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织机,该织机具备:驱动传递轴,其在包括一对侧框架的织机框架的内侧经由齿轮部件与经纱轴连结,并且插通于在上述侧框架形成的贯通孔;以及支撑构造,其用于支撑上述驱动传递轴,并且包括在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外嵌于上述驱动传递轴的第一轴承及第二轴承。


背景技术:



2.在织机中,旋转驱动经纱轴的驱动机构包括与经纱轴中的织轴齿轮啮合的小齿轮那样的齿轮部件、在一个端部固定有该齿轮部件的驱动传递轴、以及将该驱动传递轴与驱动源连结的齿轮系。此外,在一般的织机中,由于驱动源配置于织机框架的外侧,所以驱动源与驱动传递轴的通过齿轮系的连结也在织机框架的外侧进行。因此,在织机框架的内侧经由齿轮部件与经纱轴(织轴齿轮)连结的驱动传递轴以插通到在织机框架的一对侧框架中的设置驱动机构的一侧(驱动机构侧)的侧框架形成的贯通孔的形式朝向织机框架的外侧延伸。
3.而且,该驱动传递轴利用安装于驱动机构侧的侧框架的支撑构造而支撑于驱动机构侧的侧框架。此外,该支撑构造包括成为在支撑的驱动传递轴的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于该驱动传递轴的形式的两个轴承(第一轴承、第二轴承)。而且,驱动传递轴以该两个轴承在上述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外嵌的形式以能够相对于支撑构造旋转的方式被支撑。而且,在专利文献1中也公开了具备这样的支撑构造的织机。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48-04455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8.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织机中,该支撑构造以在安装于侧框架的托架(轴承箱)内装第一轴承及第二轴承的形式构成。即,该支撑构造构成为第一轴承及第二轴承内装于共用的(单一的)轴承箱。此外,该轴承箱的内装两个轴承的部分形成为沿上述轴线方向延伸的圆筒状,以便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成为如上所述地在上述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外嵌于驱动传递轴的状态,该轴承箱在该圆筒状的部分的一端侧安装于侧框架。
9.此外,在一般的织机中,织机框架因开口装置中的综框的开口运动、打纬装置中的打纬动作等的影响,在织造中激烈地振动。因此,被该织机框架(侧框架)支撑的经纱轴也在织造中激烈地振动。而且,随着经纱轴像这样振动,经由齿轮部件与该经纱轴(织轴齿轮)连结的驱动传递轴也振动。
10.而且,随着驱动传递轴像这样振动,该振动会经由外嵌于该驱动传递轴的第一轴承及第二轴承向内装两个轴承的轴承箱传递。即,轴承箱成为从轴承接受朝向该振动的方
向的力的状态。而且,在如上所述地在安装于侧框架的轴承箱内装有轴承的专利文献1的支撑构造中,作为这两个轴承中的一个轴承的第二轴承从轴承安装于侧框架的安装位置离开地存在,因此若轴承箱从第二轴承接受由上述振动产生的力,则对轴承箱的安装部分作用该力以及与上述轴线方向上的轴承箱的安装位置和第二轴承之间的距离对应的力矩。
11.尤其,在专利文献1的支撑构造中,如上所述地内装两个轴承的部分形成为沿上述轴线方向延伸(较长)的圆筒状,第一轴承内装于上述一端侧(安装于侧框架的一侧),并且第二轴承内装于其另一端侧。因此,第二轴承的位置成为在上述轴线方向上相对于上述安装位置较大地离开的位置。即,该支撑构造的在上述轴线方向上的上述安装位置与第二轴承的位置之间的距离较大。因此,对上述轴承箱的安装部分作用的力矩也与该较大的距离相应地成为较大的力。而且,在该支撑构造中,由于成为利用单一的轴承箱来内装两个轴承的结构,所以除了上述的由第二轴承产生的力(力矩)之外,第一轴承作用于轴承箱的力也对施加于上述安装部分。
12.而且,随着织机框架如上所述激烈地振动,这样的力以极高的频度作用于上述安装部分。因此,轴承箱在上述安装部分由螺纹部件固定于侧框架,但在该安装部分产生磨损等,有成为安装状态产生松动的状态的担忧。而且,若像这样在轴承箱的安装状态产生了松动的状态下使织机高速运转,则轴承箱更激烈地振动,因此轴承箱、螺纹部件有时产生破损。
