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改良旗袍造型中的西方元素——以上海纺织服装博物馆馆藏旗袍为例

·
艺术研究近代改良旗袍造型中的西方元素
——以上海纺织服装博物馆馆藏旗袍为例
张 旭 陈 研
(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311)远心扫描透镜
摘 要:传统旗袍和改良旗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有不同之处。本文以上海纺织服装博物馆、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实物为研究材料,进行了观察、测量、统计和分析,对改良旗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旗袍;西方;改良
旗袍,原为满清旗人所穿之袍,两边不开衩,袖长八寸至一尺,衣服的边缘绣有彩缘。辛亥革命以后为
汉族妇女所接受,[1]这里所接受的旗袍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旗袍,实际上是指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流行于上海的,一种具备了西式造型特征的现代意义的上下连体的一段式服装。到了30年代末,又出现了一种‘改良旗袍’,所谓‘改良’,就是将旧的不合理的结构改掉,使袍身更加合体和实用,打破了旗袍无省格局。[2]同时第一次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都变得更合体了。这是服装学专家包铭新教授从工艺角度对“改良旗袍”下的定义。
而笔者所理解的“改良旗袍”,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旗袍,其在造型上被注入了很多西方元素,在裁剪和制作上借鉴了西方的技术手段,突出女性曲线的新型旗袍。其中造型元素的西化是改良旗袍西化的重要环节、主体内容,同时也是改良旗袍的灵魂所在。而造型元素西化的前提是对西式裁剪、结构、工艺的深刻理解;其西化的实质是服装结构、工艺西化带来的服装造型形态的变化;其最大的特点是“中西合璧”,即将原属中方或西方的局部的式样糅合在同一件旗袍上。
1 改良旗袍的西方元素
根据对上海纺织服装博物馆、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的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馆藏旗袍进行了测量与统计,发现这一阶段的改良旗袍在款式结构造型上、辅料上都有别于传统的旗袍。虽然每件旗袍西化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是都具有明显的西化特征。普遍的出现了落肩,使改良旗袍更加符合人体自然肩斜;胸省、腰省的采用,打破了传统旗袍的无省格局,使改良旗袍在结构和裁剪方法上更加合理;
各种西式的辅料的运用,如垫肩、拉链、领衬以及装饰花边的运用等,使旗袍的工艺得以改进,使穿着更加的方便快捷。
生物教具制作
2 改良旗袍与传统旗袍造型的比较
2.1 造型与结构
(1)落肩。肩部是构成服装造型的重要元素,在服装造型中受限制比较多,尤其是传统旗袍,其肩线呈水平状况,没有落肩量。同时袖身与衣身相连,一片式结构,这种结构不符合人体的自然肩斜。
防尘接线盒改良旗袍形成以后,出现了落肩。肩部的袖中线破缝,由原来的袖身呈现的直角向锐角转化,开始追求手臂下垂的自然姿态,但是袖身和衣身依然相连。笔者在上海纺织服装博物馆中发现有14件有落肩的连肩袖改良旗袍,落肩量平均为4.5cm。其破缝也只是面料的拼接,袖子仍处于二维平面状态,直到西式装袖的出现。西式装袖在结构上脱离衣身而独立存在。相较连袖更平顺贴体,易于手臂的活动。改良旗袍与装袖的结合,从整体服装结构上与西式服装达成了一致,从穿着理念上完成了由传统中式平面二维向现代西方三维的转变。
(2)省道。省道据史料考证最早产生于十四世纪的欧洲哥特时期。省道是影响服装整体廓形的关键点,是服装进行立体造型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以腰身和胸省最为关键。中国的传统意义上的旗袍没
有省道,宽大直腰,衣长蔽足。近代改良旗袍加入了省道裁剪技术,展现了人体两侧的腰臀曲线,在结构上完成了从平面二维向立体三维服装形制的转变。笔者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传习馆、上海纺织服装博物馆馆藏旗袍进行测量与统计,发现有33件有省旗袍,其中有胸省的旗袍为19件,有腰省的旗袍为8件,有腰省和胸省组合的旗袍为6件;省量一般在1~1.5cm左右,对省一般在1×2cm,1.5×2cm左右。
