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年前后中西经济比较

1500年前后中西经济比较
柴油脱剂张书林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欧洲进入以庄园领主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欧洲的封建制度虽然比罗马的奴隶制度进步,但生产力的总体水平依然低下。
在西欧封建社会初期,农业与手工业均不发达,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市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生产力的低下和僵化的宗教神学又限制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从公元5世纪到11世纪,欧洲诸国对科学的贡献是微乎其微的。所以,人们常把欧洲的封建社会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后,西欧逐渐摆脱中世纪的羁绊,向近代资本主义迈进。至16世纪,西欧在生产技术、科学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欧洲在15世纪就已经发明了曲柄、连杆与调节器,使得连续不断的旋转运动取代了直线往复运动。出现了自动纺车,使纺线和卷线过程合而为一。与此同时,卧式织布机广泛应用,逐渐取代较为原始的立式织布机。1524年出版的《格洛肯东圣经》中介绍了一种脚踏纺车,纺车在下萨克森得到进一步改进,最终传遍欧洲。英国在这个时期开始在纺织业中使用水力机械,如呢绒业中的起绒机、漂练机的流行,被有的学者视为“一次产业革命”。随着纺织工具的改进,西欧国家纺织业劳动生产率不
断提高,由每个工人年产呢绒大约3匹到16世纪已达6匹,英国的呢绒年产量可用百万匹来计算。纺织业兴旺加快了人口的地区集中与行业集中,在欧洲出现了一些以纺织业为基础工业的中心大城市。意大利的米兰,单从事呢绒制造的人口就达6万人。在采矿和冶金业中,16世纪的欧洲已大量使用风力或水力牵引的机械装置,炼铁炉普遍配置水轮驱动的风箱。至16世纪末,英国已经有800座每周可生产3至4吨的炼铁炉。在德国的一些地方开始用煤作为炼铁的燃料。1556年德国人阿格里科拉著《金属的本质》一书出版,这部著作共有12篇,涉及采矿冶金的每道工序,研讨了勘察、经营、地质、工程、熔炼、试金等各方面的问题。它提到的生产工具就有几十种,如滑轮、绞车、提水机、水泵、水准仪、水力风箱、炼炉等,提到的金属有金、银、铜、铁、铅、锡、锑、汞、铋等,甚至对采矿业的副产品盐、苏打、硫酸、玻璃等制作方法也一一进行介绍。
在机械制造行业中,西欧国家此时出现了许多专门化的金属加工机械的制造部门。这些部门里,旋床、钻床、磨床、拔丝机、压延机、起重机等已广泛使用,甚至出现了一至二吨的重力锤。1568年,法兰克福印行的《大众全书》专门介绍了一种螺纹车床和水轮转动的螺杆印刷机。1578年出版于巴黎的《各种工具介绍》一书,谈及挖泥机、起重机、撞杆、砑光机、抽水机、吊车、传动链、车床等机械制造与工作原理。1592年荷兰工程师已能将
风车与锯床连结起来使用。产品的工艺技术在16世纪也取得巨大进步,能生产带锤的齿轮时钟。武器制造也趋于精良,除了出现铁铸的大炮,还出现了轻便灵巧的毛瑟,以刀剑走遍欧洲的骑士失去了旧日的风采。还有一项更具革命性的进步,就是印刷技术的突破。欧洲在1500年至少有12个国家知道了印刷术的秘密。至I6世纪中叶,铸字方法也大为改进。含有锑与其他一些金属的合金渐渐取代了最初的锡铅合金,含锑铅字更加坚硬耐磨。16世纪末,欧洲的印刷工人一天可以印刷1 000页,而16世纪以前差不多只能印300页。印刷技术的突破性进步大大加快了新技术信息的传递速度,有助于欧洲各国的工业化发展。
沟槽三通伴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拥有一定规模的手工工场得以建立起来。从16世纪中叶起,手工工场逐渐成为工业生产组织的重要形式。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安特卫普的普兰廷印刷工场拥有24台印刷机,100多个雇工,能够为国际市场提供服务。   
比重瓶法
在农业生产方面,劳动工具有所改进,两轮铁犁已在各地普遍使用,大型铲镰开始被人们用于割草,灌溉工具有骡运水机、双筒吸水机、单筒吸水机等,用作粮食加工的水磨遍及广大农村。农艺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育种、施肥、灌溉、收藏各有其学,出现了众多的农艺学方面的论文与著作。1573年,英国人托马斯·图瑟出版了《农业耕作500良法》一
书,介绍耕作法与各种农业机械和工具。三圃制广泛流行,水稻、甘蔗、棉花等农作物已从东方引入到欧洲。畜牧业与果园业也发展起来。在英格兰、西班牙及意大利的一些地区,出现了许多大牧场,大牧场主往往拥有数千头牲畜。在法国、西班牙出现了规模巨大的专业果园,法兰西的葡萄酒已经遐迩闻名。在沿海地带,渔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仅尼德兰就有渔船4万多艘。