13.再有,若轴承箱的安装状态产生松动,则有时产生如下问题:因与此相伴随的振动产生的冲击作用于两个轴承从而导致轴承的破损,或者作为驱动传递轴的支撑状态变得不稳定的结果,导致驱动传递轴、将该驱动传递轴与经纱轴的织轴齿轮连结的齿轮部件等的破损。
14.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驱动传递轴的支撑构造的织机,为了防止驱动机构中的各构成要素(轴承箱、驱动传递轴、两个轴承以及齿轮部件等)因织机的振动而产生破损,而能够尽可能地减小因上述振动而作用于轴承箱的安装部分的力。
15.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6.本发明以如下的织机为前提,该织机具备:驱动传递轴,其在包括一对侧框架的织机框架的内侧经由齿轮部件与经纱轴连结,并且插通于在上述侧框架形成的贯通孔;以及支撑构造,其用于支撑上述驱动传递轴,并且包括在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外嵌于上述驱动传递轴的第一轴承及第二轴承。
17.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作为该前提的织机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撑构造包括:第一轴承箱,其内装上述第一轴承并且在上述织机框架的内侧安装于上述侧框架;以及第二轴承箱,其内装上述第二轴承并且在上述织机框架的外侧安装于上述侧框架。
18.并且,在这样的本发明的织机中,上述第一轴承箱和上述第二轴承箱也可以由共用的螺纹部件安装于上述侧框架。
19.发明的效果如下。
20.根据本发明,就支撑构造而言,不是将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内装于共用的轴承箱,而是内装于与各轴承对应地设置且分为织机框架的内侧和外侧地分别安装于侧框架的第一轴承箱、第二轴承箱。因此,各轴承箱与使两个轴承在上述轴线方向上分离地内装的结构
相比,能够构成为将内装的轴承配置于离侧框架较近的位置。而且,通过像这样构成各轴承箱,从而在各轴承箱中,相对于侧框架的安装位置与轴承的位置的距离变小,因此上述力矩(更详细为,各轴承箱因上述振动而从其内装的轴承受力从而对该轴承箱的安装部分作用的力矩)变小。
21.而且,该支撑构造构成为按照每个轴承地设置轴承箱,从而因上述振动而轴承对轴承箱作用的力也按照每个轴承地由对应的轴承箱承受。因此,与两个轴承内装于共用的轴承箱的情况相比,对各轴承箱的安装部分作用的力变小。
22.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支撑构造,与现有的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尽可能地减小因在织造中织机框架激烈地振动而对各轴承箱的安装部分作用的力。由此,能够抑制由该力作用于各轴承箱的安装部分而在该安装部分产生的磨损等,其结果,能够抑制驱动机构中的各构成要素产生破损。
23.并且,在本发明的织机中,通过使该支撑构造为第一轴承箱和第二轴承箱由共用的螺纹部件安装于侧框架的结构,各轴承箱能够成为更牢固地安装于侧框架的状态。
24.详细而言,各轴承箱由螺纹部件安装于侧框架,但通过由共用的螺纹部件将第一轴承箱和第二轴承箱安装于侧框架,其安装状态成为以由两个轴承箱夹入侧框架的形式将两个轴承箱安装于侧框架的状态。即,在使由螺纹部件的紧固产生的两个轴承箱的夹持力作用于侧框架的状态下,成为各轴承箱安装于侧框架的状态。
25.由此,因该夹持力在两个轴承箱与侧框架之间产生的摩擦力的合计成为用于保持各轴承箱的保持力。因此,根据该结构,与将各轴承箱分开地安装于侧框架的情况相比,各轴承箱的保持力变大,因而成为各轴承箱更牢固地安装于侧框架的状态。此外,通过像这样成为牢固地安装各轴承箱的状态,即使在织造中对各轴承箱施加由上述振动引起的力(上述力矩以及轴承对轴承箱作用的力),各轴承箱也难以产生磨损等。
附图说明
26.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织机的侧视图。
27.图2是应用本发明的织机的俯视图。
28.图3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29.图4是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30.图5是图4的a向视图。
31.图6是图5的b-b剖视图。
32.符号说明