(3)破缝。传统服装由于有限的布幅不足以完成其完整的结构,所以一般会有破缝,但破缝的具体位置以及线型会有所不同:如深衣、辫线袄子、程工衣的破缝都在腰节;而20世纪
30年代至40年代的改良旗袍没有破缝,使其工艺变得简单、便于整理,变得更加整齐美观。
2.2 工艺与辅件
随着西方现代物质货品的不断进口,改良旗袍开始用到各种西式辅料,以改进工艺,及方便穿着保养。进口辅料种类有:四合扣,比传统盘扣,更加方便快捷,且易于洗涤和储藏。
(1)垫肩。垫肩是服装肩部的衬托物。中国传统中装很少使用垫肩,改良旗袍中开始广泛地应用垫肩,也有人称之为“美人肩”。其使肩部平整,后背方正,两袖圆顺,衣着平衡,同时还能弥补体形缺陷。
(2)拉链。拉链是一种可以重复拉合、拉开,由两条柔性的可互相契合的单侧牙链所组成的连接部件。在传统的旗袍中,没有拉链。而在改良旗袍中,经常出现在侧缝收腰的地方,使其适应收腰的曲线,穿着方便。
(3)风纪扣。在中国传统中装中也有使用搭扣,但是改良旗袍中使用的搭扣与中装中使用的样式相差甚远。逐步演变成“领钩”,即“风纪扣”。用钢丝弯曲定型而成,以一钩一环为一副。特点是隐蔽、方便,常用于服装的领口及门襟处,其钩合和固定作用。
(4)揿纽。除了盘扣和搭扣之外,在改良旗袍中,普通采用了子母扣,也称为按扣或揿纽。在我们研究的100件馆藏实物中有,有65件改良旗袍均使用了揿纽,而且形制基本一致,均为凸型的上揿纽与凹型的下纽扣组合而成的钮扣。形状有方型、圆型,以圆型居多。这65件装有揿纽的改良旗袍,扣子的直径均为0.6mm到0.8mm之间。凸型的上钮扣有4个洞眼,以作引线固定用,从形制上看,与今天的按扣差别不大。
耳塞棉
(5)花边装饰。正是由于受到去繁化简的思想的主导,使改良后的旗袍保持着一种素雅的形象,能够进行的装饰要素不多,所以门襟呈现出较为丰富的装饰手法,较为普遍的是一条滚边,或宽或窄,可用两条滚边,或一条滚边配上一条较窄的嵌条相间,呈现出宽窄的节奏感变化。改良旗袍受到进口材料的影响,一度流行各种的西洋花边装饰,更加丰富了改良旗袍门襟线条的装饰视觉效果。
2.3 上海纺织博物馆馆藏旗袍
甘蔗去皮机查阅上海纺织博物馆馆藏旗袍图表,根据它的外观特征和相关信息,可以确认此旗袍为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改良旗袍。款式为立领,收腰,无袖,两侧开衩,衣长113cm,胸宽37.5cm,肩宽18cm,领高6.5cm,腰宽34cm,下摆宽41.5cm,衩长28cm.面料为蓝织绒,黑割绒图案旗袍,胸部辑有白明线,有一对前胸省,肩部开襟,揿纽分布在肩线处,侧腰处装有拉链,拉链起头处有一风纪扣的改良旗袍。
旗袍的肩部开襟线、腰部省道线、胸部分割线、风纪扣、揿纽、垫肩以及塞露露领衬等细节是典型的西方元素。这些细节的微妙变化使旗袍整体更加的生动和谐,更能表现其特殊的文化韵味和审美情趣。
3 结语
近代中国服装在世界服装体系中的位置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服饰存在的根基由以往的中国传统的一元性而演化成了具有“亦中亦西”的二元性。[3]其中最能说明这一转变的典范是近代改良旗袍。其“亦中亦西”的特征,从纵向上看是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传承与积淀的结果,而从横向上来看,又是与西方外来文化不断碰撞与融合的产物;它具有对传统的历史传承性和对西式服装造型结构的融合性,是那个时代选择与创造的结果,也是中国传统服装向近现代服装转换的杰出代表与成功典范。
参考文献:
[1]…袁杰英.中国旗袍[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9-11.
[2]…包铭新.中国旗袍[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1.[3]…张竞琼.从旗袍的国际化看中国民族对外融合与对外交流[J].天津纺织工程学报,2001(2):48.
苯妥英钠的制备·150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10: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1640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旗袍   改良   服装   造型   传统   中国   纺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