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覆晶薄膜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覆晶薄膜组。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显示屏的高对比度、高分辨率、窄边框、薄型化的需求日益强烈,显示屏的分辨率逐步从hd提升到fhd、ud乃至于8k。一般通过覆晶薄膜(chiponfilm,cof)与显示屏绑定连接的方式,将驱动芯片的数据信号输送到显示屏内,有利于显示屏的窄边框设计。但随着显示屏分辨率的提高,给薄膜晶体管充电所需的数据信号也越来越多。65寸8k产品相较于65寸4k产品的解析度更高,需要更多的cof驱动,同样的面板尺寸下需要绑定更多的cof,因此在8k超高清的产品上应用往往会出现供cof绑定的空间不足的问题。
3.目前常见的一个cof上均绑定一个驱动芯片,cof的输出端连接至显示面板,其输入端连接至印刷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pcb),而驱动芯片的输出信号相较于输入信号数量多很多,因而cof连接至pcb的一端的引脚排布较疏,连接至显示面板的一端引脚排布较密。因此提高显示面板的分辨率后,对cof的输出端(面板端)的引脚的排布空间影响较大,引脚排布间距较小,因此对绑定的精度有限制,进而导致机种尺寸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覆晶薄膜组,旨在减少输出端的绑定精度限制,进而减少超高分辨率机种尺寸局限性,为高分辨率的显示面板设计方案提供可行性。
5.本技术提供一种覆晶薄膜组,所述覆晶薄膜组至少包括:
6.第一覆晶薄膜,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相对设置有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
7.中间层,与所述第一表面压合,且具有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三表面和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第四表面,所述中间层在所述第三表面上相对设置有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
8.第二覆晶薄膜,与所述第四表面压合;
9.其中,所述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输入端相邻且沿第一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相邻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平行设置。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出端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输出引脚,所述第二输出端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输出引脚,所述第二输出引脚与所述第一输出引脚交错设置。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入端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输入引脚,所述第二输入端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输入引脚,所述第二输入引脚与所述第一输入引脚对齐设置。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层的第四表面绝缘。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覆晶薄膜的第二表面设置有第一芯片,所述第二覆晶薄膜远离所述第四表面的表面设置有第二芯片。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覆晶薄膜在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设置有栅极驱动电路。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覆晶薄膜组还包括:
16.多条第一输入走线,设置在所述第一覆晶薄膜的第二表面上,且与所述第一输入引脚连接;
17.多条第二输入走线,设置在第二覆晶薄膜的第四表面上。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二输入端与印刷电路板绑定,所述印刷电路板包括多个第一绑定引脚,所述第一输入引脚和所述第二输入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一绑定引脚绑定;
19.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显示面板绑定,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第二绑定引脚,所述第一输出引脚和所述第二输出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二绑定引脚绑定。
20.在一些实施例中,传输相同信号的第一输入走线和第二输入走线与同一所述第一输入引脚连接;与所述第一输入走线传输不同信号的第二输入走线与所述第二输入引脚连接。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输入走线与所述第二输入引脚连接,传输相同信号的第一输入引脚和第二输入引脚与同一所述第一绑定引脚绑定。
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覆晶薄膜组,该覆晶薄膜组至少包括第一覆晶薄膜、中间层和第二覆晶薄膜。第一覆晶薄膜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相对设置有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中间层与所述第一表面压合,且具有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三表面和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第四表面,所述中间层在所述第三表面上相对设置有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第二覆晶薄膜与所述第四表面压合。其中,所述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输入端相邻且沿第一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相邻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平行设置,因此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排成两行,增大了输出端的绑定空间,即输出端的引脚排布间距可以增大。由此可以减少输出端的绑定精度限制,进而减少超高分辨率机种尺寸局限性,为高分辨率的显示面板设计方案提供可行性。
