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印刷用墨发展考述

玻璃包装箱一、引言
印刷用墨发展至今已有1 400余年的历史。作为印刷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印刷用墨的性能直接影响出版物的图文质量。近代是我国印刷用墨的转型发展阶段,西方制墨技术的传入和发展奠定了我国印刷工业化的基础。探讨近代印刷用墨历史将为研究中西印刷技术交流提供重要视角。
据笔者目力所及,目前尚未见有对近代印刷用墨进行专题研究的报道。一方面,相关史料缺乏。张真园曾精辟指出:“印刷事业占工艺重要之地位,国人旧惯恒重文而轻武,以为工艺者非文人之事也。工艺既为一般所不注意,则印刷术亦为一般人所漠视。故就我国典籍中,求印刷术发达之理路,一贯之线索,则颇非易易。”  一语点破了重文轻武的传统导致出现文献记载颇少的现象。另一方面,近代以来我国对印刷术的关注,更多聚焦于印刷器材、铸字、排版、纸张原料等。印刷用墨生产规模小,平凡的生产活动往往更易被忽视。近代出现了不少介绍西方印刷术的文章及专著,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近代印刷术》。该书对印刷术的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介绍了印刷工艺流程。  然而,该书对油墨工艺却只字未提。此后,现代所著《中国近代印刷工业史》 《中国近代印刷史初稿》 《中华印刷通史》 《印刷科技实用手册》  等印刷研究专著,仍沿用前人风格,偏重于对印刷器材的引进及运用、排版技艺改进等历史信息的梳理,对油墨论述的篇幅仍相对简略,关于近代传统印刷水墨的变化更是无从得知。有关油墨研究的专著,如《油墨》 《现代印刷油墨知识与制造法》 ,关注点主要在于制墨工艺和流程,对近代印刷用墨的发展历史仅略提一笔,关
中国近代印刷用墨发展考述
谷 舟
内容摘要:通过对近代科普杂志、印刷史专著等文献资料记载的印刷用墨信息进行研究,简要梳理了我国近代印刷用墨的发展历史。中国近代油墨的发展经历了从清晚期原料进口到专业知识输入再到民国时期实现国产化的过程。传统印刷水墨在西方制墨技术的冲击下不断调整原料与配方,运用西方的工业炭黑、洋红、洋蓝等新原料制造水墨。印刷用墨的发展与近代社会文化变革、力图推动实业救国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相关研究丰富了对我国印刷技术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印刷;油墨;水墨;社会变革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2.06.004
于近代油墨的配方、制作工艺,国人何时实现自主生产,油墨在各地的发展情况均未提及。防护套
自19世纪西方制墨技术传入中国后,中国印刷用墨制造技艺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一种是顽强生存的传统水墨,另一种是新兴而起的机械印刷油墨。在机械印刷逐步取代传统手工印刷的几十年时间里,西方传入的印刷油墨如何在中国本土发芽壮大,我国传统水墨在油墨的冲击下,如何应对及适应印刷工业化的发展局势,相关的学术问题一直为学界所关切。然而,大部分史料对近代油墨的记载
语焉不详,或无意忽略,导致印刷水墨和油墨的发展脉络仍不清晰。本文将根据相关零散资料,尝试对近代中国印刷水墨和油墨的发展历史进行简要梳理,勾勒出近代西方印刷用墨技术的传入历程及本土化过程,探讨西方技术对中国本土水墨的影响,研究近代印刷用墨发展脉络。此外,本文还从技术文化史的角度分析制墨业发展缘由。相关的研究将丰富对近代印刷用墨制造工艺的认识和了解,为近代印刷史、出版史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二、近代油墨的传入与发展
(一)近代油墨制造业的沿革
油墨主要由颜料、连接剂、助剂三部分组成。油墨发端于15世纪的欧洲,经历几百年的探索发展,至19世纪日臻成熟。15世纪中期,德国谷登堡发明了铅活字手动印刷机及配套的铅字浇铸设备,开启了机械印刷的序幕。关于彼时是否采用油墨,学界众说纷纭,史料的缺乏使得油墨发明历史扑朔迷离。然而水墨不易均匀附着在铅活字上,谷登堡理应进行了油墨制作的尝试,其技艺基础可能与欧洲早期铜版画所用印刷用墨有密切的关联。对现存世谷登堡印刷的《四十二行圣经》进行观察,部分经书页面模糊不清、质量欠缺,说明此时油墨制造工艺尚不成熟。16世纪,欧洲印刷工匠掌握了燃烧沥青收集油烟的方法,所用的植物油连接剂炼制工艺趋于成熟。通过加热植物油,增加其稠度,能极大地提高油墨的适用性。此后,将油与油烟或其他颜料糅合制作印刷用墨的方法甚少改变。
