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周围神经延长器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周围神经延长器。


背景技术:



2.周围神经损伤后,断端受破坏而碎裂,即使是切割伤,虽然无组织缺损,两神经断端也会回缩相距1~2cm。如果早期修复,仍然可以将神经部分牵拉,予以直接缝合。一旦延误手术时间,在二期修复时,切除神经瘤,就会形成更大的缺损,一般缺损在3cm上,断端很难在无张力的情况下直接缝合。目前临床上常常需要做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的缺损。神经移植的方法很多,包括自体神经移植、异体神经移植、异种神经移植、非神经组织移植和人工神经移植。所有这些方法中除自体神经移植以外,其余各种方法均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免疫排斥反应等。而自体神经移植也存在两处神经吻合口及供区皮肤感觉障碍等不足的问题。由于周围神经自身具有一定的延长性,经过神经断端的缓慢延长,可以使神经断端长度得到增加,从而达到缩短神经缺损距离的目的,使得缺损的神经能够直接缝合修复。
3.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020626121.4报道了一种周围神经延长器,其延伸的方法是通过半球形球囊的扩张来延长神经,但是存在结构不够简单、操作不够方便且神经延长不足等问题,故需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能够更长地延长神经的延长器。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圆柱形的周围神经延长器。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周围神经延长器,包括:
7.带空腔的弹性囊体,弹性囊体为圆柱形,弹性囊体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有凹槽,周围神经能够在弹性囊体的外周表面上至少缠绕一圈;和
8.导管,所述导管的一端与弹性囊体的空腔流体连通,导管的另一端设置有注射口,其中流体从注射口流入弹性囊体的空腔内,使得弹性囊体径向扩张。
9.凹槽为用于容纳神经的多个凹槽,多个凹槽均匀设置在弹性囊体的外周表面上。
10.凹槽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矩形、半圆形和三角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11.弹性囊体的端表面上设置有入口,导管的一端与入口连接从而与弹性囊体流体连通。
12.弹性囊体还包括固定件,固定件设置在弹性囊体的外周表面上,用于将周围神经固定在弹性囊体上。
13.弹性囊体还包括固定件,固定件设置在弹性囊体的端表面上,用于将周围神经固定在弹性囊体上。
14.导管上还设置有控制阀门,用于控制流入弹性囊体的空腔中的流体的量。
15.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
16.1.通过缠绕多圈,能够获得更长延长量的周围神经;
17.2.结构小巧,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18.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1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周围神经延长器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中各标记表示如下:
21.1 弹性囊体
22.2 导管
23.3 凹槽
24.4 入口
25.5 阀门
26.6 注射口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28.周围神经缺损临床常见,也是临床的难点。创伤性神经缺失、神经瘤医源性切除、神经延期修复时的神经短缩等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缺损,我国每年周围神经缺损患者高达30-50万例。对于小的周围神经缺损,可通过神经游离、转位、改变患肢体位和姿势等方法,将神经两断端牵张拉拢后进行直接缝合。对于较大的周围神经缺损,应用上述方法无法达到神经的无张力修复时,则需采用其他方法进行神经修复。目前临床上最常采用的是神经移植术,即采用自体神经段桥接缺损的神经,进而达到神经缺损修复的效果。但由于神经移植术的移植神经来源有一定的限制,且通常还要以牺牲供区神经功能为代价。因此寻其他修复方法和技术一直是周围神经缺损研究领域的热点。
29.周围神经的特殊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质使得神经干具有一定限度的抗张性,一定范围内延长神经不会对造成神经损伤。经过神经延长可以使神经断端长度得到增加,从而达到缩短神经缺损距离的目的,使得缺损的神经能够直接缝合修复。适合周围神经缓慢均匀延长的周围神经延长器
