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在我国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建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健康意识逐步提升,健康饮食和养生保健成为一大趋势。红茶的独特风味和功效促进了人们对红茶的消费。红茶因具有红汤、红叶的特点而得名。红茶起源于明朝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和加工红茶的国家,目前我国在世界茶叶产量、消费和出口等方面占主导地位[1]。
红茶是由采摘后的新鲜茶叶经过萎凋、揉捻
(切)、发酵、干燥等工艺制作而成,是一种全发酵茶。
在加工过程中,鲜叶中的茶多酚在氧化酶的作用下发生酶促氧化反应,产生了具有呈增味和保健价值的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2]。红茶含有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多糖、茶多酚等多种营养和功效成分[3]。研究表明,红茶具有降血糖[4]、降血压[5]、降血脂[6]的功
效。红茶中的茶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抑菌、抗突变、抗病毒、除臭等功效[7-9]。
红茶因其独特风味和保健功效深受人们喜爱,但
传统的现饮现泡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及饮食方式。研制不同种类的红茶加工制品对红茶产业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现状
1.1红茶类饮料
根据《茶饮料》(GB/T 21733—2008)中的分类标准,按照风味将茶饮料分为茶饮料(茶汤)、调味茶饮料、复(混)合茶饮料和茶浓缩液。
1.1.1红茶饮料(茶汤)。红茶饮料是以红茶水提取液、红茶浓缩液或红茶粉为主要原料,加入其他辅料等加工调配而成的液体饮料。樊亚鸣等[10]以丙二醇、乙醇和三聚磷酸钠为复合澄清剂,制得的红茶饮料红亮
清透,同时也保留了红茶的有效成分,并且风味更佳,香味更持久。商水涛等[11]把茶叶在70℃下浸提10min ,配制成的红茶饮料泽亮丽、口感适宜、茶香醇厚,并发现添加β-环状糊精等稳定剂或果胶酶等澄清剂,可以防止沉淀浑浊的现象。赵先明等[12]利用茶树紫芽叶中的花青素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呈现稳定红的特点,以紫芽来研制红茶浓缩液,解决了冰红茶饮料颜不足的难题。廖凯[13]利用超声波技术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辅助单宁酶和β-葡萄糖苷酶对红茶饮料进行酶解,改善了红茶饮料的风味品质问题。目前,我国市面上的红茶饮料品种如农夫山泉的东方树叶红茶饮料、日本伊藤园的祁门红茶饮料、麒麟的午后红茶(原味)等都独具特。在原味红茶饮料工业化生产加工中,一般通过添加碳酸氢钠调节pH 值来防止沉淀浑浊,通过添加V C 来抗氧化进而达到护的目的。
1.1.2调味红茶饮料。①果汁红茶饮料和果味红茶饮料。果汁红茶饮料是以红茶茶叶的水提取物或其浓缩液、茶粉为原料,加入果汁、食糖和(或)甜味剂、可食用果味香精中的1种或几种调制而成的液体饮料。红茶与各种果汁的结合,使茶饮料的滋味、营养和功效性进一步加强,符合人们通过饮食来实现养生和保健的需求,同时扩展了茶饮料的开发空间。蒲海燕等[14]以β-环糊精(β-CD )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为复合稳定剂,将百香果和红茶汤按照体积比1∶3的比例进行混合,研制出的百香果红
茶饮料风味香甜、酸甜适口。王小雪等[15]用果胶酶酶解柑橘汁后,优化柑橘红茶复合饮料工艺,最终得到泽亮丽、风味宜人、酸甜适中的饮品,其茶多酚含量高于茶饮料的标准。与红茶饮料相比,红茶与果汁的复合饮料口感浓郁、气味鲜明,更能得到青少年人的青睐。市场上的果汁红茶饮料和果味红茶饮料品种较多,如表1所示,其中摘要从红茶类饮料、红茶类乳制品、红茶类烘焙制品以及其他类红茶加工制品等方面介绍了我国红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红茶类食品发展建议,以期为红茶资源的开发和深度工业化转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茶;食品加工;应用;建议中图分类号TS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21)04-0206-04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1.04.086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
红茶在我国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建议
郑颖
吴梅婷
(武夷学院玉山健康管理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作者简介郑颖(1991—),女,山东郓城人,硕士,助教。研
究方向:功能性食品。收稿日期
2020-11-06
206
. All Rights Reserved.
