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液化处理

换药和引流很重要,但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愈合,有时也不能完全愈合,常留有窦道,使伤口经久不愈合,我们的做法是:
1、换药:根据伤口情况,每次换药都要清除坏死脂肪组织,清除标准最好是见到出血,再使用vitc加庆大霉素冲洗创面干净;
2、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方法有:
a、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湿覆创面,甲硝唑使创面无菌,葡萄糖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b、红花酒精湿覆创面,可起到活血、化淤、去腐生肌功效;
c、丹参注射液湿敷也有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作用,最好是再创面干净时使用;
经上述处理如有肉芽组织生长,可用碟型胶带拉紧创口或二期缝合创口。
1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原则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者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1)多发生在术后57d,大部分病人除诉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它自觉症状;部分病人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3)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4)渗出液涂片镜
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多点干油泵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2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原因

  推测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型肥胖,并与术中是否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有一定的关系。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另外,切口暴露时间较长,在机械作用如挤压、钳夹等刺激下很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

 3 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原则

  应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方法。若渗液较少,切口仅部分愈合不良,只需剪去12根缝线,内置以盐水纱条引流,通过换药就可使切口顺利愈合,不要轻
易敞开全部切口,以免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增加病人住院时间,从而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若渗液较多,切口不愈合,应及时敞开切口,充分引流并以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待肉芽组织新鲜后及时行期缝合,以缩短愈合时间。

4 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

  除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缝合时不留死腔外,作者认为以下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1)慎用电刀。对于肥胖病人需用电刀时,应将电刀的强度调到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图快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同时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并避免反复切割组织,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破坏。(2)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已坏死脂肪组织冲洗掉,减少术后坏死组织的量。(3)缝合时应将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打结时,动作应轻柔以免切割脂肪组织造成死腔形成。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估计有脂肪液化的可能,应置橡皮片于皮下引流坏死物和渗液,2448h后拔除。(4)对于肥胖病人,术后以红外线照射切口,保持切口的干燥有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形成。
我在临床上遇见过N例伤口脂肪液化的情况,可以说感受颇深,但也总结出以下经验(是
和我们科室同事一起得来的经验):
1.伤口脂肪液化已明确,但渗出液较少时,可不用敞开伤口,给予常规换药,挤压伤口,将伤口内的渗液与缝线之间或针眼出挤出,每次尽量挤除干净。这样伤口只会在正常愈合时间上延缓2天左右。
2.伤口脂肪液化已明确,但渗出液较多时,马上将伤口完全敞开(即拆除全部缝线),一般只需将脂肪层完全打开即可,清除坏死组织和渗液,碘伏常规消毒,局部不用任何特殊药物,用干纱布填塞伤口后,无菌敷料包扎。第1-2天渗液较多,只要伤口处的敷料浸透即要换药(方法同上),此后可酌情减少换药次数,一般于第5天时即可二次缝合,伤口愈合。
3.在发生脂肪液化后,我们要耐心的向病人及其家属解释情况,挣得他们的谅解,尤其是在将伤口完全敞开时。
我们在近2年来通过以上方法处理了7-8位术后伤口脂肪液化患者均效果满意。这只是我们的一点从临床上得到的经验,如有不当的地方请大家批评。
概述:近年来随着肥胖人的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在切口周围脂肪堆积,尤其是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坏死,同时脂肪组织因挤
压等原因造成血液循环不良,使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临床称之为脂肪液化。但是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目前无统一结论。
:传统的切口脂肪液化常行扩创、引流、换药、加强抗生素。
1、充分引流,清除坏死、液化组织是的基础;
2、另外有人提出红外线灯管烤理疗;
3V-C针剂外用;
4、最近有人用中药大黄+ 芒硝外敷手术切口区疗效可靠,值得借鉴;
5、当然去腐生肌也是的基本方法,目前有人用橡皮生肌膏腹部切口裂开,认为橡皮生肌膏可明显防止创面肉芽组织水肿,刺激肉芽生长,很短时间内创面即变为新鲜肉芽组织,且有很好的局部抗炎能力,抑制细菌生长,加速创口愈合。
结论:固然重要,关键是预防其发生。我们的经验是:
1、术中止血彻底;
2、逐层缝合组织不留死腔;
3、损伤的脂肪组织一定要清理干净;
4、皮下脂肪组织过厚者最好行皮下引流。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不妥,敬请批评!!!!!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防治体会(附38例报告)
作者:李全红 转贴自: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11 3 22 点击数: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22-2074-02
近年来随着肥胖人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笔者自19956月~200212月在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38例,现就将脂肪液化的预防及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2665岁,平均显示器自动开关机45.7岁。上腹部手术32例(包括胆囊切除术24例,胃大部切除术4例,胃癌根治术3例,其它1例),下腹部6例(包括结肠癌根治术3例,阑尾切除术3例)。均为肥胖病人,于术后57天切口出现较多淡黄渗液,内混有少许脂肪滴及坏死组织,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切口愈合差,渗液涂片镜检有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2 方法与效果 根据切口渗液情况将病人分为两组。A虚拟轨道列车组:23例,切口渗液较少,部分愈合不良,拆除部分缝线,内置庆大霉素盐水纱条引流,每天换药1次,直至切口愈合。愈合时间为1014天,无需期缝合。B:15例,切口有大量渗液,全层均不愈合,皮下组织游离,拆除全部缝线,以庆大霉素、654-2及浓氯化钠盐水纱布湿敷,渗液多时每日早晚各1次,当渗液较少后以庆大霉素、654-2及生理盐水纱布湿敷,每日1次,至切口肉芽组织新鲜后行期缝合。一般57天可行期缝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421天。两组病人均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无1例发生院内感染。

