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周高强度间歇跑与有氧持续跑训练对跑步效率的比较研究

4周高强度间歇跑与有氧持续跑训练跑步效率的比较研究
朱小烽;刘无逸
【摘 要】研究目的:比较有氧持续跑(70%vVO2max40min)、100%vVO2max的短时间(15s)间歇跑和100%vVO2max的长时间(30s)间歇跑训练对改善运动员跑步效率的不同效果,希望能为中长跑训练处方的制定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男性田径运动员18名,年龄20.8±2.1岁,身高173.6±4.5cm,体重66.0±6.4 kg,体脂肪10.8%±3.3%,最大摄氧量62.55±6.78ml/kg/min,最大摄氧量速度17.0±1.1.实验对象随机分成3组:①40min70%最大摄氧量速度下的有氧持续跑训练组;②间歇跑30/15训练组;③间歇跑15/15训练组.实验前后的基础指标测试:①一次跑台递增负荷直至力竭测试受试者的最大摄氧量速度和最大摄氧量;(②一次跑台固定负荷(12km/h)测试受试者的(Running economy,RE)跑步效率.研究结果:间歇跑30/15训练组训练后跑步效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P<0.05),间歇跑15/15训练组和40min70%最大摄氧量速度持续跑训练组训练前后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高强度间歇跑训练对于运动员跑步效率的改善效果好于有氧持续跑训练,最大摄氧量速度(Velocity associated with VO2max,vVO2max)可以作为中长跑训练的强度指标.
【期刊名称】《浙江体育科学》
【年(卷),期】2013(035)004
【总页数】6页(P111-115,119)
【关键词】间歇训练;跑步效率(跑步经济性);最大摄氧量速度;最大摄氧量
【作 者】朱小烽;刘无逸
【作者单位】偏心井口嘉兴学院平湖校区,浙江嘉兴314200;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上海200438
虹膜采集器【正文语种】中 文
热能去毛刺机【中图分类】G804.2
RE是受试者在给定的次最大负荷跑速下的氧耗水平,又叫跑步经济性(Running economy RE),早在1961年Astrand[1]就提出了跑步效率这一概念。它是目前公认的描述亚极限负荷运动的心肺机能的最佳指标[2-5],也是反映机体做功和氧耗量之间比值关系的一个指标。
优秀的RE可以弥补运动员最大摄氧量较小,或是运动中最大摄氧量利用百分率较低的不足,还可以预测运动成绩。国外也有相关报道认为耐力训练、爆发力、最大力量训练以及柔韧性训练都能不同程度地使受试者的跑步效率节省化,但也有相关研究结论不甚相同[6,7]。
中长跑训练中,除RE外影响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最大摄氧量,而最近一项新的速度指标最大摄氧量速度(Velocity associated with VO2max,vVO2max)引起了国内外运动科学专家的关注。Daniels[8]认为最大摄氧量速度是一个整合了跑步效率、最大摄氧量等参数的有效的有氧运动指标。被定义为在递增负荷测试中诱导最大摄氧量产生的最低速度。最大摄氧量速度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运动强度,在实际的训练中可以作为高强度间歇训练强度监控指标和评价训练效果的机能指标[9-12]。本实验通过四周有氧持续跑(40min70%vVO2max)、100% vVO2max的短时间(15s)间歇跑和100% vVO2max的长时间(30s)间歇跑训练,探讨和比较各组训练对改善运动员跑步效率的效果优劣,从而为实际的中长跑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1.1 研究对象
参加本次研究的对象为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运动学校男性田径运动员,共18名,主要为径赛项目(200m~5 000m)。其中,二级运动员11人,三级运动员7人,受试者平均进行专业训练4年以上(4.2±2.1),年龄20.8±2.1岁,身高173.6±4.5cm,体重66.0±6.4kg,最大摄氧量62.55±6.78ml/kg/min,最大摄氧量速度17.0±1.1,体脂肪率10.8%±3.3%(表1)。
经受试者同意并熟悉本次实验训练方案和训练目的后,18名受试者随机分成3组:40min70%最大摄氧量速度持续跑组6人(A组);高强度间歇跑15/15组6人(B组);高强度间歇跑30/15组6人(C组)。
1.2 研究方法
支撑体1.2.1 主要实验仪器。 意大利Cosmed K4b2气体分析仪。德国产Cortex Biophysik Metamax system(MAX-11)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
二氧化碳制冷
德国h/p/cosmos公司专业运动跑台。
