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风俗民情

贵阳民族风俗
  贵阳•民族风俗
  贵阳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地民族节日内容丰富,各具特。苗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跳场”等民族节日,为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寻意中人提供了极佳的机会。
在民族节日、集会期间及农闲时节,农村要开展演地戏、跳芦笙舞、赛歌、赛马、斗牛等饶
蜜饯LH有情趣、极富特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体育活动。乡间寨上民族情趣极浓的婚俗、酒规、葬礼,常使游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如果你有幸参加这些民族节日的话,一定能感受到黔地少数民族的浓郁风情。
  六月六
  “六月六”是贵阳布依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贵阳市及邻县成千上万的布依族众便邀约相会于风景秀丽的花溪河畔,穿密林,绕花间,乘游船,吹木叶,唱山歌,尽情欢度佳节。男女借机向意中人表达爱慕之情。
  “六月六”的缘起,有这么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位美丽的布依族姑娘绣了一幅花开锦绣、香飘长天的青山秀水图。魔王见此宝图,顿起贼心,前来抢夺。姑娘和众乡亲苦战七天七夜,终因力量悬殊,六月初六这天,眼看宝图就要落入魔王手中,姑娘急中生智,将图抛向空中,宝图即化为花溪的青山秀水,魔王被气死化为一堆乱石,沉入花溪河底。此后,为了纪念这位造就花溪秀美山川的布依姑娘,每年六月初六,人们汇集于花溪河畔,载歌载舞,以表敬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名扬省内外的“六月六”歌节。
  布依族拦门酒
  远方的客人将至,布依寨子里的年轻布依姑娘们已穿戴好华丽的服饰,等待在寨子的门口。举行布依寨独特而又盛大的欢迎仪式--拦门酒。拦门酒是布依族人自己酿造的米酒,度数不高但后劲很大,用牛角盛满,客人走上前就要一气喝完,而在喝的时候不允许客人有任何的推辞表现,客人喝酒时不要用手扶牛角,那样布依族同胞会认为你还想喝,于是就会给你灌上第二杯拦门酒。许多号称海量的朋友就是因为不明其中原因,而还未进寨门便一觉睡过时间,错过了布依寨做客的好机会,拦门酒之名也因此而来。
  四月八
  “四月八”是贵州、湘西、桂北等地的苗、布依、侗、瑶、壮、彝、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日内容不尽相同,其中,规模最为宏大、场面最为隆重、影响最为深远者,当首推贵阳市苗族的“四月八”庆祝活动。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贵阳市及邻县的苗族众都要身着民族盛装,云集贵阳市中心喷水池一带。他们吹响芦笙、箫笛,唱着山歌,跳着苗家舞蹈,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四月八”的由来传说甚多,主要是为凭吊“四月八”葬于今喷水池一带的古代苗族英雄,辈辈相传,而成习俗。
  如今,贵阳的“四月八”已成为贵阳及其附近苗、布依、侗、壮、水、仡佬、汉等民族共同狂欢的节日,成为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盛典。少数民族男女青年还借此机会,通过自己饱含深情的舞姿与歌声寻意中人。
  芦笙舞
  芦笙,是一种古老的竹木制簧管乐器,大的有一丈多,小的不及一尺,管的数目多的有10管,少则单管、双管,最常用的是6管,其音调可雄浑低沉,亦可清脆高亢。在苗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苗族人民不仅把芦笙作为本民族的代表物,还把它融于舞蹈、音乐中、水、布依、瑶、彝等民族舞中,芦笙舞也甚为流行。
  芦笙舞现有曲百首,舞步百余种,其中最常用的有10多种。这些舞步节奏明快、粗犷热烈。芦笙舞男吹女跳,或男女自吹自舞,有的舞步吸收了苗族武术动作及高难度杂技动作,为人所喜闻乐见。芦笙舞成了贵州喜庆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核桃去壳机
  斗牛
  贵阳市郊农村的斗牛,不像西班牙是人与牛斗,而是牛与牛斗的一项农闲娱乐活动。
  斗牛的时间是在插秧之后,收获之前的农历六月至八月之间,地点主要是高坡、孟关两个乡。当地称即将上场参赛的大公牛为“巴郎”,为预祝巴郎胜利,本寨及外寨的亲朋好友均要请巴郎的主人喝酒,叫“喝巴郎酒”,意在壮行。
  开场那天的“踩场”是牛激战的精彩序幕。铁炮声响过,巴郎牛头系红布,背披亲友赠送给主人的一床床被单,在众人的簇拥下绕场一周。由于同去踩场的有许多寨子的人和牛,唢呐昂扬,爆竹震天,使得气氛极为热烈,场面极为壮观。随后一位寨老致词,再取下牛背上的礼品,踩场结束。
  斗牛正式开始前,要先经两位牛主人同意,然后才蹄飞角撞,各使绝招,若二牛实力相差大,不久即可见弱者轰然倒地,或落荒而逃;若二牛旗鼓相当,则胜负难分,直至气喘吁吁,口吐白沫。这时自有管牛老手上场,以绳索竹竿等物拉开二牛,防止伤亡。
  斗牛场一般选在四周为缓坡中间是平地的地方,便于人海观望。
  花灯
  花灯是贵州民间举办的一种载歌载舞的文娱活动。正月十五晚上,悬挂彩灯,并进行这种
活动。 民间称为“玩花灯”、“唱花灯”、“跳花灯”或“花灯”。民间过年风习的民谚称为“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
  花灯大约是在明朝初年,由来自江南及中原、留在贵州驻守和屯耕的军士们传入贵州。到清朝时期,花灯在贵州已经十分流行。民国年间,花灯普及到贵州绝大部分的乡村集镇。
对数天线  贵州花灯包含花灯歌舞和花灯剧(戏)两种艺术形式。花灯歌舞(俗称“地灯”、“锣鼓灯”或“锣鼓转”等)较简单、短小,无整戏剧情节,主要是抒发某种感情或说明某件事理。表演时,演员一肌要手执扇和手帕,载歌载舞、歌舞结合。有时,还要插进韵白(俗称“拉白”)、对唱、轮唱、齐唱、合唱等。有机玻璃加工设备
  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以各种银饰为主要佩饰,苗家少女全身的银饰,重的可达8-10公斤,在她们眼里,银饰不仅是可避邪的神物,更可给人带来吉祥幸福,同时也是财富的象征。
  绉绣、散绣、堆绣是苗族服饰特有的绣法。绉绣上衣花纹呈浮雕状,装饰效果强烈;散绣花纹十分精致漂亮;堆绣则指由各三角绫子堆绣而成。用这三种绣饰方法制作的上衣均
为盛装礼服,称作“花衣”,盛装花衣的前襟、后背,衣袖,下摆等位置钉缀各种形状的银片和银泡等装饰,因此人们称之为“银衣”。这种绣饰精美的银衣在我国民族服饰中是最为精美的。
二维码支付
  苗族姑娘大都佩戴着錾有龙、双狮、鱼、蝴蝶、绣球、花草等纹样的银锁,这些银锁有 "长命锁"、"银压领"等名称,意在祈求平安吉祥。
  苗族男青年亦有佩戴银饰的习俗,盛装时穿青大襟衣、腰系花带,头缠包头帕,颈戴银项圈,胸佩银链饰或银牌。他们常年腰刀不离身,腰带上系着火药葫芦和牛角筒及银钩、荷包等物。
蜡烛杯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37: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1642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民族   贵州   花灯   姑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