33.1—织机,2—框架,3—侧框架,4—梁部件,5—打纬装置,15—经纱轴,16—织轴边盘,17—织轴齿轮,19—设置面,20—织轴支承件部,31—主体框架,31a—贯通孔,31a1—圆孔部,31a2—长孔部,31b—插通孔,40—驱动机构,42—齿轮箱,42a—第二支撑部,42b—第二安装部,42b1—腿部,42b2—端面,42b3—内螺纹孔,42c—齿轮系收纳部,42c1—蜗轮收纳部,42c2—蜗杆收纳部,42c3—齿轮收纳部,42c4—壁部,44—驱动传递轴,46—小齿轮,48—齿轮系,48a—蜗轮,48b—蜗杆,48c—蜗杆轴,48d—传动齿轮,48e—马达齿轮,50—支撑构造,52—第一轴承,54—第二轴承,56—第一轴承箱,56a—第一支撑部,56a1—突出部,56b—第一安装部,56b1—贯通孔,56b2—定位孔,62—螺纹部件,64—定位销,66—盖部件,
w—织布,t—经纱,m—送出马达。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基于图1~图6对本发明的织机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35.在织机1中,织机框架2构成为,将一对侧框架3、3作为主体,该两个侧框架3、3以在其宽度方向(厚度方向)上对置的状态由多个梁部件4连结。
36.并且,织机1具备包括筘5a且包括用于摆动驱动该筘5a的机构的打纬装置5。该打纬装置5包括被往复转动驱动的摇轴5b、安装于摇轴5b的多个筘座脚、以及被各筘座脚支撑且安装筘5a的筘座。而且,打纬装置5以其摇轴5b架设在一对侧框架3、3之间的形式由两个侧框架3、3支撑,从而以被一对侧框架3、3支撑的形式设置。
37.并且,织机1在其前后方向的前侧具备用于卷取所织造出的织布w的织布织轴13。其中,此处所说的前后方向是指在俯视时与织机1的宽度方向(梁部件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而且,该织布织轴13也通过两端的轴部被各侧框架3支撑,而以被一对侧框架3、3支撑的形式设置。
38.再有,织机1在上述前后方向的后侧具备用于送出经纱t的经纱轴15。此外,在织机1中,在各侧框架3设有用于支撑该经纱轴15的织轴支承件20。而且,经纱轴15通过两端的轴部被各织轴支承件20支撑,从而以经由该一对织轴支承件20、20被一对侧框架3、3支撑的形式设置。
39.在上述的织机1中,各侧框架3的支撑经纱轴15的部分作为送出框架33而形成为与支撑上述的打纬装置5、织布织轴13的部分亦即主体框架31分体。而且,该送出框架33通过固定于作为主体部分的主体框架31而形成为侧框架3的一部分。即,各侧框架3由作为主体的部分且支撑打纬装置5、织布织轴13的主体框架31以及固定于该主体框架31且支撑经纱轴15的送出框架33构成。
40.关于该各侧框架3,更详细而言,如图1、图2所示,主体框架31呈箱体状,并且呈其外侧面(外侧壁)敞开的形状。而且,两个侧框架3、3在该主体框架31中如上所述地由梁部件4连结。顺便说一下,该连结位置为主体框架31中的上侧的部分的两个位置和下侧的部分的两个位置共计四个部位。其中,上侧的连结位置在上述前后方向上成为从主体框架31的中央部向前侧离开的位置以及向后侧离开的位置这两个位置。并且,下侧的连结位置为上述中央部附近的两个位置。
41.并且,主体框架31在织造工厂等中设置在设置面(地面)19上,但在图示的例子中,经由用于调整主体框架31的高度位置的加高部件14而设置在设置面19上。此外,该加高部件14是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块状的部件,使用螺栓等螺纹部件安装于主体框架31的下表面。在此基础上,利用以从设置面19突出的形式设置的地脚螺栓来相对于设置面19固定加高部件14,从而主体框架31成为相对于设置面19设置(固定)的状态。
42.并且,送出框架33是侧框架3中的支撑经纱轴15的部分,在主体框架31的后部侧以与主体框架31一体化的方式固定。其中,经纱轴15在织机1上成为如上所述地由织轴支承件20支撑的状态。因此,送出框架33支撑该织轴支承件20。在此基础上,在本实施例的织机1中,该送出框架33和织轴支承件20一体成形,分别成为单一的送出构造体的一部分。
43.如图3所示,该送出构造体中的相当于送出框架的部分(送出框架部)33由设置(固
定)在设置面19上的部分亦即基座部33b以及以竖立设置的形式设置在该基座部33b上的部分亦即大致箱体状的支撑部33a构成。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支撑部33a形成为:朝向其内侧的侧面敞开,并且在上述前后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形成有加强用的肋。并且,该支撑部33a在基座部33b直接固定于设置面19,具有如下高度尺寸:但在该固定的状态下,其上端相比如上所述地经由加高部件14设置在设置面19上的主体框架31的下表面位于上方。
