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作物的起源

第三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
一、作物的起源
(一)作物的起源过程
人类现在种植的作物是野生植物经过长期驯化选育而来的。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 古人类获得食物的手段除了渔猎外,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人们常常把所采集到的植物带到 临时或半临时住地食用,其中一部分被遗弃或埋藏起来,那些具有繁殖能力的果实、种子、块 根、块茎等在住地附近开始繁衍起来。由于住地附近人类的排泄物及其活动使土壤比较肥沃, 所以植物生长格外繁茂。于是人们便对这类植物幵始注意,并逐渐从野生植物落中把它们 分离出来并加以保护,这是由采集野生植物转变为栽培植物的萌芽。
当人们对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比较了解、感觉种植更有利于保障生活所需时,便开始有意软件自动化测试技术 识地种植这些植物,并注意选择其中果型大、生产多、成熟后脱落损失少的类型。薯类和禾谷 类作物可能是最早被驯化的植物。因为薯类在采挖后,遗留在土壤里的根茎又长成新
薯,于是 给人以人工种薯的启示。禾谷类的种子适应性强,结实多,成熟期较一致,易贮藏,所以易被驯 化、种植。
人类在种植野生植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改进栽培技术,在此基础上通过长期的自 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适合人类需要的那些变异类型被保留下来,使野生植物逐步转变为栽培 作物。
(二)栽培作物与其野生祖先的差异
栽培作物起源于野生植物,但与其野生祖先之间有着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
栽培作物产品器官变大。经过长期选择,那些被人类利用的器官不断变大,为提高产晾衣叉 量奠定了基础。如野生大豆种子百粒重仅23 g,而栽培大豆种子百粒重可达2030 g
栽培作物品质改良。栽培作物在人类的长期定向选择下,产品的品质在不断改良。如 甜菜,1747年刚被发现时,其块根含糖量不足5%,经过200多年的选择和培育,现在的含糖量 已达19%,最高超过25%
栽培作物成熟期一致。在自然界中,野生植物为了提高生存能力,成熟期较不一致,且 时间拖得很长。这种生存特性对作物栽培极为不利。在人类长期选择过程中,淘汰了成熟期 不一致的类型,选出成熟期较一致的类型。
栽培作物防护机能减退。野生植物机械保护组织发达,栽培作物的防护机能逐步减 退。例如野生谷类植物穗部均有芒保护,而许多栽培谷类作物如小麦、水稻的一些品种则芒较
短或已退化。
栽培作物传播手段退化。野生植物有其固有的传播方式,如野生豆类植物在成熟时豆 荚能自然炸裂,将种子弹到较远的距离,实现了传播。栽培作物在人类的选择下,其传播手段 退化,必须在人类的干预下才能传播。
栽培作物种子休眠性减弱。野生植物为了适应自然条件,种子休眠期长。而栽培作物 休眠性逐步变弱,适于作物生产。
(三)栽培作物的起源中心
现今栽培作物起源于何地的问题很早就为植物学家、育种学家和栽培学家所重视。
前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在其1935年所著的《育种的植物地理学基础》一书中,根据栽培 植物的地理分布和遗传变异最丰富的地方,把世界重要的栽培植物划分为8个独立的起源中 心。1968年茹可夫斯基将瓦维洛夫确立的8个起源中心扩大到12造瘘袋个。1975年瑞典的泽文和 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了《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对茹可夫斯基原先提出的12个基因中 心做了修订,扩大了地理基因中心起源概念,其起源中心有:
中国一日本中心。中国基因中心是主要的、初生的,由它发展了次生的日本基因中心。 认为黍、稷、粟、荞麦、大豆、裸燕麦等作物,中国是初生基因中心,普通小麦和高粱是次生中心。 另夕卜,茹可夫斯基认为中国是栽培稻L.)的起源中心之一,纠正了瓦维洛夫认为 水稻仅仅起源于印度的说法。
印度支那一印度尼西亚中心。这里是爪哇稻和芋的初生基因中心。
澳大利亚中心。除美洲外,澳大利亚也是烟草初生中心之一,并有稻属的野生种。
印度斯坦中心。该中心的重要农作物有稻、绿豆、甘蔗、豇豆等。