相对而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的生产技术与文化科学曾经领先于世界。1453年,当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欧洲陷于一片混乱之时,中国在土地、人口、农业、商业、财富、生产技术、军事实力、航海、知识修养、文学艺术等方面,在世界上依然是无与伦比的。但到了16世纪前后,即中国明朝中后期,中国的领先地位已经不太明显,中国与西方已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有些方面,西方甚至已经走到了中国的前面。
在农业生产技术领域,明代农业生产工具比前代有所改进,但改进并不大,明末徐光启著《农政全书》中所列的70多种农具大部分都是照录元代王祯的《农书》。汉唐时就流行的人力犁、风力水车、龙骨车依然为明代农家的常用农具。以水轮作为动力的农业机械虽然出现,但使用的范围却十分有限,人力与畜力仍是主要动力来源。明代的农艺技术进步较
大,发明了砒石拌种、骨灰蘸秧根、区田法、堤塘耕作法等先进育种与种作方法。在南方一些水乡还发明了的桑基养鱼法,实现桑渔互补。农作物的品种有所增多,南美的玉米、烟草、番薯、花生等已引进中国,并大面积种植。宋代引入中国的棉花在明代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
古代中国是耕织结合的国家,织与耕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以纺织工具而言,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手摇纺车与脚踏织机。到了汉代,出现了脚踏单锭纺车和脚踏提花机,三国时,发展成脚踏三锭纺车,宋代再进为32锭水力纺车。这些纺织机械在明代中后期日趋复杂精巧和专门化。在明末的苏州市场上,已有缕机、绢机、罗机、纱机、绸机、布机等多种织机出售。以织造工艺而言,明代棉布的漂白、踹染、印花、套等工艺,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苏州松江地区所产棉布因质地优良畅销南北各地。丝织品制造工艺在明代几乎达到顶峰,罗、纱、绸、绫、缎、锦织法不同,效用各异,满足从皇帝到平民各个层次的服饰与欣赏要求。纺织技术的改良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仅明代苏杭两地的官营织造局年产绸帛就达15万匹。人口也因纺织业的兴盛而日趋集中,明后期单苏州城内的丝织从业人员至少在3万人左右。
矿物泥浆面膜
中国的矿冶业诞生极早,战国时冶炼技术已达到当时的世界最高水平。汉代已经出现了适合不同用途的6种形状的炼铁炉和水力鼓风机。明代在前人基础上再做改进,用“盐泥”砌成更高更大的炼铁炉,遵化的炼铁炉深一丈二尺,可容矿石2 000斤,每天能炼6次,每次出铁200斤。佛山的炼铁炉更大,每天能炼20多次,每次出铁300斤,每天产铁6 000多斤。明代还发明了活塞式风箱,有一人高,风压可达300毫米水银柱。在冶炼工艺方面,明代发明了生熟铁连续生产法,等生铁出炉后,凭经验撒人适量的“潮泥灰”,搅拌而成硬度随意的熟铁。炼铁燃料也大部分改用煤,只有小部分仍采用木炭。
大型机械制造是传统中国手工业中比较薄弱的一环,但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在明初或15世纪以前,中国的造船业还保持着一定的优势。永乐时期东南沿海的造船厂可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几乎都有“巨舶百艘”,最大的宝船长48丈,宽18丈,可载兵士100余人。但此后中国的造船技术也就止步不前了,到17世纪中西方在海上相见时,中国的造船业已经远远落在了西方的后面。此时,欧洲各国普遍采用两桅或三桅船,这些多桅船不仅能顺风行驶,也能逆风航行,可以克服大西洋恶劣气候条件。战船也普遍加装了舷侧火炮。1540年建造的“玛丽”号战舰舰载火炮达122门。
桥梁支座更换与维修
至于西方在16世纪十分兴旺的金属机械制造行业,在中国几乎从来没形成过“业”,中国还没有出现车床之类的金属加工机器。这一弱势直接限制了中国武器制造业的进步,使‘“坚船利炮”成了西方人专用品,从而为后来中西武力对抗的结局预注了基因。与皇家贵族奢侈享乐相联系的明清两朝丝茶业毕竟挡不住拓海辟疆的西方船炮。
