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箱的蒸汽发生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烤箱的蒸汽发生结构。


背景技术:



2.中国专利文献号cn214580990u于2021年11月02日公开了一种烤箱的蒸汽发生结构,包括前盖、设置在前盖后部的后盖及设置在后盖后部的发热体;前盖上设有蒸汽输出孔,后盖上设有进水孔,前盖和后盖之间围成蒸汽发生腔;后盖上设有将蒸汽发生腔分隔为内腔体和外腔体的分隔体,进水孔与内腔体连通,蒸汽输出孔与外腔体连通,分隔体和前盖之间留有连通内腔体和外腔体的缝隙部;分隔体包括两组设置在后盖前表面上且对称间隔排布的斜板,两组斜板之间的水平距离自下而上逐渐增大,进水孔位于两组斜板之间;分隔体包括连接在两组斜板顶部的上基板,进水孔位于上基板的下方;分隔体包括连接在两组斜板底部的下基板,进水孔位于下基板的上方;下基板底部的两侧设有延伸至前盖内底面上的竖向板;前盖和后盖之间设有位于分隔体外侧的密封圈,密封圈位于前盖、后盖的边缘内侧;前盖后部的边缘内侧对应密封圈设有环形槽,密封圈安装在环形槽上;发热体位于进水孔的下部,进水孔位于后盖的中部;蒸汽输出孔位于前盖前表面的上部且位于分隔体的上方,蒸汽输出孔的数量为若干个且沿横向间隔排布;前盖侧部设有第一安装柱,后盖侧部设有与第一安装柱相对设置的第一凸板,第一安装柱和第一凸板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前盖的前部设有位于蒸汽输出孔外侧的第二安装柱,后盖的后部设有位于进水孔上方的安装座,发热体位于后盖后表面的下部。问题在于,此种蒸汽发生结构不能共用用于加热烤箱烹饪内胆内部食材的发热管,蒸汽发生结构需要单独设置发热体,不利于烤箱零部件数量的减少,发热体亦需要配置相应的接电线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烤箱的蒸汽发生结构,其加热元件既能够用于加热烹饪内胆内部的食材,亦能够用于加热蒸汽发生元件内的液体以产生水蒸汽。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5.烤箱的蒸汽发生结构,包括烹饪内胆、设置在烹饪内胆上的蒸汽发生元件、设置在烹饪内胆上并用于加热烹饪内胆内部食材的加热元件,加热元件部分与蒸汽发生元件连接用以加热蒸汽发生元件内的液体,蒸汽发生元件上设有液体输入口及与烹饪内胆连接的蒸汽输出口,液体输入口和蒸汽输出口分别与蒸汽发生元件的内部连通。
6.进一步的,所述蒸汽发生元件设置在烹饪内胆外侧或者烹饪内胆的内壁上,加热元件为发热管。
7.进一步的,所述烹饪内胆前部为开口,蒸汽发生元件设置在烹饪内胆的左侧或者右侧或者上部或者下部或者后部。
8.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元件设置在烹饪内胆内,加热元件向外延伸至烹饪内胆外并
与蒸汽发生元件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元件插装蒸汽发生元件上。
10.进一步的,所述蒸汽发生元件上对应加热元件设有安装槽,加热元件插装在安装槽上。
11.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元件的数量为若干个且间隔排布,安装槽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加热元件的数量且一个加热元件设置在一个安装槽上,蒸汽输出口的数量为若干个且间隔排布。
12.进一步的,所述蒸汽发生元件包括相互安装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构成用于加热液体的内腔,液体输入口设置在第一壳体上或者第二壳体上,蒸汽输出口设置在第一壳体上或者第二壳体上,安装槽设置在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上,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与烹饪内胆连接。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用于将内腔分隔为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的隔板,液体输入口和蒸汽输出口均与第一子腔连接。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柱台,安装槽贯通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柱台,柱台与隔板相接,柱台内端部与第二壳体的内壁抵靠连接,柱台的内端部与第二壳体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加热元件穿出安装槽;
16.所述第一子腔位于第二子腔的上部,加热元件位于隔板的下部,隔板中部向上凸起,加热元件为发热管。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发生元件共用用于加热烹饪内胆内部食材的加热元件,蒸汽发生元件无需单独配置发热体,加热元件既能够用于加热烹饪内胆内部的食材,亦能够用于加热蒸汽发生元件内的液体以产生水蒸汽。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蒸汽发生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蒸汽发生元件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3.参见图1-4,本烤箱的蒸汽发生结构,包括烹饪内胆1、设置在烹饪内胆1上的蒸汽发生元件2、设置在烹饪内胆1上并用于加热烹饪内胆1内部食材的加热元件3,加热元件3部分与蒸汽发生元件2连接用以加热蒸汽发生元件2内的液体,蒸汽发生元件2与烹饪内胆1共用加热元件3,蒸汽发生元件2无需单独配置发热体,减少烤箱零部件数量,即加热元件3既能够用于加热烹饪内胆1内部的食材,亦能够用于加热蒸汽发生元件2内的液体以产生水蒸汽,蒸汽发生元件2上设有液体输入口21及与烹饪内胆1连接的蒸汽输出口22,本烤箱的蒸