44.并且,在该送出构造体中,比送出框架部33靠上侧的部分成为相当于织轴支承件的部分(织轴支承件部)20。该织轴支承件部20具有:支承部20a,其形成有接受嵌装于经纱轴15的两端的轴部的轴承18的圆弧状的支承面;以及引导部20b,其为了朝向支承部20a引导经纱轴15而上表面与上述支承面连续并且从支承部20a朝向后方延伸。并且,织轴支承件部20具有用于保持支承部20a所接受的经纱轴15的夹紧杆20c。该夹紧杆20c以能够相对于支承部20a转动的方式设置,并且为了保持支承部20a所接受的经纱轴15(轴承18),由螺栓等固定机构20d来相对于引导部20b被固定。
45.然后,该送出构造体固定于主体框架31的后部侧的内侧壁。具体而言,送出构造体成为如下状态:以使织轴支承件部20中的引导部20b朝向后方的方向并以其一部分在上述前后方向上与主体框架31重叠的配置,送出构造体位于侧框架3内。其中,该送出构造体与主体框架31的位置关系成为:送出构造体的织轴支承件部20中的上述支承面相比主体框架31的后端位于后方(上述支承部不与主体框架31重叠)。在此基础上,送出构造体在上述前后方向上以上述的位置关系在其外侧壁与主体框架31的内侧壁抵接的该状态下利用螺栓等螺纹部件在多个部位相对于主体框架31被固定。
46.此外,送出构造体在像这样固定于主体框架31的状态下,在送出框架部33的基座部33b,利用以从设置面19突出的形式设置的地脚螺栓来相对于设置面19被固定。
47.并且,织机1具备用于旋转驱动送出构造体中的织轴支承件部20所支撑的经纱轴15的驱动机构40。更详细而言,如图4所示,经纱轴15包括安装于织轴边盘16的外侧的织轴齿轮17。而且,驱动机构40包括:作为驱动源的送出马达m,其用于旋转驱动经纱轴15;小齿轮46,其是与经纱轴15中的织轴齿轮17啮合的齿轮部件;以及驱动传递轴44,其经由该小齿轮46与经纱轴15连结,且在其一个端部固定有小齿轮46。
48.并且,如图3所示,驱动机构40包括用于将送出马达m的输出轴与驱动传递轴44连结的齿轮系48。再有,该齿轮系48由固定于驱动传递轴44的另一个端部的蜗轮48a、包括与该蜗轮48a啮合的蜗杆48b的蜗杆轴48c、固定于蜗杆轴48c的一个端部的传动齿轮48d、以及固定于送出马达m的输出轴且与传动齿轮48d啮合的马达齿轮48e构成。
49.而且,该齿轮系48收纳在安装于主体框架31(侧框架3)的齿轮箱42内。此外,该齿轮箱42以配置于织机框架2的外侧的形式设置。因此,驱动传递轴44成为以插通到主体框架31的形式设置的状态。
50.因此,在主体框架31形成有这样的驱动传递轴44插通的贯通孔31a。其中,如图1所示,该贯通孔31a在主体框架31的后部侧的下侧的部分形成于与经纱轴15的织轴齿轮17的外周缘重叠的位置。并且,该贯通孔31a形成为钥匙孔状,由圆孔状的圆孔部31a1和与该圆孔部31a1连续地形成的长孔状的长孔部31a2构成。此外,长孔部31a2形成为,在相对于圆孔部31a1的前侧沿与上述前后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并且,长孔部31a2形成于在上下方向上其中心线的位置与圆孔部31a1的中心的位置大致一致的位置。
51.并且,圆孔部31a1的内径为比固定于驱动传递轴44的小齿轮46的外径稍大的尺寸。另一方面,长孔部31a2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为比驱动传递轴44的轴径稍大的尺寸。再有,长孔部31a2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为比驱动传递轴44的轴径大的尺寸,在图示的例子中为该轴径的1.5倍左右。
52.而且,驱动传递轴44以插通到该贯通孔31a的长孔部31a2的形式设于主体框架31,从而成为在织机框架2的内侧经由小齿轮46与经纱轴15连结并且在织机框架2的外侧经由齿轮系48与送出马达m的输出轴连结的状态。
53.在此基础上,驱动传递轴44利用安装于主体框架31的支撑构造50而相对于主体框架31(侧框架3)被支撑。此外,该支撑构造50包括两个轴承(第一轴承52及第二轴承54),以便在沿驱动传递轴44的轴线方向隔开间隔的两个部位支撑驱动传递轴44。而且,驱动传递轴44以该两个轴承外嵌的形式并以相对于支撑构造50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