品牌名称
主要原料
维他冰爽柠檬茶、柠檬茶红茶茶叶、红茶粉、浓缩柠檬汁立顿蜂蜜柠檬味红茶速溶红茶、浓缩柠檬汁纤爽果茶(蜜桃味)速溶红茶、浓缩水蜜桃汁纤爽果茶(百香果味)速溶红茶、浓缩百香果汁雀巢茶萃柠檬冻红茶红茶茶叶、柠檬汁
伊藤园柠檬红茶红茶茶叶、浓缩柠檬汁蜜桃红茶红茶茶叶、浓缩桃汁中沃
百香果红茶
速溶红茶、浓缩百香果汁
康师傅柠檬茶
柠檬浓缩汁、红茶茶叶、速溶红茶、红茶浓缩汁统一
小茗同学青柠红茶浓缩柠檬汁、红茶茶叶农夫山泉茶π柠檬红茶
浓缩柠檬汁、红茶茶叶
表1我国市场上的果汁红茶饮料和果味红茶饮料简介
与柠檬汁复合的饮料较为普遍。②奶茶饮料和奶味茶饮料。根据《茶饮料》(GB/T 21733—2008)中的术语定义,奶茶饮料和奶味茶饮料是以红茶茶叶的水提取物或其浓缩液、茶粉为原料,加入乳或乳制品、食糖和(或)甜味剂、食用奶味香精等中的1种或几种调制而成的液体饮料。李子蕃等[16]以红茶、大豆、奶粉为原料
研制出大豆奶茶,红茶与豆奶融合后味道协调,研制出的产品风味独特,红茶与动物、植物蛋白结合提高了产品中蛋白质的生物价值和生物利用率,使产品更具营养性。吴晓菊等[17]以雪菊、红茶和牛乳为原料,将雪菊和红茶提取液按照1∶1体积比混合,用蔗糖酯与
单甘酯复配稳定剂,添加V C 护,加入牛乳等调配得
到风味独特、细腻协调的雪菊奶茶。周启武等[18]以可食用性薰衣草香精、红茶、纯牛奶为原料制作
薰衣草奶茶,采用黄原胶、羧甲基纤维钠作为复合稳定剂,制作出一款风味独特的奶茶。另外,还有花生奶茶、罗汉果奶茶、魔芋珍珠奶茶、茉莉奶茶、柠檬奶茶、桑葚奶茶、冬瓜奶茶、杏仁奶茶等的研究。目前,市场上红茶类奶茶有康师傅的经典奶茶、芝士奶茶,统一的阿萨姆奶茶、红茶味麦香奶茶,元気森林的乳茶系列,维他Vita 的港式奶茶等,广受年轻人的喜爱。
1.1.3复(混)合红茶饮料。复(混)合红茶饮料是具有
茶与植(谷)物复合风味的饮料,是饮品市场的一大特。付静等[19]
采用西洋参和红茶为原料,调配得到复
合饮料,该饮料风味独特、酸甜适中、口感柔和协调。
吴存兵等[20]以荔枝草、祁门红茶为原料,通过红茶来改善荔枝草原有泽和滋味的不足,原料汁为红茶提取液与荔枝草汁按照1∶2的体积比配制而成,得到荔枝草红茶复合饮料,其泽翠绿、风味自然。王芬等[21]采用黄秋葵花、祁门红茶研制了黄秋葵花红茶复合饮料,将黄秋葵花提取液和红茶提取液按一定的体积比(2∶1)混合,其溶液的DPPH 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
除率分别达到40.92%、72.14%,是一款具有抗氧化活性的饮品。黎晓霞[22]把黑米在150℃条件下烘烤10min 膨化,榨成黑米汁,将黑米汁与红茶汁按照体积比3∶7进行混合,配制出紫红透明、风味独
特的黑米红茶饮料。目前复(混)合红茶饮料研究较广泛,还包括姜汁红茶饮料、蒲公英红茶、灵芝红茶复合茶饮料、蒲菜红茶饮料、洛神葵红茶饮料等。但是,目前市场复(混)合红茶饮料较少,主要有锄禾的速溶姜红茶、丸三的红茶豆乳、祁祖的桂花红茶、祥源茶的茉莉祁红茶等小众品牌,市场占有率较低,未来可将复(混)合红茶饮料研究成果转化,进一步丰富复合茶饮料市场,更好地满足更多消费者的不同需求。1.2红茶类乳制品电梯砝码
1.2.1红茶发酵乳。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对发
酵乳制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同时对发酵乳制品口味的丰富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红茶等物质的加入不仅丰富了发酵乳的口味还赋予了发酵乳更多的营养价值。杨电增等[23]用复合发酵剂制作红茶枸杞酸奶,试验得出工艺配方为200mL 纯牛奶、8.09%红茶枸杞汁、0.18%复合发酵剂、8.03%蔗糖,在41.54℃条件下发
酵,得到的酸奶风味宜人、酸甜适口。于楠楠等[24]以燕麦粉、红茶和脱脂奶粉为原料,用乳酸菌发酵,奶粉、燕麦粉、红茶提取液体积配比为28∶5∶2,通过添加琼脂提高酸奶黏稠度、改善酸奶质地,得到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的燕麦红茶酸奶。代佳和等[25]以滇红茶、生牛乳为原料,添加0.3%滇红茶粉、100g 生鲜乳、9.2%蔗糖,经乳酸菌发酵11h ,得到风味宜人、口感细腻的滇红茶凝固型发酵乳。此外,还有关于柠檬红茶酸奶、红茶小米发酵乳、香蕉红茶酸奶、山楂红茶酸奶等的研究。
