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媒体背景下口语传播类课程的危机与对策——以广州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例

第4卷第07期一线视点
泛媒体背景下口语传播课程的危机与对策
-----以卢州大学播音主持♦业的教学卖戏为例
陈智勇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泛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重视口语传播课程的教学,加强口语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播音专业的共 识。从广州大学的教学实践来看,通过整合社会资源,突破各种限制,打造新型课程平台,创新播音主持专业 的育人机制,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广州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例,结合现阶段泛 媒体背景下传播类课程面临的处境和问题简单分析,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关键词:泛媒体;口语传播;无边界化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1 ) 07-0165-02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 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反复强调了“融合发展”
与“全媒体型”人才的重要性。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媒 体传播方式,以此促进媒介融合,占领信息传播制高 点,已成为新闻舆论工作的重心之一。
在政策引导与科技推动的双重作用下,泛媒体时 代的到来己成不争的事实。泛媒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媒体行业内部,由于媒体种类与 数量不断增加,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和途径不断涌现;另外则是在媒体以外的不同行业,对具有传媒意识人才 的需求越来越多,推动“泛媒体化”从业的新趋势。在这 样的背景下,媒介领域不断延伸,媒体与人们的关系也 更加密切,人们利用口语进行传播的舞台与空间也不 断拓展。这都使得口语传播能力越发受到公众的关注 与重视。
一、泛媒体时代背景下口语传播类课程面临的处境
对以培养语言艺术、语音沟通人才为主要目标的 播音主持专业来说,口语传播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学 中的重点,相关的系列课程也一直是课程体系的重心。在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体系 中,此系列课程包括《普通话语音》《语言表达》《即兴口 语表达》《播音创作基础》《主持人思维训练》《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多门课程,涵盖了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该系列课程也暴露出一些 隐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原有理论体系无法满足“泛媒体”时代的要求内嵌模组
随着“泛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的影响力无远弗 届。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及移动通信工具不断融合而产 生的新媒体对人们生活的介入不断深化。愈来愈强的 人际间沟通的动力和愿望,让口语传播能力超越媒体 的界限,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能力。同时,随着媒介 转型引发的由“单向性”到“互动式”的传播方式变革,更使得以广播电视媒体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口语传播理论体系面临变革的压力。如何顺应时代要求,打破学科 边界,拓展历史局限,让课程获得更为广阔的适用性,正是当下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践的脱节
口语课程中,实践环节占据着非常重的比例,几乎 所有的课程都可直接用于媒体实践。但长期以来,口语 类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环节存在着脱节的现象:课堂与 实践的边界过于突出,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践缺乏具体 的对应,造成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受限、教师缺乏有效 考核、监督实习实践的机制等一系列问题。
二、开设口语传播类课程的各高校的应对举措与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开设播音主持专 业的院校达200多所。重视口语传播课程的教学,加强口 语实践能力己成为播音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共识。在 与业界进行更深层次合作、积极拓展课程适用范围等 方面,播音主持专业的同仁们也在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 学院: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与云南电视台率先进行校 台合作,创立了早新闻节目《新看点一一主播新鲜看》,全部采用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在读学生进行播音主持 工作。节目录制播出超过500期,成为云南卫视的绿 收视点,为口语传播系列课程打造了一个闪亮的舞台。其经验还结集出版为《电视口语传播理论与实践》,为 口语传播系列课程的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6年12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又 开展了名为“书生意气知行合一一关于全国政协重点 议题‘精准扶贫’的辩与论公开课”的特别课程。围绕这 个主题,中传师生两次奔赴云南漾濞县和河北省张家 口、承德下乡调研,获得了大量的调查资料。带着这些 深入调研获得的成果和感悟回到学校后,他们以公开 课的方式进行呈现,通过讨论、辩论和访谈一系列的环 节展开语言和思想的交锋。此举打破了课堂教学与社 会生活的边界,将学生的口语传播训练课与中央政策、
作者简介:陈智勇,男,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口语传播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泛媒体时代”背景下口语传播系列课程的无边界化教学模式 探索》的研究成果。
165
一线视点
H 感
a
第4卷第07期
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为培养讲好中国故事,播好中国声 音的口语传播人才打下重要基础。