54.在以上说明的织机中,在本发明中,支撑构造构成为包括:第一轴承箱,其内装第一轴承并且在织机框架的内侧安装于侧框架;以及第二轴承箱,其内装第二轴承并且在织机框架的外侧安装于侧框架。而且,本实施例是该第一轴承箱和第二轴承箱由共用的螺纹部件安装于侧框架3(主体框架31)的例子。这样的支撑构造的详细内容如下。
55.如图5、图6所示,第一轴承箱56是将形成为两端敞开的大致圆筒状的部分亦即第一支撑部56a作为主体的部件。其中,该第一轴承箱56在第一支撑部56a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侧具有形成为凸缘状的部分亦即第一安装部56b。此外,图5是从织机框架2的内侧观察到的第一轴承箱56的图(图4中的a视角),图6是图5中的b-b剖视图。
56.并且,在该第一轴承箱56中,如图所示,第一支撑部56a以与设置第一安装部56b的一端侧的开口相比另一端侧的开口变小的方式,在该另一端具有向半径方向的内侧稍微突出的部分(突出部)56a1。在此基础上,在该第一轴承箱56且在第一支撑部56a,以与该突出部56a1抵接的配置内装第一轴承52。因此,该第一轴承箱56(第一支撑部56a)的上述轴线方向上的尺寸比第一轴承52的厚度尺寸大,在图示的例子中成为比小齿轮46与主体框架31的间隔稍小的尺寸。
57.并且,如图5所示,第一安装部56b大致形成为梯形。而且,在第一安装部56b的四角形成有使用于将第一轴承箱56安装于主体框架31的螺纹部件62插通的贯通孔56b1。此外,第一轴承箱56相对于主体框架31的安装在使用定位销64固定(定位)了第一轴承箱56相对于主体框架31的位置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在主体框架31且在贯通孔31a中的长孔部31a2的上缘及下缘的附近,以从其内侧面(内侧壁)突出的形式设有两个定位销64、64。在此基础上,在第一安装部56b形成有该定位销64嵌合插入的两个定位孔56b2、56b2。
58.并且,关于第二轴承箱,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齿轮箱42也构成为内装轴承,齿轮箱42也兼作第二轴承箱。即,该齿轮箱42构成为,除了具有作为收纳上述齿轮系48的部分的齿轮系收纳部42c之外,还具有作为内装第二轴承54的部分的第二支撑部42a。再有,本实施例的齿轮箱42作为其结构,还具有将自身向主体框架31进行安装的部分亦即第二安装部42b。
59.更详细而言,如图3、图4以及图6所示,齿轮系收纳部42c由收纳蜗轮48a的蜗轮收纳部42c1、收纳蜗杆48b和蜗杆轴48c的蜗杆收纳部42c2、以及收纳传动齿轮48d和马达齿轮48e的齿轮收纳部42c3构成。
60.其中,蜗轮收纳部42c1呈两端敞开的大致圆筒状。并且,蜗轮收纳部42c1为了收纳
蜗轮48a,其内径比蜗轮48a的外径稍大且轴线方向上的尺寸比蜗轮48a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大(在图示的例子中为2倍左右)。并且,蜗轮收纳部42c1形成为其一端侧的开口比另一端侧的开口小。在此基础上,在蜗轮收纳部42c1的另一端安装有圆盘状的盖部件66,另一端侧的开口成为由该盖部件66闭塞的状态。
61.并且,蜗杆收纳部42c2大致呈圆筒状。并且,蜗杆收纳部42c2的内径比蜗杆48b的外径稍大,且其轴线方向上的尺寸比蜗轮收纳部42c1的外径稍小。在此基础上,蜗杆收纳部42c2在蜗轮收纳部42c1的外周面上以使其轴线方向与蜗轮收纳部42c1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与蜗轮收纳部42c2一体地形成。并且,在像这样一体地形成的状态下,蜗轮收纳部42c1和蜗杆收纳部42c2成为彼此的内部空间相连的状态。
62.而且,在该蜗杆收纳部42c2,以蜗轮收纳部42c1所收纳的蜗轮48a与蜗杆48b啮合的形式收纳蜗杆轴48c。更详细而言,在齿轮箱42(蜗轮收纳部42c1),如在下文中说明那样能够旋转地支撑驱动传递轴44。并且,该支撑以如下形式进行:使驱动传递轴44的轴线方向与呈圆筒状的蜗轮收纳部42c1的轴线方向一致,并且在该轴线方向观察时使驱动传递轴44的轴心与蜗轮收纳部42c1的中心大致一致。在此基础上,蜗轮48a以嵌装于驱动传递轴44的一端部的状态收纳在蜗轮收纳部42c1内。此外,在该状态下,蜗轮48a以在上述轴线方向上其齿轮齿的中心与呈圆筒形状的蜗杆收纳部42c2的中心大致一致的配置设置。
