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有效教学案例

《季氏将伐颛臾》有效教学案例
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语文组
执教:任甘
【问题初探】
文字、文章文化三位一体已经成为当下文言文教学的共识,然而,如何融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我想,应当有某些原则性的东西得到我们的认可:扎实(文字),清晰(文章),到位(文化)。文字是基础,必须扎实;文章是架构,必须清晰;文化是启示,必须到位。《季氏将伐颛臾》的教学也应当遵循这三个原则。
首先是文字落实的扎实。分成三部分:课前预习、课内穿插和课后练习。课前预习以小作业的形式出现,课内穿插以文带言通过文章梳理落实重点字词,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文言知识点。
其次是文章解读的清晰。抓住一条主线:孔子为什么反对攻打颛臾?寻一个切入口:对关
键句“求!无乃尔是过与”的解读。对关键句的解读以言带文,从文言知识点出发,层层发问,理清文章思路:你(尔)是谁?(关于冉有的介绍,带出季康子)季氏是谁?(结合课下注释和历史背景说明)冉有做了什么?(帮助季康子谋划攻打颛臾)孔子对冉有的行为持什么态度?(强烈责备)孔子为什么强烈反对攻打颛臾呢?(分析表层三个原因:不可伐、不必伐、不当伐)冉有对孔子的责备作何反应?(狡辩,推脱责任)孔子是怎么应对的?(再次怒斥:作为谋臣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冉有面对孔子的斥责信服了吗?(并未完全信服,继续掩饰推脱)那么孔子听了后又作何反应?(第三次怒斥,并表明自己的治国理念,最后点出季康子的野心所在。)
最后是文化拓展的到位。文化的拓展源自文本的定位,所以不在于深刻,而在于到位。然而,很多教师把这篇文章定位在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理想上,认为孔子之所以反对攻打颛臾并斥责自己的弟子是因为孔子的“仁爱”精神。其实不然。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要恢复周代的礼乐社会,所谓“礼”就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孔子曾有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各自有各自的地位和责任,不可僭越。他又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在孔子看来,如果真到了有必要发动战争的时候,
那么只能由天子来决定,而季康子仅仅是一个鲁国大夫,连诸侯都算不上,竟然把持国政,威胁国君,并且违背“为政以德”的原则,企图用武力征服弱邦,是为无道。这才是孔子反对攻打颛臾的根本原因。而冉有、季路身为谋臣非但没有劝阻反而替季康子谋划,所以受到老师孔子的严厉责备,甚至声称冉有不再是他的学生,要弟子“鸣鼓而攻之”。
这一部分紧接着文章理解中的主线(孔子为什么如此态度强硬地反对季康子攻打颛臾),探究其背后孔子的政治理想:恢复尊卑有序、和谐的礼乐社会。由此勾勒出孔子形象的轮廓:一个致力于建立各归其位,各司其职,等级有序,和谐的礼乐社会的时代独行者!然而,仅仅通过一堂课、一篇文章,是不足以把握孔子思想的,因此,课堂最后可以给学生一个思考延伸和一份阅读书单,以此完成课堂内外的勾连。
【教案初稿】
《季氏将伐颛臾》背后站立着一个怎样的孔子(初稿)
【教学设想】文言文教学从最初的注重字词句到后来的强调文化内涵,再到现在的文字、文章、文化三位一体,走过了一条艰辛的道路。但令人欣慰的是,总算对了方向。文字
是基础,文章是架构,文化是拓展,缺一不可。本堂课就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因此定下三个原则:扎实(文字)、清晰(文章)、深刻(文化)。
速记机【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字词句(通假字、古今异义、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成语;
2、 体会孔子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和心忧天下的道德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如何通过问题的层层推进引导学生体会孔子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和心忧天下的道德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多向指示牌
一、预习反馈
(一) 文学常识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开创者。
(二) 字词句
(1)季氏将颛臾。(攻打)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今异义。指用兵。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介宾短语后置:季氏将于颛臾有事。)
(3)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古今异义。让(颛臾)成为)(省略句:以(之)为)
(4)是社稷之臣也(土神和谷神,后指代国家)(判断句)
(5)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施展;力,能力;就,担任;列,职务。)
(6)而不持,颠而不扶(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遇到危险)
(7)则将焉用彼矣(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8)且尔言矣(错的)
(9)是谁之与(过错)
(10)君子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讨厌)
(11)丘也闻有者(诸侯的封地)(大夫的封地)
(12)既之,则手机应急充电器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
(13)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辅助)
(三)成语:(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大动干戈)、(祸起萧墙)
二、文章理解
(一) 翻译:求!无乃尔是过与?
【明确】:求,冉求。无乃……与,表示推测语气,即“恐怕……吧”。尔,你。过,责备。是,提宾标志。整句翻译: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二) 通过对“求!无乃尔是过与”的解读理解文章。
1、 你(尔)是谁?
