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的滋味——班本课程中的劳动教育

甜甜的滋味——班本课程中的劳动教育
【摘要】班本课程是以班级为单位,师生双方共同开发的富有班级特的课程。劳动教育即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就如何在班本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让幼儿从兴趣出发、真实体验、动手操作、分享喜悦,笔者结合班本课程《甜甜的滋味》,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劳动课程; 班本课程
在小班《甜蜜蜜》的主题背景下,甜蜜蜜的糖果、甜蜜蜜的蛋糕,小朋友的生活中到处是甜蜜蜜的食物。那么甜蜜蜜的食物是哪里来的呢?凯凯带来的书籍《甜甜的滋味》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在阅读后孩子们知道了甜甜的甘蔗可以变成蔗糖!教师马上捕捉到孩子关于甘蔗如何制作蔗糖的兴趣点,开始了一系列的体验探究。
一、成人助力  多元感知甘蔗
因为小班幼儿思维直觉行动性的特点,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而且这种认识常常依靠动作来完成。为了让小班幼儿更直观形象地感知甘蔗,我们通过家长带幼
儿初探甘蔗地让幼儿对甘蔗的外形特征和生长环境有初步的了解;再通过教师带幼儿再探甘蔗,聚焦幼儿和甘蔗间的多感官互动,摸一摸、看一看、尝一尝、玩一玩,亲自去体验和发现。
“甘蔗摸起来好硬,和石头一样。”“叶子上面有很多尖尖的小刺。”孩子们还发现了“甘蔗一节一节的,和竹子一样!”、“甘蔗下面像刺猬一样有很多刺,还有泥土。”“脑袋上有很多叶子,就跟它的头发一样!”除了观察甘蔗,孩子们还和甘蔗玩起了游戏:跳甘蔗、搬甘蔗、跟甘蔗比一比!在品尝甘蔗中孩子们感受到了甘蔗的甜味,还知道了“甘蔗是有渣的,这个渣不能吃下去。”
二、真实体验  合力制作蔗糖 
在对甘蔗有了一定了解后,孩子们开始制作蔗糖。
threadx系统(一)去皮
在《甜甜的滋味》绘本中,孩子们了解到甘蔗要先去皮、再榨汁才能熬制成蔗糖。那如何去皮呢?
雕刻笔
smdv-17浩浩:“我看到水果店都是用刀削的。”
北北:“我们可以用手剥呀,香蕉皮我都会剥啦!”
凯凯:“可以用嘴巴咬,葡萄的皮我就是这样做的。”
孩子们联系生活经验,各抒己见。因为削皮刀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由老师进行。其他两种方法由幼儿进行。为方便幼儿操作,教师将甘蔗切成一小节一小节,孩子们在清洗甘蔗后开始了尝试。
剥皮组:甘蔗的皮很硬,很难到切入点。咬皮组:甘蔗很硬,需要超级用力,而且甘蔗上都是口水。两组都以失败告终。
发现儿童:在去皮讨论过程中,幼儿能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操作中他们锻炼了动手能力,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积累了生活常识,知道了果皮的特点不同使用的去皮方法也不同,像香蕉、葡萄一样软软的皮可以用手剥或者用嘴巴咬,但是像甘蔗这种硬硬的皮就得使用工具才会更方便。
(二)榨汁
甘蔗太长了需要切小才能使用,但是考虑到甘蔗比较硬且小班幼儿操作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性,所以教师提供了已经切小的甘蔗,由幼儿负责切得更小。在使用塑料刀且甘蔗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和切香蕉不同的是,甘蔗除了外皮硬,它的果肉也是很硬的。在切的过程中,孩子们从坐着切到站着切、从一手拿刀切到两手齐上阵,没过多久甘蔗就变小啦!切小后怎么榨汁呢?
安安说:“可以用榨汁机,它是可以榨果汁的。”
喜悦说:“甘蔗放进嘴巴里,用牙齿嚼一嚼就会有汁了。”
小兮说:“用专门的甘蔗机器就能够把甘蔗汁榨出来。”
阳阳说:“教室里的捣罐可以捣米,那也可以捣甘蔗吧!”
满液式蒸发器有了想法那就实行起来吧!当天中午教师便发动家长资源,因为像书中描述的那种大的专门榨甘蔗汁的机器比较难,以及考虑到放嘴巴里嚼出来的甘蔗汁有口水,所以孩子们最终选择了榨汁机和捣罐进行榨汁。
捣罐组:因为材料的限制,一次只能放一点的甘蔗进去,而且甘蔗很硬,捣得时候需要很大力气,汁水还会溅出来。每个孩子都很想参与其中,所以他们在老师的建议下采用了轮流的方法,虽然最后只出来一点点的汁,不过孩子们很享受这个捣的过程。
榨汁机组:榨汁机组在教师的示范下熟悉了榨汁机的操作过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操作,孩子们看到切好的甘蔗在机器里不停地转动,发出轰轰轰的声音,没一会儿就变成了甘蔗汁。孩子们不禁为榨汁机鼓起了掌!119b
发现儿童:在榨汁过程中,孩子们经历了切和榨的过程。在切甘蔗时,教师提供幼儿小小的甘蔗,既是考虑到幼儿的能力,也是为了让幼儿享受到及时的劳动成果。此外老师还教给孩子们手握塑料刀的正确姿势,在切的过程中,幼儿知道了站起来的力气比坐着会更大,两只手的力气比一只手的力气大,以及不同果肉的软硬也是不一样的生活常识。在榨汁过程中,他们通过捣罐发展手部动作,以及通过捣罐和榨汁机的比较发现科技的神奇之处,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电器及使用方法。同时榨出来的甘蔗汁也是孩子们的劳动成果,这让他们的劳动更有意义。
(三)过滤
榨出果汁后,孩子们发现果汁里有渣,熬制蔗糖时是不能有渣的,那该怎么办呢?