63.在此基础上,蜗杆轴48c在其轴线方向上以蜗杆48b与如上设置的蜗轮48a啮合的配置收纳在蜗杆收纳部42c2内。此外,蜗杆轴48c在蜗杆收纳部42c2内以经由轴承等(省略图示)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再有,蜗杆轴48c在像这样被收纳(支撑)的状态下,以其一端部从蜗杆收纳部42c2中的敞开的一端侧突出的形式设置。
64.并且,齿轮收纳部42c3是收纳如上所述地将蜗杆轴48c与送出马达m的输出轴连结的齿轮(传动齿轮48d、马达齿轮48e)的部分,在图示的结构中,与蜗杆收纳部42c2一体地形成。具体而言,齿轮收纳部42c3以其两个侧面的一侧面与蜗杆收纳部42c2中的如上所述地敞开的一端侧的端缘连续的形式与蜗杆收纳部42c2一体地设置。此外,如上所述,蜗杆轴48c的一端部从蜗杆收纳部42c2中的敞开的一端侧突出。因此,在该齿轮收纳部42c3中的一个侧面形成有该蜗杆轴48c的一端部插通的贯通孔。由此,蜗杆轴48c成为其一端部位于齿轮收纳部42c3的内部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在位于该齿轮收纳部42c3内的蜗杆轴48c的一端部固定有传动齿轮48d。
65.并且,送出马达m以使输出轴的轴线方向与蜗杆轴48c的轴线方向一致且使该输出轴朝向齿轮收纳部42c3的一个侧面的方向安装于齿轮收纳部42c3中的另一个侧面。因此,在齿轮收纳部42c3中的另一个侧面形成有送出马达m的输出轴插通的贯通孔。由此,在送出马达m安装于齿轮收纳部42c3的状态下,送出马达m的输出轴的大多部分位于齿轮收纳部42c3的内部。在此基础上,如上所述,在送出马达m的输出轴固定有马达齿轮48e。而且,该马达齿轮48e与传动齿轮48d成为在齿轮收纳部42c3内啮合的状态。
66.并且,如上所述,齿轮箱42具有将自身安装于主体框架31的部分亦即第二安装部42b。更详细而言,齿轮系收纳部42c中的蜗轮收纳部42c1如上所述地大致呈圆筒状,并且成为其一端侧的开口比另一端侧的开口小的形状,该一端侧的开口的内径为另一端侧的开口的一半左右。因此,蜗轮收纳部42c1在其一端侧具有相对于另一端侧的开口在半径方向上延伸的壁部42c4。在此基础上,齿轮箱42具有从该壁部42c4在蜗轮收纳部42c1的轴线方向
上延伸的四根柱状的腿部42b1,由该四根柱状的腿部42b1构成第二安装部42b。
67.此外,在蜗轮收纳部42c1的轴线方向观察时,该四根腿部42b1形成于蜗轮收纳部42c1的一端侧的开口的周围的壁部42c4。并且,形成该四根腿部42b1的位置成为能够与形成于第一轴承箱56中的第一安装部56b的四个贯通孔56b1的位置一致的位置。再有,该四根腿部42b1形成为:其相对于蜗轮收纳部42c1的位置在如上所述地与四个贯通孔56b1的位置一致的状态下是在第一轴承箱56(蜗轮收纳部42c1)的轴线方向观察时成为第一轴承箱56的轴心与蜗轮收纳部42c1的轴心一致的状态的位置。
68.并且,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轴承箱56和第二轴承箱(齿轮箱42)由共用的螺纹部件安装于侧框架3(主体框架31)。而且,该共用的螺纹部件是上述的螺纹部件62。于是,如图6所示,在各腿部42b1的端面42b2形成有该螺纹部件62螺纹安装的内螺纹孔42b3。并且,在主体框架31形成有该螺纹部件62插通的四个插通孔31b。
69.再有,与第一轴承箱56相同,该齿轮箱42相对于主体框架31的安装在使用定位销(省略图示)固定了齿轮箱42相对于主体框架31的位置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在主体框架31且在贯通孔31a中的长孔部31a2的上缘及下缘的附近,以从其外侧面(外侧壁)突出的形式设有两个定位销。在此基础上,在四根腿部42b1中的对应的两根腿部42b1的端面42b2形成有该定位销嵌合插入的定位孔(省略图示)。
70.并且,齿轮箱42在蜗轮收纳部42c1内具有作为内装第二轴承54的部分的第二支撑部42a。更详细而言,齿轮箱42构成为包括与蜗轮收纳部42c1中的壁部42c4一体地形成的第二支撑部42a。如图6所示,该第二支撑部42a呈两端敞开的大致圆筒状,以从壁部42c4的内侧的面朝向蜗轮收纳部42c1的内侧突出的形式与壁部42c4一体地形成。此外,该第二支撑部42a形成于在其轴线方向观察时其轴心与蜗轮收纳部42c1的轴心一致的位置。再有,该第二支撑部42a是如上所述地内装第二轴承54的部分,其内径为能够嵌装第二轴承54的大小,并且轴线方向上的尺寸比第二轴承54的厚度尺寸稍大。