目前市场上红茶类发酵乳鲜见,健康营养的红茶类发酵乳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可作为未来的一个研发方向。1.2.2红茶冰激凌和红茶雪糕。冰激凌作为一种冷食佳品,细腻润滑的口感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吕心泉等[26]以红茶茶晶、全脂奶粉为原料,制备出茶香醇厚的红茶冰激凌。褚飞洋[27]在冰激凌配方中加入10%粒径为4.338μm 的超微红茶粉,制出了茶香突出、口感柔和、组织均匀的冰激凌。目前,市场上红茶冰激凌比较鲜见,但有一些品牌的红茶雪糕,例如台湾阿奇
207
. All Rights Reserved.
侬珍珠奶茶雪糕、李大橘荔枝红茶味雪糕、蒙牛绿
心情珍珠红茶味雪糕等。
1.3红茶类烘焙制品
1.3.1红茶面包。面包被称为“人造果实”,品类繁多,红茶的加入提升了面包品质。将超微粉碎的坦洋工夫
红茶粉加入面包中,得到的红茶粉面包组织更细腻,
面包的香味也有所提升[28]。王玉婉等[29]研究表明添加2%超微红茶粉,可以更好地改善全麦面包烘焙特
性,提高面包抗氧化性、抑制淀粉消化特性。目前利用
红茶来制作面包的研究并不多,市场上的相关产品大
多数是手工自制,因而可以进一步研发和开展红茶面
包工业化规范生产。
1.3.2红茶饼干。将红茶加入饼干中以研发新型饼干产品,不仅丰富了饼干花品种,又赋予了饼干营养保健的功能。红茶粉可作为天然的食品添加剂和风味原料使用[30]。丁泽雨等[31]采用优化的最佳配方,即蓝莓酱25.0g、黄油30.0g、红茶7.5g、低筋面粉150g、白糖45g、鸡蛋黄液20g,揉好面团醒发30min,底火150℃、面火180℃烘烤15min后研制出了酥松香脆、泽较好且带有茶味清香的红茶蓝莓饼干。此外,还有关于红茶奶油饼干、红茶咸香饼干、红茶巧克力饼干等的研究。市场上的红茶类饼干有天福茗茶的红茶蔓越莓饼干、红茶醒醐酥,广州酒家的红茶酥等,但由于品牌知名度低、宣传力度不足、价格稍高等原因,消费量不高。因此,需要在品牌构建和推广、生产工艺优化、产品价格调整等方面下功夫。这对红茶类饼干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3.3红茶蛋糕。在蛋糕中添加一定量的红茶粉,营养会更全面,加上红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孙典等[32]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出了超微红茶粉海绵蛋糕的制作工艺,即加入4.30%4000目超微红茶粉,在160℃条件下烘烤29min后,制作出的蛋糕组织细腻、口感绵软、风味诱人、回味和弹性都较好。目前有关红茶类蛋糕的研究鲜见,市场上的相关产品较少,但可以参考抹茶蛋糕等的生产加工方式进一步研发。
1.4其他类红茶加工制品
1.4.1红茶茶醋。保健型食醋作为食醋的新型优化产品,广受欢迎。红茶类茶醋具备了红茶和食醋的双重功效,是一种营养丰富的保健饮料。张露等[33]以红茶和高粱白酒为原料,在发酵初期加入酒,以醋酸菌发酵,缩短发酵周期,经过一系列生产工艺得到风味绝佳、酸甜可口的红茶茶醋。贺羽等[34]以红茶、黄山贡菊、薄荷为主要原料,利用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作为复合发酵菌种,添加黄山贡菊和薄荷,既保持了红茶调味醋的原汁原味,又使营养更丰
富,研制出的白菊薄荷红茶发酵调味醋市场前景乐
观。目前市场上红茶类茶醋产品较少见,可以更进一
步研究和投入生产。
1.4.2红茶类茶酒。茶酒既有茶的雅韵又有酒的醇香,红茶类茶酒是以红茶为主体酿制或配制成的各种
饮用酒。罗惠波等[35]以红茶提取液和小曲酒按照3∶2的体积比进行调配得到低酒精度的红茶酒,该配制型
红茶酒口感舒适、酒香宜人,制作工艺简便,便于大规
