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1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
实验材料:豆子、八个杯子。
实验目的:用豆子的数量迅速增加来感受细菌的繁殖速度。
实验步骤:用豆子来模拟细菌,把豆子放入八个杯子中来模拟细菌繁殖八代的过程,20秒来模拟每代繁殖所需要的20分钟。在1号杯子里放1粒豆子,代表第一代细菌。细菌一分为二进行繁殖,第二代细菌就有2个了,2号杯子里放2粒豆子。以此类推,计算第八代和第二十一代细菌的个数。
实验分析:第一代细菌有1,第二代细菌有2,第三代细菌有4,第四代细菌有8,第五代细菌有16,第六代细菌有32,第七代细菌有64个,第八代细菌有128到第二十一代时就繁殖出上百万个细菌了。
实验结论:水培鱼缸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2、研究馒头发霉的条件
猜测:影响霉菌生长快慢的因素有水分和温度。
实验目的:探究馒头发霉的条件。
挤压件
实验猜测:温暖、潮湿条件下的馒头容易发霉
实验方法:为了研究霉菌是否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生长,我们可以出与之相反的环境条件,如寒冷和干燥,并对这四种环境条件进行组合。根据条件的变化来设计两组不同的对比实验。
组别
馒头(编号)
条件组合
实验方法
第一组
1(湿馒头)
温暖、潮湿
保持温暖,一个馒头潮湿
2(干馒头)
温暖、干燥
另一个慢头保持干燥。
第二组
3(湿馒头)
寒冷、潮湿
保持寒冷(冷藏),一个慢头潮湿
4(干馒头)
寒冷、干燥
另一个馒头保持干燥。
实验材料:四个烘干的馒头、塑料袋、清水、滴管、线绳、冰箱、牙签。
实验步骤:(1)在第一个馒头上滴10滴水,第二个馒头保持干燥,将两个馒头分别放在塑料袋中并用线绳扎紧,放在暖气片上。
(2)在第三个馒头上滴10滴水,第四个馒头保持干燥,将两个馒头分别放在塑料袋中并用线绳扎紧,放入冰箱中冷藏。
(3)每天定时观察四个馒头的变化,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几天后,在温暖、潮湿环境下的馒头发霉了,而其他几个馒头几乎没有变化。
实验分析:霉菌在水分和温度适宜的条件下会迅速繁衍。干燥的馒头缺少水分,冷藏室的分 温度较低,这两个条件都不适宜霉菌的繁殖。
3、比较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异同.
实验目的:比较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异同.
实验材料:马凳筋显微镜、洋葱表皮切片和人体表皮装片(可用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实验步骤:(1)用镊子从洋葱切口处撕下一小片洋葱表皮,并将洋葱表皮平放在载玻片上.
(2)用滴管在洋葱表皮上滴一小滴水,用镊子夹起盖玻片,先让盖破片一侧接触到水滴边缘,再慢慢放下盖玻片。注意不要有气泡。
(3)用显微镜的低倍镜进行观察。
(4)参照洋葱表皮切片的制作方法制作人体表皮装片。可用红墨水染.
实验记录:
观察对象
观察到的现象
洋葱表皮切片
洋葱表皮细胞之间的界限很明显,有气孔。
人体表皮装片
人体表皮细胞是扁平的,呈不规则的多边形,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
实验分析:洋葱表皮是由许多个近似于长方形的格子组成的,每个格子实际上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就是一个细胞,而且细胞之间的界限很明显,人体表皮是由许多不规则的细胞构成
,但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两种细胞的形状、大小不完全一样,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和功能。
实验结论:植物的细胞和动物的细胞稍有不同,显微镜下植物细胞可以看到的清晰界线叫细胞壁,而动物细胞则没有这个结构。
4.模拟实验: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实验目的:观察“进港和出港的帆船",论证地球的形状。
实验材料:橡皮泥、火柴、小纸片、地球仪。
实验猜想:帆船在球体上航行,进港时总是先看见椎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时看见的情况相反。帆船在平面上航行则不会出现上述现象。
实验步骤:(1)用橡皮泥做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作为桅杆。
(2)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让小船在地球仪上移动模拟航行,观察船
船进出港实验1进港和出港的情况。
(3)让小船在水平桌面上模拟航行。
(4)比较并解释小船在地球仪和水平桌面上航行时所观察到的不同现象,同时据此猜测地球的形状。
实验分析: (1)通过让小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进港和出港",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小船沿着球体航行,小船进港时总是先看见“桅杆”(火柴),然后才是船身,出港时看见的情况相反。
(2)把小船放在水平桌面上模拟航行,则一直能够同时看见“桅杆”(火柴)和船身。
实验结论:这个模拟实验进一步论证了人们猜测地球是球形的假设的正确性。
5、制作地表模型并绘制地形轮廓图
制作材料:托盘、沙子、泥土、小石块、小树枝、苔藓、画有网格的塑料片1张、彩笔1支。
制作步骤: (1)确定要做的地表模型类型。
(2)用沙子、泥土、小石块、小树枝、苔藓等在托盘里制作地表模型沙盘。
(3)把画有网格的透明塑料片罩在地表模型沙盘上,用彩笔在塑料片上画出地形轮廓。
(4)用彩笔在活动记录的方格纸上画出按比例缩小的地形轮廓图。
6、根据图片绘制地表平面图。
制作材料:铝笔、网格记录纸、水彩笔、尺等.