汽发生结构应用时,液体输入口21通过管路依次连接有水泵和水箱,水泵和水箱可设置在烤箱箱体内部并位于烹饪内胆1外侧,烹饪内胆1设置在箱体内,液体输入口21和蒸汽输出口22分别与蒸汽发生元件2的内部连通,本烤箱的蒸汽发生结构使用时,经液体输入口21向蒸汽发生元件2内部输入水,加热元件3运行时对烹饪内胆1和蒸汽发生元件2进行加热,蒸汽发生元件2内的水被加热并形成水蒸气,水蒸气经蒸汽输出口22输入烹饪内胆1内。
24.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蒸汽发生元件2设置在烹饪内胆1外侧,加热元件3为发热管,在该实施例中,发热管呈直管状,或者,作为替换的技术方案,蒸汽发生元件2设置在烹饪内胆1的内壁上,液体输入口21可设置为向外穿出烹饪内胆1,方便液体输入口21与管路的连接,在该实施例中,以蒸汽发生元件2设置在烹饪内胆1外侧作进一步说明。
25.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所述烹饪内胆1前部为开口,蒸汽发生元件2设置在烹饪内胆1的左侧或者右侧或者上部或者下部或者后部,在该实施例中,蒸汽发生元件2设置在烹饪内胆1的右侧,具体地,蒸汽发生元件2位于烹饪内胆1右侧的上部,当然,烹饪内胆1内的下部亦具有加热元件3,蒸汽发生元件2亦可设置在烹饪内胆1右侧的下部并与相应的加热元件3配合连接。
26.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加热元件3设置在烹饪内胆1内,加热元件3向外延伸至烹饪内胆1外并与蒸汽发生元件2连接,使加热元件3既能够用于加热烹饪内胆1内部的食材,亦能够加热蒸汽发生元件2内的液体。
27.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加热元件3插装在蒸汽发生元件2上,实现加热元件3和蒸汽发生元件2之间的安装连接。
28.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蒸汽发生元件2上对应加热元件3设有安装槽23,加热元件3插装在安装槽23上,安装槽23的设置用于加热元件3的定位安装。
29.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加热元件3的数量为若干个且间隔排布,安装槽23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加热元件3的数量且一个加热元件3设置在一个安装槽23上,在该实施例中,烹饪腔体1上部的加热元件3的数量为两组且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布,安装槽23的数量为四组且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布,两组加热元件3分别插装在位于最前部和最后部的安装槽23上,蒸汽输出口22的数量为若干个且间隔排布,在该实施例中,蒸汽输出口22的数量为四组且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布。
30.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蒸汽发生元件2包括相互安装的第一壳体24和第二壳体25,第一壳体24和第二壳体25之间构成用于加热液体的内腔,液体输入口21设置在第一壳体24上或者第二壳体25上,蒸汽输出口22设置在第一壳体24上或者第二壳体25上,安装槽23设置在第一壳体24和/或第二壳体25上,第一壳体24和/或第二壳体25与烹饪内胆1连接,在该实施例中,液体输入口21设置在第二壳体25上,蒸汽输出口22设置在第一壳体24上,安装槽23设置在第一壳体24和第二壳体25上,第一壳体24与烹饪内胆1连接,实现液体输入口21、蒸汽输出口22、安装槽23的分布设置。
31.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第一壳体24和第二壳体25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4,第一密封圈4位于第一壳体24和第二壳体25的边缘内侧,第一密封圈4呈类长方框状,第一壳体24边缘内侧设有用于安装第一密封圈4的第一凹槽12。
32.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第一壳体24上设有用于将内腔分隔为第一子腔5和第二子腔6的隔板7,液体输入口21和蒸汽输出口22均与第一子腔5连接,即输入蒸汽发生
元件2内的液体仅进入第一子腔5内,蒸汽发生元件2的内腔无需全部用于储液,第一子腔5储存更小量的液体,加热元件3对小量液体的加热有利于水蒸气的快速产生。
33.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第一壳体24上设有柱台8,安装槽23贯通第一壳体24、第二壳体25和柱台8,柱台8的数量与安装槽23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柱台8与隔板7相接,具体地,柱台8连接在隔板7下部,柱台8内端部与第二壳体25的内壁抵靠连接,柱台8的内端部与第二壳体25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9,柱台8的内端部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二密封圈9的第二凹槽13,加热元件3穿出安装槽23;
34.第一子腔5位于第二子腔6的上部,加热元件3位于隔板7的下部,隔板7与第二壳体25的内壁密封连接,隔板7中部向上凸起以进一步缩小第一子腔5的容积。
35.第一壳体24和第二壳体25的上部和下部均设有对接设置且通过锁紧螺丝固定连接的安装座10,第一壳体24内设有位于隔板7下方且位于柱台8侧部的安装柱11,安装柱11和烹饪内胆1之间通过锁紧螺丝固定连接。
36.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技术特征:


1.烤箱的蒸汽发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烹饪内胆(1)、设置在烹饪内胆(1)上的蒸汽发生元件(2)、设置在烹饪内胆(1)上并用于加热烹饪内胆(1)内部食材的加热元件(3),加热元件(3)部分与蒸汽发生元件(2)连接用以加热蒸汽发生元件(2)内的液体,蒸汽发生元件(2)上设有液体输入口(21)及与烹饪内胆(1)连接的蒸汽输出口(22),液体输入口(21)和蒸汽输出口(22)分别与蒸汽发生元件(2)的内部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烤箱的蒸汽发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元件(2)设置在烹饪内胆(1)外侧或者烹饪内胆(1)的内壁上,加热元件(3)为发热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烤箱的蒸汽发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内胆(1)前部为开口,蒸汽发生元件(2)设置在烹饪内胆(1)的左侧或者右侧或者上部或者下部或者后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烤箱的蒸汽发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3)设置在烹饪内胆(1)内,加热元件(3)向外延伸至烹饪内胆(1)外并与蒸汽发生元件(2)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烤箱的蒸汽发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3)插装在蒸汽发生元件(2)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烤箱的蒸汽发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元件(2)上对应加热元件(3)设有安装槽(23),加热元件(3)插装在安装槽(23)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烤箱的蒸汽发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3)的数量为若干个且间隔排布,安装槽(23)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加热元件(3)的数量且一个加热元件(3)设置在一个安装槽(23)上,蒸汽输出口(22)的数量为若干个且间隔排布。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烤箱的蒸汽发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元件(2)包括相互安装的第一壳体(24)和第二壳体(25),第一壳体(24)和第二壳体(25)之间构成用于加热液体的内腔,液体输入口(21)设置在第一壳体(24)上或者第二壳体(25)上,蒸汽输出口(22)设置在第一壳体(24)上或者第二壳体(25)上,安装槽(23)设置在第一壳体(24)和/或第二壳体(25)上,第一壳体(24)和/或第二壳体(25)与烹饪内胆(1)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烤箱的蒸汽发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24)和第二壳体(25)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4)。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烤箱的蒸汽发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24)上设有用于将内腔分隔为第一子腔(5)和第二子腔(6)的隔板(7),液体输入口(21)和蒸汽输出口(22)均与第一子腔(5)连接;所述第一壳体(24)上设有柱台(8),安装槽(23)贯通第一壳体(24)、第二壳体(25)和柱台(8),柱台(8)与隔板(7)相接,柱台(8)内端部与第二壳体(25)的内壁抵靠连接,柱台(8)的内端部与第二壳体(25)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9),加热元件(3)穿出安装槽(23);所述第一子腔(5)位于第二子腔(6)的上部,加热元件(3)位于隔板(7)的下部,隔板(7)中部向上凸起。

技术总结


烤箱的蒸汽发生结构,包括烹饪内胆、设置在烹饪内胆上的蒸汽发生元件、设置在烹饪内胆上并用于加热烹饪内胆内部食材的加热元件,加热元件部分与蒸汽发生元件连接用以加热蒸汽发生元件内的液体,蒸汽发生元件上设有液体输入口及与烹饪内胆连接的蒸汽输出口,液体输入口和蒸汽输出口分别与蒸汽发生元件的内部连通。本实用新型的加热元件既能够用于加热烹饪内胆内部的食材,亦能够用于加热蒸汽发生元件内的液体以产生水蒸汽。内的液体以产生水蒸汽。内的液体以产生水蒸汽。


技术研发人员:

许秀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山市格福美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4.07

技术公布日:

2022/8/15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6:35: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228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蒸汽   元件   壳体   内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