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托里拆利实验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托里拆利实验
托里拆利实验是初中物理大气压教学内容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演示实验。该实验不但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还可以测出大气压的数值(出于水银有毒性的安全考虑,现在的托里拆利演示实验多用学生观看录像来代替了)。然而,在历次的托里拆利实验演示(或看录像)之后,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该实验不理解,主要是弄不清楚玻璃管中76 cm高水银柱的压强,为什么会等于外界的大气压强,即便教师费尽口舌,从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压强变化的角度去分析,也仍然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达到似懂非懂的地步。这很可能与大气压比较抽象有关,对于空气人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大气压强我们又感觉不到,不像人在水中能感觉到水压强的存在。所以,对于初中生来讲,大气压强是非常抽象的。为此,笔者尝试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如同用水流作比来讲解电流、用水压作比来讲述电压一样用液体内部的压强作比来讲解大气压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现将笔者在托里拆利演示实验前的教学过程实录如下,以期得到大家的指点。
一、复习提问
教师:液体内部为什么会有压强?
学生:因为液体有重力。
教师:液体内部的压强有何特点?
学生: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学生回答的这些内容,均来自课本,而且是以前作为重点来学习的,所以回答得很顺利。这是本节课导入的重要依据。)
二、新课讲解
1.引入
教师:在茫茫宇宙中,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这颗蓝星球地球,被一层厚厚的大气所包围。如果把大气层比作海洋的话,那么,我们人类就生活在这个海洋的最底层。大气海洋的厚度大约有80 km。与一般海洋不同的是,大气海洋没有明确的界面,只不过越往上空气密度越小,当高度上升到距地面80 km时,空气变得非常稀薄,已接近于真空了。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空气有没有重力呢?什么现象可以证明你的观点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空气有重力。不然的话,空气就不会附着在地球的周围,而应该跑到太空中去了。
教师:回答得很好。大气层之所以能消防正压送风口钉在地球的周围,没有逃逸到太空之中,就是因为空气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也就是说,空气有重力!既然空气有重力,又具有流动性,跟液体类似,空气对浸在它中间的物体也应该会产生压力,从而产生压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大气压强(板书课题:14.3大气压强),大气压强简称为大气压。
教师:同学们是否感受到大气压力的存在?
学生(互相观望后,摇头):没有。
教师:能猜一下原因吗?
学生:可能是因为大气压太小了,所以我们感觉不到。
教师:同学们猜的也许是对的(未对学生的猜想加以评判,而是对也许二字加重了语气。多数学生认为可能是因为大气压太小了,这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后面的
一些实验,让事实来改变学生的这种错误观点)。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能否用实验测出我们认为非常小的大气压的数值来。
2.演示
氢氧发生器在方形玻璃水槽内倒入清水,拿一个两端开口的粗玻璃管,一端用橡皮膜封闭(橡皮膜扎得不太紧,而且用的是绿橡皮膜,便于学生观察),在演示之前提问。
教师:将玻璃管封橡皮膜的一端插入水中,有何现象发生?
学生:橡皮膜会向上凸起。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橡皮膜的下面受到水向上的压强。
做演示实验,左手将玻璃管插入水中,可以看到绿橡皮膜的确在向上凸起。右手端起一杯用墨水染红的水(告诉学生染只是为了便于观察,其密度与清水密度一样),准备倒入管中,未倒之前,提问。
教师:向管内倒水时,肯定会改变橡皮膜的形状,在我未倒水之前,同学们能预测一下橡皮膜形状的变化规律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管内的水面低于槽中的水面,橡皮膜仍向上凸;若管内水面高于槽中水面,橡皮膜将向下凹;如果管内水面与槽中水面相平,橡皮膜应该是平的。
教师:好,我们让事实来评判。
进行演示,发现与学生预测的一样(此时,全体学生无不流露出胜利的喜悦),然后提出新的问题。
教师:在刚才的演示中,我们向管内倒入的是水。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向管内倒入的不是水,而是水银,那么,倒入多深的水银,才可使橡皮膜的上下压强相等,从而使橡皮膜是平的呢?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当水银的深度是管外水深度的1/13.6时,橡皮膜是平的(由于水银有毒,所以,该演示可做,但未做,而是在黑板上画出了演示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并在图的旁边注明p=p水,以加深学生对玻璃管内外压强相等的印象。
1
3.建立物理模型,设计理想实验
板书:假设某人身高170 km,手里拿着一根长100 km的玻璃管油门拉线
学生(还未等板书完,便有很多学生大声地指出纰漏):老师,您把单位写错了!不应该是千米,应该是厘米!