比较中西方生产发展状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双方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首先,中国生产技术与科学的发展起步早,呈现一种先快后慢的特点,而西方则表现为后来居上。在古代社会生产与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属于中国的首创项目,其数量之多,水平之高,是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不能与之相比的。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通过30多年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发现,中国在生产与科学技术领域的发明创造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国家,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但到明清时期,中国的发展速度出现减慢的趋势。科学技术的创新也日益稀少。有专家指出,北宋就已流行的多锭纺车,到了明末,其间经过600年居然没有什么大的改良。西方国家则正好相反。我们知道,虽然古希腊和罗马曾经创造奴隶社会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但是直到公元5世纪前,当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将近1 000年,达到封建社会中期的时候,西欧国家的社会生产和技术
仍然在奴隶社会徘徊,直到公元476年,才冲破奴隶社会的束缚进入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最初几百年里,由于战争、饥荒和瘟疫的破坏,西欧大部分地区人口和劳动力空前减少,田园一片荒芜,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到公元9世纪,中国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西欧的经济则到了谷底,社会一片黑暗,以至宗教神学宣称《圣经》预言的世界末日已经到来。从10世纪末即中国北宋建立时期开始,西欧经济进入恢复期,随后快速增长,远远超过了同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到明朝,双方已经基本上处在势均力敌状态,在某些重要方面西方甚至已经保持优势。以纺织工具为例,西欧国家14世纪才出现手摇纺车,诞生期比中国晚了将近1600年,但到16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多锭纺车和自动纺车,从手摇纺车到自动纺车西欧一共只用了200多年。
其次,生产组合方式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中国封建社会虽然也出现过拥有大片土地的大地主,但其经营形式则属于十分分散的小农经济,即把土地分成小块,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分租给广大农户分散自由经营。这就使得中国的生产活动主要在家庭内部获得实现,使得小农业与家庭手上业牢固地结合。“男耕女织”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生产形态的典型表现。西欧国家则略有不同,它们的畜牧业比较发达,实行农牧结合。在典型的欧洲领主制经济中,领主土地采用大规模的农奴集体劳动来经营,尽管农奴也在自己的小块份地上
从事农业生产;而畜牧业则是在公用的草地或休耕地上进行。手工业方面,除农奴家庭的纺织业等以外,庄园内还有各种专业的工匠和公用的磨房、冶坊、面包房等。在这里,庄园是个整体,农业与手上业的结合并不完全在农奴家庭内部实现。两种不同的生产组合方式使东西方经济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旅程。由于小农业与小手工业在家庭内的牢固结合,中国的手工业始终不能与农业分离,以形成独立的社会分工,进而实现生产方式的跃进,并为多行业的工商社会的到来打下基础。由于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并不完全在家庭内实现,而以庄园为整体,西欧国家的手工业逐渐脱离农业而成为独立部门,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社会生产越来越专门化,商品生产进而全面发展。到15-16世纪,欧洲己经出现许多专业化的、大规模的手工业中心。在一些大城市中,已经出现数十种甚至数百种手工业行业,传统的自然经济日渐走向解体。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23: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2185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生产   出现   欧洲   纺车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