擦块15作用在手轮13上的转轴的压力,实现了摩擦块15和手轮13上转轴的摩擦力的调节,能够保证输送带7以较为合适的速度转动,避免摩擦块15和手轮13上转轴的摩擦力较小而使得输送带7转动速度过快,也避免了摩擦块15和手轮13上转轴的摩擦力较大而使得输送带7转动速度过小。
36.另外,通过拧紧调节块16,摩擦块15和手轮13上的转轴抵紧,这样摩擦块15和手轮13上的转轴之间的摩擦力较大,手轮13不会转动,而通过皮带14和手轮13连接的输送带7也不会转动,从而使得在不放流时,能够使得输送带7停止转动。
37.当然,上带轮5的轴线和下带轮6的轴线还可平行于船的移动方向进行设置,这样
船在移动过程中,下带轮6底部的切线方向与船的移动方向不同,这样水流对放流腔3底部的输送桶8冲击时,不会对输送桶8向转动方向进行冲击,能够避免输送桶8在水的冲击下而使得输送带7转动。
38.实施例2结合图4和图5所示,对于实施例1中的上带轮5和下带轮6可分别替换为上链轮21和下链轮,输送带7可替换为输送链条20,输送链条20为首尾连接的滚子链,它包括内链板22、外链板25、滚子23和套筒等结构,滚子链为现有结构,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上链轮21和下链轮均具有两个,两个上链轮21同轴固定连接,两个下链轮同轴固定连接(下链轮和上链轮21的结构相同,故图中未示出下链轮),由于上链轮21和下链轮均为两个,因此输送链条20也为两个,两个输送链条20竖向平行设置,一个输送链条20连接在上链轮21和下链轮之间,另一个输送链条20连接在另一个上链轮21和另一个下链轮之间。本实施例中的两个输送链条20外链板25边沿或者内链板22边沿上均一体成型有弯折部26,两个输送链条20上的弯折部26一一相对设置,本实施例中弯折部26位于内链板22上,两个相对的弯折部26之间焊接有连接板24。每隔几个连接板24,支撑板9通过螺钉连接或者焊接在两个输送链条20之间的一个连接板24上;当然也可不设连接板24,支撑板9直接焊接或者通过螺钉连接在两个输送链条20相互正对的两个弯折部26之间。由此,通过两个输送链条20在上链轮21和下链轮上的转动,两个输送链条20一同带动支撑板9移动,也能够实现输送桶8的传送。当然,上链轮21、下链轮和输送链条20的数量还可为三个、四个或者五个等。
39.实施例3结合图6-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支撑板9的内部设有腔室,腔室的内部横向滑动连接有开关板31,开关板31上设有通孔32,支撑板9远离输送带7的一端上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控制丝杠38,图7中控制丝杠38的右端位于腔室内并和开关板31螺纹连接,控制丝杠38的左端位于支撑板9的外侧且固定连接有齿轮39。支撑板9上设有能够和通孔32连通的出口33,出口33和输送桶8的内部相通;放流腔3左侧的内壁上焊接或者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第一齿条37,放流腔3右侧的内壁上焊接或者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第二齿条34,第一齿条37和第二齿条34均能够和齿轮39啮合。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齿条37的齿朝前,第二齿条34的齿朝后,第一齿条37位于海平面2的下方,第二齿条34位于海平面2的上方,第一齿条37和齿轮39啮合之后通孔32和出口33相对,第二齿条34和齿轮39啮合之后通孔32和出口33错开。输送桶8的底部一体成型有倾斜部30,倾斜部30的底端靠近出口33。
40.本实施例中输送桶8逆时针转动过程中,装有苗种的输送桶8向下移动到海平面2以下后,齿轮39会与第一齿条37啮合,齿轮39转动,齿轮39带动控制丝杠38转动,控制丝杠38和开关板31之间构成丝杠副,控制丝杠38转动带动开关板31在腔室内向左移动,开关板31上的通孔32与支撑板9上的出口33相对,这样输送桶8的底部被打开,输送桶8内部的苗种可从出口33中出来,这样苗种不仅可从输送桶8的顶部开口中出来,部分鱼苗也可从输送桶8底部的出口33出来,提高了苗种的从输送桶8中放出的效率,能够减少苗种在输送桶8中存留。同时,输送桶8移动过程中,水相对于输送桶8可通过出口33进入而在输送桶8内向输送桶8顶部方向移动,水对鱼苗具有向输送桶8顶部开口驱赶的作用,有利于使鱼苗从输送桶8的顶部游出,提高鱼苗释放的效率。
41.同时当输送桶8移动到输送带7的底部之后,输送桶8变为横向的状态,此时若船体
1处于移动的状态,水流会通过输送桶8底部移动,此时存留在输送桶8中的少量苗种会跟随水的流动而游动,进一步避免了输送桶8中会存留少量的苗种,提高了苗种的放流的效果。另外,由于输送桶8的两端连通,输送桶8在水中移动过程中,会减少水对输送桶8的阻力,利于输送桶8在水中移动,从而减少了输送带7转动的阻力,有利于输送带7自动进行转动。
42.苗种放出之后,在输送桶8从下向上移动过程中,输送桶8从海平面2出来之后,齿轮39会与第二齿条34啮合,齿轮39在第二齿条34上方向转动,齿轮39带动控制丝杠38反向转动,控制丝杠38带动开关板31向右移动,开关板31在腔室内滑动,通孔32和出口33错开,开关板31将支撑板9上的出口33堵住,从而实现了输送桶8底部出口33的自动封闭,封闭后的输送桶8使得在后续装苗种时不会泄露。
43.本实施例中出口33 和通孔32的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中出口33 和通孔32的大小远远大于鱼苗的大小,出口33 和通孔32的大小均为单个鱼苗大小的几百倍。本装置不仅能够适用鱼类苗种的增殖放流,还能够适用于其他多种海洋放流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的放流,这都应该视为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中。
44.对于本技术中各个结构的具体尺寸大小、具体形状以及安装的具体方式、各个零部件的安装结构等细节可以根据实际生产、使用时的需求而具体设置和适应性调节,这均无需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在本专利中无需过多赘述。
45.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技术特征:


1.一种海洋鱼类增殖放流船,包括船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上设有竖向的放流腔,放流腔的顶端和底端连通,所述放流腔的顶部转动连接有上带轮,放流腔的底部转动连接有下带轮,上带轮和下带轮之间连接有输送带;输送带的外侧面上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板,多个支撑板沿输送带的长度方向分布,多个支撑板上均安装有输送桶,位于输送带一侧的输送桶的开口朝上,位于输送带另一侧的输送桶的开口朝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洋鱼类增殖放流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上固定连接有支架,支架上转动连接有手轮,所述手轮和上带轮均同轴固定连接有皮带轮,手轮的皮带轮和上带轮的皮带轮之间连接有皮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海洋鱼类增殖放流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手轮上同轴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支架上滑动连接有摩擦块,支架上螺纹连接有调节丝杠,调节丝杠的一端和摩擦块转动连接,调节丝杠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调节块,所述摩擦块能够和手轮上的转轴相抵。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一种海洋鱼类增殖放流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带轮替换为上链轮,下带轮替换为下链轮,所述输送带替换为输送链条,上链轮、下链轮和输送链条的数量均至少为两个,输送链条的内链板或者外链板上固定设有弯折部,多个输送链条的弯折部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在连接板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海洋鱼类增殖放流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块能够和转轴相抵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橡胶块。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洋鱼类增殖放流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流腔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稳定板,稳定板位于输送带的内侧,稳定板和输送带的内侧相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海洋鱼类增殖放流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板上设有竖向的卡槽,所述输送带滑动位于卡槽中。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洋鱼类增殖放流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流腔侧壁顶部上固定连接有挡板。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洋鱼类增殖放流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流腔侧壁的底部和顶部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轮架和第二轮架,所述下带轮和上带轮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一轮架和第二轮架上。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海洋鱼类增殖放流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带轮替换为转动链轮,皮带替换为传动链条。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海洋增殖放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洋鱼类增殖放流船,包括船体,船体上设有竖向的放流腔,放流腔的顶端和底端连通,放流腔的顶部转动连接有上带轮,放流腔的底部转动连接有下带轮,上带轮和下带轮之间连接有输送带;输送带的外侧面上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板,多个支撑板均垂直于输送带,多个支撑板沿输送带的长度方向分布,多个支撑板上均安装有输送桶,位于输送带一侧的输送桶的开口朝上,位于输送带另一侧的输送桶的开口朝下。本方案大大降低了放流苗种尤其是珍稀濒危水生动物苗种投放到海洋时造成的碰撞和损伤,有助于苗种更快适应海洋生存环境,提高了放流苗种的成活率,提升了放流效果。提升了放流效果。提升了放流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孙作登 李文升 赵侠 王清滨 刘成磊 孙万辉 单广平 张国光 严靖凯 刘旭平 孙利元 刘伟 施娜娜 于文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山东明波海洋设备有限公司 山东省渔业发展和资源养护总站

技术研发日:

2022.06.30

技术公布日:

2022/9/6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2:39: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235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输送带   苗种   手轮   链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