30.最初的神经延长是通过对延长神经断端进行简单机械拉伸,这种方法易造成神经损伤,而且延长后的神经也易产生回缩。随后,有学者采用皮肤或软组织扩张器进行神经延长的实验研究,虽然能够达到神经延长的效果,但其在延长神经的有效固定、神经延长的精确量化方面存在不足。针对上述缺陷,我们设计研发了周围神经延长器,延长器采用球囊结构对神经干进行均匀延长,通过向球囊注水使球囊扩张,进而利用球囊扩张的张力使固定于球囊表面的待延长神经获得均匀延长。这种延长一方面避免了简单的机械牵拉造成的神经损伤,更重要的可以完成多次、缓慢、均匀的延长,从而有效达到用神经自体延长的长度
修复断端缺损的目的。周围神经的可延长性及神经缺损修复范围。
31.周围神经对快速/缓慢延长的耐受性
32.首先,我们对周围神经对单次快速延长耐受性进行研究。我们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在单次快速延长时,神经在10%延长率内耐受性较好,当延长率超过20%时将会对延长神经不可逆的损伤。随后,我们在周围神经慢性延长耐受性的研究中发现:当进行缓慢神经延长(延长速度1mm/天)时,神经在27.0%延长率内耐受性较好,延长率超过 37.5%时可导致对延长神经不可逆的损伤。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周围神经对慢性延长的耐受性远优于一次性的急性延长,对于较小的神经缺损可以采用单次快速延长,而对于较大的神经缺损,则可采用慢性延长。
33.近端神经和远端神经的延长极限及神经缺损修复范围。
34.采用神经延长技术修复神经缺损时,近端和远端神经均可进行延长。而两端神经在神经修复后再生过程中,两者的生理功能和组织结构却是完全不同。因此近端和远端神经在对神经延长的耐受性上存在差异。而两者神经可延长的极限,决定了神经延长修复神经缺损的可修复范围,为此我们对近端神经和远端神经的延长极限及神经缺损修复范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35.在近端、远端神经的单次快速延长耐受极限进行研究中,我们发现近端神经单次快速延长率极限为10%,而远端神经单次快速延长率极限为20%,由此明确了周围神经损伤后采用单次快速神经延长技术可以修复神经缺损的长度=近端神经长度的10.0%+ 远端神经长度的20.0%。在近端、远端神经的多次缓慢延长耐受极限进行研究中,我们发现近端神经多次缓慢延长率极限为18.4%,远端神经多次缓慢延长率极限可达为 52.0%,因而我们认为周围神经损伤后采用多次性缓慢神经延长技术可以修复神经缺损的长度=近端神经长度的18.4%+远端神经长度的52.0%。
36.自体神经移植一直被认为是临床周围神经缺损修复的金标准,我们在动物实验中,对周围神经延长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效果进行了对比性研究:证实一定范围的神经延长修复神经缺损能够取得与自体神经移植等效的修复效果。
37.神经延长技术可以取得传统的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并具有如下优点:
38.采用神经自体延长,无需神经移植和人工神经,因此不受自体神经取材限制,无需牺牲供区神经功能;无人工神经机体免疫排斥反应,神经再生效果优于人工神经移植;外科操作方便,延长后神经可进行直接外膜缝合,容易被外科医师接受。会成为神经缺损修复的创新性技术。
3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周围神经延长器,包括可扩张弹性囊体1和导管2。
40.弹性囊体1的外周表面设置有凹槽3,神经可以容纳在凹槽3中,避免在弹性囊体1的外周表面上滑动。
41.弹性囊体1的端面上设置有入口4,导管2从入口4中伸入到弹性囊体1的内部,向弹性囊体1内注射流体,流体可以是空气、蒸馏水或生理盐水等。
42.导管2上还设置有控制阀门5。使用时,神经缠绕在弹性囊体1的外周表面上,并且容纳在凹槽3内,通过导管2可以向弹性囊体1内注射流体,由于弹性囊体1可伸缩,流体使得弹性囊体1变大,神经在弹性囊体1的外周表面上上沿凹槽3伸长。
43.本实用新型中的弹性囊体1采用高弹力橡胶材质制造。
4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周围神经延长器,包括:
45.弹性囊体1,周围神经能够缠绕在所述弹性囊体1的外周表面上;和
46.导管2,导管2的一端与弹性囊体1连通,导管2的另一端设置有注射口6,流体能够经过导管2的引导,从注射口6流入弹性囊体1的内部空腔中,随着弹性囊体1 的内部空腔中流体的量的增加,弹性囊体1径向地膨胀。
47.弹性囊体1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有凹槽3。
48.凹槽为多个凹槽3,多个凹槽3均匀设置在弹性囊体1的外周表面上。
49.凹槽3的形状可以是矩形、半圆形和三角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50.弹性囊体1的端表面上设置有入口4,导管2的一端通过弹性囊体1的端表面上的入口4与弹性囊体1流体地连通。
51.弹性囊体1还包括固定件,固定件设置在弹性囊体1的外周表面上,用于将周围神经固定在弹性囊体1上。
52.弹性囊体还包括固定件,固定件设置在弹性囊体1的端表面上,用于将周围神经固定在弹性囊体1上。
53.导管2上还设置有控制阀门5,用于控制流入弹性囊体1的内部空腔中的流体的量。
54.流体可以是空气、蒸馏水或生理盐水中的一种或多种。
55.弹性囊体采用具有弹力的橡胶材质制造。弹性囊体为圆柱形。弹性囊体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有凹槽,周围神经能够在弹性囊体的外周表面上至少缠绕一圈。