连接剂是油墨制造的心脏。它将颜料等固体粉状物质连接起来,使之在研磨分散后形成浆状胶粘体。连接剂直接决定了油墨的印刷性能。到了18世纪,亚麻仁油因极佳的连接特性,成为欧洲油墨制造的重要原料。同时,豆油、蓖麻油等植物油作为连接剂也相继被开发。除植物油外,19世纪还开发了不少动物油、矿物油作为连接剂。矿物油主要是指从石油中提取的高沸点馏分。由于环境污染、易燃油源紧张,20世纪20年代人们开始进行水性连接剂尝试。同时,人工松香也被广泛用于油墨业,较好地提高了油墨质量。20世纪30年代左右,油墨连接剂中开始引入酚醛树脂和醇酸树脂。由合成树脂与干性植物油以及石油溶剂加热熔炼而成的油墨生产工艺日渐成熟,油墨的印刷适性、快固着、快干、光泽等性质均大为改进。
助剂是为改善油墨本身性能而附加的一些材料。助剂的丰富,能较好地改变油墨的干燥性、稀释性、防滑性等,通过与不同连接剂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油墨的品种。18世纪中期,除亚麻仁厚油及天然颜料外,天然松香类与脂肪皂类等附加润饰料也被用于印刷油墨的制作。印刷术的进步,尤其是1796年石印技术的发明及运用,推动了印刷油墨的新改进。石印专用油墨的出现,标志着油墨专业化分类步伐加速。20世纪前后,伴随工业革命的突破性进展,制造业、化学工业异军突起。根据不同的印刷版型、干燥分类、产品特性,凸版油墨、
胶印油墨、珂罗版油墨、丝网油墨、誊写油墨等不同特性的油墨层出不穷,推动了油墨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颜料是油墨的呈剂,主要包括无机颜料和有机颜料两类。早期的颜料主要是炭黑。19世纪60年代,煤焦油染料被发现,以及人工沉淀染的有机颜料被应用到印刷油墨方面,使得油墨品种日益丰富、颜日渐多彩。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机颜料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1899年立索尔红颜料合成功后,油墨业大放异彩。  一战前后,德国掌握了从煤焦油萘苯类制成素代颜料的方法,相较于染颜料更为持久、耐热抗光。美国掌握了利用天然气制作炭黑的技术,由于技术优良,此种炭黑基本可以替代一切黑颜料。负离子节能灯
总体而言,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油墨制造业已趋于成熟。彼时颜料、连接剂及助剂的制造工艺取得了较大进步,利用石油、沥青、松香、油烟等制成的廉价黑墨逐步被推广,油墨制造业成为欧美工业先进国家的新兴事业。随着殖民运动的扩展,油墨同各种工业产品一同被倾销至工业落后的国家。
接地电缆(二)中国近代油墨业的发端
西方近代油墨技术的发展与传入,为我国油墨业的生发壮大提供了技术基础。19世纪上半叶,油墨作为印刷机械附属进入国人视野,并未引起太大关注。1876年,上海土山湾大力发展石印业,石印技术因可缩影成书,且能妥善处理一些异形文字和图文乐谱的印刷,逐步受到了当时出版界追捧。油墨作为印刷重要原料逐步受到国人重视。光绪三年(1877年),傅兰雅在《格致汇编》十月号专门撰文《石板印图法》介绍石印技术,也对石印工艺所用油墨进行了系统的专业知识介绍。其中,“石板应用墨料”对石版绘石之墨和印刷用墨的记载相对详细。
傅兰雅在文中提及“书绘墨料近有造成出售者,购之甚易。仿法仿造,恐弗及专工此艺者。但有时购之不便,必须自制。果能仿制得法,自明立法之理”,阐述了介绍石印书绘用墨的缘由。1877年左右,已有国人仿造印刷油墨,但工艺不够专业,因此傅兰雅专门撰文介绍相关知识。绘石是在石版上直接反书绘写书文。绘石之墨分流质墨与定制墨两种,其中,流质墨“方取牛油,或者羊油二两,净蜜蜡二两,入铁锅内盖密加热至能自燃,次取上等洋皂二两,切成小块,俟一块已熔,陆续加入,频以杆调和不止,及加完后挨燃至如前未加洋皂时之油蜡体积相等为度。……俟全融合,即不可令其再燃,复取熬熟胡麻子油、黑炭调勾,并入锅内,熬成浓膏,约至減少一半,即成墨料。……试墨料成功与否,取墨料研之,见有墨痕不与水和匀,即知尚未熬成,必再入锅内,如法熬之,如终不与水化融和匀,必再入锅熬融,稍加洋皂,若见油质几尽,墨无结力,又知火候过度,必再入锅内添洋皂与蜜蜡。以上墨料为书绘石面所用,若书绘纸面覆石上者,法与前同,惟多加蜜蜡而已”。另一种定制墨,文中亦有相关记载:“制定制墨料,方取上等洋皂一两半或牛油二两,净蜜蜡二两,半舍拉克一两,墨炭四分两之一,制法同前,所成墨条可削尖同铅笔以备用。”根据文中描述可知,绘石墨原料主要由牛油或羊油、净蜜蜡、洋皂、黑炭、半舍拉克组成,配方中包含了油墨制作所必要的颜料、连接剂、助剂。这与西方油墨制作工艺一脉相承。在详述原料配方外,著者还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油墨制作方法,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