制作步骤:(1)仔细混察图片,确定地软特征。
(2)根据不同的地形,选择合适颜的水彩笔。
(3)在记录纸上标明图例(即颜表示的意义).
(4)利用铅笔和尺在图片上打好网格。
(5)按照一定的比例在网格记录纸上画出地形。
制作须知:(1)图片上的地形地貌主要有平原、水域和山脉。
(2)绘制平面图时,用蓝表示水域,用黄表示山地,用绿表示平原。
(3)画时也可用带网格的透明塑料纸直接覆盖在图片上来替代在图片上打网格。
制作原理:我们已经掌握了将自己制作的地表模型用平面图画出来的方法,学会了看围和地球仪,现在要把图片转化为平面地形图,实际上就是综合运用了上面两项活动的方原理,再次经历地图的产生过程。
7、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实验目的: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通过模型解释地球内部构造。
实验材料:各种颜的橡皮泥、小刀
实验步骤:(1)按照地球内部各个结构的数据等比例缩小,如果内核直径1厘米.算出外核、地幔和地壳的厚度。
(2)捏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黄橡皮泥小球做内核。
(3)将一层厚度约为1.7厘米的红橡皮泥包在黄橡皮混外面做外核。
(4)将一层厚度约为2.2厘米的白橡皮泥包在红橡皮泥外面做地幔。
(5)用一层薄薄的灰橡皮泥做地壳。
(6)在地球表面用蓝、黄、绿等颜的橡皮泥来模拟海洋、山地和平原等地貌
(7)用小刀切掉模型的四分之一,观察模型内部结构情况。
实验结论:地球像是一个煮熟的鸡蛋,地壳相当于蛋壳,地幔相当于蛋清,地球分为三层,地幔是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
8、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螺旋伞齿轮
实验目的:模拟火山喷发,仔细观察给士豆泥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体会火山形成及喷发的原因。
实验材料:三脚架、铁盒(或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石棉网。
实验步骤:1在铁盒(或小瓷盘)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2)往洞里倒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的一层土豆封住洞口,尽量摊得薄一些。
(3)把铁盒放到三脚架上,隔着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仔细观察番茄酱受热后的现象。
实验现象:番茄酱外溢前,先冒气,盖着的土豆泥慢慢隆起,一段时间过后洞口处涌出了被加热的番茄酱。
实验分析:加热士豆泥用的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的热量;土豆泥模拟地球的岩石圈层(地壳);番茄酱模拟地幔层的岩浆。番茄酱穿过士豆混冒出来的过程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结论:山喷发前有预兆,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电梯砝码
9、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器材做地震模拟试验,形象地感知地震的力量和地震形成的过程。
实验材料:3~4条颜不同的毛巾、细竹片
实验步骤: (1)把每条毛巾纵向叠成两折或三折,将折好的毛巾一条叠一条,平铺在桌面上当作水平的岩石层。
(2) 双手按住毛巾的两端,把它们慢慢向中间挤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 两手握住细竹片的两端,同时用力将竹片逐渐压弯,直到断裂。
实验现象:毛巾挤压产生褶皱,竹片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室用实验台实验分析:地层在受到地壳内部的巨大压力时,会像毛巾一样发生褶皱,岩层褶皱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像竹片一样断裂,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地震。
实验结论: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褶皱,褶皱断裂时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这就是绝大多数地震产生的原因。
10、做纸箱地震器实验,判断地震的中心与强弱。
实验目的: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境,并能根据地表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判断。
实验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等。
实验步骤:(1)在纸箱上面画出街道的图形。
(2)在每条街道的拐角处都用小木块垒出楼房。
(3)请一个同学在纸箱底部敲击,使楼房倒塌。
(4)根据楼房倒塌情况,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实验现象:在街道模型上,敲击越重,“楼房”倒塌得越厉害,范围也越大;靠近敲击部位,“楼房”受损最严重。
实验分析:越是靠近敲击部位,相当于处在地震的中心,震动厉害,因此“楼房”倒塌得越厉害;轻轻敲击,震动就弱,“楼房”倒塌程度也就轻了。
实验结论:地震越强烈,破坏力就越强烈,地震中心破坏力最强烈。
11、认识风化作用
实验目的:验证冷热变化会导致岩石被破坏。
实验猜想:岩石的变化可能跟冷暖变化有关.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镊子、石块、水槽、冷水。
实验步骤:(1)用火柴点燃酒精灯,使用镊子夹住石块,用酒精灯外焰加热石块。
(2)将加热后的石块投入冷水中,一段时间后夹取出石块再次加热、再冷却,反复几次后观察石块的变化。
(3)熄灭酒精灯,整理实验材料。
实验现象:反复加热、冷却后石块出现细小的裂缝,轻轻敲击即会开裂。
实验分析: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人冷水中,就是模拟了自然界一年四季气温变化对岩石的影响。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外部温度变化时,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在长期的作用下岩石会逐渐破碎。
实验结论:冷热变化会对坚硬的岩互产生影响,导致岩石被破坏。岩石在昼夜、冬夏天气反复的变化下会逐渐破碎。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6:31: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1154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实验   模拟   模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