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丝路审美文化熔铸研究——以西安何家村窖藏典型金银器为例

第37卷第1期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 l .37,N o .1
2021年1月
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
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J a n .2021贴片式称重料位计
ʌ收稿日期ɔ2020G03G27
ʌ基金项目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 (17Z D A 272
)ʌ作者简介ɔ王辰竹(1996-)
,女,四川成都人,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唐代丝路审美文化熔铸研究
以西安何家村窖藏典型金银器为例
王辰竹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ʌ摘
要ɔ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金银器作为唐代金银器鼎盛时期的代表,是丝绸之路上的物质文化.其
向内和向外双向开放的交换过程,于制造工艺纹饰和观念上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交流,表现为构造工艺的糅合熔铸㊁纹饰审美的融通互鉴以及审美文化的交融互铸.在持续不断的丝路共生中,何家村金银器持续产生了新的审美意义,丰富丝路审美对象的社会生命和社会生活,在不断的 文明互鉴 和 人文化成 中为当今的文化和合给予更深刻的认知.ʌ关
词ɔ丝路审美文化;交融;金银器;工艺;纹饰
ʌ中图分类号ɔB 83 0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1)01G0062G08
S t u d y o nF u s i o na n dC a s t i n g o fA e s t h e t i cC u l t u r e o f t h e S i l kR o a d i nT a n g D y n a s t y
T a k eX i  a nH e j i aV i l l a g eT y p i c a lG o l d a n dS i l v e rW a r eH o a r d i n g a s a nE x a m p
l e WA N GC h e n Gz h u
(S c h o o l o f 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s ,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L a n z h o u 730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s a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o f t h e h e y d a y o f t h eT a n g D y n a s t y ,t h e g o l d a n d s i l v e rw a r e s u n e a r t h e d i nH e j i aV i l l a g e ,X i  a n ,S h a a n x i ,i s t h em a t e r i a l c u l t u r e o f t h e S i l kR o a d .I t s t w o Gw a y o p e n e x c h a n g e p r o c e s s s h o w s t h e f u s i o n a n d e x c h a n g
e o
f e a s t e r na n d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 s i nt e r m so f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 ,o r n a m e n t a t i o na n d i d e a s ,w h i c h i sm a n i f e s t e d i n t h e f u s i o na n d c a s t i n g o f s t r u c t u r a l t e c h n i q u e s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a n d m u t u a l l e a r n i n g o f d e c o r a t i v e a e s t h e t i c s a n d t h e i n t e Gg r a t i o na n dm u t u a l c a s t i n g o f a e s t h e t i c c u l t u r e .I n t h e c o n t i n u o u s s y m b i o s i s o f t h e S i l kR o a d ,t h e g o l d a n d s i l v e r i nH e
j i a V i l l a g eh a v e c o n t i n u o u s l yp r o d u c e dn e wa e s t h e t i c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e n r i c h e d t h e s o c i a l l i f ea n ds o c i a l l i f eo f t h ea e s t h e t i co b Gj e c t s o f t h eS i l kR o a d ,a n d g a v e d e e p e r c o g n i t i o n t o t h e c u r r e n t c u l t u r e a n dh a r m o n y i n t h e c o n t i n u o u sm u t u a l l e a r n i n g o f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 a n dh u m a n i z a t i o n .
K e y w
o r d s :t h e a e s t h e t i c c u l t u r e o f t h eS i l kR o a d ;b l e n d i n g ;g o l da n d s i l v e rw a r e ;c r a f t s m a n s h i p ;o r n a m e n t a t i o n ㊀㊀
张骞凿空西域 常被认定为丝绸之路的初始,其意义实则偏重于汉朝与西域诸国政府之间的正式接触,
丝路上中西文化交流和物质的对话远先于此.丝绸之路是亚欧大陆上延续千年的商贸之路,更是一条文化融通之路,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当时有着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于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地位.唐代金银器作为丝路审美文化的物质性载体,始终以 未完成 和 不完整 的姿态向社会开放,是大唐盛世和丝绸之路诸文化交流和对话的物质见证.唐代金银
器最重要的发现有三批,即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1982年江苏丹徒丁卯桥窖藏和1987年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
].其中何家村窖藏的金银器大多数属于唐鼎盛时期,制作精美,工艺精湛,可以说代表了唐代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陈列于博物馆中的金银器是已死的辉煌的过去,但若将它们镶嵌回特定的空间,它们就会成为那个空间的一部分.此时的金银器便不再是单纯的器物,而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与意义载体,反映了盛唐时期的文化心态㊁生活方式和社会背景.本
26
文选取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鼎盛时期的典型金银器:葡萄花鸟纹银香囊㊁鸳鸯莲瓣纹金碗㊁银盒一组㊁
葡萄龙凤纹银碗㊁唐代金银带把杯一组,探讨唐代金银器在内外双向开放交流过程中金银器上的工艺㊁纹饰和审美观念方面的熔铸共生,对丝路沿线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智慧结晶的深入挖掘,亦是探索物质交流与文化融合的过程.
