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植物性农药的污染特点及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简述植物性农药污染特点及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一)简述植物性农药
一.植物性农药的特点
农药,根据原料来源可分为有机农药、无机农药、植物性农药、微生物农药。此外,还有昆虫激素。根据加工剂型可分为粉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乳剂、乳油、浓乳剂、乳膏、糊剂、胶体剂、熏烟剂、熏蒸剂、烟雾剂、油剂、颗粒剂、微粒剂等。大多数是液体或固体,少数是气体。或根据防治对象,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杀鼠剂、除草剂、脱叶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植物生物农药是指从植物体中提取,具有抗菌、抗病毒或杀虫效果的成分,或从植物体中分离纯化有农药活性的新物质作为结构模板,进行结构的多级优化,从而制造低毒、高效新农药。这类农药也称植物性农药或植物源农药。
二.典型的绿杀虫剂
与传统化学农药相比,植物性农药的植物源活性成分在环境中无残留,特别适用于蔬菜、水果和茶叶等被人直接食用的作物,对作物也不产生药害;它的作用机理与常规化学农药差异大,活性成分复杂,能够作用于害虫的多个器官系统,有利于克服害虫抗药性;它不对害虫天敌产生直接的杀伤作用,对非靶标生物比较安全;大多数植物性杀虫剂对哺乳动物低毒性,防治谱较窄,甚至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多数植物性杀虫剂可刺激作物的生长,促进增产。对于植物性农药的特点,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徐汉虹如数家珍。
正是因为具有这些特点,植物性农药才能够成为绿食品生产的理想农药,能从农产品生产的源头保障食品安全工程建设。植物性农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将有力促进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和绿食品的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减少高毒化学农药的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工程建设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植物性农药的主要开发途径有两种:一是以农药活性资源植物为原料生产植物性农药;二是从植物中寻新的农药活性先导化合物,进行仿生合成,研究筛选出具有商品化价值的新农药。
三.常见植物性农药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应用
在常规农业中,植物病虫害防治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它是造成有害物质残留污染的主要原因。随着农产品贸易国际化的发展和国民对食品安全认识水平的提高,无公害食品生产迅速兴起。生产无公害食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化学农药的残留污染问题,亦即禁止和限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利用现有植物性农药资源制备杀虫杀菌剂,防治蔬菜病虫害生产无公害蔬菜,无残留,无污染,没有不良影响。 简单地认识了植物性农药的相关特点,下面我们也可以从优缺点方面来客观地认识植物性农药的作用。植物源农药有如下突出的优点:
    1、由于它们所含的有效成分为天然物质,而不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施用后在自然界有其顺畅的降解途径,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小;
    2、由于植物杀虫剂杀虫成分较多、作用方式独特,使害虫较难产生抗药性;
    3、它们一般具有选择性强,对人、畜及天敌毒性低,开发和使用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
当然,植物源农药也有一些缺点:
    1.多数天然产物化合物结构复杂,不易合成或合成成本太高;
    2.活性成分易分解,制剂成分复杂,不易标准化;
    3.大多数植物源农药发挥药效慢,导致有些农民朋友认为所使用的农药没有效果;
    4.喷药次数多,残效期短,不易为农民接受;
    5.由于植物的分布存在地域性,在加工场地的选择上受到的限制因素多;
    6.植物的采集具有季节性等。
(二)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土壤是生物和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环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土壤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较大,土壤环境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发生的地域和规模在逐渐扩大,危害也进一步深入。污染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引起土壤正常功能的变化,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蜗轮副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是防止污染的根本措施。控制土壤污染源,即控制进入土壤中污染物的数量和速度,使其在土体中缓慢地自然降解,以免产生土壤污染。编织袋颗粒
  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
应大力推广清洁工艺,以减少或消除污染源,对工业"三废"及城市废弃物必须处理与回收,即进行废弃物资源化。对排放的"三废"要净化处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数量和浓度。
    我国水资源短缺,分布又不均匀,近几年来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故我国的水资源日益馈缺,农业用水甚为紧张。因此,我国许多地方已发展了污水灌溉。这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农田的用水;另一方面,污水中含有相当多的肥料成分,但也可以导致土壤污染。因此利用污水灌溉和施用污泥时,首先要根据土壤的环境容量,制定区域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和农用污泥施用标准,要经常了解污水中污染物质的成分、含量及动态。必须控制污灌水量及污泥施用量,避免盲目滥用污水灌溉引起土壤污染。此外,工业废渣不能任意堆放。
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
