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车转向系统的设计方案

赛车转向系统的设计方案
李宏昌
转向系统的主要任务是:1.设计合适的断开点以使悬架跳动对转向的影响尽
可能小。
2.设计合适的转向梯形以使内外转角尽可能符合理
论阿克曼曲线。
设计过程如下:
1.确定转向机的布置形式
前置,下置,断开式梯形前置。
2.转向系角传动比的确定
由最小转弯半径确定了最大外轮转角,根据最大外轮转角与方向盘转角的关系初步确定转向系角传动比
为4:1,转向系角传动比为转向器传动比与转向机构传动比的乘积,转向传动机构角传动比,除用iw′=dβp/dβk表示以外,还可以近似地用转向节臂臂长L2与摇臂臂长Ll之比来表示,即iw′=dβp/d βki≈L2/Ll 。现代汽车结构中,L2与L1的比值大约在0.85~1.1之间,取比值为1,则转向器角传动比为4:1.
3.由转向器角传动比初步确定转向节臂L1的值。
齿轮齿条装置把方向盘的转动转换成横拉杆内球头的直线运动。计算传动比时需用到齿条的c-factor和转向节臂长度(外球头到主销轴的距离)。
C-factor=齿条行程(in.)/小齿轮转过360°
一般的齿条有“1-7/8-inch 齿条”或者“2-inch 齿条”;c-factor这个尺寸是方向盘转一圈的齿条行程。
一旦齿条的c-factor知道,转向传动比可近似用下式计算:
i=arcsin(c-factor/L)/360
碎片文件L—转向节臂长度
本式中长度单位为英寸,角度单位为度。
沙画制作系统中的压力角越小这个近似值越接近,也就是说在俯视图中横拉杆几乎要与转向节臂垂直。如果角度比较大的话,那拉杆的布置也会影响传动比。
C-factor取70,i为4,计算得L为76.67mm。
4.确定断开点的位置(得到转向机的长度和布置高度)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由于道路的不平会引起车轮的上下跳动,与车轮相连接的转向节及转向节臂铰链点N将随车轮上下运动(如图1),其运动规律有上下A臂和转向节臂的运动所确定,同时,N点还通过转向横拉杆,桡骨顶点F摆动,因此当N点上下运动时,其运动轨迹上的点至F的距离不能保持恒定时车轮将发生偏转,摆震,影响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同时也加大轮胎磨损,使转向传动系统受到冲击。因此,在断开式梯形设计中,首先要确定断开点。
用图解法确定断开点位置(如图2)。采用上下止点法确定断开点位置,当选假的导向机构和转向节
臂作为一个刚体跳至上止点时,图中A,B,C三点分别运动到A1,B1,C1位置;跳至下止点时,则分别运动到A2,B2,C2,在上止点时,B1,O1连线的延长线与A1,O1连线的延长线相交于O3,此点即是悬架在上止点时的瞬时摆动中心,为了保证运动协调,C点的摆动中心应在C1,O3的连线上,同理,当悬架落至下止点时,得到瞬时摆动中心O4,则C点的摆动中心应在C2,O4的连线上,那么上下止点时C点的瞬时摆动中心取在C1O3和C2O4两直线的延长线交点O’上。当A,B,C三点分别跳至上下止点的60%时,用上述方法得到C点的瞬时摆动中心O’’,同样C2O’’=C1O’’,O’与O’’两点连线的中点为Oa,Oa点即为断开点。
对于赛车,取L1为76.67mm,梯形底角取110度(转向机前置时为满足正确阿克曼转向关系需取梯形底角为钝角),通过作图后得到转向节高度大致在距主销下A臂球销连接点之下10mm,通过作图法得到转向机长度M大致为500mm,转向机高度为距车架前地面30mm的位置,当断开点满足这个尺寸时,
悬架跳动对转向的影响较小。
5.通过MATLAB优化设计转向梯形内外轮转角关系。
Matlab程序如下:
sita20=0.0001;
for i=1:50
D2R=pi/180;
sita21=atan(1/(1/tan(sita20)+1196/1650));
angles1(i,1)=sita20/D2R;
angles1(i,2)=sita21/D2R;
sita20=sita20+D2R;网络监测系统
end
plot(angles1(:,1),angles1(:,2),'r-')
axis([0 30 0 30]);
hold on
r=120*pi/180;
h=100;
k=1196;
M=500;
sita0=0;
L1=76.67;
L2=(((k-M)/2-L1*cos(r))^2+(L1*sin(r)-h)^2)^0.5;
D2R=pi/180;
for i=1:50
s=(k-M)/2-L1*cos(r+sita0)-(L2^2-(L1*sin(r+sita0)-h)^2)^0.5;
a=r;
b=atan(2*h/(k-M+2*s));
c=L1^2+((k-M)/2+s)^2+h^2-L2^2;液力离合器
d=2*L1*(((k-M)/2+s)^2+h^2)^0.5;
e=c/d;
sita1=a-b-acos(e);
angles(i,1)=sita0/D2R;
angles(i,2)=sita1/D2R;
sita0=sita0+D2R;
end
sae认证plot(angles(:,1),angles(:,2))
竹筏船
grid;
axis([0 30 0 30]);
xlabel('内轮转角(度)')
ylabel('外轮转角(度)')
上图为得到的实际内外轮转角曲线(蓝线)与理想阿克曼转角曲线(红线),在最大转角时,实际转角与理论转角的差值为最大值2-3度,属于可接受范围。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1:40: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1731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转向   转角   传动比   确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