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多元化的成因_空间结构差异_李龙

第11卷第4期
toubai2014年4月
搏击·武术科学
【专家论谈】
空间结构差异李龙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摘要:
文章从空间结构视角,探究传统武术多元化成因。研究认为,地理环境、物质生产方式、民俗遗风、社会制度和政治背景相互交融、共同作用,形成不同的地域空间结构。这些不同地域的空间结构差异是传统武术多元化的重要成因。空间结构地域化对传统武术多元化的形成影响最终是通过武术人来完成的。
关键词:传统武术多元化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4—0001—03
空间结构理论告诉我们,
在任何一个空间中,其构成要素必然存在着某种空间秩序,这个秩序即是空间结构。不同空间存在不同空间结构,此空间不同于彼空间,就是由于空间构成要素或者空间秩序的不同。就空间结构来审视传统武术文化,我们可以说,不同地域传统武术文化出场形态、出场路径和地域空间结构状态密切相关。传统武术之所以出现地域性,呈现出多元化的出场形态,与传统武术文化所处的地域空间构成要素和构成秩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笔者认为,传统武术文化的多元化形态,在外在形态上,表现为,传统武术的种类繁多,门派林立,不同区域,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方位也可能出现明显差异;在内在成因上,是由于传统武术文化所处的地域具有互不相同的空间结构。地域空间结构的内在差异是形成传统武术多元化的根本成因。本研究从构成空间结构的要素,如地理环境、物质生产方式、民俗遗风、社会制度和政治背景等方面,来阐释传统武术多元化的成因,为理解传统武术多元化提供新的视域。
点歌设备
1地理环境的地域性差异是传统武术多元化的根基
时子环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武术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1]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气候复杂多样,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各有分布,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同时影响着中国这一片土地,并且中国从南到北跨六个气候带和温度带。这样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就是传统武术生长的土壤,它奠定了传统武术多元化的根基。
氢化松香
地理环境对传统武术多元化的最直接影响莫过于地势和气候,郭希汾编写的《中国体育史》中提到“中国武术门派众多是由
于南北地理、气候、人的不同而造成的”[2]
。中国北方地区地势开阔,人口较少,拳法形成场地较大,运用攻击时更可能需要拳势的伸长及远,所以形成了北方“拳打四方”的拳法特征。天寒地冻的气候特征致使人们在练习拳术动作时要尽快使身体热开并保
持温度,所以使北方拳种“长于腿法,架式大,节奏快,多窜奔跳
跃”[3]。南方气候温暖潮湿,人口密集,人们所能运用的场地面积较小,素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
此外,南方地势多样,平原、山地、丘陵各有分布,拳法练习和运用场地类型变化多样,为了适应“地无三尺平”的地貌特点,所以要求步伐稳固,少用腿法。而腿法的限制则激发了上肢动作纷繁复杂和手法的灵活多变。水系众多,纵横分布,是南方地理环境的又一典型特点,而水边作战或船上作战,起腿容易被对方抓住空隙[4],正所谓“起腿半边空”,这是南方拳法少用腿法的又一诱因,更是南方地理环境侵染下所形成的拳种风格的自然流露[5]。
地理环境的地域化差异是自然赋予传统武术立足的客观基础,加之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构成了武术多元化的成因来源,逐渐形成了地域化风格迥异的传统武术。虽然这样的影响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完成,但是不可否认,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差异是形成传统武术多元化的根基。
2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意识的地域化差异是传统武术多元化的重要成因
不同的地域化环境造就了完全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也决定了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经济意识的形成。农耕和游牧是中国基本的两种物质生产方式。南方种植农作物,北方游牧为生是地域化给予人们的分工,也是给予传统武术多元化的种子。
农耕区域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富足,人们的生活相对安逸,基本生活保障之后的日常活动内容则较为多样,思索劳动生产之外的事物时间也相对充足,这一点映射在传统武术上表现为,南方传统拳术的细腻多样,手势变化颇多,身形变换纷繁灵巧。农耕的生产方式使大部分农民有着牢牢的农本
隐藏的信息意识:依赖土地,也被土地束缚,安土重迁,也希望别人非请勿入。南方人的心思细腻,多生一窍的特点,是一种农业经济意识的映射。内部的玲珑奇巧和对外的封闭保守就自然的反映在了传统武术的创作和传承上。这样在不同的区域里,由不同的个体所创造的武术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2B T Y 048;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2012)。作者简介:李龙(1970~),男,博士,教授,哲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哲学。
DOI:10.13293/jki.wskx.004529
流派就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造就了武术流派的丛生。[6]我国西北部地区多高原戈壁,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严寒,又多水旱之灾,不适宜农作物生长,自古便以游牧为主要物质生产方式。游牧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一定要四处迁徙,逐水草而居,畜牧和狩猎是绝大多数人的经济来源,收入相当不稳定,随时要准备面对恶劣的天气变换和凶猛的野兽。所以,以最简洁、省力的方式获得经济来源和生活资料是人们一向的处事思路,更延伸出他们直接的经济意识。北方的拳种多是朴实简练、发力顺达,没有多余的技巧和花样的动作手势就是最好的体现。就生产而言,传统武术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也是一种生产手段,常常被直接应用在生产活动中,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游牧民族“儿能骑羊,引弓射鸟书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这是最好的生产方式与传统武术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的体