    禁止或限制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如有机氯农药;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除虫菊酯、烟碱等植物体天然成分的农药;大力开展微生物与激素农药的研究。微生物可使昆虫引起感染而死亡,如核角体病毒防治桑毛虫,效果较好。激素农药有昆虫内激素(昆虫体内腺体分泌物)、蜕皮激素(蜕皮激素固酮防治蛾类幼虫)、保幼激素(天蚕油保幼激素使昆虫无法成活)和外激素,如果蝇、午毒蛾及棉红铃虫等性引诱剂。
●合理使用化学肥料
    要合理施用硝酸盐和磷酸盐等肥料,避免过多使用,造成土壤污染。
2) .增加土壤环境容量,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砂掺黏和改良砂性土壤,可以增加或改善土壤胶体的性质,增加土壤对有毒物质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从而增加土壤环境容量,提高土壤的净化能力。分析、分离或培养新的微生物品种以增加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的降解作用,也是提高土壤净化能力极为重要的一环,这方面目前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3) .其他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施用化学改良剂
    化学改良剂包括抑制剂和强吸附剂。一般施用的抑制剂有石灰、磷酸盐和碳酸盐等,它们能与重金属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难溶化合物以阻碍重金属向作物体内转移。在酸性污染土壤中施用石灰,可提高土壤pH值,使镉、铜、锌、汞等重金属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验货平台施用强吸附剂可使农药分子失去活性,也可减轻农药对作物的危害。如加入0.4%的活性炭,豌豆从土壤中吸收的艾氏剂量可降低96%。有机质、绿肥、蒙脱土等都具有类似的缓解效果。
●生物改良措施
    通过植物的富集而排除部分污染物,包括种植对重金属吸收能力极强的作物,如黄颔蛇草对重金属的吸收量比水稻高10倍;种植这些非食用性作物,在一定程度上可排除土壤中的重金属。另外,种植抗性植物,即种植对重金属吸收能力极差的植物,也是生物改良的方法之一。
●控制氧化还原条件
控制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也能减轻重金属污染的危害。据研究,在水稻抽穗到成熟期,无机成分大量向穗部转移。淹水可明显地抑制水稻对镉的吸收,落干则能促进镉的吸收,糙米中镉的含量随之增加。
●改变耕作制
    改变土壤环境条件,可消除某些污染物毒害。如对已被有机氯农药污染的土壤,可通过旱作改水田或水旱轮作的方式予以改良,使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很快地分解排除。若将棉田改水田,可大大加速DDT的降解,一年可使DDT基本消失。稻棉水旱轮作是消除或减轻农药污染的有效措施。
●改良土壤
    土壤一旦造成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很难从中排除出去。为了消除土壤重金属等的污染,常采用排去法(挖去污染土壤)和客土法(用非污染的土覆盖于污染土表面上)进行改良。为了减少污染物对作物生长等的危害,也可采用耕翻土层,即采用深耕,将上下土层翻动混合,使表层土壤污染物含量减低。这种方法动土量较少,但在污染严重的地区不宜采用。综上所述,消除或减少土壤污染最根本的是要消除或控制污染源。
土壤污染问题的几点建议 阻燃橡胶
第一、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反对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破坏性发展观和以一味追求经济为目的片面性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视觉引导液压集成块设计二、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已经制定了防治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的法律,但是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基本上还是空白。现行法律中一些零星的规定,都是分散而不系统,缺乏可操作性。法制的不健全已经成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瓶颈,所以要加快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工作速度,尽快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要结合我国土壤污染的现实情况。从而实现土壤污染依法防治、依法监督、依法管理。 
第三、建立长期有效的土壤质量监测机制。及时的土壤质量监测可以了解土壤污染的程度,为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会同其他部门定期地对土壤质量进行监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土壤污染的进一步扩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的利用者应该予以配合,不应拒绝、回避、妨碍调查测定或样品的采集;同时,调查结果环保部门应该予以公布或者建立相关的档案并且允许公众查阅,使公众及时了解
土壤污染的状况。 
第四、大力提倡清洁生产,控制工业和城市三废的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高土壤环境质量,控制土壤中污染物的转移,降低对人体健康和农业生产的危害。保护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安全。 
第五、加强公众保护环境法律意识。公众环保意识较为薄弱,对自己的环境权益不了解,往往在自身受到环境危害的威胁时还弄不清危害的源泉,搞不清维护自身利益的方法。要加强土壤与环境质量的宣传与科普工作,增强人民众对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1] 桑东莉.论我国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保障.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
[2] 我国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法律教育网·2010.
[3] 夏立江,王宏康.土壤污染及其防治.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8:48: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1923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农药   土壤   防治   植物性   污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