一、金银器物构造工艺的糅合熔铸
在物质的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或工艺的缺乏都会阻碍一些形式的出现.唐初时期,金银制造业本身并不发达,器皿较少,发展较慢.秦代以前的金银工艺主要包括熔炼㊁范铸㊁焊接㊁镶嵌㊁鎏金等,但仍基本处在青铜器铸造工艺范围内;到了汉代,金银工艺已渐渐脱离青铜工艺传统,金珠焊缀技术㊁掐丝㊁錾花等工艺的运用也日渐独立[1]24.自南北朝始,进入中原的马上民族将贵金属铸造
工艺和审美需求一并带入,对中原的金银器工艺产生初步影响.唐初,官府作坊主要传承了南北朝以来北方系统的金银制作工艺,而北方系统的金银工艺一直深受西方影响,不但有西方输入的器物和技术,而且金银工匠中有一大批来自西方[1]20.背靠雄厚的社会物质财富,本土与西域的金银制造工艺随丝路的融通不断结合熔融,中国自行制造的金银器皿渐次焕发光彩,至唐朝达到巅峰.
唐代边陲外族以承认中国皇帝为 天可汗 的方式,在名义上归属中原,开放的天下秩序使唐朝的社会风气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弹性,为丝路商贸的畅通提供了前提条件:来自西亚㊁中亚的金银器在唐初随着商贸大量涌入,造型独特,纹饰新颖,满足了包容开放的唐王朝求新的审美需求及高层贵族奢靡
猎奇之风;丝路的畅通也使大量外族人内迁,其中不乏金银器工匠.各族和平共处使中原与丝路接壤的边缘地带成为了外来技术与本土技法融汇贯通的空间,也为工艺的熔铸改进创造可能.
唐代金银工艺的具体记载虽已佚失,但从明代人引用的«唐六典»中提及的销金㊁拍金㊁镀金㊁织金㊁砑金㊁披金㊁泥金㊁镂金㊁捻金㊁戗金㊁圈金㊁贴金㊁嵌金㊁裹金等十四种分类可见曾经辉煌[2].齐东方先生在对出土的唐代金银器皿进行研究,将金银工艺用现代技术用语分类并概括:打作与锤揲㊁鎏金与镀金㊁掐丝与金银珠焊缀㊁钑镂㊁錾刻和镂空[3].唐代金银工艺充分利用金银材料质地柔软㊁延展性强的特点,将物质材料的特性与精湛工艺结合,实现了金银器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统一的目标
.