附图说明
23.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覆晶薄膜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覆晶薄膜的第一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间层的第三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覆晶薄膜的第二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覆晶薄膜的第六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印刷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31.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4.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5.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36.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覆晶薄膜组的结构示意图。该覆晶薄膜组100可以应用于各种显示面板或显示器,例如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和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器(micro-light-emitting diode,micro-led)等。
37.请同时参阅图2-图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覆晶薄膜的第一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间层的第三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覆晶薄膜的第二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覆晶薄膜的第六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38.如图1所示,该覆晶薄膜组100至少包括第一覆晶薄膜10、中间层11和第二覆晶薄膜12。第一覆晶薄膜1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所述第一表面101上相对设置有第一输入端1011和第一输出端1012(图2)。中间层11与所述第一表面101压合,且具有靠近所述第一表面101的第三表面111和远离所述第一表面101的第四表面112,所述中间层11在所述第三表面111上相对设置有第二输入端1111和第二输出端1112(图3)。第二覆晶薄膜12具有相对的第五表面121和第六表面122,所述第五表面121与所述第四表面112压合。
39.其中,所述第一输入端1011与所述第二输入端1111相邻且沿第一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输出端1012与所述第二输出端1112相邻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平行设置(图4)。第一方向可以为与覆晶薄膜组100平行的一个方向。由于对于高分辨率的显示面板来说,面板的一端(输出端)引脚数量较多,而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输出端1012和第二输出端1112排成两
行,增大了输出端(包括第一输出端1012和第二输出端1112)的绑定空间,即输出端的引脚排布间距可以增大,例如第一输出端1012的引脚间距可以与第二输出端1112的引脚间距一样大。由此可以减少输出端的绑定精度限制,进而减少超高分辨率机种尺寸局限性,为高分辨率的显示面板设计方案提供可行性。
4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输出端1012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输出引脚1012p,所述第二输出端1112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输出引脚1112p。其中,所述第二输出引脚1112p与所述第一输出引脚1012p交错设置,即第二输出引脚1112p相对于第一输出引脚1012p在第一方向偏移一段距离,不对齐。也可以说第二输出引脚1112p在平行于第一方向且垂直于覆晶薄膜组100的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输出引脚1012p在所述平面上的正投影之间。第一输出引脚1012p的数量可以大于第二输出引脚1112p的数量。
41.所述第一输入端1011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输入引脚1011p,所述第二输入端1111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输入引脚1111p,所述第二输入引脚1111p与所述第一输入引脚1011p对齐设置。第一输入引脚1011p的数量可以大于第二输入引脚1111p的数量。
42.请结合图7和图8,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印刷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4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入端1011和所述第二输入端1111与印刷电路板15绑定,所述印刷电路板15包括多个第一绑定引脚151,所述第一输入引脚1011p和所述第二输入引脚1111p分别与所述第一绑定引脚151绑定。第一绑定引脚151也可以沿第一方向排列成两行。第一输入引脚1011p可以通过第一绑定走线(图中未示出)与第一绑定引脚151连接,第二输入引脚1111p可以通过第二绑定走线(图中未示出)与第一绑定引脚151连接。由于输入端的空间和尺寸较大,即第一输入引脚1011p之间的间距和第二输入引脚1111p之间的间距都较大,即使第一输入引脚1011p和第二输入引脚1111p对齐,与第二输入引脚1111p连接的第二绑定走线也可以弯折绕过第一输入引脚1011p,从第一输入引脚1011p之间的位置穿过。或者,第一绑定走线和第二绑定走线可以在印刷电路板15的不同层进行布线,因此第一绑定走线和第二绑定走线可以互不影响。
4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出端1012和所述第二输出端1112与显示面板16绑定,所述显示面板16包括多个第二绑定引脚161,所述第一输出引脚1012p和所述第二输出引脚1112p分别与所述第二绑定引脚161绑定。第二绑定引脚161也可以沿第一方向排列成两行,第一输出引脚1012p可以通过第三绑定走线(图中未示出)与第二绑定引脚161绑定,第二输出引脚1112p可以通过第四绑定走线(图中未示出)与第二绑定引脚161绑定。由于第二输出引脚1112p与所述第一输出引脚1012p交错设置,因此第四绑定走线可以从第一输出引脚1012p之间穿过而与所述第二绑定引脚161连接。