苗苗:“可以用漏勺过滤。”
豆豆:“还有筛网也是有洞的。”
孩子们有了想法,教师马上收集工具,同时还带来了纱布。教师先带领幼儿观察了工具上的洞洞大小,孩子们针对哪个工具更能过滤掉渣渣提出猜想后,三个人分别操作各自的工具,教师引导幼儿比较三种材料过滤后的状态,孩子们发现了纱布是最能过滤渣渣的,原来孔越小就越能将渣渣过滤干净呢!
发现儿童:幼儿有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想法,教师通过材料的提供来支持幼儿的探究。在三种工具过滤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科学猜测、实验和思考,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在用工具过滤渣渣的时候,孩子们通过握、倒、压等动作发展了动手能力,还在过滤结果和材料的观察中获得了孔越小过滤越干净这一生活常识。
ggtv5(四)熬制
一切准备就绪,就差熬制啦!考虑到小班幼儿使用电器的安全性以及熬制蔗糖需要2~3个小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所以过滤好的甘蔗汁由老师负责主要熬制,幼儿前期和后期在教师的陪同下一同搅拌甘蔗汁,感受甘蔗汁在锅中咕噜咕噜冒泡的现象。中间的熬制过程教师通过视频拍摄的方式记录和幼儿分享,让幼儿了解甘蔗汁变粘稠的过程。就这样,甜甜的蔗糖出锅啦!甜甜的滋味融化在孩子们的嘴里。
发现儿童:教师要确保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活动,如之前的塑料刀使用以及现在的在教师的陪伴下进行电器的使用,这也是让孩子们知道了电器的使用要在大人的陪同下才能进行的生活常识。漫长的熬制过程很容易让幼儿感到无聊,失去兴趣,所以教师通过视频的拍摄帮助幼儿了解制作过程。
三、甜蜜延续  共享劳动喜悦
“蔗糖可以做什么美食呢?”教师抛出的一个问题将活动引向另一个高潮。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了解、绘画蔗糖美食和制作过程,来园和班级幼儿分享。就这样开启了蔗糖美食的制作。
甜羹:幼儿收集食材、清洗、切小,教师揉好面团供幼儿搓小圆子,搅拌淀粉水,在熬制过程中感受了淀粉的神奇魔法。
冰糖葫芦:幼儿收集水果、清洗、切、串,教师提供了小棒子,方便幼儿操作。糖浆的熬制由教师负责,幼儿感受了糖浆遇冷水变硬的现象。
棉花糖制作中发展幼儿捻的手部精细动作以及红糖麦饼中制作中的揉、捏、擀能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下这两个的制作视频。
制作好的美食,除了班级孩子品尝,我们还会带着孩子去园所分享或带回家。创造机会,让幼儿引以为傲的兴趣成果得以呈现被欣赏。
四、活动反思  总结相关经验
孩子们的甜蜜旅行到这就结束了。下面我就课程中的教师支持和幼儿发展做以下反思。
(一)多样支持助力幼儿兴趣持续
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因其注意时间短
的特点,即使对感兴趣的事物也不能保持长时间的、稳定的注意。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发现幼儿兴趣点时提供支持维持幼儿兴趣的持续性。
在活动中,教师敏锐捕捉幼儿关于甘蔗如何变成蔗糖的兴趣点,从幼儿的直觉行动性思维出发联动家长为幼儿营造真实情境下探究的环境,通过蔗糖的熬制、糖类美食的制作延续幼儿兴趣。在制作过程中通过不同时期接受不同难度的任务让幼儿在其中获得成就感。初期会分配幼儿简单的洗、切任务,如在榨汁过程中,老师会提供已削皮的切小的甘蔗供幼儿切更小;又如串冰糖葫芦时,水果的清洗,这些任务是幼儿力所能及的。让幼儿最先感受到完成任务得到反馈的心理体验,这种愉快和小的成就感,对幼儿产生持续兴趣是很重要的,有了这种心理体验后,孩子也有了完成任务获得反馈和成果的经验,难度大一点的任务,幼儿也会相对更愿意尝试去完成。这时候教师再可以调整任务难度和复杂程度,并通过主动现场示范或行为引导的方式让幼儿更好的感受和理解制作要领。如麦饼制作过程中,老师会示范擀面饼的方法双手放擀面杖两边,往前擀,并在幼儿制作过程中引导幼儿力度的大小和关注面饼的厚薄情况。通过教师示范和引导的支持,幼儿也能够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任务,积累完成不同任务难度的经验和方法。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4:31: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1102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蔗糖提炼过程
标签:幼儿   甘蔗   孩子   教师   过程   制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