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针刺辅助手法的探讨

针灸——针刺辅助手法的探讨
针刺辅助手法是与毫针基本手法有别的另一类针刺施术方法。《灵枢·邪客篇》中有“持针之道,……左指执骨,右手循之,…….辅针导气,邪得淫佚,真气得居”的记载。其中“辅针”即指针刺辅助手法而言,乃欲达到某种针刺目的的针法。目前能全面掌握这类手法的人已较少,故尔撰写专文,和同道们讨论。
痔疮仪
(一)古籍中的有关记载
有关针刺辅助手法的运用,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其文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意即右手持针而着力推针内入,左手协助扶持针身而驾驭之。这种双手协作的进针方法中,左手的作用对右手即起一种辅助作用。左手施行协助针刺动作的方法有多种,都是辅助手法,上述专用于进针之时的手法,可称进针辅助手法。
此外,也有用于进针前、进针后的各种辅助手法。例如《灵枢·周痹篇》中指出:“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灵枢·
pcmcia转usb阴阳二十五人篇》中也有“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有痛痹”的记载。这两段文字明确地指出,在施针之前,辅助手法可以用来作为诊察经脉疾病的方法。用在进针后的辅助手法,如《灵枢·官针篇》冲说:“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这就是在进针之后,留针过程中施行循按的手法。还有在施行补泻过程中及出针时应用辅助手法的例子。如《灵枢·官能篇》说:“泻必用圆,切而转之,其气乃行,……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其中“切”“摇”“引”“推”等动作,均属辅助手法的范围。
《素问》中关于辅助手法的记载也很多,如《素问·离合真邪论》中认为,补其不足时“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其中“扪”“循”“切”“推”“按”“弹”“怒(努)”“抓”“引”等都是指不同的辅助手法而言。
《难经》中有关辅助手法的记载,是秉承《内经》经旨而来的。《难经·七十八难》中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强调了左手的辅助作用。并强调在针刺之前,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荣俞之处,“弹而努(弩)之,爪而下之”。所称“压”“按”“弹”“努”等法,铠装加热电缆
袭自《素问》,然未能逸出其上。《难经·八十难》中所称“有见如人者,谓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见气尽乃出针,是谓有见如人,有见如出也”,反映了在整个针刺过程中左手始终必须参与针刺操作,说明辅助手法的应用,必须贯穿在整个针刺过程中,决不可半途而废。
(二)后代医家的阐发及应用
金元时代,随着针刺手法的发展,辅助手法也有很大的发展,并且超出了《内》《难》仅以左手施行辅助手法的范围,将其内容也扩展到右手,如弹法、刮法等。甚至还包括了一些特殊的针刺动作,如盘法、摇法、飞法、努法等。这些方法散见于金代窦汉卿的《针经指南》、明代汪机的《针灸问对》和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书,为后代学者提供了丰富的手段。但诸家由于师承不同,经验各异,所以同一手法的操作也不尽相同。兹据作者学习中的体会和经验,逐一讨论如下。
1.爪法
自动垃圾桶见《针经指南》。其文说:“爪者,凡下针用手指作力置穴,方有准也。”后《针灸问对》亦有记载:“爪者,掐也,用左手大指甲著力掐穴,右手持针有准,此下针之法也。”此法专在进针时应用,目的在于探索或固定穴位,使进针时不致移位。例如穴位在骨肉会缝之间,或在两骨之间隙,或在骨骼之边缘,或在筋骨之缝间,或在两筋之会缝,或近动脉,或迫器官,进针时须避开筋骨及动脉、器官,方能刺中气穴。要达到这种目的,在针刺时先须用左手指甲在取准的穴位上爪压定位,或将须要避开的组织推向一旁,然后下手进针,才能正确无误。
2.切法
见《针经指南》。其文说:“切者,凡欲下针,必先用大指甲左右于穴切之,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是不伤荣卫故也。”后《针灸问对》则说:“凡欲下针之时,用两手大指甲于穴旁上下左右四围掐而动之,如刀切割之状,令血气宣散,次用爪法。”据后者之意,本法多在爪法之前使用,即在针刺前先在穴位四旁切压揉按片刻,以使气血宣散,然后再用爪法进针。
爪法和切法都在进针前应用,两法相连于同一进针过程,所以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将弹跳高跷
其联称为“爪切”法,近人文献也常联称为“爪切押手”。其作用除上述固定穴位和宣散血气外,笔者体会,还有转移病家的注意力、减轻针刺的痛感和防止刺伤血管和脏器的作用,因此十分重要。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所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其意义也是如此。
3.循法
伏秒特性的绘制方法和含义
见《针经指南》。其文说:“循者,凡下针于穴部分经络之处,用手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而已。经云:推之则行,引之则止。”《针灸问对》中说:“下针后,气不至,用上下循之。假如针手阳明合谷穴,气若不至,以三指平直,将指面于针边至曲池上下往来抚摩,使气血循经而来,故日循以至气。”这种方法杨继洲称为“指循”法,多用于经气不足、得气缓慢的病例。施术时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平按在所针穴位的经络通路上,顺着经脉的循行方向,上下往来轻轻按摩,以使气行加速,促使针刺得气。笔者体会,施行本法按摩时,必须顺经,不可逆经而循,同时用力不能太大,否则反而阻碍经气的流行,得不到预期效果。
4.摄法
见《针经指南》。其文说:“摄者,下针如气涩滞,随经络上,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气血,自得通行也。”《针灸问对》中说:“下针之时,气或涩滞,用大指、食指、中指甲,于所属经分来往摄之,使气血流行,故曰摄以行气。”本法杨氏称为“爪摄”法,顾名思义,要用爪指来施术。与循法不同,本法多在针刺滞针时用。操作时在针刺穴位的上下左右,并所属经络的通路,用指爪分段切压片刻,以使气血宣散,紧张的肌肉趋于松弛,以便行针或出针。
“循法”和“摄法”,同在进针后施用,但前者的目的在使气行加速、血脉和通,所以是一种补的作用;后者目的在迫使气血宣散、邪气疏泄,所以手法较重,属于泻法的范围。这两种方法目前临床上都在应用。《灵枢·官针篇》中“报刺”时所用的“左手随病所按之”的方法,即属此类辅助手法。
5.扣法
见《针经指南》。其文说:“扪者,凡补时,用手扪其穴也。”《针灸问对》中说:“补时出针,用手指掩闭其穴,无令气泄,故日扪以养气。一说:痛处未除,以手扪摩痛处,外以飞针引之,除其痛也。”这种方法专在开阖补法出针时应用,即《灵枢·官能篇》中补法时
所用“推其皮,盖其外门”的方法。《素问·宝命全形论》认为其有“令神气存”“大气留止”的作用,所以汪机认为其作用在于“养气”,是临床上常用的辅助手法。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9:48: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2349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手法   辅助   针刺   进针   方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