4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覆晶薄膜10的第二表面102设置有第一芯片13。该覆晶薄膜组100还可以包括多条第一输入走线1021,多条第一输入走线1021设置在所述第一覆晶薄膜10的第二表面102上,且与所述第一输入引脚1011p连接。由于第一输入引脚1011p设置在第一表面101上,为了显示出第一输入走线1021与第一输入引脚1011p的连接关系,才将第一输入引脚1011p显示在图5中。实际上,第一输入走线1021可以通过过孔
与第一输入引脚1011p连接。第一输入走线1021的另一端与第一芯片13连接。
46.该覆晶薄膜组100还可以包括多条第一输出走线1022,多条第一输出走线1022的一端与第一芯片13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输出引脚1012p连接。由于第一输出引脚1012p设置在第一表面101上,为了显示出第一输出走线1022与第一输出引脚1012p的连接关系,才将第一输出引脚1012p显示在图5中。实际上,第一输出走线1022可以通过过孔与第一输出引脚1012p连接。
4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覆晶薄膜10在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设置有栅极驱动电路1023。所述栅极驱动电路1023可以设置在第二表面102上。由于第一覆晶薄膜10和第二覆晶薄膜12通过中间层11结合,可以共用所述栅极驱动电路1023,在第二覆晶薄膜12上不需要再设置栅极驱动电路1023,因此可以节省栅极驱动电路1023设计。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覆晶薄膜12远离所述第四表面112的表面(第六表面122)设置有第二芯片14。该覆晶薄膜组100还可以包括多条第二输入走线1121,多条第二输入走线1121设置在第二覆晶薄膜12的第四表面112上。
49.在一种实施例中,多条第二输入走线1121的一端与第二芯片14连接,多条第二输入走线1121的另一端都通过过孔与第二输入引脚1111p连接。当某一第二输入走线1121与某一第一输入走线1021传输相同的信号时(例如都传输电源信号),即某一第二输入引脚1111p与某一第一输入引脚1011p传输相同信号时,该第二输入引脚1111p可以与该第一输入引脚1011p连接到同一第一绑定引脚151,因此可以减少第一绑定引脚151的数量。其他传输不同信号的第二输入引脚1111p和第一输入引脚1011p则各自连接到不同的第一绑定引脚151。
50.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多条第二输入走线1121的一端与第二芯片14连接。一些第二输入走线1121的另一端与第一输入引脚1011p(实际上位于第一表面101)连接,另一些第二输入走线1121的另一端与第二输入引脚1111p(实际上位于第三表面111)连接。具体的,当第二输入走线1121与第一输入走线1021传输相同的信号时(例如都传输电源信号),则该第二输入走线1121就与该第一输入走线1021连接到同一第一输入引脚1011p,该第一输入引脚1011p再连接到印刷电路板15的一个第一绑定引脚151。具体的,该第二输入走线1121可以通过穿过第二覆晶薄膜12、中间层11和第一覆晶薄膜10的过孔连接到第一输入引脚1011p。其他与第一输入走线1021传输不同信号的第二输入走线1121,则通过过孔连接到第二输入引脚1111p。
51.因此传输相同信号的该第二输入走线1121与该第一输入走线1021共第一输入引脚1011p,可以减少第二输入引脚1111p的数量,进而可以减少连接第二输入引脚1111p与第一绑定引脚151的第二绑定走线的数量,降低第二绑定走线的制作难度。该第二输入走线1121与该第一输入走线1021共第一输入引脚1011p之后再连接到一个第一绑定引脚151,也可以减少第一绑定引脚151的数量,降低第一绑定走线(连接第一输入引脚1011p和第一绑定引脚151)的制作难度。
52.该覆晶薄膜组100还可以包括多条第二输出走线1122,所述第二输出走线1122的一端与第二芯片14连接,另一端通过过孔与第二输出引脚1112p连接。由于第二输出引脚1112p设置在第三表面111上,为了显示出第二输出走线1122与第二输出引脚1112p的连接关系,才将第二输出引脚1112p显示在图6中。实际上,第二输出走线1122可以通过过孔与第
二输出引脚1112p连接。
53.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间层11的第四表面112是绝缘的,以防止第一芯片13和第二芯片14之间,以及第一输入走线1021、第一输出走线1022与第二输入走线1121、第二输出走线1122之间发生信号串扰。
5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覆晶薄膜组100中,第一输出端1012与第二输出端1112相邻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平行设置,因此第一输出端1012和第二输出端1112排成两行,增大了输出端的绑定空间,即第一输出引脚1012p的排布间距和第二输出引脚1112p的排布间距可以增大。由此可以减少输出端的绑定精度限制,进而减少超高分辨率机种尺寸局限性,为高分辨率的显示面板设计方案提供可行性。
5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至少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覆晶薄膜组、显示面板和印刷电路板,因此该显示装置具备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覆晶薄膜组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该覆晶薄膜组至少包括第一覆晶薄膜、中间层和第二覆晶薄膜。第一覆晶薄膜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上相对设置有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中间层与第一表面压合,且具有靠近第一表面的第三表面和远离第一表面的第四表面,中间层在第三表面上相对设置有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第二覆晶薄膜与第四表面压合。第一输入端与第二输入端相邻且沿第一方向平行设置,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相邻且沿第一方向平行设置。
56.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绑定,所述印刷电路板与所述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二输入端绑定。