山体滑坡监测
模工业化生产。邹聪丽等[36]将红茶与水按照1∶40体积比混合,在85℃条件下浸提15min,用酵母菌发酵,得
到的发酵型红茶酒透明清亮、口感舒适,酒精度为6.5%。王小明等[37]以糯米、黑糖和红茶为原料,利用甜酒曲和酿酒曲作为复合发酵剂,经过蒸饭、淋饭、接
种、搭窝糖化、密封发酵、离心澄清、陈酿等一系列加
工工艺制备黑糖红茶甜米酒,该复合发酵红茶酒生产
工艺简便,所得产品风味宜人、稳定性好,且酒精度高
于传统糯米甜酒。目前,市场上的红茶类茶酒有锐澳RIO微醺系列的萌檬红茶鸡尾酒、雪山茶隐的千寻之木丹霞蜜香红茶酒等。把握消费者的口味需求和开发新型红茶酒是获取市场占有率的一大法宝。
1.4.3红茶类果冻和红茶豆腐脑。宋军霞[38]采用生姜、红糖、红茶为主要原料研发复合果冻,在500mL水中加入生姜汁15mL、红糖45g、红茶2g、卡拉胶5g,继而得到风味独特、酸甜适中的生姜红糖红茶果冻。刘海燕等[39]利用红茶的茶香、鲜艳的泽以及保健功效,以崂山红茶和褐藻膳食纤维粉为原料,加入成型剂、葡萄糖来研制一款崂山红茶冻凝胶,提高了凝胶产品的泽、风味和保健功效。司徒满泉等[40]以黄豆和英德红茶为原料,研制出了超微红茶粉末豆腐脑。该研究采用葡萄糖酸-δ-内酯(GDL)作为凝固剂,红茶经超微粉碎处理得到超微红茶粉,其具有较好的固香性和溶解性,可以促进营养吸收。
民以食为天,以茶入食更有营养和发展潜力。将
红茶加入米饭、馒头、粽子、面条及其他米面制品等原
料中可以制作出新型产品。红茶还可以应用于巧克
力、糖果、果脯、肉脯、坚果等休闲食品的生产加工,制
自动飞镖发射器防身成口味丰富的休闲零食,具有提神、消食开胃等多种
保健功能。
2我国红茶类食品发展建议
2.1优化生产工艺袁规范化生产
红茶独特的风味和保健功效促进了红茶的发展
和消费,虽然其研发历史悠久,但将其应用于加工并
实现工业化生产的食品种类却相对较少,目前主要局
208
. All Rights Reserved.
限在红茶饮料方面,对红茶饮料加工工艺中的防沉淀浑浊、提香、护等方面的技术应进行适当的优化和创新。应改变红茶的定位,加大对红茶类加工制品的研发投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消费需求,重视红茶类食品安全生产,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多样的红茶类加工制品。不同产地、不同茶树品种加工生产的红茶品质也不尽相同。因此,应该规范红茶产业标准,避免出现不同批次质量差异或茶原料以次充好等现象[41]。
2.2利用现代感官评价技术,保证红茶类产品质量
市场上对红茶及其产品的风味及品质评审通常采用传统感官审评,主要通过人的感官来评定,但易受审评人员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定结果的客观和准确性[42]。加强现代感官评价技术的应用,例如采用电子舌、电子鼻和气相谱法等,更加系统、全面地对红茶及其产品的感官特征进行评价。将现代感官评价技术应用于红茶类新产品研发、产品贮藏过程中感官品质变化等,对红茶类产品的生产规范化具有重大意义。
2.3开发红茶类保健食品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
目前,市场上的红茶类食品品质良莠不齐,虽然红茶中含有功能活性成分,但经过注册和审批的红茶类保健食品较少,关于红茶功效成分的提取和应用还需加强。有关红茶类加工制品的研究较多,但成果转化率较低。因此,应利用现代化科技创新技术来生产加工红茶类食品以及具有功效性的保健食品,提高红茶类食品附加值,从而促进红茶类食品产业的发展。
3参考文献
[1]江用文,张建勇,江和源,等.中国红茶产销现状与发展前
景[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2):18-23. [2]彭云,李果,刘学艳,等.红茶中茶黄素的保健功效及机理
研究进展[J].茶叶通讯,2020,47(2):198-203. [3]袁诚,江平.工夫红茶生化成分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669-2671.