图1①
图2②
㊀㊀体现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当属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香囊外壁㊁内层机环㊁外层机环㊁金香盂之间用直径0.1厘米的银铆钉分别在90ʎ的位置连接,连接时各层之间垫有外径0.2厘米㊁孔径0.15厘米的管形垫片,这样各轴既转动灵活,又都互相垂直,使里面的香盂始终保持中心向下[1]224.香囊科学地利用了现代所称之的 陀螺仪技术    多环嵌套,多轴稳定,重心中置,自然平衡.无论怎样转动,香盂总能保持
36
平衡,香料稳稳置于内而不会撒落,十分精妙.香
囊外壳运用錾刻手法,在设计的花纹中将不需要
的部分去掉,以形成天然的滤香口,外壳精巧俏
丽,又满足日常实用的需求.香囊盖顶上部铆接
有环钮,上套接链条,其上连接环钩弯曲,这样既
可悬挂室内,又可作为装饰品佩带于身.白居易
在«青毡帐二十韵»中将香囊的用法交代得颇为清
楚: 铁檠移灯背,银囊带火悬.深藏晓兰焰,暗贮
宿香烟. 寒冷的冬日里,这位大诗人携带银香囊,
住进圆顶青毡帐内避寒.他将银香囊吊挂在帐顶
下,炭火的红光从精致的镂空花纹里隐隐透出,不
断散逸香缕.外来工艺与本土技术的融通对唐代
的金银工艺也有极大的推进.陕西西安何家村出
土的鸳鸯莲瓣纹金碗是目前已知唐代金银器中最
富丽华美的器物之一[1]109.该碗整体锤揲成型,又在碗体腹部锤揲出略微起伏的双层莲瓣.莲瓣
中的纹饰细密,錾刻在莲瓣间的奔跑的动物和飞
舞的珍禽,如同线条素描,艳丽夺目.圈足和碗底
应用了传统焊接技术,底部联珠纹金珠规整,大小
均匀.整件器物华美富丽,宛如盛放的金莲聚氨酯1
.
图3③
图4④
自保温砖㊀㊀丝路文化交流频繁引入的大量外来器物和技法,对传统工艺产生深远影响.尽管我国锤揲工艺历史悠久,但更多处于从属地位.在鸳鸯莲瓣纹金碗制造过程中主要采用的锤揲工艺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技法,其中许多源自波斯㊁中亚和拜占庭.锤揲,即在软物或置于模具上衬以金银片锤击成型,器型与图案均可.唐代对金银器的巨大需求,使经济实用的锤揲技术的运用达到极致.
物的存在不仅是由物质属性来界定的,而且是由其在技术㊁文化㊁经济㊁政治等社会话语所规定的叙事和逻辑系统中的位置所界定的[4].金银良好的延展性和亮丽的天然泽使其注定成为工艺品的良好材料,但使金银器璀璨生辉的则是技术本身.在物质主义的世界中,技术是一种 最常见的常见之物 ,技术的进步能使我们面对和克服遇到的时间㊁空间和自然元素等任何问题,使我们程式化地去完成和实现自身难以完成的目标[4]110~111.在金银工艺的融会贯通中,西方金银工艺对唐朝的影响,以粟特地区最为重要,西亚的萨珊或东罗马的影响,大多通过粟特人转化而被唐代工匠所接受.锤揲技法在粟特的银器中极为常见,通常以凸瓣装饰的形式出现在器物上.5㊁6世纪时,粟特银器上的凸瓣分瓣多且细密,带有希腊装饰遗风;至7㊁8世纪,部分粟特银碗上的凸瓣慢慢接近莲瓣,而这种形状在传入中国时被唐代金银工匠吸收效仿并加以改进.与粟特银器相较而言,唐代金银器的凸瓣大多较
平整,多为隐起图案,有的仅起分割装饰区域的作用,颇有 压地隐起华 之意.除鸳鸯莲瓣纹金碗外,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㊁白鹤莲瓣纹弧腹银碗㊁白鹤缠枝银长杯等唐代绝大多数器物均由锤揲制造而成,器物中的纹样亦然.
自丝路传入的西方器物所具有的崭新样式和工艺,为唐王朝手工制造业注入全新的活力.工匠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学习外来工艺,最终变为己用.至开元盛世,位于安南负责进出口贸易的官员还兴 波斯僧广造奇巧,将以进内 [5]  波斯僧不但带入新颖器皿,更引进西方先进的金银工艺并参与制作,极大地推进了唐代金银工艺的发展.正如佩尔斯所言: 物要有象征性意义的构造,要有故事线并能承担人的代言人的角以获取社会生命;社会关系和实践反过来也需要具有物质基础以获得时空上的稳定性. [4]185物的象征效力使精湛的金银工艺成为唐代文化秩序的重要部分.处于唐代时空的人们正是凭借精湛的工艺,尤其是在对金银器的纹饰的建构和塑造中,将丝路文化在物与物的糅合中熔
46
铸升华.
