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高产养殖技术

摘要本文在介绍泥鳅生活习性的基础上,总结了泥鳅高产养殖技术,具体包括养殖池塘准备、鳅种放养、日常管理、疾病防治、越冬期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泥鳅的高产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泥鳅;养殖技术;高产中图分类号S965.19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21)08-0197-02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1.08.08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家谱管理系统
泥鳅高产养殖技术
辛华1王艳2
(1连云港市赣榆区海洋渔业技术指导站,江苏连云港222100;
2
连云港市青口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江苏连云港222100)
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泥鳅的可食部分占鱼体总重的80%左右。过去泥鳅从天然水体中进行捕捞,或经过短暂养殖后进行销售。随着国内、国际市场对泥鳅的需求量扩大,依靠天然捕捞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泥鳅养殖业便应运而生。泥鳅养殖已成为赣榆区墩尚镇特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赣榆区墩尚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泥鳅出口示范基地,也积累了泥鳅养殖成功经验。
1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为小型底层鱼类,适宜生长水温为10~30℃,在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河南等省份分布广、产量高。连云港地区泥鳅生长期为5月至10月中旬,生长温度18~32℃,最合适水温为28℃。当水温超过10℃以上时,泥鳅开始觅食;当水温达到22~28℃时,泥鳅食欲最旺盛,生长最快;当水温达34℃以上时,泥鳅钻入淤泥中避暑;当水温低于10℃时,泥鳅钻入淤泥中越冬。
2泥鳅养殖技术
2.1养殖池塘准备
池塘土质以壤土最好,以东西长66~88m 、南北宽15~20m 的长方形池塘为宜,面积一般以1334m 2较为适宜,深度以1.0~1.2m 为好。宽度不宜超过20m ,这是因为过宽影响人工投喂饲料,导致饲料投不到池塘中间,造成投料不均匀,出现投料空白区域。
泥鳅具有钻泥的习性,因而要在池塘内设置拦网。在池塘底部四周挖深和宽均为30cm 的沟槽,选择高2m 的抗曝晒的塑料网片,网片下端沿网沟槽向池塘
祛痘除皱美白面膜素
中央方向平铺30cm ,用泥土压实,防止泥鳅从池塘底部逃出,将网片上端固定在木桩或水泥桩上[1]拼装玩具
放养前要清除池塘底部淤泥,经曝晒后将塘底推平。鱼种放养前7d 用生石灰干法清塘,生石灰要选用大块,用量900~1200kg/hm 2,清塘时间宜选择晴天上
午。泥鳅苗入池前3~5d ,进行肥水培育浮游动植物。2.2鳅种放养
2.2.1品种选择。生产上大规模养殖品种有普通泥鳅和大鳞副泥鳅2种,应根据养殖销售方向,选择不同种类的泥鳅苗种。赣榆地区养殖的泥鳅主要出口韩国,一般选择养殖大鳞副泥鳅。该品种个体大、生长速度较快,饲料系数低,产量高,适宜出口。
2.2.2放养时间。当水温达到10℃以上时开始放养。赣榆地区每年4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为最佳放苗时间。过早放养,水温较低,泥鳅活力不够,易密集出现窒息死亡;过晚放养,水温过高,不利于泥鳅苗种的运输,同时缩短养殖周期,商品鱼规格小,售价低,影响经济效益。
2.2.3放养密度。放养密度过高,泥鳅易生病,增加药物使用,影响品质。赣榆地区高产池塘一般放养120~160尾/kg 的泥鳅苗种12~15t/hm 2,经1年饲养规格可长到50~60尾/kg 。
2.2.4苗种消毒。苗种运至塘口,在运输泥鳅苗水箱内加入溶解的20~30mg/L 食盐水或20mg/kg 碘制剂进行消毒处理,浸泡消毒时间10~15min ,捞出泥鳅苗,用清水冲洗后,放入养殖池塘。浸泡时间长短取决于温度高低,温度与时间成反比。2.3日常管理
2.3.1水质调节。泥鳅生长最适水温为23~28℃,此时泥鳅对饲料营养利用率高,生长速度最快。要保持养殖池塘适宜水温,可在池塘内增加水花生、水葫芦等漂浮植物。当水温过高时可用井水降低养殖池塘内水
收稿日期2020-11-17
废钯碳回收钯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21年第8期
动物科学
197
现代农业科技2021年第8期动物科学
温。池水透明度以20cm左右为宜,每隔15d施用微生态制剂,抑制池塘内氨态氮、亚硝酸态氮[2]。