在原料构成中,黑炭为颜料,用于呈。彼时
所用黑炭可能为西方所用工业炭黑,此种炭黑物价低廉着性强,牛油或羊油作为连接剂使用。19世纪,欧洲工匠已开发出不同动物油脂连接剂。相较而言,牛油和羊油两种油脂更为国人所熟悉。蜜蜡指蜂蜡,是一种用于油墨生产的极具代表性的动物蜡。在油墨中添加蜂蜡可起到提升性能、降低油墨黏性,并可克服玻璃化的作用。洋皂指肥皂,其主要原料是熔点较高的油脂。肥皂在油墨制造中较为少见。绘石墨中的肥皂是作为减粘助剂使用。  舍拉克为shellac(虫胶)的音译。  虫胶是紫胶虫吸取寄树液后分泌出的紫天然树脂,主要也是作为连接剂使用。在此配方中,无论是动物油脂,还是当时国人很少见闻的洋皂,原料选择都是基于西方油墨知识体系。尤其是蜜蜡、肥皂等全新原料的运用,是以往中国传统制墨工艺中极少见闻的,而这些原料在19世纪中叶欧洲油墨制作工艺中已被娴熟运用。
文中对印刷用墨相关的配方及工艺也做了简要描述。“印纸墨料用黑炭与熬熟之胡麻子油或核桃油调匀,油墨多寡相配,须视乎天时寒暑。尝有取作成之墨,每二十分添入洋靛一分,又有添蜜蜡或牛羊油于内者。设市中常售之墨,觉得太浓,可加热熬熟胡麻子油少许调合备用,至墨之稀浓合宜,印工必常留心。”印刷油墨主要原料由炭黑、胡麻籽油或核桃油组成,连接剂的使用更偏向于植物油。这也是我国常见的油种。从配方组成进行分析,缺少了对助剂的描述。然而对印刷油墨的再加工记载相对细致。或许源于“作成之墨”质量不佳,以至于需要重新调配。重制的配方主要包括洋靛、蜜蜡、牛羊油、胡麻籽油等。洋靛指靛蓝,用于增。蜜蜡、牛羊油、胡麻籽油都是作为连接剂使用,达到增加
油墨性能的效果。相关的配方组成与传统水墨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制作知识主要源于西方油墨。但油墨组成的搭配视天气而定,这与传统制墨工艺注重气候搭配原料的做法十分相似。
从此段文献记载可知,1877年左右,国人已经开始尝试制作石印油墨,然而技术并不精湛。傅兰雅根据西方油墨制造知识对油墨制作工艺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为当时国人介绍了油墨制造的具体配方和方法,使用了品种丰富的连接剂,如动物油、植物油、蜜蜡、虫胶等。在颜料的使用中,可能运用工业炭黑而非传统松油烟,与传统水墨制造方法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全新的知识丰富了国人对油墨制造工艺的认识和了解。
除“石板应用墨料”外,《石板印图法》中的“印图法”“煎油法印铅字用”两节内容,还对石印印刷所用油墨的组成配方和炼油工艺进行了更为详尽的介绍。“印图法”中提到“用熬熟胡麻子油二分或牛油或羊油四分,松香油一分,净蜜蜡一分,入锅熬融,再渐添黑炱四分,调勾。已加此墨,再布胶水一层,是虽存之历久,亦可复印,不用此墨时,必封置马口铁盒内存之,否则易于变坏”。此段资料对印刷油墨的具体配料组成和比例进行了详细的叙述,配方相较于“石板应用墨料”中印刷用墨的记载增添了松香油。此外,对油墨制作、保存都进行了具体描述,为油墨模拟生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经验参考。“煎油法印铅字用”一节对炼油的方法进行了介绍:“不拘何油,但择清薄无渣者为贵。每油百两入金顶即密陀僧,又名金炉底末十两,无名土即无名,异药店有末一两,用第四等火耳闻炼丹之法。”印刷用油原料不限,主要添加密陀僧、无名土等物质用于煎油。此段记载丰富了国人对近代炼油工艺的认识和了拉伸机机械手
烧录ic解。傅雅兰据经验所得,对油墨具体配方组成及原料制作进行了细述,为国人就地取材试验油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除光绪三年《石板印图法》介绍油墨制作技艺外,《格致汇编》光绪十七年春季刊(1891年春季)附录“互相问答”条对石印油墨附提了一句“上墨法将特造之油墨,俗名胶纸墨,稍加松香油在石板上调浓如浆。以少许覆于皮辊。在石上推辊使勾,则石板面为全墨面”。彼时也关注到了不同特种油墨的专业知识。1912年之前,除《格致汇编》外,较为重要的文章还有1908年《农工商报》第52期发表的《工业:石印应用之墨料》,其对油印的墨料进行了介绍。