71.并且,该第二支撑部42a的内径比上述蜗轮收纳部42c1的一端侧的开口大。因此,就第二支撑部42a而言,在其轴线方向观察时,在第二支撑部42a的内侧存在壁部42c4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在第二支撑部42a,以与壁部42c4抵接的状态内装第二轴承54。
72.而且,在以上说明的支撑构造50中,第一轴承箱56及齿轮箱(第二轴承箱)42以夹入主体框架31的形式由上述共用的螺纹部件62安装于主体框架31。
73.此外,在该安装时,如上所述,第一轴承箱56配置于织机框架2的内侧,在由定位销64定位了的状态下,成为与主体框架31的内侧面抵接的状态。并且,齿轮箱42配置于织机框架2的外侧,在由从主体框架31的外侧面突出的定位销定位后的状态下,成为在该第二安装部42b中的各腿部42b1的端面42b2与主体框架31的外侧面抵接的状态。而且,在该状态下,在第一轴承箱56的第一安装部56b形成的贯通孔56b1和在齿轮箱42的第二安装部42b中的端面42b2形成的内螺纹孔42b3在第一支撑部56a(第二支撑部42a)的轴线方向观察时成为其位置与形成于主体框架31的插通孔31b一致的状态。
74.在此基础上,螺纹部件62从第一轴承箱56侧(织机框架2的内侧)插入该第一轴承箱56的贯通孔56b1,并且插通到主体框架31的插通孔31b,与齿轮箱42的内螺纹孔42b3螺纹结合。由此,第一轴承箱56和齿轮箱(第二轴承箱)42成为以夹入主体框架31的形式安装(固定)于主体框架31的状态。
75.此外,在该安装状态下,在第一轴承箱56的第一支撑部56a(齿轮箱42的第二支撑部42a)的轴线方向观察时,第一支撑部56a和第二支撑部42a成为其轴心一致的状态。在此基础上,驱动传递轴44以在织机框架2的内侧外嵌内装于第一支撑部56a的第一轴承52并且在外侧外嵌内装于第二支撑部42a的第二轴承54的形式由第一轴承箱56及齿轮箱42支撑。
76.由此,驱动传递轴44成为以相对于主体框架31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的状态。而且,在驱动传递轴44像这样被支撑的状态下,成为如下状态:固定于驱动传递轴44的一个端部的小齿轮46与经纱轴15的织轴齿轮17啮合并且蜗轮48a与由齿轮箱42的齿轮系收纳部42c的蜗杆收纳部42c2支撑(收纳)的蜗杆48b啮合。
77.根据如上构成的本实施例的织机1,在支撑构造50中,第一轴承52内装于在主体框架31的内侧面(织机框架2的内侧)安装的第一轴承箱56中,第二轴承54内装于在主体框架31的外侧面(织机框架2的外侧)安装的兼作第二轴承箱的齿轮箱42中。因此,该支撑构造50与如现有的支撑构造那样第一轴承及第二轴承内装于共用的轴承箱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第一轴承52及第二轴承54的两个轴承配置于离主体框架31(侧框架3)较近的位置。
78.由此,在该支撑构造50中,各轴承箱(第一轴承箱56及齿轮箱42)的安装于主体框架31的位置与内装轴承的位置的距离变小,因此各轴承箱因织机框架2的振动而从该内装的轴承受力从而对该轴承箱的安装部分作用的力矩变小。而且,由于按照每个轴承地设置轴承箱,所以与如现有的支撑构造那样两个轴承内装于共用的轴承箱的情况相比,轴承箱因上述振动而从轴承受到的力也变小。其结果,与现有的支撑构造相比,因上述振动而对各轴承箱的安装部分作用的力变小。
79.这样,在该支撑构造50中,与现有的支撑构造相比,能够尽可能地减小由上述振动对各轴承箱的安装部分作用的力。由此,能够抑制由该力引起的在该安装部分产生的磨损等,其结果,能够抑制各轴承箱、两个轴承、驱动传递轴44以及各齿轮部件等驱动机构40中的各构成要素产生破损。
80.并且,在本实施例的织机1中,通过由共用的螺纹部件62将第一轴承箱56及齿轮箱42安装于主体框架31,第一轴承箱56和齿轮箱42成为以夹入主体框架31的形式安装于主体框架31的状态。由此,与将第一轴承箱56及齿轮箱42分开地安装于主体框架31的情况相比,能够成为将第一轴承箱56及齿轮箱42更牢固地安装于主体框架31(侧框架3)的状态。而且,其结果,能够在第一轴承箱56及齿轮箱42的安装部分不容易产生磨损等。
81.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也能够通过以下变形的实施方式来实施。
82.(1)关于第二轴承箱,在上述实施例中,用于收纳与驱动传递轴连结的齿轮系的齿轮箱兼作该第二轴承箱。但是,在本发明中,第二轴承箱至少内装第二轴承便可以,也可以构成为与齿轮箱不同的部件。
