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设计说明-建设项目基坑支护设计类

1 前言
本工程位于xxxx,拟建项目主要包括xxxx。
根据现场提供资料,设计基坑深度为5.0m-13.5m,根据周边环境条件,拟采用排桩(单排桩及双排桩)及网喷支护,降排水措施为集水明排。
2 周边环境
拟建项目位于xxx,场地为新建场地,场地周边均为规划道路(现为待建空地),既有建筑(农民房屋)已拆除,无及地下管线等构筑物。
部分基坑靠近用地红线,红线外为待建规划道路,现为填方空地且无地下管线。由于规划道路将在地下室施工完成后施工,且为同一家总包单位承包施工工作,故允许临时占用红线外占地,不影响放坡支护施工。
施工前,应核实周边管线及建构筑物情况,若与本图反映情况不一致,及时通知设计单位。
3 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3.1 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地势呈东高西低,东侧分布有残丘,局部地段堆有大量房屋拆迁留下的建渣,西侧地形最低,本次勘察时测得勘探点孔口高程为432.52~472.49m,相对高差约为39.97m。场地地貌单元属浅丘剥蚀丘陵地貌。
3.2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地勘报告,拟建场地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Q4ml)素填土层、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Q4el+dl)淤泥质粉质黏土、粉质黏土,白垩系下统白龙组(K1b)泥质砂岩、砂岩。各地基土层特征描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
素填土:灰褐~灰黑,稍湿~湿,松散,强度低,以粉质粘土为主,含少量植物根系,厚度0.30m~14.7m,广泛分布于场地表层,场地中部沟谷地段,及坡脚地带分布较厚。
(2)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Q4el+dl
淤泥质粉质黏土:灰~灰黑,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主要分布在鱼塘、沟谷处以前鱼塘回填地段,厚度不均匀,仅在钻孔zk344、zk347、zk491、zk674处有揭露;本次勘察揭露厚度0.7m~1.8m;
粉质黏土1:灰褐,湿,软塑,含氧化铁、铁锰质等,结构致密。韧性低,干强度低,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局部夹薄层流塑粉质黏土及少量有机质。一般厚度为1.3m~8.7m,该层在场地中部沟谷地段局部分布,厚度变化较大。
粉质黏土2:褐黄,稍湿~湿,可塑,含氧化铁、铁锰质等,结构致密。韧性好,干强度中等,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局部夹薄层软塑粉质黏土。一般厚度为0.7m~10.7m,该层主要分布在场地中部沟谷、及坡脚地段,厚度变化较大。
(3)白垩系下统白龙组(K青铜旋塞阀1b
泥质砂岩1:褐红,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裂隙发育,强风化,岩质较软,岩芯破碎,层厚0.8~3.9m;,局部夹薄层强风化泥岩;岩芯多为碎块状。
泥质砂岩2:褐红,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裂隙发育,中等风化,岩质较硬,局部夹薄层砂岩、泥岩,岩芯呈短柱状及柱状;该层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36.3m。
砂岩:灰白,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裂隙较发育,中等风化,岩质较硬,局部夹薄层泥岩及泥质砂岩;岩芯呈短柱状及柱状。该层以夹层形式存在于中风化泥质砂岩中,层厚1.1~9.0m。
勘察期间地质测绘显示,拟建场地岩层近乎水平,倾角3~5°。各岩土层的埋藏条件及分布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
flag标签抗体3.3 水文地质条件
3.3.1 地表水
勘察区内有多个鱼塘,勘察期间,除个别鱼塘由于村民捉鱼放水干涸以外,其余鱼塘水深多为1.0m~1.5m,地表径流主要是由暴雨形成。目前,拟建场地内已无地表水。
3.3.2 地下水
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存在的地下水主要是赋存于残坡积淤泥质粉质黏土、粉质黏土层中的上层滞水及赋存于基岩中的基岩裂隙水。
其中上层滞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及地表渗水补给,水位变化较大,勘察期间测得水位埋深一般在0.20~5.80m(428.81~443.87m),其高程随地形起伏而变化较大,分布不连续,无统一的自由水面。
基岩裂隙水主要受裂隙发育程度及裂隙面充填特征等因素的控制,拟建场地区域基岩裂隙水水量一般不大,埋藏较深。
3.4 地层参数指标
根据地勘报告及我司经验,本场地各地基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见表1
基坑支护设计取值建议                     
水泥电阻器EM357
        指标名称
土层名称      值
重力密度r(kN/m3)
压缩模量Es(MPa)
粘聚力
C(kPa)
内摩擦角
φ(°)
天然抗压强度
(MPa)
饱和抗压强度(frk
(MPa)
承载力
特征值
fak(kPa)
岩土与挡墙基底摩擦系数
微型汽油机
素填土
18.5
/
8*
10*
/
/
/
/
淤泥质粉质黏土
18.0
2.0
3.5
/
/
/
65
/
粉质黏土1
18.5
3
11.0
9.0
/
/
90
/
粉质黏土2
19.0
5
32.0
15.0
/
/
130
0.2
强风化泥质砂岩1
23.0
25
100
32.0
0.94
/
350
0.35
中等风化泥质砂岩2
24.0
/
/
/
/
硅片清洗
7.98
1200
0.45
中等风化砂岩
24.5
/
/
/
/
30.0
2000
0.50
说明:本项目填土为压实填土,根据经验,其粘聚力C取为8kPa,内摩擦角φ取为10°
4 设计原则、依据及标准
4.1 设计原则
