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

汽车工业50年发展与回顾
 
  19537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今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以下称一汽)在长春动工兴建,开中国汽车工业之先河。2003715日恰逢中国汽车工业建设50周年,回顾50年的发展历程,顺遂与曲折并存,急起和徘徊同在,汽车工业在不断学习、创新中前进、成长。
一、汽车产品发展
  我国的汽车产品发展大体可分两个大阶段。
  (一)前30年(19531982年)
  30年是汽车产品以载货汽车且以中型(载质量45t)载货汽车为主的年代。
(二)后20年(19832002年)
  以19825月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成立为契机,提出汽车产品结构改革方针,包括:实施老产品换型;调整产品结构,改变智能家居系统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的历史;加大客车、农用车、专用车、柴油车的生产比例;发展系列化多品种生产,结束单一品种生产的历史。
1 19831992
  19831992年,我国汽车产量从20万辆增长到100万辆(106.2万辆),汽车老产品实现全面换型,引进了一大批商用车新产品,增加了微型客货车品种,轿车工业已经起步,明显改变了汽车产品结构,为以后汽车产品结构的更大改变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一时期开发引进的产品已步入系列化、多品种的轨道。
3发展微型商用车
  1980年,国内开始试制日本产品技术的微型商用车,先从微型载货车入手,后逐步扩大到微型厢式载货车,再到厢式客车,经引进技术及建设,陆续投产的品牌有:吉林牌:吉林汽车工业总公司采用日本铃木技术,1983年投产。五菱牌:柳州微型汽车厂(今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柳微、五菱)采用日本三菱技术,1984年投产。
松花江zssi牌:哈尔滨飞机制造厂(今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哈飞)引进日本铃木技术,1984年投产。长安牌:长安机器制造厂(今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长安)引进日本铃木技术,1985年投产。昌河牌:昌河飞机制造厂(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昌河)引进日本铃木技术,1985年投产。天津大发(后为华利)牌:天津市汽车制车制造厂(今天津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引进日本大发技术,1985年投产。当时生产的微型商用车还有安徽淮海机械厂的飞虎牌,沈阳微型汽车厂的沈微牌等 通过上述一系列重型、轻型和微型车新产品投放市场,引导了市场需求,改变了汽车产品结构。1982年载货汽车产量中重、中、轻(含微型车的)比例为5%、73%、22%,1992年为6.3%、50.7%、43.0%。明显提高了轻型载货汽车比例,减低了中型载货汽车比例。
1.3 发展轿车产品
 
2.1 载货汽车
  这一时期载货汽车产品明显走向平头化、柴油(除微货)化、大型化、加大功率、提高承载能力,并尽可能多地提供自卸车、牵引车和专用车底盘,多品种系列化生产程度较高。
 