57.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覆晶薄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覆晶薄膜组至少包括:第一覆晶薄膜,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相对设置有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中间层,与所述第一表面压合,且具有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三表面和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第四表面,所述中间层在所述第三表面上相对设置有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第二覆晶薄膜,与所述第四表面压合;其中,所述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输入端相邻且沿第一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相邻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平行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晶薄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端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输出引脚,所述第二输出端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输出引脚,所述第二输出引脚与所述第一输出引脚交错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覆晶薄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端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输入引脚,所述第二输入端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输入引脚,所述第二输入引脚与所述第一输入引脚对齐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晶薄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层的第四表面绝缘。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晶薄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覆晶薄膜的第二表面设置有第一芯片,所述第二覆晶薄膜远离所述第四表面的表面设置有第二芯片。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晶薄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覆晶薄膜在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设置有栅极驱动电路。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覆晶薄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覆晶薄膜组还包括:多条第一输入走线,设置在所述第一覆晶薄膜的第二表面上,且与所述第一输入引脚连接;多条第二输入走线,设置在第二覆晶薄膜的第四表面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覆晶薄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二输入端与印刷电路板绑定,所述印刷电路板包括多个第一绑定引脚,所述第一输入引脚和所述第二输入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一绑定引脚绑定;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显示面板绑定,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第二绑定引脚,所述第一输出引脚和所述第二输出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二绑定引脚绑定。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覆晶薄膜组,其特征在于,传输相同信号的第一输入走线和第二输入走线与同一所述第一输入引脚连接;与所述第一输入走线传输不同信号的第二输入走线与所述第二输入引脚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覆晶薄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入走线与所述第二输入引脚连接,传输相同信号的第一输入引脚和第二输入引脚与同一所述第一绑定引脚绑定。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覆晶薄膜组,至少包括第一覆晶薄膜、中间层和第二覆晶薄膜。第一覆晶薄膜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上相对设置有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中间层与第一表面压合,且具有靠近第一表面的第三表面和远离第一表面的第四表面,中间层在第三表面上相对设置有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第二覆晶薄膜与第四表面压合。第一输入端与第二输入端相邻且沿第一方向平行设置,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相邻且沿第一方向平行设置,因此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排成两行,增大了输出端的绑定空间,即输出端的引脚排布间距可以增大。由此可以减少输出端的绑定精度限制,进而减少超高分辨率机种尺寸局限性。超高分辨率机种尺寸局限性。超高分辨率机种尺寸局限性。


技术研发人员:

王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04

技术公布日:

2022/10/18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5:41: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95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引脚   薄膜   绑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