83.具体而言,例如,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轴承箱56相同地,将第二轴承箱构成为,将形成为两端敞开的大致圆筒状的部分作为主体,并且该第二轴承箱具有用于将自身安装于侧框架的凸缘状的部分。在此基础上,该第二轴承箱内装第二轴承并且在凸缘状的部分安装于侧框架的外侧面即可。此外,在该情况下,作为与该第二轴承箱不同的部件而设置的齿轮箱在相对于侧框架位于比第二轴承箱靠外侧的位置,以在织机的宽度方向观察时能够使内装的齿轮系的蜗轮的中心与内装于第二轴承箱的第二轴承的轴心一致的配置,利用适
当的安装机构安装于侧框架等。
84.(2)关于构成支撑构造的第一轴承箱及第二轴承箱安装于侧框架的安装结构,在上述实施例的支撑构造50中,第一轴承箱56和兼作第二轴承箱的齿轮箱42由共用的螺纹部件62以共同紧固的形式安装于主体框架31(侧框架3)。但是,本发明中的支撑构造并不限于像这样构成为第一轴承箱和第二轴承箱由共用的螺纹部件安装,也可以构成为第一轴承箱和第二轴承箱利用针对各轴承箱设置的螺纹部件安装。
85.此外,各轴承箱相对于侧框架的安装例如可以与上述实施例的第二轴承箱相同地以将插通在侧框架中的螺纹部件螺纹插入到轴承箱的形式进行,也可以以将插通在轴承箱的凸缘状的部分中的螺纹部件螺纹插入到侧框架的形式进行。并且,在后者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侧框架形成按照每个轴承箱而单独的内螺纹孔。或者,也能够从各轴承箱侧向两个轴承箱共用且贯通侧框架地形成的内螺纹孔螺纹插入螺纹部件。
86.(3)关于作为前提的织机,在上述实施例中,织机1构成为,用于旋转驱动经纱轴15(织轴齿轮17)的驱动机构40的驱动源是送出马达m。但是,应用本发明的织机也可以构成为,用于旋转驱动经纱轴(织轴齿轮)的驱动机构将织机的主轴作为驱动源。
87.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例子,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

技术特征:


1.一种织机,具备:驱动传递轴,其在包括一对侧框架的织机框架的内侧经由齿轮部件与经纱轴连结,并且插通于在上述侧框架形成的贯通孔;以及支撑构造,其用于支撑上述驱动传递轴,并且包括在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外嵌于上述驱动传递轴的第一轴承及第二轴承,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撑构造包括:第一轴承箱,其内装上述第一轴承并且在上述织机框架的内侧安装于上述侧框架;以及第二轴承箱,其内装上述第二轴承并且在上述织机框架的外侧安装于上述侧框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轴承箱和上述第二轴承箱由共用的螺纹部件安装于上述侧框架。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能够尽可能地减小因织机的振动而对轴承箱的安装部分作用的力的具备驱动传递轴的支撑构造的织机。一种织机,具备:驱动传递轴,其在织机框架的内侧经由齿轮部件与经纱轴连结,并且插通于在侧框架形成的贯通孔;以及支撑构造,其用于支撑上述驱动传递轴,并且包括在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外嵌于上述驱动传递轴的第一轴承及第二轴承,其中,上述支撑构造包括:第一轴承箱,其内装上述第一轴承并且在上述织机框架的内侧安装于上述侧框架;以及第二轴承箱,其内装上述第二轴承并且在上述织机框架的外侧安装于上述侧框架。述织机框架的外侧安装于上述侧框架。述织机框架的外侧安装于上述侧框架。


技术研发人员:

名木启一 山岸大吾 田村公一 山和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2022.04.26

技术公布日:

2022/11/8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20:31: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219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轴承   框架   织机   齿轮箱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