2 讨论

2.1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 对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有以下表现者可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 1 :1)多发生在术后57天,大部分病人拆除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它自觉症状;部分病人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
3)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4)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本组38例均符合上述标准。

2.2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 笔者认为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形肥胖,并与术中是否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有一定的关系。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切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另外,切口暴露时间较长,在机械作用下如挤压钳夹等刺激下很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

2.3 术后切口液化的预防 除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缝合时不留死腔外,笔者认为以下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1)慎用电刀。对于肥胖病人需用电刀时,应将电刀的强度调到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图快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同时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并避免反复切割组织,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破坏。(2)缝合
腹膜后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已坏死脂肪组织冲洗干净,减少术后坏死组织的量。(3)缝合时应将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打结时,动作应轻柔以免切割组织造成死腔形成。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估计有脂肪液化的可能,应置橡皮片于皮下引流坏死物及渗液,2448h后拔除。(4)对于肥胖病人,术后换药时可于切口两侧适度向切口线按压,一方面可将渗液挤出,避免脂肪液化的发生,另一方面可早期发现脂肪液化,以便早期予以处理。(5)对于肥胖病人,术后以红外线照射切口,保持切口干燥,有利于预防脂肪液化的形成。

2.4 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 切口脂肪液化的应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方法。若渗液较少,切口仅部分愈合不良,只需剪去12根缝线,内置以庆大霉素盐水纱条引流,通过换药就可以使切口顺利愈合,不要轻易敞开全部切口,以免延长切口愈合时间。若渗液较多,切口不愈合,应及时敞开全部切口,充分引流并以庆大霉素,654-2及浓氯化钠盐水纱布湿敷,以减少脂肪细胞水肿,改善局部微循环,预防局部组织感染,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待肉芽组织新鲜后及时行期缝合,以缩短愈合 时间。

参考文献

1 苏明室,王一平,王旭飞.切口脂肪液20例诊治体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3:144.

作者单位:211300江苏省高淳县中医院

(编辑青 山)
以下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
1. 慎用电刀。对肥胖病人需用电刀时,应将电刀频率调到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图快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同时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并避免反复切割。力争损伤小,效果好!
2. 缝合皮肤皮下前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尽量洗掉坏死的脂肪组织,减少术后坏死组织的量,利于切口早日愈合!
3. 缝合严密,不留死腔,打结时不可用力过猛过紧,以免切割脂肪组织造成死腔形成。
4. 若肥胖者皮下脂肪组织过厚,手术时间较长,估计有液化可能时,可预先置管,24—48小时后拔除,尤其适用产科手术后!
5. 肥胖病人,术后以红外线照射切口,保持切口干燥有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形成。 
6.污染切口,缝合时皮下深部予留低负压引流管,一般术后3天拔除。
7,换药勤,高浓度盐水湿敷.
8,查房时发现情况及时拆开引流,清理后蝶形胶布拉紧!
9,术前谈话一定要告知病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看了战友讲了这么多,我想"对脂肪液化"这个问题作下小小的总结:
1:发生机制:
与肥胖有关:切口脂肪液化多发生于肥胖体型的病人。人中肥胖体型者增多除冰车,肥胖型病人手术也增多,切口脂肪液化率呈上升趋势。由于肥厚脂肪层本身血循环差,加之皮下脂肪切开后局部血运破坏,在手术过程中长时间暴露、牵拉和挤压的机械作用下,脂肪组织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非细菌性炎症,发生脂肪液化
与术中使用高频电刀有关:过度使用电凝、电切有可能刺激脂肪组织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症,导致液化
与基础疾病有关:糖尿病病人如果围术期血糖控制不佳,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障碍,也易诱发脂肪液化。
与手术操作有关:术中止血不彻底,渗血、血肿形成,或大块组织结扎止血;操作时脂肪层与肌鞘层过度分离,影响了脂肪组织的血供;缝合时错位缝合或留有无效腔;打结过紧使皮下组织血供障碍或造成脂肪组织切割伤,过松使脂肪组织间留有间隙,渗液易积存。
2:诊断要点 
桩基泥浆比重术后36,手术切口出现淡黄渗液,酷似脓液,切口可微红,按压切口皮肤有较多渗液,病人无自觉症状;
切口边缘皮下组织外观无坏死征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脂肪滴;
渗出液连续3 次送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镜下可见大量脂肪颗
粒。
3:处理原则 一般术后3 天检查切口,如发现切口脂肪液化现象,根据液化程度分轻、中、重3 ,再采取不同的方案。
渗液较少的轻度液化,用止血钳自上而下撑开缝针间隙,边撑边用乙醇棉球挤压切口缘,排尽渗液,然后用75%乙醇纱布湿敷切口,促使切口顺利愈合。
中度液化不必拆线,除乙醇湿敷外,加用频谱仪照射,推迟3 5天拆线,切口可一期愈合。
如果重度液化则拆除皮肤全部缝线,敞开切口,充分行引流,并以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加用频谱仪照射。此外,也可用持续负压吸引脂肪液化,能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4:预防措施
对肥胖体型病人手术时,术中用生理盐水纱垫全程保护切口,避免手术操作过程中金属器械直接损伤切口边缘脂肪组织,减少切口边缘脂肪组织过长时间暴露空气中而产生的氧化反应。
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破坏;术中操作轻柔精细,避免过度牵拉、挤压切口,过多破坏脂肪组织。
缝线针距密度均匀适当,缝合松紧适中,不留无效腔,以大量生理盐水或甲硝唑溶液冲洗切口。
土工格室护坡④术毕检查切口缘有无挤压受伤,将可能发生液化的脂肪组织予以切除。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2:33: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2040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切口   脂肪   液化   组织   脂肪组织   发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