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联动供油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供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汽车联动供油系统。


背景技术:



2.汽车的供油包括油箱、油泵和控制阀门,其中油箱部分常常加装副油箱用于增加车辆的行驶路程,现有的副油箱通常有两种连接方式,一是单独连接车油泵,二是与主油箱连通使用虹吸原理等使副油箱为主油箱供油,前者成本较高,后者由于副油箱独立且无除垢结构,在长期使用后副油箱内部堆积大量油垢,容易堵塞管道,影响使用,而且维修也不方便,且汽车在高原环境中行驶,虹吸原理极易失效,影响汽车供油。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旨在提供汽车联动供油系统,结构简单,不仅能够增加车辆的行驶路程,而且能够防止副油箱管道被油污堵塞,能够延长副油箱的使用时间,减少维修成本。
4.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汽车联动供油系统,包括主油箱、副油箱和发动机,所述主油箱内部设有油泵,油泵设有过滤网,所述油泵连接有三通油管,所述三通油管另外两端分别连接有发动机和油路循环器,油路循环器能够将未进入发动机的燃油引回主油箱,这样使得燃油不断循环,油泵设置过滤网,将主油箱内部的燃油不断过滤,防止主油箱的油渣堆积影响使用;
6.所述油路循环器包括回油进口管、副油箱进口管、回油出口管和内腔,所述回油进口管由内腔一端伸入内腔内部,并且所述回油进口管末端为锥形,所述副油箱进口管与内腔侧面连通,所述回油出口管与内腔另一端连通;
7.所述回油进口管与三通油管连通,所述副油箱进口管与副油箱之间设有副油箱进油管,所述副油箱进口管与主油箱油管连接,所述主油箱与副油箱之间设有副油箱回油管。
8.回油进口管与三通油管连通,油泵引入的多余的燃油通过回油进口管进入内腔,在此过程中由于回油进口管末端为锥形,燃油流速加快,而进入内腔后通过回油出口管流回主油箱,由伯努利原理可知,流速快压力低压强小,流速慢压力高压强大,因此内腔内还形成较大的吸力将副油箱中的燃油通过回油进口管吸入,副油箱中的燃油持续的进入到主油箱中,为油泵不断的提供燃油,而主油箱与副油箱之间设置的副油箱回油管,当主油箱的燃油高于副油箱回油管,则多余的燃油将通过副油箱回油管溢回副油箱,并且当加油时,燃油能从主油箱溢向副油箱中从而通过主油箱的加油口能够将主油箱和副油箱一起加满,也便于使用;
9.本实用新型运用伯努利原理,不仅使油路循环器结构简单,副油箱的燃油通过油路循环器自动进入主油箱,不需要额外动力,而且油路循环器通过伯努利原理从副油箱抽油,相对于虹吸原理作用力更大,也降低了油垢堵塞副油箱进油管的风险,副油箱的使用寿命更长。
10.所述副油箱进口管、回油出口管和内腔一体成型,所述回油进口管外侧设有挡环,所述挡环与内腔一端固定连接。
11.所述内腔位于回油出口管一端设有锥面。
12.所述副油箱进油管伸至副油箱内部下侧。
13.所述主油箱设有液位传感器,用于检测主油箱油量。
附图说明
14.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联动供油系统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实施例一中油路循环器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实施例二中油路循环器的的结构示意图;
18.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19.主油箱1、副油箱2、副油箱进油管21、副油箱回油管22、油泵3、三通油管31、油路循环器5、回油进口管51、挡环511、副油箱进口管52、回油出口管53、内腔54、锥面541、液位传感器6。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21.实施例一
22.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联动供油系统,包括主油箱1、副油箱2和发动机,主油箱1内部设有油泵3,油泵3设有过滤网,用于过滤燃油中的杂质,油泵3连接有三通油管31,三通油管31另外两端分别连接有发动机和油路循环器5,进入发动机的燃油用于产生动力,油路循环器5能将未进入发动机的燃油引回主油箱1,这样燃油不断循环反复经过过滤网过滤,防止主油箱1的油渣沉淀堆积影响使用;
23.油路循环器5包括回油进口管51、副油箱进口管52、回油出口管53和内腔54,回油进口管51由内腔54一端伸入内腔54内部,并且回油进口管51末端为锥形,副油箱进口管52与内腔54侧面连通,回油出口管53与内腔54另一端连通;
24.回油进口管51与三通油管31连通,副油箱进口管52与副油箱2之间设有副油箱进油管21,副油箱进口管52与主油箱1油管连接,主油箱1与副油箱2之间设有副油箱回油管22。
25.回油进口管51与三通油管31连通,油泵3经过过滤网过滤后引入的多余的燃油通过回油进口管51进入内腔54,在此过程中由于回油进口管51末端为锥形,燃油流速加快,而进入内腔54后通过回油出口管53流回主油箱1,由伯努利原理可知,流速快压力低压强小,流速慢压力高压强大,因此内腔54内还形成较大的吸力将副油箱2中的燃油通过回油进口管51吸入,副油箱2中的燃油持续的进入到主油箱1中,为油泵3不断的提供燃油,保证汽车的长时间行驶;主油箱1与副油箱2之间设有副油箱回油管22,主油箱1内高于副油箱2回油管22的燃油通过副油箱回油管22再次回到副油箱2中,这样副油箱2的燃油一直在流动状态,减少副油箱2内燃油的油渣沉降,而且通过主油箱1的加油口能够将主油箱1和副油箱2
燃油一起加满,便于使用;
26.本实用新型中副油箱2的燃油通过油路循环器5和副油箱回油管22不断的循环,不仅结构简单,副油箱2的燃油通过油路循环器5自动进入主油箱1,不需要额外动力,而且油路循环器5通过伯努利原理从副油箱2抽油,相对于虹吸原理作用力更大,也降低了油垢堵塞副油箱进油管的风险,副油箱的使用寿命更长。
27.优选副油箱进油管21伸至副油箱2内部下侧。这样副油箱2底部的燃油能够优先吸入副油箱进油管21,防止底部的油渣沉积堆积。
28.主油箱1设有液位传感器6,用于检测主油箱油量,燃油低于液位传感器6,汽车将警示驾驶人员。
29.实施例二
30.如图1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包括副油箱进口管52、回油出口管53和内腔54一体成型,回油进口管51外侧设有挡环511,挡环511与内腔54一端固定连接。油路循环器5由两个零件构成,使加工更加方便。
31.内腔54位于回油出口管53一端设有锥面541。锥面541用于引流减少内腔54内壁的冲击。
32.上述实施例仅示例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技术特征:


1.汽车联动供油系统,包括主油箱(1)、副油箱(2)和发动机,所述主油箱(1)内部设有油泵(3),其特征在于:油泵(3)设有过滤网,所述油泵(3)连接有三通油管(31),所述三通油管(31)另外两端分别连接有发动机和油路循环器(5);所述油路循环器(5)包括回油进口管(51)、副油箱进口管(52)、回油出口管(53)和内腔(54),所述回油进口管(51)由内腔(54)一端伸入内腔(54)内部,并且所述回油进口管(51)末端为锥形,所述副油箱进口管(52)与内腔(54)侧面连通,所述回油出口管(53)与内腔(54)另一端连通;所述回油进口管(51)与三通油管(31)连通,所述副油箱进口管(52)与副油箱(2)之间设有副油箱进油管(21),所述副油箱进口管(52)与主油箱(1)油管连接,所述主油箱(1)与副油箱(2)之间设有副油箱回油管(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联动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油箱进口管(52)、回油出口管(53)和内腔(54)一体成型,所述回油进口管(51)外侧设有挡环(511),所述挡环(511)与内腔(54)一端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联动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54)位于回油出口管(53)一端设有锥面(54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联动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油箱进油管(21)伸至副油箱(2)内部下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联动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油箱(1)设有液位传感器(6)。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联动供油系统,包括主油箱、副油箱和发动机,主油箱内部设有油泵,油泵连接有三通油管,三通油管另外两端分别连接有发动机和油路循环器;油路循环器包括回油进口管、副油箱进口管、回油出口管和内腔,回油进口管由内腔一端伸入内腔内部,并且回油进口管末端为锥形,副油箱进口管与内腔侧面连通,回油出口管与内腔另一端连通;回油进口管与三通油管连通,副油箱进口管与副油箱之间设有副油箱进油管,副油箱进口管与主油箱油管连接,主油箱与副油箱之间设有副油箱回油管,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副油箱为主油箱供油不需要额外动力,增加了车辆的行驶路程,而且能够防止副油箱油垢堆积,能延长副油箱的使用时间,减少成本。本。本。


技术研发人员:

刘折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重庆睿广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20

技术公布日:

2022/10/21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36: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153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副油箱   油管   油箱   所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