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十八章 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居住区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历史、艺术、地理、环境、心 理、行为等各个领域。因此规划师和建造师要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还要深化实际,深化 众,做好调查研究,发展艰辛的创作,努力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一、历史的回顾
人类自浮现聚居以来,不断地探索着有利于当时当地消费与生活的居住形式。社会制度、消费方式、 消费和消费关系决定了居住区〞的规模和布局。
早期,农民依附于周围所耕种的土地。落后的消费方式和交通手段决定了村落的布点比较分散,村  落的规模不可能太大。手工业消费和个体劳动经济的崛起浮现了沿交通道建房,前店〔铺面〕后厂〔作坊〕 的布局形式。然后,随热风循环烘箱结构图着商品经济的开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城镇规模逐渐扩大,产生了街坊成街和成 坊相结合的形式。这时期的城镇可以说是一个扩大了的居住区,在那里综合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 居住等多项功能。内向庭院式的居住方式代表着当时封闭的社会形态。
只是由于大工业消费的集中,才有了分区的要求。消费中的废气、废水、废物、噪声等干扰迫使居 住区从工业区中别离出去。而商业、金融、贸易、行政管理等又有了各自的活动范围。
可是城市化运动带来了人口密集、住房拥挤、环境恶化、交通阻塞等弊病,迫使许多社会学家和城 家寻觅对策。 1929 年美国建造师佩莱〔Clarence A.Perry〕根据霍华德〔EbenezerHoward田园城市〞
?The Garden Cities?〕的设想提出了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 Unit〕的理论。他在给纽约区域规划委 员会报告中阐述了邻里单位的 6 条根本原那末:
1〕城市主要干道和过境交通不得穿越邻里,而应是邻里的边界。

2里内部道路的布置应设计和建立成为尽端式和曲线形, 并采用轻荷载路面, 使内部保持肃静、 安全和低交通量的居住气氛。
3〕邻里的人口应与维持一个小学的规模相适应
4〕邻里的中心建造是小学,它与其他为邻里效劳的设施一起放在中心公共场地或者绿地上。
5邻里占地约 160 英亩,密度为每英亩 10 户。它的形状应考虑孩子步行上学都不超过半英里。
6〕邻里单位的效劳设施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一个位于小学附近的社区中心。
邻里单位的理论得以施行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首先是在伦敦外围的卫星城中。著名的哈罗
Harlow〕新城由 4 个居住区〔Village〕组成,每一个居住区划分为 2~4 个邻里单位。全城共有 13 个邻里 。以后世界各地相继仿效。 70 年代美国兴建的哥伦比亚新城仍然遵循这些原那末,各个社区下分成假 设干邻里。巴黎周围5 个新城都是吸收邻里单位的根本原那末开展起来的。
建国初期,我们在居住区规划中也曾经应用了邻里单位的经历。如上海的曹杨新村等。当时我们正全 面学苏联, 生活区多设计为街坊〞形式。 周边式的街坊布置和单元式的住
宅设计在不少城市产生广泛的 影响。北京的三里河和百万庄的双周边布局的街坊,是从苏联周边式街坊演变出来的。
1956 年为适应现代化生活和交通的需要,苏联提出了小区的理论。这个理论迅速传到我国。小区一 即是由俄文“Mиkpo-paйoн〞直译过来。它的设计原那末是:
1〕被城市道路所包围的居住地段。
2〕有一套完善的日常使用的生活福利文化设施,包括一贯制学校、托幼、饭馆、商店等。
3〕形成完好的建造,创造便于生活的空间。
苏联最早的一个实验小区——莫斯科新契尔穆舍克区 9 号街坊表达了上述原那末,但还保存了街坊 的名称。而北京的第一个小区——夕照寺小区还能看出街坊中轴线和对称的布局手法。
1959 年苏联组织了一次莫斯科西南区的住宅区规划方案的国际竞赛。这次竞赛对居住区规
划设计产 生深远的影响。这个试点居住区占地 75 烫发杠子公顷,要求住 1.5~2 万人。方案中反映了居住区布局的特点:

1亲密结合原有地形,建造自由布置。
2〕居住区分假设干小区,每一小区包容5000~6000 人;小区内分假设干住宅组,每组有1000~2 000 人。
3〕居儿童远程监控手表区、小区和住宅组分别设相应的公共效劳设施。ddtsf
4〕车行与人行分成两个系统。居住区有完好的绿化系统沟通。
此后,小区规划的原那末和手法在我国被普遍地采用,并不断地得到开展。
、居住环境
物以类聚,人以分〞。一定数量的人住在一起形成为了基层社会构造,因此研究居住环境必然涉及 住的社会性。
分析过去的社会环境,试看历史长期形成的街坊有其规律可循。热闹的大街上人流熙熙攘攘,具有  浓重的城市气氛,方便居民购物活动。进入街坊小巷那末肃静幽雅。住家内向,有自己的室内外生活空间, 与外界隔离。小巷就是居民的社交场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开展,居住形态也要发生变化。大家庭分裂成小家庭,封闭的独家独院为开放式 的居所代替。布局形式要适应变化了的居住形态。但是传统街坊所具有的环境质量,可以在我们的居住 凝结水系统划中加以借鉴。
首先是居住的社会性。居民的互相交往和作用是居住区赖以存在的根本因素。居住区建起来后,假 设邻居们相邻不相往,长期不能形成结子的社会构造,那末不利于的生活。被称为兵营式〞、一排又 一排、先后摆布对齐的住宅布局所以不好,除了给人以呆板、单调的感觉以外,问题还在于缺乏足够的场 所供居民发展交往和休闲活动。因此要求规划师和建造师寻求一种适宜现代居住生活、有利邻里交往的住 布置形式。

住宅分组团布置,便于形成内向庭院。住宅的单元入口开向内院,庭院要具有优美的室外
环境和良 好的生活空间,人们上下班都能见面,有事也好互相照应,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亲和的邻里关系。我们不 妨把组团的布置形式称之为新型的扩大了的四合院〞。
居民委员会是理论中行之有效的一种众自治组织。住宅组团的大小可因地制宜。在人口集中和建 筑密高的地方, 每一个组团可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 也可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组团组成一个居民委员会。 组团的形式也可多种多样。总之,规划的中心思想是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邻里交往的场所。
良好的居住环境包含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日照、通风、肃静、安全、整洁、美观以致人际交往 等条件既是生理上的需要,又是精神上的要求。例如,人们时常暴露在噪声的干扰之中,往往引起生理和 心理的变态;突发性的噪声会使情绪烦躁不安。要采取各种措施,包括防止噪声源迫近住宅、中小学、托 幼等设施。要妥善确定噪声源旁的建造布置。在噪声源周围要设置绿化带或者隔音墙等防护装置。
三、空间环境
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的连续。城市生活必然会浸透到居住区里来,文化、教育、商业、娱乐等人际 互相作用也会在这里时常发展。但居住空间毕竟有别于城市空间。
从居民的环境心理分析,在居住空间里人们非但需要有人际交往和互相作用的场所,而且还要求有 安逸、私密的小乾坤。在工作之余能安心学习、消遣、歇息和从事家务活动,并且不受外界的干扰。团队 a 与个体、暴露与隐蔽、公开与私密,在居住区里是交替存在着的。例如在炎热的夏天,回家洗完澡在院 纸币清分机子里凉爽一番就不愿被人家看见。假设单身深夜回来,经过阴暗的小路耽忧有坏人袭击,就希翼别人看见 他,如此等等。
目前许多新建的居住区道路四通八达,人车到处穿行,安全得不到保障。任何人都可以大摇大摆地 在居住区里进进出出,坏人在这里作案,不易引起注意,逃窜也很容易。
在目前,居住区里往往存在着不少剩余空间〞。由于在规划设计中对这些空间未作精心的安排,因 此使这些空间成为了消极的空间〞。在这里,道路两旁脏物遍地,空地上野草丛生,特殊是人迹罕到的旮旯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06: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1984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居住区   居住   街坊   环境   生活   居民   小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