56.本实用新型的神经延长器通过扩张弹性囊体能够缓慢、均匀延长神经,神经组织受损较轻;而且神经可以在弹性囊体的外周表面上缠绕多圈,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完成神经的反复延长,并且能够减少延长后的神经回缩,从而达到真正的神经延长程度。
57.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神经延长器为圆柱形,周围神经可以在圆柱形的外周表面上缠绕多圈,实现较小空间内周围神经的更多延长。
58.圆柱形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有凹槽,可以卡住神经,以防止神经滑动。
59.通过对凹槽的形状的设计,可以使得神经均匀变粗。
60.本实用新型的神经延长器小巧方便,操作简单。
61.本实用新型的神经延长器还可以实现远端操作。
62.应用本延长器进行神经延长,先将待延长的神经缠绕在弹性囊体1的外周表面上,优选地,使得神经放置在凹槽3内,并将神经的两端固定在固定件上。在神经固定完成以后,通过给导管2向弹性囊体1的空腔内注气(蒸馏水、生理盐水),使得空腔逐渐扩张,从而延长环缠绕在外表面上的神经。在1小时通过多次反复的囊体扩张,将神经逐渐延长所需长度,并保证神经外膜连续不中断,从而保证神经两断端能直接的吻合修复。
6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周围神经延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带空腔的弹性囊体,所述弹性囊体为圆柱形,所述弹性囊体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有凹槽,周围神经能够在所述弹性囊体的外周表面上至少缠绕一圈;和导管,所述导管的一端与所述弹性囊体的空腔流体连通,所述导管的另一端设置有注射口,其中流体从所述注射口流入所述弹性囊体的空腔内,使得所述弹性囊体径向扩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周围神经延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用于容纳神经的多个凹槽,所述多个凹槽均匀设置在所述弹性囊体的外周表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周围神经延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矩形、半圆形和三角形中的一种或多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周围神经延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囊体的端表面上设置有入口,所述导管的一端与所述入口连接从而与所述弹性囊体流体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周围神经延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囊体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弹性囊体的外周表面上,用于将所述周围神经固定在所述弹性囊体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周围神经延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囊体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弹性囊体的端表面上,用于将所述周围神经固定在所述弹性囊体上。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周围神经延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上还设置有控制阀门,用于控制流入所述弹性囊体的空腔中的流体的量。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周围神经延长器,包括:带空腔的弹性囊体,弹性囊体为圆柱形,弹性囊体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有凹槽,周围神经能够在弹性囊体的外周表面上至少缠绕一圈;和导管,所述导管的一端与所述弹性囊体的空腔流体连通,所述导管的另一端设置有注射口,其中流体从所述注射口流入所述弹性囊体的空腔内,使得所述弹性囊体径向扩张。通过缠绕多圈,能够获得更长延长量的周围神经。得更长延长量的周围神经。得更长延长量的周围神经。


技术研发人员:

姜保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技术研发日:

2022.06.16

技术公布日:

2022/11/28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2:31: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198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神经   周围神经   弹性   所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