2.2 微型商用车
  这段时期是微型商用车,特别是微型客车发展最快的时期,其间有产品改进、换型。并且适时开发环保型车,以适应城市环保要求;推出加强型车,以适应打开乡镇农村市场的需要;安全型车,以适应载客车正面碰撞标准要求;同时,这一时期的微型客车开始向MPV发展等
1)微型商用车新产品
引进日本铃木SK410系列
1992年昌河公司和1993年长安公司引进日本铃木公司SK410系列微型车,作为换型产品,分别于1993年、1996黑猎蝽年投产。松花江中意微型客车。哈飞和意大利奥尼法瑞那公司1998
年联合设计,1999年投产。一汽佳宝微型客车,1999年一汽和日本R&D公司联合设计,2000年在一汽吉轻厂投产。
2)微型商用车厂扩展的MPV
  长安之星:长安公司和日本铃木公司联合研制,小凸头造型,发动机排量1.3L1998年底投产
  昌河北斗星:昌河公司和日本铃木公司联合开发,小凸头造型,发动机排量1L2000年投产。
  五菱之光:五菱公司引进日本大发公司技术开发,造型,发动机排量1.3L,可乘7人,2002年投产
二、汽车产品技术发展光线路终端
  我国汽车产品技术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前30年和后20年两大阶段。
  (一)前30年(19531982年) 1953年建设一汽,即组织消化吸收从前苏联引进的中
型载货汽车产品技术和制造技术,1956年一汽如期建成投产。接着,我国开始发展系列变型车产品,对不适应中国使用条件、资源条件等项目进行改造或改进、并发展轻型载货车、轿车、越野车、重型载货车,改装生产中型客车和少量专用汽车,这些产品多为参照国外样车,针对我国的使用条件,如路况差、使用环境复杂、有高压、高寒、潮热、大漠、湿地等特点,来选择汽车材料,并根据自己的制造工艺水平,设计自己的产品。
  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水平低、汽车工业处在幼小状态,所生产的汽车只要能满足基本要求就可以了,因此当时的汽车结构简单,均属于传统结构,各项技术指标也比较落后。汽车工业界、技术界根据国外汽车产品的发展趋势,曾先后研制开发了顶置气门汽油机、机械式汽油机增压系统、废气涡轮柴油机增压系统、排气催化转换器、同步器式变速器、液力机械式自动变速器、高摩擦差速器、缓速器、动力转向、真空加力制动系统、ABS、独立悬架、大客车空气弹簧悬架、可倾翻驾驶室等多项新技术、新结构,但限于当时的各种条件,上述项目实现产业化的较少。
1978年汽车行业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C),在广大汽车企业的各种QC活动之外,全行业重点推行质量考核,考核内容主要有:产品质量考核,检查产品是否符合本企业
技术文件的规定;清洁度。当时把提高清洁度做为提高汽车大修里程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可靠性。当时使用的主要评价指标有平均首次故障里程和平均故障间隔里程两项。
(二)后20年(19832002年)
1 全国汽车质量统检与评定
  汽车行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有了评优活动,分国家级与部级两等。1982年汽车行业制订了《汽车产品质量评定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稿)》,1984年开始陆续颁布不同车种的如载货汽车、客车、轿车、越野车质量检查评定办法。汽车行业每年的产品统一检查评定,促进了我国汽车产品质量提高和一定程度的技术进步。 2 开始制定汽车环保、安全标准
  1983年我国首次颁布了限制汽车排气污染的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和柴油车自由加速排放测量方法和限值等标准,此后,又陆续颁布了多项汽车安全标准,这些标准,都相继成为前述汽车年度质量检查评定的依据。1992年正式将有关汽车环保、安全、节能的标准列为强制性标准,实行单项否决制,这些为汽车技术进步起到了强行推进的作用。
3 换型产品有了明显技术进步
职业价值观测评系统  这期间正是我国汽车老产品换型的时期,通过引进单项先进技术和自主开发,在换型产品上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和新结构,如膜片弹簧离合器、全同步变速器、动力转向装置、新一代制动阀、重型车可倾翻驾驶室、宽体、窄体、单双排或带卧铺驾驶室、前风窗采用安全玻璃、增压柴油机、发动机后置、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和客车用空调等。 4 引进大潮的第一波带进了许多新技术、新结构
  19831997年间我国引进了以桑塔纳为代表的轿车,以依维柯为代表的商务车,以斯太尔为代表的重型载货汽车,以尼奥普兰为代表的大客车,范围广泛,相对于近几年的引进新潮可称谓第一波第一波带进的新技术、新结构有:
1)轿车
  因为我国只有两种20世纪50年代结构的轿车,这一波引进虽然有国外20世纪70年代的产品,但汽车的造型、结构、主体总成和各种附件几乎都是全新的,诸如前置前驱动、前盘式制动器、前后独立悬架、动力转向、无内胎子午线轮胎、全模压内饰板,塑料仪表板、保险杠及燃油箱等大量塑料件使用,还有新型仪表、灯具、门锁及开关等等。
5 引进大潮第二波带来许多与国际水平较为接近的新技术
  第二波19982002年),因国内汽车市场已国际化,各跨国公司在我国汽车市场上展开了争夺战,各大型跨国汽车集团已经意识到再把老产品拿到我国进行生产已无竞争力,以美国通用别克轿车和日本本田雅阁轿车为前导,引发了德国大众帕萨特、奥迪A6以及后来一系列的欧、日、美、韩的轿车进入我国实现当地生产,促使一个车型在我国投产与其在国外投产的时间差距缩短到3年、2年,并趋于同期上市。第二波中引进技术最多的是轿车,轿车的技术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19982002年间汽车技术的进步历程。除了新的造型、人性化的内饰、操纵性与舒适性等方面的改进外,重点的技术发展在于环保、节能与安全,主要有:
  单缸4气门或5气门发动机、电子控制的可变气门定时、电控多点燃油喷射、电控三效催化闭环系统、4挡及5挡自动变速器、连杆式后桥独立悬架、4式制动器、防滑制动系统、驱动防滑控制系统、车载信息系统、双安全气囊及可调角度转向盘等。新车型尾气排放普遍满足欧标准要求。
三、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
  回顾50年汽车工业前进的脚步,汽车整车生产点发展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531956年,中央集中力量建设一汽。
  21958年开始,中央强调两条腿走路,很快形成了南京、上海、北京和济南4个小规模汽车生产基地。
喷气式飞行器
  3)成立第一个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这是在有了几个汽车生产点后实行大一统的表现。公司按地域下设长春、北京、南京、重庆等4个分公司和武汉、济南2个汽车制造总厂。各分公司由主机厂牵头,把周边的汽车配件厂、零件厂组织在一个分公司内,供应主机厂生产配套和社会维修配件,形成一个统一体。使汽车工业公司这种管理模式夭折,但是围绕1个产品形成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成为各地方、各部门效法的模式。
  4)中央决定建设二汽、川汽、陕汽3个三线汽车厂,产品各具特且厂点分散。
  519691971年地方发展汽车工业。从1969年开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除西藏)纷纷组织汽车生产。19701971两年各地造车形成高潮,一时间全国汽车生产厂点达100余个,仅江西省就有汽车制造厂14家,还有一些自成体系的专业零部件厂。
  6)增加重型载货汽车、矿山自卸车生产点。19691971年,为重型汽车大发展期,后经
调整,全国增加了重型载货车制造厂7个,矿用自卸车厂3个。
7)客车、专用车改装厂点的发展。
  客车。当时客车需求主要是两类:城建(公用)局系统的城市公共汽车;交通局所辖长途公共汽车。在当时的情况下,城建和交通两系统组织其汽车修理厂改装客车,修造结合,自产自用,发展到五五末期,全国除西藏、宁夏,均有两个系统的客车厂。
  民用改装车厂。民用改装车的发展和客车发展过程基本相同,即用户造车。如城建系统组织生产环卫车、绿化车,石油系统生产石油工业用车,卫生部门生产救护车等。
  军用改装车。到1965年一机部共安排有18家企业。其中,条件较好,专门生产军用改装车的定点厂12家。1969年前后,生产军改车的企业有54家。这时,12家定点厂已经实行军转民,产品逐步走向以民用改装车为主。
  在这一时期,在一个城市就可能有23家分属不同系统的客车厂,基础好的省市可能有1020家民用改装车和军用改装车厂。另外,一些改装车厂经过发展,自己开始生产底盘,且其主管系统也鼓励其发展专用底盘生产,因而从改装车厂过户为制造厂。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17:17: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1348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汽车   产品   生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