(1)安全可靠。首先要保证支护结构体系在基坑土方开挖和地下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可靠,不产生失稳,变形在控制范围内。同时应保证在基坑土方开挖和地下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基坑周边道路、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其变形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2)经济合理。在确保基坑本体安全和周边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费用,从工期、材料、设备、人工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3)技术可行。在确保基坑本体安全和周边环境安全的前提下,考虑设计方案是否与施工机械相匹配、施工机械是否具有足够施工能力、费用是否合理。
4)施工便利。尽可能采用合理的支护方案,减少施工空间占用,减少对结构主体施工的影响,保证施工工期。
4.2 设计依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2015年版);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 50497-2019);
4)《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 50086-2015);
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50202-2018);
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
7)《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 311-2013);
8)《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2012);
9)《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10)《四川省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程》(DBJ51/T 014-2013);
11)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办质〔201831号,住房城乡建设办公厅;
12)建设单位提供的基础图等资料(电子版);
4.3 基坑设计使用年限
根据本工程具体情况,结合有关规定,该项目基坑支护有效设计使用年限为一年,自基坑开挖起计算,当基坑使用年限超过一年时,需由第三方对基坑进行全面的安全使用技术论证鉴定后方可继续使用。
4.4 设计标准及基坑安全等级
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表3.1.3的规定,排桩区域,基坑支护结构安全为一级,支护结构重要性系数γ0取值1.1,网喷区域,基坑支护结构安全为二级,支护结构重要性系数γ0取值1.0
5 地下水控制及防排水工程设计
5.1截排水
根据本项目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本项目采用集水明排方案,针对局部水量较大的区域,增设集水坑及泄水孔等。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沿基坑顶面上口边线外2.0m左右位置布置一圈截排水沟,将地面雨水、施工废水集中并经沉砂池沉淀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中。截排水沟截面0.74m×0.40m,采用M7.5水泥砂浆砌筑MU15机砖,截排水沟水流方向纵向坡度5‰;沟内抹1:3水泥砂浆厚20mm,沟底采用C15砼浇筑,厚度100mm,截水沟每隔20~30m设置截面1.0m×1.0m,深度1.0m集水井(坑),截水沟最终与沉砂池连通,进行三级沉淀后排入城市雨水管中。
基坑开挖时,应对基坑顶部进行硬化处理,硬化宽度为基坑上口线至围墙,采用C15素混凝土封闭,厚度不小于100mm,以减小雨水下渗对基坑的影响。参照规定,硬化宽度不小于1倍基坑深度。
围墙(若有)至排水沟之间地表坡率建议为3‰~5‰,使地表水能自由向截水沟汇集。
5.2 坡面及壁面防排水
基坑坑壁需设置泄水孔,泄水孔竖向间距1.5m,悬臂桩地段水平间距同桩间距,设置于相邻两根护壁桩中间,最上一排设置于距冠梁顶1.5m处,网喷段水平间距1.5m,最上一排设置于基坑顶面下1.2m处,泄水孔按3%~5%坡度孔口朝下成孔,成孔深度300mm,再将500mm长φ50PVC管埋置于孔内,200mm出露,PVC管内端外裹土工布。对于坡面渗水较为严重的地方,应适当减小泄水孔的间距。
若水量较大,泄水孔无法有效排泄,可考虑采用仰斜式排水孔。
5.3 坑底防排水
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应根据基础设计要求及时封闭坑底,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在坑底周边或基坑内需要的地方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坑),及时抽排基坑内积水,避免坑内积水对基坑侧壁和地基土的浸泡,确保基坑安全和地基持力层不受雨水影响。基坑底排水沟截面0.74m×0.40m,采用M7.5水泥砂浆砌筑MU15机砖,截排水沟水流方向纵向坡度5‰;沟内抹1:3水泥砂浆厚20mm,沟底采用C15砼浇筑,厚度100mm,截水沟每隔20~
30m设置截面0.70m×0.70m,深度1.0m集水井(坑),集水井(坑)的位置应避开建筑物基础或主要受力构件,集水井位置根据现场条件设置,一般在转角处、水量较集中位置设置。
根据基坑开挖实际情况,可在基坑内设置若干数量的集水坑等,以便为地下室施工。截/排水沟及集水坑/井的尺寸也可根据现场水量情况确定,以满足能截排水为准。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11:13: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1277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基坑   施工   支护   结构   情况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