现,更能直接辉映出传统武术在创造和传承中与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的完美结合。
不同地域条件下,大相径庭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意识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了传统武术风格的差异,呈现出多彩的地域化特,这为传统武术的多元化形态锻造了有效的构成部件。此外,由于农本意识的封闭性更导致了区域空间结构多元化的分割,使得传统武术更呈现出绚丽多姿的多元化出场状态。
3民俗遗风的地域分化:传统武术多元化的加速
《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梁启超,1924)一文中指出,“气候山川之特征,影响于住民之性质。性质累代之蓄积发挥,衍为遗传此特征又影响于对外交通及其他,一切物质生活还直接影响于习惯及思想。故同在一国,同在一时而文化之度相去悬绝。”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风土民情、文化传统颇不一致。因此,不同民族,甚至同一民族不同区域都有各自独特多样的风俗文化。
南北民俗遗风的差异有目共睹。南方人体型娇小,但聪慧、敏捷、劲悍,有心思缜密、情感丰富、善察秋毫、锐敏慧黠的性格特点,民风之中透着南方的秀气之美,和江河湖海的变换气息,形成活泼轻灵、富于幻想的南方文化特点。下稳、上活、势劲、拳悍的特点就在这样的民俗遗风下被浸染和影响出来,并常以吐气发声助长发力。另外,儒家文化对其民风文化长期深刻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礼”“射”思想的结合自一开始就直接影响了传统武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尊师重道,师传徒承的观念深深刻在了传统武术的发展思想中,相互之间的交流隐晦闭塞,不同流派的传统武术慢慢形成,即
使同在一片区域也逐渐显示出了多元化的状态。
相对而言,北方人一般体型高大,盘骨强健,性格彪悍,生有好气任侠之风。正如“中华文化史”中描写的“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7]。以家庭或部落为单位,四处迁徙,游牧射猎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他们善于骑射、勇猛好斗、尚武成风的区域民俗风格。这样的民俗风格特点不知不觉中就渗透到传统武术之中,演练之中尽显其坚韧朴实、粗犷豪放的特点。北方少数民族虽变换颇多,但大都没有受到儒家思想的过多影响,不受道德礼仪的束缚。《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的生活方式是,“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仪。”战争和掠夺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之一,奉行“苟利所在,不知礼仪”的行事准则,不受繁文缛节的束缚,这样漂泊洒脱、恣意而生的民俗环境下孕育而生的传统武术,与南方变幻灵秀的武术风格必然是大相径庭,风格迥异。
56个民族虽然同一片土地共存,但是由于中国疆域辽阔,
地理、人文等因素差异,导致各地民俗遗风各具特。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通过漫长时间的沉淀积累,民俗遗风地域化稳成其势,民俗遗风的地域分化差异进一步加速了传统武术的多元化形态。
4社会制度和政治背景:传统武术多元化的强制性因素社会制度和政治背景是所有人类实践活动和文
捕蝇器化现象的前提,传统武术在其形成发展阶段必深受其影响。梁启超认为,“环大河南北所谓我族之根据地,安所往而非右武之天性所磅憾乎?夫形成社会之性质者,个人也,而铸造国人之性质者,又社会也,故人性恒缘夫社会同周遭之种种普通现象特别现象而随以转移。”[8]国家的兴衰,朝代的更替,不同地域的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背景都会对武术的发展演化产生巨大的影响。荀子在《议兵》中指出,“齐人之技击”、“魏氏之武卒”、“秦之锐士”。仔细推敲,不难发现,社会制度和政治背景的不同是形成齐国、魏国、秦国这三国兵种之风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杀敌即能获赏的悬赏制度使齐国人擅长技击。魏国的“武卒”选拔测试内容严苛,要“衣三属之甲,操十一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胃带剑,赢二日之粮,日中而趋白”[9],只有被选中了,才有一定的奖赏措施。而秦国人则必须要亲身上到战场上实地参加战斗,才可以根据战功的大小,获得金钱、田地和住宅等不同奖赏,即论功行赏。可以说,最初的社会制度和政治背景的差异对古代军事武技的区域分化就决定了传统武术发展道路上的多元化。这一点在后来的历史当中也多次被印证,诸如曹操的“青州兵”、岳飞的“岳家军”和戚继光的“戚家军”,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应对不同的敌人所编练的军队,军中所产生的军事武技风格就大有不同。这样的差别渗透影射到后来的传统武术发展之中,遂造成了传统武术风格的多样性、多元化状态。
传统武术形成的漫长岁月里,经历过春秋战国、五代十国、魏晋南北朝的乱世,政权林立,制度杂乱,更迭频繁,也经历过自秦国之后到清朝的诸多朝代,期间同一朝代还有改制更元的变化。不同的
朝代都拥有自己不同的地域疆土和自己制定的社会管理制度以及复杂的政治背景,明显的地域化差异又被不同的制度和政治强化后,其影响力可能在一夕之间多倍增值,且实施稳固,不易变化。可以说,这个因素是人类统治赋予文化发展的人为因素。庞朴先生曾经指出,人类的文化大致分成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三个层次。[10]其中,物质层是最活跃的,它交流方便;制度层是最具权威的,规定着文化整体的性质;精神层是最保守的,但它对文化形态具有最为潜在的深刻的制约。制度的规定和强制是对传统武术多元化形态的最直接的权威影响。社会制度和政治背景的地域化差异是历史的转轴赋予传统武术多元化的印记,是地域化给传统武术多元化的一支强心剂。
5结语