中亚细亚中心。诙中心为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转换区,主要作物有小麦、豌豆、山黧
豆等。
近东中心。该中心位于富饶的旧土耳其、苏丹,主要作物有小麦、黑麦等。
地中海中心。该中心靠近农业摇篮近东中心,导致栽培植物的早期传播,许多作物如 燕麦、甜菜、亚麻、三叶草、羽扇豆等在此地被驯化。
非洲中心。该中心对世界作物影响很大,多种作物都起源于非洲,如高粱、棉、稻等属骨刺消痛膏 的种。
欧洲一西伯利亚中心。起源于该中心的农作物有甜菜、苜蓿、三叶草等。
南美洲中心。该中心驯化了多种作物,如马铃薯、花生、木薯、烟草、棉、苋菜等。
中美洲一墨西哥中心。该中心主要农作物有甘薯、玉米、陆地棉等。
北美洲中心。该中心驯化的作物有向日葵、羽扇豆等。
二、作物的传播
(一)作物传播的动力
自体传播。依靠植物体自身进行传播。果实或种子本身具有重量,成熟后,果实或种 子会因重力作用直接掉落地面;而有些蒴果及角果,果实成熟开裂之际会产生弹射的力量,将 种子弹射出去,实现传播。
自然力。利用自然界中的风力、水流等力量,可以把种子传播到较远的地方。有些种
子有翅状或羽毛状的附属物,可乘风飞行;有些细小的种子,它的表面积与重量的相对比例较 大,种子因此能够随风飘散。靠水传播的种子其表面蜡质不沾水(如睡莲)、果皮含有气室、比 重较水低,可以浮在水面上,经由溪流或洋流传播。
动物传播。包括鸟类、蚂蚁、哺乳动物等。鸟类传播的种子,大部分都是肉质的果实, 如浆果、核果及隐花果。蚂蚁在种子传播上,通常扮演二次传播者的角,将鸟类等动物摄食、 掉在地上的种子,进行传播。
人类活动。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通过有意识的引种和其他活动,如民族迁移、贸易、 战争、传教、探险、外交等,把作物种子有目的地、大规模地传到其他地区。
{二)部分作物的传播情况
栽培作物的传播从史前时期已经开始。人类通过陆路或海路,使起源中心的作物逐渐向 世界各地传播。
电镀铜包钢小麦。普通小麦发源于近东,新石器时代由于民族大迁移,将小麦向西传播到欧洲,进 一步传到非洲北部,15世纪末,从西班牙经海路传入西印度岛,18世纪英国移民者将小麦引 人澳大利亚。
稻。起源于中国的栽培稻,以云南高地为中心呈放射状,沿着大河川的河谷及河谷之 间的小路漫长曲折地向东、向南、向西传播。约公元前一二世纪向东传到日本,在公元前1000 年以前向南传至菲律宾。
玉米。玉米是由美洲传到西班牙,再扩展到欧洲、非洲,16世纪30年代又由陆路从土 耳其、伊朗和阿富汗传入东亚,另外又经非洲好望角传到马达加斯加岛、印度和东南亚各国。 传人我国的途径可能由西班牙到麦加再经中西亚传入我国西北部和内陆,也可能从麦加传入 印度和我国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再向北、向东传人各省。
甘薯。甘薯于16世纪由美洲传入西班牙,后由西班牙人将其传播到东方的马尼拉、摩 鹿加等地。明朝万历28年(1594年),甘薯首次从吕宋经海路传到中国的福建,后又由陆路经 越南传到广东。
(三)传播作物的适应性
栽培作物通过传播,有些作物表现为在新的地区比原产地生长更好,发展更快。这些作物 生产水平的提髙,极大地保障了世界粮食的供应,减少了粮食危机。如大豆原产于中国,但现 在美国、巴西、阿根廷播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花生原产于南美,现在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印 度和中国;原产于南美的马铃薯,现在已成为东欧、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原产于美洲的陆 地棉,传入亚洲后,中国和印度成为世界最大的产棉国。
第二节作物的分类
目前,我国栽培的农作物有90多种,各种作物还有众多的类型和品种。为了便于研究和 利用,将众多的作物进行了分类。
金刚石绳锯
一、按照植物学分类
按植物的科、属、种进行分类,国际上通用。如玉米学名为Zm    L.,属禾本科。常见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1:38: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1843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心   作物   传播   栽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