二、金银器物纹饰审美的融通互鉴
装饰在金银器上的纹样属于附加性装饰,其
本身具有独立的艺术意义,有一定的纯欣赏价值.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丝绸之路的通畅使西域文化
不断与本土文化交汇融通,作为纹饰的艺术题材
纷纷涌现并被匠人付诸实践;生活的富足让普通
民众有余力参与美的创造,对贵族阶层的审美情
趣也有所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于丝路文化的交
互影响中悄然建构,金银器的纹饰也在潜移默化
拖曳声纳中变得华美富丽.
唐代工匠追求奇巧,善于创新,将外来风格与
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熔铸成受到当时人们喜爱㊁
反映人们审美情趣的新的纹样.除鸟兽等动物传
统题材外,花鸟植物纹成了唐代装饰纹样主流.
唐代金银器纹饰整体舒展大方,自由挥洒,富丽堂
皇.纹样题材的变化也体现了当时社会观念和审
美思想的变化轨迹.
在唐代金银器物上,珍禽异兽㊁奇花异草和谐
共处,繁而有序,富有情趣.根据装饰部位,金银
器纹饰可分为主题纹样和附属纹样.主题纹样装
饰在器物的显著部分,非常醒目,直接体现装饰风
格,主要包括忍冬纹㊁葡萄纹㊁缠枝纹㊁宝相花纹㊁
团花纹㊁折枝纹㊁绶带纹以及莲叶纹;附属纹样饰
于器物的口沿㊁底边㊁转角等处,展开后呈条带型,
包括了联珠纹㊁三角纹㊁缠枝纹㊁绳索纹㊁卷云纹㊁
云曲纹㊁半花纹㊁小花纹㊁叶瓣纹[3]131~158.唐代金银器大多采用通体装饰纹样,这些图像点缀㊁装饰
着金银器物的空间,大多以满幅的㊁去中心化的㊁
形式重复的布局,将完全等同或非常接近的因素
编织在同一平面之上,运用节奏㊁对称㊁比例等抽
象形式造就强烈的节奏与韵律,从而满足欣赏者
视觉观感和审美需求.
唐代银盒大多带有纹饰,花纹与器型精巧结
合.以何家村鎏金翼鹿凤鸟纹银盒为例,盒盖面
中心錾刻一只口衔绶带的双翼平角牡鹿,环镜以
一圈连心结,周围是八朵莲叶忍冬组成的石榴花
结[1]130;盒底中心是一只凤鸟,该凤鸟头戴胜,嘴喙向下内勾(很像鹦鹉的嘴喙),喙衔长长的绶带.胸上挺,左右两翼向两侧舒展[6].凤鸟周围是圆形连心结和八个忍冬花结,盒沿饰以流云飞鸟组成的二方连绩图案,花纹平錾,纹饰鎏金
.侧安全气囊
图5⑤
图6⑥
㊀㊀文化交流频繁的唐代,中原特与西域风情紧密结合,装饰构图中常常闪现着外来纹样组织方式的身影.在何家村鎏金翼鹿凤鸟纹银盒上,正面的主纹是想象中的带翼之鹿.鹿在唐朝被视为纯善之兽,而为动物添翼的作风来自西亚,带有表示希望的含义[7];背面主纹为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之鸟.«说文 鸟部»有言: 凤,神鸟也  见者天下安宁. [1]130翼鹿与凤鸟寓意吉祥,又均口衔绶带  在唐代,因 绶  寿 同音,口衔绶带的祥瑞禽兽纹样带有长寿之意.主纹之外依次环绕了麦穗连心结和忍冬花结作为装饰.银盒上装饰的有翼动物如飞狮㊁天马㊁翼鹿,周围绕以麦穗纹圆框的作法在唐代并不流行,仅出现在八世纪中叶以前的几件器物上[8].这种纹饰被称为 徽章式纹样 ,在萨珊银器上最为常见.银盒上出现这种纹样,显然受到了萨珊艺术的影响.在同批次的银盒中,鎏金飞狮纹银盒㊁鎏金犀牛宝
56
相花纹银盒㊁鎏金翼鹿宝相花纹银盒等均有祥瑞的动物装饰在顶部或底部中心. 徽章式纹样 进入中原后逐渐受唐朝本土审美影响,首先取消了圆框中的动物,代之以唐人喜爱的宝相花类,有的银盒盒盖与底上动物和宝相花两种风格的纹样并存(如鎏金翼鹿宝相花纹银盒、鎏金鸳鸯纹银盒);稍晚一些的银盒,圆框中心则是一朵宝相花(如鎏金团花纹银盒),后又取消了圆框.八世纪中叶后,唐代金银器上基本不见这种徽章式装饰,转而被本土所喜爱的图像取代.鎏金鸳鸯纹银盒上纹饰的排列组合便是这一过程的体现  盒面上的鸳鸯与桃叶㊁忍冬㊁莲叶花结之间,还留有可以容纳绳索纹的空隙,应该是它
消失不久,原来占有的空间还没有被他用[1]193.