地理环境、物质生产方式、民俗遗风、社会制度和政治背景相互交融、共同作用,形成特定的空间区域文化氛围。这种特定的空间区域文化氛围,从纵向上看,它是不同时代传统武术的出场语境;就横向上扫描,它是同时代传统武术的出场语境。横向上和纵向上的出场语境都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事物的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都依赖于一定的出场语境,不同空间结构的出场语境,必然导致传统武术在不同时和不同空上表现出多元化的出场形态。可见,空间结构地域化是传统武术多元化的重要成因。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空间结构地域化对传统武术多元化的形成影响最终是通过武术人来完成的。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处于不同地域空间的武术人由于受该地域空间构(下转第5页)
(上接第2页)
成要素和秩序的熏陶,必然形成具有该地域空间结构特征的武术文化理念,这种理念必然通过外在身体展现出不同武术形态,长时期的这种沿袭,必然使诞生于或者外来于该地域的武术具有该地域空间结构特征。
参考文献:[1][3]郭守靖,郭志禹.从地域文化学视角透视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5):72-74.[2]郭希汾.中国体育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49.[4][5]李龙,虞定海.中国传统武术教育的区域性特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68.
[6]姜惠.关于武术流派形成因素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7]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9,86-87.
[8]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022.
[9][清]土先谦.荀子集解·议兵篇[M].上海:上海书店,1986:178-181.
[10]庞朴.庞朴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158.
高到文化责任的高度,来维持武术文化未来的良好环境,让武术成为永远不灭的灯塔,所以武术要想更好的发展必须建立这种高度的文化责任,我想这是时代呼唤武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3792.htm.[2]邱丕相,马文国.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3]李亚娇,袁辉,田颖.浅析当代武术的文化缺失[J].搏击·武术科学,2011(1):30-33.[4]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3):76-78.
[5]徐景安.如何重建中国的文化、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与评
论,2010(5):13-20.
[6]彭鹏.武术在当代教育中的文化责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5):54-58.
[7]温力.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武术的对外交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7):31-35.
[8]谢荣华.武术发展的文化选择[J].体育学刊,2009(11):81-85.
[9]吉灿忠,邱丕相,李世宏.传统武术“文化空间”所遭遇的抵牾及其理论调适[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10):474-477.[10]唐渊.责任决定一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OntheTheoryof"CultureResponsibility"intheDevelopmentofWushu
WangZhiying
(HuangheScienceandTechnologyCollege,ZhengzhouHenan45006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responsibility of Wushu culture inherita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culture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The paper establishes the role of Wushu culture ,establishes perfect responsibility ,accountability and duty ,mainly through microscopic description of Wushu Culture on the "individual"responsibility ,responsibility ,role functio
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culture responsibility ,to dare to bear the cultural spirit of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thus to form highly cognitive ro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culture .Keywords:Wushu culture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development consideration
!!!!!!!!!!!!!!!!!!!!!!!!!!!!!!!!!!!!!!!!!!!!"
!!!!!!!!!!!"
!!!!!!!!!!!!!!!!!!!!!!!!!!!!!!!!!!!!!!!!!!!!"
!!!!!!!!!!!"
声明
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
明。
编辑部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1:42: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1949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