1.2.2 测试地点和条件。 运动员所有体成分若干基础指标测试、运动跑台以及心肺功能测试均在上海市民体质测试中心进行。室温控制在20℃~25℃,相对湿度控制在45%左右。
K4b2气体分析测试以及4周训练实验均在上海体育学院标准400m塑胶田径场,并在21℃~23℃气温环境下进行[12]。
1.2.3 测试指标以及测试方法。 所有受试者进行2次跑台测试,第一次为递增负荷力竭测试,主要测试受试者的vVO2max 、VO2max。第2次跑台为固定负荷测试主要测定受试者的RE。两次测试要求间隔至少两天以上,训练前后期指标测试各在2周内完成。训练期以及测试期间保证正常的饮食和生活规律,不酗酒、抽烟,流程见图1。
具体指标测试方法如下:
1.2.3.1 最大摄氧量速度、最大摄氧量的测试。 最大摄氧量速度和最大摄氧量指标的测试为一次递增负荷力竭性跑台测试,受试者进入实验室首先测试身高、体重、体脂肪率等常规指标,随后以10km/h速度在跑台上做准备活动5min,使心率达到150次/min以上,下跑台安静休息3min,心率下降到120次/min后,受试者戴上呼吸罩以及安全带上跑台进行正式测试。跑台的具体测试方案和最大摄氧量及最大摄氧量速度的运动模型判断标准同国内朱小烽[12]、胡国鹏[9]测试法。
1.2.3.2 跑步效率的测试。 在本实验中“固定的有氧负荷速度(适宜的极限下速度)”参照了Krahenbuhl[13]在1992年研究得出的跑步效率测试适宜负荷标准,即12km/h(3.33m/s)。另外国内外也有不少研究指出:测试运动员跑步效率时跑速以个体的70%vVO2max最为适宜[2-5]。本实验中,受试者的vVO2max都在17km/h左右,故选12km/h的固定负荷跑测试跑步效率。测试时,要求每个受试者均以12km/h的固定负荷下进行,跑台坡度始终为1%,借以模拟空气阻力。要求受试者跑完14min,跑动过程中用polar表检测心率,用心肺功能测试分析仪分析每15s提供VO2 、VCO2 、VE 、RER等数据结果。实验结束后根据数据计算出第5min钟到第14min之间的平均相对摄氧量,即为受试者的RE。
1.2.4 训练方案
1.2.4.1 训练内容安排。 18名受试者在训练前统一进行15min60% vVO2max慢跑和训练完后15min50%~60%vVO2max慢跑放松。有氧持续跑组为70% vVO2max强度下慢跑40min;间歇跑15/15训练组为15s 100%vVO2max的快速跑+15s 50%vVO2max的放松慢跑,重复71.6个循环;间歇跑30/15训练组为30s 100%vVO2max的快速跑+15s 50%vVO2max的放松慢跑,重复51个循环(间歇循环次数根据气体代谢的测试分析计算出,见表3),训练隔天进行,训练四周,具体安排见表2
1.2.4.2 训练监控。 训练前,400m标准跑道上每隔10 m,在内道定下标志杆,用来提醒受试者的跑程控制,操场中间用哨子音来提醒时间和跑动节奏。间歇跑15/15组,间歇跑30/15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训练,40min持续跑组6人自带手表在跑动中控制自己每圈时速即可。正式训练前个人根据各自的vVO2max进行适应性训练2次,以便熟悉间歇循环节奏,同朱小烽[12]。
2.2.5 统计学方法。 测试数据用SPSS13.0和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所有的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实验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s T Test),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OVA),Plt;0.05定为统计学意义上有显著性差异。
2.1 气体分析测试结果(三组训练量确定)
插卡式摄像机受试者佩戴意大利K4b2气体分析仪遥测装置,在标准的400m田径运动场进行测试,环境温度控制在19℃~22℃。在确定A组运动强度和时间后,采用三组总摄氧量一致的原则,对每个跑完预定时间和距离的受试者的摄氧量进行分析气体代谢的测试,从而推算出两组间歇训练的间歇循环次数,根据表3显示40min持续跑组中完成一次训练后平均摄氧量为12
3 804±5 276.9ml,间歇跑15/15组在平均完成71.6±9.76次循环后摄氧量为123 772±5 167.3ml,间歇跑30/15组平均完成51±4.40次循环后,总摄氧量为 123 551±5 008.55ml,各组总摄氧量基本一致,故在日后的4周训练中三组训练量设定为70%vVO2max强度下的持续跑组40min,间歇跑15/15组完成71.6次间歇跑循环,间歇跑30/15组完成51次间歇跑循环。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24: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2148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训练   测试   氧量   运动   跑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