图7⑦
㊀㊀饱含异域文化的纹饰元素随先进工艺一并传入,打造出具有生命力和动感的形体,显示出了一种自然主义的倾向.这一过程不仅是金银器器物的交换,更有纹饰本身作为物质的对外开放与接纳.从物质诗学的角度言说,文化植根于社会,这使得文化本身就是物质实践.尽管无法独立于物质世界,但文化本身的物质性和文化生产的物质特性无可忽视.物质文化向来以叙事㊁符码和象征等形式呈现,这也使得作为符号的金银器纹饰必然具有象征意义.唐代金银器的纹饰造型与丝路上金银物质的流通㊁艺术文物的接触紧密相关,植物㊁动物纹样写实逼真㊁种类繁多,且随着时间㊁空间的变化,纹饰装饰随着文化交流发生相应的改变.
唐代社会对外来动植物接受和再创造,包括造型上改造为唐代民众更习惯接受的形式以及纹样寓意的转化.唐代金银器上的写实性图像  如狮子,自汉代以来长期是外来朝贡的动物,一向被认为具有祥瑞之意.受到印度和吐蕃艺术的影响,其形态往往为卷发,呈现 狗化 趋势.南北朝时期,佛教等外来文化的进入使具有宗教彩的莲花㊁忍冬纹样作为新颖的艺术题材进入中国.至唐代,植物纹和动物纹摆脱了宗教信仰等约束,在器物上大量出现.除忍冬和莲花纹的大量使用,大量花卉题材如牡丹㊁芙蓉㊁茉莉等层出不穷,华丽饱满而富有生气的卷草纹和团花纹尤其体现唐代纹饰繁复的特点.外来动植物纹饰折刀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融合,自然而然成为中华文化语境的一部分,亦是丝路审美文化熔融互通的具体表现.
包容多元的唐代文化推动了金银器纹饰艺术的发展,而纹饰艺术的不断发展也令作为物质性文本的唐代金银器发展繁荣,成为适宜观赏的艺术品.丝路时空中,纹饰不是静止的,其演变瞬时和当下都在发生.纹饰时间和空间中向其他文化开放,不断生成㊁变化的文化寓意体现了中原文化与异域文化衔接熔融,作为物质文化的唐代金银器,尝试解读其纹饰创造过程和演变的可能性,无疑展现了唐代审美优越性和经典性,使丝路文化大放异彩.
三、器物融通与审美文化的交融互铸
作为丝路上的物质文化,何家村金银器展示了唐代文化强大的包容力,外来的器形㊁纹饰㊁中西结合混搭的装饰风格兼容并蓄,实则为丝路审美文化的交融互生的体现.金银器器型与纹饰的变化体现了唐代文化与丝路沿线文化交流融通,是某个文化片段或观念意识的记录,反映了唐代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唐代金银器是丝路不同文化交互熔融的艺术结晶,其文化含义和蕴含观念不断生成延发,更多的时候不是纯粹的审美观念的交互,而是从金银器本身出发,追溯㊁探讨其在那个时代的自然形态㊁物质形态㊁技术形态㊁社会形态和人的思想观念形态综合生成发展.绚丽夺目的金银器不再单纯是反映文化交流的历史的物质,其本身就是历史.
于马上民族而言,金银器象征权力与财富.马上民族将对金银器的热爱带入中原,唐代皇室贵族延续了这一狂热追求.这不仅因为金银器昂贵的价值和华美的外观,还与汉代以来对金银所持有的神秘观念有着密切关系.«太平御览»珍宝部银条载: 武德中,方术人师市奴合金银并成,上
(李渊)异之,以示侍臣.封德彝进曰: 汉代方士
66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52: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1204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纹饰   工艺   丝路   审美   物质   纹样   装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