2.3.2饲料投喂。泥鳅苗种放养后,及时捞出体质差、在水面游动和即将死亡的泥鳅,3d后开始少量投喂。根据养殖池塘规格设3~4个饵料观察台,投饵前检查吃食情况,如果观察台有剩余饲料,应适当减少投喂量。为保证泥鳅的成长与肉质,泥鳅的饲料蛋白占比以34%~40%最适宜,动植物蛋白比为2.5∶1。一般体质量小于5g/尾,饲料中蛋白含量要大于35%;体质量5~15g/尾,饲料中的蛋白含量要大于33%;体质量大于15g/尾,饲料中蛋白含量要大于30%。投喂量应根据季节不同适当调整。5—6月,投喂量为鳅体质量的4%~5%;7—8月,投喂量为体质量的8%~10%;9—10月,投喂量为体质量的5%~6%。投喂饲料遵循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四定”原则,每天投喂3次,傍晚投喂泥鳅专门饲料,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的40%。
2.3.3巡塘。每天坚持早、中、晚3次巡塘,观察水质,泥鳅的摄食、活动情况;定期对泥鳅肠道进行检查,查看肠道内是否有食物,是否有病害发生;查看池塘四周拦网是否有漏洞和破损,做好防逃工作;阴雨天气,注意防止泥鳅浮头,发现泥鳅在池塘拦网周边游动,应采取冲水措施。固定扣
2.4疾病防治
立磨衬板
2.4.1疾病预防。池塘高密度养殖会因人工捕捞或运输操作不当、放养时未严格消毒、投饵方法不合理等因素导致泥鳅发病。为了防止少发病或不发病,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做好清塘消毒、苗种消毒、控制放养数量及饲料投喂量管理工作,每隔15d用漂白粉1.0~1.5mg/L进行水体消毒。
2.4.2疾病。常见疾病有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水霉病、红鳍病,以及车轮虫、舌杯虫等寄生虫引起的疾病。①肠炎。肠炎分细菌性和病毒性。发病泥鳅鱼体发乌变青,游动缓慢,停止吃食,肠管内充血发炎,肛门红肿。防治措施:按鱼体质量的5%,在饲料中添加“鱼用多维”投喂,连续使用5d。②水霉病。赣榆地区一般4月开始放养鱼种,苗种由于运输和捕捞过程中受伤,容易患水霉病。该病发病适宜水温3~18℃。初期在病灶四周出现小白斑,而后菌丝向外伸出,呈灰白、棉絮状,俗称“毛霉病”或“白毛病”。防治方法:苗种放养时严格消毒,对患病的苗种可用2%~3%食盐水浸泡5~10min;或全池泼洒水霉净0.6~0.75mL/m3。
③红鳍病。患病鱼体背鳍附近表皮脱落,呈灰白,腹部及肛门周围充血、发白溃烂。措施:按投喂饲料重量的0.3%拌氟苯尼考,连续投喂7d。④寄生虫病。常见有车轮虫、杯体虫等寄生虫,寄生在泥鳅鳃上或受伤的体表,使泥鳅急促不安,浮在水面打转。防治措施: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
合剂全池泼洒,浓度为0.5~ 0.7mg/L,使用后密切注意泥鳅活动情况,防止药害发生;针对车轮虫病,使用新鲜苦楝枝叶煎水全池泼洒效果较好,一般可用5kg新鲜苦楝枝煎水泼洒100m2[3]。
⑤气泡病。泥鳅患病后会浮在水面,肚皮鼓起像气泡,失去平衡能力。此病主要发生在泥鳅种苗期。防治方法:平时适量投饵、保证饲料质量,勤换水;发病时,加注经过曝气的清新淡水,同时水体泼洒食盐1kg/m3。
2.5越冬期管理
赣榆地区室外池塘养殖泥鳅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越冬期,泥鳅活动逐渐减弱直至停止摄食,越冬期水面易结冰,越冬前的营养积累和越冬期间水质管理非常重要。
2.5.1越冬前准备。泥鳅停食前适量添加提高免疫力的维生素、免疫多糖、氨基酸以及保肝利胆类药物;进行寄生虫检查,尽早杀虫,避免虫害;随着水温的下降逐渐减少投喂次数和投喂量,直到泥鳅停食。
2.5.2越冬期管理。越冬期间每天至少早晚各巡塘1次,观察泥鳅活动及水质水变化情况,结冰时要及时进行人工破冰。每隔5~7d进行水质监测,做好监测记录;每月选择天气晴好时补换水2次,每次控制在10cm。
2.5.3越冬后期管理。赣榆地区每年4月水温逐渐升到10℃,随着水温的回升,泥鳅的活动量、摄食量逐渐增大,宜选择晴天中午时段开始投喂,适当增换新水,进行水体消毒,做好疾病预防,查看鱼体表有无受损,提早防范水霉病[4]。
3参考文献
[1]王本龙.池塘泥鳅养殖技术[J].农技服务,2011,28(2):218-219.
[2]苏学强.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J].水产养殖, 2014,35(11):47-50.
[3]闫春玲.夏季池塘泥鳅养殖技术[J].农家之友,2015(6):52.
[4]周本翔.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进展[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2010,20(2):113-115.
198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7:20: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1332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泥鳅   养殖   池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