[4]倪德江,陈玉琼,谢笔钧,等.绿茶、乌龙茶、红茶的茶多糖
组成、抗氧化及降血糖作用研究[J].营养学报,2004(1): 57-60.
[5]柴娜娜.红茶配合运动改善心血管功能的作用分析研
究[J].福建茶叶,2016,38(8):19-20.
[6]易娟.红茶多酚和绿茶多酚对大鼠脂肪细胞分化相关基
汽车脚垫生产线因影响的比较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7]熊昌云,彭远菊.红茶素与红茶品质关系及其生物学活
性研究进展[J].茶业通报,2006(4):155-157. [8]穆显良.红茶中茶素功效研究进展[J].中国园艺文摘, 2010,26(2):163-165.
[9]沈丽萍,刘智敏,刘春丽.红茶中茶红素生物学活性研究[J].
北京农业,2015(5):4.
[10]樊亚鸣,任莉,黄亚励.天然红茶饮料的配制及其防止沉
淀的研究[J].软饮料工业,1995(2):19-20. [11]商水涛,王晓东,王立泽.红茶饮料的研制[J].高师理科学
刊,2000(2):43-44.
[12]赵先明,汪艳霞,王孝仕,等.紫芽茶制备红茶饮料浓缩
液及其呈稳定性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6):165-172.
[13]廖凯.超声—酶法对红茶饮料风味品质的影响[D].杭州:
浙江大学,2017.
[14]蒲海燕,李影球,周剑新,等.百香果茶饮料的研制[J].饮
料工业,2009,12(12):15-18.
[15]王小雪,王昱,向红霞,等.柑橘红茶复合饮料的研制[J].
农产品加工,2019(11):1-4.
[16]李子蕃,张宏康.大豆奶茶的研制[J].食品工业,2012,33 (1):61-64.
[17]吴晓菊,王鹏.雪菊保健奶茶的研制[J].新疆畜牧业, 2018,33(7):24-27.
[18]周启武,陈露,杨建明.薰衣草奶茶加工工艺的研究[J].农
产品加工,2020(3):36-39.
[19]付静,耿敬章.西洋参红茶复合饮料的生产工艺研究[J].
食品工业,2016,37(3):84-86.
[20]吴存兵,吴君艳,姚妙爱,等.荔枝草红茶饮料配方优化[J].
南方农业学报,2019,50(3):649-655.
[21]王芬,乔冬,成少宁.黄秋葵花红茶复合饮料的工艺优化
及自由基清除率测定[J].饮料工业,2019,22(4):42-46.
[22]黎晓霞.黑米红茶饮料的研制[J].广西轻工业,2008(12): 8-9.
[23]杨电增,邹兰兰,李云,等.红茶枸杞酸奶发酵工艺条件
的优化及其品质测定[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18):42.
[24]于楠楠,张文莉,戴晓娟,等.燕麦红茶酸奶加工工艺的
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9,30(12):125-130. [25]代佳和,赵存朝,毕威,等.滇红茶凝固型发酵乳的研制
及工艺的优化[J].中国酿造,2020,39(2):211-215. [26]吕心泉,高翔,任冬梅.特冰激凌的研制[J].农牧产品开
发,1999(8):28-30.
[27]褚飞洋.超微红茶粉物化和降血脂降血糖功能特性分析
及其在冰激凌加工中的应用[D].重庆:西南大学,2018.
[28]潘斌,刘顺春,周三女,等.红茶粉挤压微细化技术在面
包制品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2017,38(12):86-90. [29]王玉婉,涂政,叶阳.超微茶粉对全麦面包品质及
其淀粉
消化特性的影响[J/OL].食品科学:1-12[2020-05-26]. knski/kcms/detail/11.2206.TS.20200320.1849. 026.html.