教师(回头给学生一个鬼脸):老师没有写错,我写的是假如
然后笔者用粉笔在黑板上快速地勾勒出一幅简笔画(如图2所示):一人手拿玻璃管,站在齐腰深的大气海洋中,并向学生作简要的画面说明。学生都会意地笑了平时,学生非常佩服笔者的简笔画功底
2
学生:这个人不能站起来!
教师(愕然):为什么?(其他学生也感到诧异。)
学生:没法呼吸!(师生恍然大悟。这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教师:××同学非常善于思考,能注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这也是我们以后在物理学习中应该倡导的。是的,该人若真的想站起来做实验的话,请大家给他想个办法。学生甲:戴潜水员用的呼吸面罩。
学生乙:拿根长管子,一头插入大气层中,另一头套在鼻子上。
这样的讨论效果很好,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使学生对大气层有了直观的理解,也为学生理解大气压强奠定了基础。
教师:同学们出的这些怪招非常好,也是较为实用的。假如这位高人(学生笑了)将手中的100 km长的玻璃管在大气层之外用橡皮膜封住一端,然后管口朝上插入大气层中,同学们想象一下,将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不加思考地):应该与我们刚才做的演示一样,橡皮膜向上凸起。
教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能否用刚才我们演示的方法,测出某地大气压的大小?应该怎样来做?
学生(思考后回答):将玻璃管有橡皮膜的一端从大气层之外一直插到地面附近,然后从上端向玻璃管内倒水,当橡皮膜变平时,就说明管内水的压强与管外的大气压强相等,用刻度尺量出水的深度,就可以算出大气压。
教师:××同学的方法大家说好不好?
学生(齐声回答):好!(教室内响起热烈的掌声)方形磁铁
教师:该方法不是一般的好。应该说是非常的漂亮!(有学生小声说:可惜没有这么高的人)同学们,在做这个想象中的实验时(告诉学生,这样的实验,物理学中称之为理想实验,这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如果不小心玻璃管上方进入了空气,对实验有没有影响呢?
学生:应该会有影响吧,因为管内若进入空气,管内也有大气压强了,管内水的压强将小于管外的大气压强。
教师:你的分析是正确的。看起来,我们想象中的这位高人,想用这根长管子测量大气压的话,管口只能在大气层之外,绝不可以倾斜而让外面的空气进入。同学们再估猜一下,
向管内倒多高的水,橡皮膜才会变平呢?(这个问题较难,学生很难估测出来。)猜不出?好,我再换一个新的问题:水柱的高度会不会等于80 km
学生:肯定不会!应该比大气层的厚度小得多。因为空气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得多。
教师:大家的观点非常正确!我告诉大家结果当水柱的高度达到大约10 m时,管子下面的橡皮膜就变平了。(惊愕的表情写在学生的脸上,大家议论纷纷:太大了吧。)对这个结果同学们大都持怀疑态度,与我们开始的猜想差距甚大,10 m深水的压强确
实很大,它相当于五六个人摞在一起,摆成人塔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好,我们马上就通过实验来告诉大家。还是回到刚才的问题讨论,若10 m高的水柱能使橡皮膜变平的话,如果换成水银,其高度大约是多少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应该不到1 m,因为水银的密度是水密度的13.6倍。
教师:高人100 km长的玻璃管做实验来测量大气压,如果在管中注入水银的话,水银柱的高度还不足1 m,管子这么长,既不方便,也是一种浪费,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能不能将该装置上面没有水银的空管用锯锯掉,单留下面1 m长的短玻璃管来测量呢?若可以
的话,那岂不方便多了?
丝锥磨床
学生:不可以,上面的管子锯掉之后,外面的空气就进入玻璃管了。
教师:有没有一种方法,既可以锯掉上面的玻璃管,又不让外界的空气进入呢?
学生甲:用纸堵住锯开的管口。
学生乙:用高温将锯口烧化,焊接住。
教师:我们不如取根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了。既然用1 m长的玻璃管就可以做此实验,我们就没有必要去劳驾高人,咱们常人在大气层海洋的最底层也应该能做此实验。好,下面我们来进行该实验。
板书:托里拆利实验。
接下来让学生观看托里拆利实验的演示录像。与本节课相关的一些演示实验,诸如覆杯实验病房呼叫系统”“瓶吞鸡蛋实验等,均放在了托里拆利实验之后,用来加深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
三、结束语
课堂反馈发现,这样导入的结果,绝大多数学生能理解该实验,知道管内水银柱的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的原因,明白道理之后,再谈大气压的应用,课堂教学就顺利多了。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27: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1009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实验   大气压   压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