【明确】冉求,即冉有。名求,字子有。孔丘弟子。(见注释)冉有、季路同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家臣,冉有为主要谋臣,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声称冉有不再是他的学生,要弟子“鸣鼓而攻之”。
2、 季氏是谁?
【明确】(见注释)季氏,又季孙氏,路过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背景补充:
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
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企图武力吞并藩属国颛臾。
3、 冉求做了什么?
【明确】帮季氏谋划攻打颛臾(季氏将于颛臾有事)。
4、 孔子对冉求的行为持什么态度?
【明确】强烈反对!理由1:“过”,责备。理由2:孔子平时称呼学生,一般直呼其名,如“求也”,“也”使得语调显得舒缓而亲切。但在这里,孔子直呼“求”,语气急促,紧张严肃,说明不但反对,而且态度强硬。
5、 孔子为什么强烈反对?
【明确】三个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先王定下的规矩,不伐;二是“在邦域之中”,在你的控制范围内,不必伐;三是“社稷之臣”,是你的藩属,不当伐。
6、 冉有对孔子的态度作何反应?
【明确】辩驳:“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7、 孔子是怎么应对的?
【明确】再次怒斥:“求!”(朗读原文)“求!周任有言曰……是谁之过与?”(翻译)“冉求,史官周任有句话说:‘施展才能,担任职务,如果不行,就该辞职。’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又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木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分析)孔子抓住“责任”从引证到类比、比喻,层层深入,犹如疾风暴雨,劈头盖脸而来,说明冉有和季路身为季康子的谋臣对此事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8、 冉有面对孔子的斥责信服了吗?
【明确】似乎信服了。“今夫颛臾,固而近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道出了攻打颛臾的原因:怕对季康子的地位产生威胁,所以先发制人。但还是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作为有什么问题。
10、孔子又作何反应?
设备防护箱
【明确】第三次怒斥:“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翻译)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借口的人。然后又讲了一通道理,归纳起来两句话:“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意为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不怕民众不多而怕社会不安)和“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强调以德服人)。最后指出季康子攻打颛臾的真正目的:“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萧墙之内”即鲁国国君,季康子想通过攻打颛臾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地位,最后取代鲁国国君。
三、文化提升
(一)孔子治国的核心理念是: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礼”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他强调: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各自有各自的地位和责任,不可僭越。
又强调: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微型弹簧意思是:天下清明,那么制礼作乐和出兵征伐都由天子做主;天下昏乱,那么制礼作乐和出兵征伐都由诸侯做主。由诸侯做主,大约传至十代很少有不失掉的;由大夫做主,传至五代很少有不失掉的;如果是家臣操纵了国家政令,传至三代很少有不失掉的。天下清明,那么政治权利就不会在大夫手里。天下清明,那么平民就不非议政治。而季康子仅仅是一个鲁国大夫,连诸侯都算不上,竟然把持国政,威胁国君,并且违背“为政以德”的原则,企图用武力征服弱邦,是为无道。
那么,这仅仅是当时的一个特例吗?
春秋时代特征:战乱频生,诸侯争霸。各诸侯国都以兼并他国为目的。
这和孔子理想中和谐的礼乐社会相去甚远,他其实懂得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这个时代的,但他仍“知其不可而为之”。
(二)本专题的所有文章都围绕一个主旨:“我有一个梦想。”那么,读了《季氏将伐颛臾》后,你觉得孔子的梦想是什么呢?
我(孔子)有一个梦想,(                                    )。
(三) 课堂总结:《季氏将伐颛臾》背后站立着一个怎样的孔子?
【明确】孔子是一个有着经世济民的政治胸怀和心忧天下的道德情怀的时代独行者!
mmbbs【评课研讨】
王剑虹:一堂课教授一篇文言文,而且篇幅也不短,就不能面面俱到,须确定重点,准切入口。《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而《论语》的学习重点不在字词句,应当把文化解读作为教学重点。这篇文章的难点就是孔子为什么要反对攻打颛臾,而且态度如此强硬?对于这个问题,你其实定位得比较准确:维护等级制度。因为很多人把这个问题单纯归为“为政以德”,认为孔子反对攻打颛臾的原因是担心生灵涂炭,危害老百姓,这其实是有偏差的。但是,你最后定为的孔子形象“一个有着经世济民的政治胸怀和心忧天下的道德情怀的时代独行者”并不恰当,文本中并没有直接体现这一点,我建议做些调整。
崔锁章: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应当实在点,把文字解读放在首位,只有学生读懂了文字,才有可能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你的课堂思路很清晰,但大半堂课时间花在文化解读上,我不知道学生是否能完全理解。我建议在文字上再多花点功夫。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2:34: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1533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颛臾   文化   文章   攻打   教学   重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