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新疗法冬病夏治三伏贴

中医特新疗法冬病夏治三伏贴
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
2014.7.6
一、冬病夏治的概念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
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方法。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在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
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一定的药物敷贴、针灸、拔罐及饮食调理,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一种方法。
二、“冬病”的定义
1“冬病”:泛指一些由于阳气不足,正气亏虚、虚寒型疼痛和一切免疫
功能低下类疾病。
2冬季易发作的疾病。
3易发人为虚寒型体质,即阳虚、气虚类体质。
三、“冬病”包括哪些疾病?
1易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慢阻肺等呼吸系统慢性
疾病。
2虚寒型慢性肠炎、慢性胃炎、慢性腹泻、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
3风寒湿痹痛、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寒性慢性颈肩腰腿痛。
4妇产科疾病属于虚寒型者,如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身痛。
5其他:冻疮、遗尿等。
四、“冬病”的病因
?贪凉
?
饮冷
?晚睡
?缺少运动
* 夏季是最容易导致冬病的季节
五、何为“夏治”
?在夏季,尤其是三伏天,运用中医的各种手段进行,以达到
扶元正本的目的。从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达
到冬季减少某些疾病发生或复发,乃至不再复发的目的。
六、源流
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的“春夏养阳”养生法则。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
离子风机aryang
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春夏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之特点;秋冬顺应万物收敛闭藏、
阴气渐生之特点。即春夏养生、养长,以养阳;秋冬养收、养藏,以养阴。
清·张志聪注:“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宜用
辛热温阳饮食以补阳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宜用寒凉养阴饮食以补阴气。”
清·张介宾:“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
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
七、“冬病夏治”的中医机制
季节摄生”的理论,在每年夏季“三“冬病夏治”根据中医“天人相应”,“
伏天”进行。其机制体现“春夏养阳”,充实人体真元之气,保持机体阴阳平衡,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获得人与自然的统一。
八、“冬病夏治”常用方法
内服汤药、食疗、敷贴疗法、熏蒸疗法、推拿、针灸、拔罐等数十种方
三伏贴(天灸)贴药
选择“三伏天”原因
三伏天: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
?《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三伏天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火克金,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
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
“三伏天”的计算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公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
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
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
2014年三伏天
?7月18日—庚寅日(初伏)
?7月28日—庚子日(中伏)
?8月7日——立秋
?8月7日—庚戌日(末伏)
?末伏第10日以后就出伏了,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
天凉爽了。
天灸疗法历史
纳米金粉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
南北朝《荆楚岁时记》
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
人工抽脂以“蓟”敷“中颠”发泡机器人模型制作
以治毒蛇咬伤
“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点头额,
名为天灸”
(用刺激物外敷治病)
(最早出现“天灸”一词)
疗思
初步形
蓟:芥子泥。中颠:百会穴
斑蝥:辛寒,有大毒。外用发泡有攻毒蚀疮,消肿散结之效。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
李时珍《本草纲目》
宋代《针灸资生经》
关于药物发泡灸的经验方很多,注明了具体的制作方法
“山人截疟,采(毛茛)叶贴寸口,一夜作泡如火燎,
(敷药法和经络腧穴结合)
创新
甘薯苗
详细描述了毛茛叶、芥子泥、旱莲草、斑蝥等药物敷贴某些
天灸方主要组成
?张璐《张氏医通》冷哮方:
“白芥子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
各半两,麝香半钱,姜汁调涂”后发展为哮喘膏----哮喘的经典方。?白芥子----君药,辛温,入肺胃经,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细辛-----辛温,入肺肾经,祛风、散寒、开窍。?甘遂-----苦寒,入脾肺肾经,泻积水、破积聚。?延胡索---辛苦温,入肝胃经,活血、散瘀、理气?生姜-----辛温,入肺脾经,发表、散寒、开痰。
?麝香-----辛温,入心脾经,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诸药相配---温肺行气、祛痰平喘。如清.吴师机《理淪骈文》“借生药、猛药、香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
适应病症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赵学敏《串雅外编》
吴师机《理淪骈文》
张璐《张氏医通》
“治喉痹…独蒜瓣半枚,银朱少许,
共捣如泥,摊药膏上,贴眉心印堂穴,
载有多种发泡剂型及发泡验方,敷药法和经络腧穴的特殊功能结合
(天灸疗法成熟的标志)
理论体
完整
治冷哮方(延胡索、白芥子、生姜汁、麝香、细辛、甘遂),堪称哮喘me0407
(天灸得以广泛应用)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1:22: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1879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治疗   天灸   阳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