就广东而言,2009年,广州大学‘‘ 2+ 2新闻人才培 养实验区”获批为国家级新闻人才培养试验区。十余年 来,新闻与传播学院协同南方广播影视集团和海外高 校,采用两年专业教育和两年口语传播教育的模式,专 业课程由学院和南方传媒集团联合承担,在节目一线 展开教学。
这些与口语传播课程教学与实践相关的改革经 验,为新教学模式的探索积累下丰富的经验。但在具体 的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 两点:
(一) 与媒体的合作依托性太强,教学单位的自 主性偏弱
在校外基地建设与校台合作中,学生分散在不同 节目中进行实习,不利于团队的形成,即使像中传与
云 南台的合作,也存在着节目生杀大权掌握在媒体手里 的问题,电视台一改版,《新看点-主播新鲜看》也随即 结束。媒体与教学单位之间的边界依然明显。
(二) 结合社会资源的目的不清晰,缺乏整体统筹
播音人才的培养环节从来都不缺乏与社会的联系与反馈。但这些合作都是由具体项目发起,也会因项目 的结束而告终,缺乏通过课程体系进行的整合。导致学 校与社会单位长期合作机制的缺失,并引发合作模式 粗放、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无法实现学习过程 的监控,更难以进行全面深入的协同人才培养。
三、应对思路:打破学科界限,打造“无边界 化”的新教学模式
在上述的经验与问题中,我们不难发现,“脱胎自 传统媒体的口语传播类课程难以突破课程边界与时代 限制”,是课程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优化人才培养的 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实践以时代;_沿求为向导的协同 培养机制,才能培养出体现学校专业特、服务地方发 展的实践型、复合型播音主持人才。结合广州大学的教 学实践,主要的思路有以下几点:
(一) 打通口语传播类课程的教学边界
借助学校的影响力与社会资源,有效地嵌入到口 语传播课程和全媒体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相关合
作制度,形成明确分工,推行以实践为先导、以市场为 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 打造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口语传播课程平台
将教学管理与社会资源广泛对接,抓住时代提供 的口语传播空间,拓展课堂教学的应用范围。健全高校 和社会间合作的长效机制,让在校学生能充分享有校 内外的丰富资源。二次沉淀池
(三) 建立“互动式”实践教学体系以课内实践、见习实习、社会服务、行业培训、会演 展演、毕业创作为主要内容,形成校内外合作管理的阶 梯式、互动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上思路最具体的体现便是互联网思维的导入: 学生拥有了借助互联网资源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打
破信息表达的“完整化”叙事模式,形成符合“短、平、 快”传播的“碎片化”叙事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建立自媒 体平台,实现传播的双向化实践,教学中借助网络资 源,推进学生“作业作品化”和“作业公开化”进程,公开
展示学生的实践成果,促进传播互动与反馈体系建设, 形成与教学体系紧密结合的音视频实践媒体矩阵。打 造出一批符合时代需求的精品节目,推出一系列与互 联网结合的语言培训、直播带货等项目,使教学真正地 融于全媒体实践当中。
四、结语
在近几年的口语传播教学实践中,我们将这样的 教学模式成为为“无边界化”教学。就普遍意义而言,特石灰投加系统
总结出以下两点经验:
电化学传感器(1)
应对泛媒体时代的要求,打破地域边界,充分
吸收、借鉴海内外优秀院校的宝贵经验。通过与开设
“口语传播”专业经验较为丰富的海外高校进行合作, 引进优质课程,提升、更新现有理论体系。
(2) 以口语传播系列课程为主轴,对实习实践资 源进行统筹,打破课堂与实践的界限。将实习实践环节 有效嵌入教学内容之中,突破学科体系的各种限制,营 造“无边界化”教学的新理念。
就长远而言,在无边界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在口语 传播课程的基础上,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在理论建设、 课程改革、实践教学、海外交流、社会公益等方面的经 验进行深度结合,形成一种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的 全新课程模式。进而迎合时代的要求,在最关键的内部 环节上推进整个播音主持专业的跨越式发展,才是口 语传播系列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鲁景超.传媒变局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影响和要求:基于
对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的问卷与访谈[J ].现代传播(中国传 媒大学学报),2016.38(04): 149-152.
[2] 肖思为.移动优先导向下播音主持专业全景浸入式在线教学
实践[J ].传媒,2020(16):83-15.
[3] 苏凡博.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一以广州大学
播音主持专业为例[J ].青年记者.2016(29):99-100.[4] 彭雨晴,刘玉萍.泛媒体化时代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变革
钛合金型材
路径[J ].中国主持传播研究,2018,(00): 167-172.[5] 刘俊.何天平.影视艺术符号的新媒体化研究——基于电视 剧表情包符号传播的探析[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18(03).[6] 彭雨晴,刘玉萍.媒介融合时代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变革路径 [J ]•传媒.2017(22).
[7] 刘扬,孙雅萌一带一路”倡议下,对云南双语播音人才培养
的思考[J ].中国主持传播研究,2018.
[8] 杨东元.基于学生就业现状探究播音主持教学模式创新一一
以河北传媒学院为例[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04).[9] 焦庆中.从“言传身教”到“体系构建”—中国播音主持专业
教育史研究理路[J ].西部广播电视,2020(21).[10] 王文静,李伟,伊苒溪.多维视角下传媒院校教师顶岗模式的探
索与实践——以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为例[J  ].新闻文 化建设,2020(06).扫地机滚刷
[11] 本刊讯.中国传媒与艺术在线教育联盟第二次会员代表大
会暨教育创新论坛在河北传媒学院召开[J ].中国传媒科技. 2016(12).
166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7:18: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1397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传播   课程   实践   口语   播音   主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