从19世纪70年代到清末,各种油墨专业技术知识的引入说明了油墨问题日渐受到国人的重视。彼时,国人亦尝试开始制作油墨,但技术不精,与进口油墨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并未得到广泛运用。国人对油墨重要性认识的加深,还体现在海关立项上。根据上海海关的相关数据,1884年上海海关将印刷材料的入关数据进行了单独立项。随着油墨进口数量逐步攀升,1903年印刷油墨在上海海关被单独立项。总体而言,19世纪后期,西方油墨制作的原料及最简易油墨制作技术知识已传入中国,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系统,为今后实现油墨国产化奠定了基础。
(三)近代油墨的国产化过程
20世纪前后,印刷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广泛运用,在国民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
传播媒介的印刷术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有鉴于印刷之重要性,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将印刷工业与衣食住行四种物质工业并列,提出了发展国家必须兼及印刷工业。其中所谈及的印刷工业,就涉及造纸业、墨胶工场、印模工场、印刷机工场等辅助工业。孙中山的理念对国内印刷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印刷油墨业在民国之后逐步实现了国产化。
根据张树栋先生等人的研究成果,1913年清华大学教授叶兴仁成功试制出印书、印报油墨。他在上海创办了上海中国油墨厂,油墨畅销至北京、天津、杭州等地。此种油墨是第一种被广泛运用的国产油墨,《申报》《时事新报》《国民公报》《大国民报》以及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皆采用此种油墨。1919年,广东商人黄景康于上海创办了中原油墨公司,所用的制墨原料松香、油脂等均为国产,售价低廉。这说明彼时国人已经掌握油墨原料制作工艺,关键的连接剂和助剂生产已经实现国产化,且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1920年,陈醒吾在上海创办了灵生油墨公司,制造各油墨,涉及铅印墨、誊写墨、调墨油等多种类别,日出产量达千磅。1921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特设油墨专部,聘用德国技师制作各种铅版、胶版、石印、凹版、三版油墨,除本馆印刷厂使用外,还可外销。直至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前,上海油墨业一直在不断发展,是全国油墨制造中心。然而,“一·二八”事变中商务印书馆遭日军特意炸毁,油墨部遭遇焚毁,其他各厂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国人自办的油墨制造厂,除上述几家外,还有永和油墨厂、骏大油墨厂、文化油墨厂、通文油厂(通文有北平、上海两家)、公盛油墨厂、赫永油墨厂、上海大华油墨材料行、怡昶油墨材料行、同
盛油墨厂等数家。  日本全面侵华后,民族工业遭受重创。1938年淞沪会战后,上海油墨厂基本都处于萎缩状态。总体而言,民国时期我国油墨制作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甚至有所出口,不同于清末时期,更为注重简易油墨制作专业知识及原产品的引入。民国时期,不仅油墨原料实现了自产,同时还能自产各种类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22:28: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1343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油墨   印刷   发展   制作   用墨   工艺   国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