[30]孔欣欣,郭楠楠,张璐.低甜度红茶风味马卡龙饼干的配
方工艺优化[J].农产品加工,2018(23):38-41. [31]丁泽雨,瞿朝霞,李玉莲,等.红茶蓝莓饼干制作配方优
化[J].湖南农业科学,2019(12):67-69. [32]孙典,陈鹤立,褚飞洋,等.超微红茶粉海绵蛋糕的制作
工艺优化[J].食品工业科技,2019,40(3):127-133.
(下转第216页)
209
.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接第209页)
[33]张露,吕立堂,赵德刚.三种发酵型茶醋生产工艺研究[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9,38(4):86-92. [34]贺羽,李慧,王帅.混合菌株发酵白菊薄荷红茶调味醋的
研制[J].中国调味品,2019,44(10):81-89. [35]罗惠波,董瑞丽,卫春会,等.配制型红茶酒的研制[J].中
国酿造,2010(8):185-187.
[36]邹聪丽,周鸿翔,陈烁.发酵型红茶酒制备工艺的初步研
究[J].中国酿造,2017,36(2):180-183. [37]王小明,沈圆圆,陈碧,等.复合发酵型黑糖红茶甜米酒
带写字板的椅子
发酵工艺研究[J].中国酿造,2020,39(3):192-197.[38]宋军霞.生姜红糖红茶复合保健果冻的研制[J].农产品加
工,2018(7):8-10.
[39]刘海燕,张强,张娟娟,等.一种崂山红茶冻凝胶食品的
研究与开发[J].中国食品添加剂,2020,31(3):120-124.
[40]司徒满泉,吴成见,刘叶骏南,等.红茶超微粉末豆腐脑
的研制[J].食品工程,2017(3):45-48.
[41]李洁,董昕阳,冯瑛,等.液体茶饮料品质研究进展及发
展展望[J].中国茶叶加工,2018(2):23-27. [42]陈金华,王英姿,黄建安,等.市售茶饮料中主要功效成
分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1):187-194.
(上接第213页)
管理,管理的关键是人。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只有具有良好素质和熟练技能的员工,按照体系要求,做好工作的每个环节,才能保障体系有效运行。因此,检测中心要加强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
2.5.3严格按文件要求进行内审和管理评审。体系运作期间难免有问题产生,为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必须自我检查,对不符合项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措施。同时对管理评审中存在的问题,制订相应的纠正措施,进行整改。通过对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不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3结语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关系国家民生,关系每个人的基本生存保障。县级农产品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应提高思想认识、稳定工作体系和优化体系结构,促进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向着科学性和规划性的方向发展,不断扩编技术人员,提高技术人员检测水平,真正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业做好做强[3]。这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公共服务、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4]。4参考文献
[1]凌秋育.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及建议[J].四川
畜牧兽医,2020(3):17-18.
[2]令小峰.浅析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J].现代农业,2020(6):76-77.
[3]毛张亮,吕卉.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工作的难点
与对策探析[J].山西农经,2020(11):143-144. [4]侯国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工作的难点与策略探
究[J].种子科技,2020,38(5):100.
5.2农产品追溯体系没有铺开
随着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安全风险也不断加大,有效追踪到农产品源头信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地区技术标准不能互联互通,具有指导意义的追溯体系建设管理办法和细则等仍不完善,基层特别是乡镇没有形成专业的检测队伍,还不能完整利用农产品追溯这一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5.3监管体系不健全
食用农产品监管体系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全产业链条中存在多部门监管、交叉监管现象。这种多元管理体系容易造成权责不清、互相推诿扯皮现象,造成监管工作碎片化,监管工作在交叉区域形成死角,无法覆盖全部环节。例如,在食用农产品和食品的法律法规界定上很宽泛,让相关检测人员和执法人员在市场准入、法律适用、行政处罚等工作上做出准确判断很不容易,形成了监管盲点和难点。6结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我国农业进入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站在了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关口。近年来,通过实施质量兴农行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但是,我们还是要清醒认识到,在扎实推进质量兴农、补齐农业短板、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从源头上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工作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7参考文献
[1]尹献远,黄巧玲,吴燕芳,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
原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9):309-311. [2]辛冬梅.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几点建议[J].现代农
业,2015(5):78-79.
[3]冯忠泽,李庆江.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解决问题,2007(4):22-26.
[4]王强,高春先.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全程控制[J].浙
江农业学报,2004(5):247-253.
216
电话计费系统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7:22: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1907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饮料   农产品   质量   奶茶   风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