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茶道养生的论文2篇]茶道养生

[有关于茶道养生的论文2篇]茶道养生
茶文化与养生——修性养心
[摘要]茶自从被人类发现以来,它的应用及其无不与茶的营养、保健,乃至药性的密切,所以从古至今,茶与茶疗,一直是祖国医药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药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这却使人们渐渐淡忘了,茶文化的精神实质本是药。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而贯穿中华茶文化的精神主流受到传统哲学思想影响,并与禅之兴起关系密切。历代相袭而不易。是中国的养生第一要义。
[关键词]营养茶疗药学养生
第一章阐释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1.1论茶文化界专家们对茶文化精神的归纳
若论茶文化的核心,必须先论茶道,因为茶道是茶艺的灵魂,是茶文化的核心,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茶德也,即品茗之道简称,他是茶道精神的概括。故此茶文化精神即为茶德!
1.2关于陈文华教授茶道精神静和雅的感想
中国的茶道精神一直没有统一和规范下来,给茶文化,茶道的普及推广带来了诸多不便。茶道是茶艺的灵魂,是茶文化的核心,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有了明确的茶道精神作为指导,中国茶文化事业就可以永远沿着健康、文明的道路发展。所以茶德的规范话是很有必要的。
陈文华在《长江流域茶文化》中提出:
茶之魂---和;
茶之性---静;
茶之韵---雅。
和为茶之魂。《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部分。老子《道德经》中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
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又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和在佛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倡导世人和睦相处,和诚相爱。“无得贪惜,言常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特征,对中国茶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遂形成了茶之灵魂。
静为茶之性。儒家以静为本,致良知,止于至善,是以虚静之态作为人与自然万物通慧的途径。对于道家来说,静虚则明,明则通,“无欲则静”。佛学追求静虑,以达顿悟。空灵澄静,物我两忘。茶道精神的主要特征,皆包括在“静”之内。禅茶一味,禅借茶以入静悟道,茶因禅而提高审美意境。茶,草木之灵者,出自山源,具有精清、淡洁、雅静的品性,微寒、味醇的自然特性,饮后会使人更为安静,宁静、冷静、文静、闲静、雅静、肃静、寂静,因而被誉为“智慧的静穆”。
雅为茶之韵。茶可雅志。儒家称品茗活动为雅尚。中国茶艺之雅与儒、释、道之雅有相通之处。“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饮而尽,不暇辨味,俗莫大焉。”在儒家看来,俗人是不懂品饮之道的,只有脱俗的雅士才可能成为茶人。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做事理念中,雅是修身养性的目标。佛、道两家也求雅,但远不如儒家的执著和深刻。儒家通过“薰陶德化”去建立理想人格,确立了“雅志”的惟一必经之路,以茶之雅育人之雅,到茶艺之雅、茶道之雅。
得茶之三味,方可领略品茗的最高境界。茶即人,人即茶。人看茶,茶到人中去;茶看人,人到茶中来。茶替我代言,我替茶传神,托茶言志,借茶写心,茶我相照。
1.3自己对茶道精神的感悟
在中国艺术的范畴中,只要有根可循,有据可依,即可发表言论。我对茶德的看法从陈教授茶道精神得出感悟,认为静、和即可,何须用雅!雅为茶之韵。茶可雅志。本无可厚非!孰不知“一人之身就有天下之相,一人之身就有宇宙之相的修身之重”虽则说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做事理念中,雅是修身养性的目标,但不是根本,只是外在表现的形式。因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叫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叫外王。身则不修,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为惘然!那么如何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呢老子以“道”释万物之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永恒的“和”意义!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后人多愚,殊不知“言老子(言)犹龙也!”故“道”之渊,岂可尽述!其意“和”耳。
《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
谓复命。”《荀子解蔽》说:虚壹而静。《管子心术》说:天之道虚,地之道静。《韩非子扬权》说:执一而静、虚以静后。《心经》舍利子,不异空,空不异;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儒释道诠释大自然的规律既是如此,何况人乎!今且举小例加以论证!例如一舞团,每人舞技不论,从个体言,或静或动,从容而舞,形舒意广,像是俯身,又像是仰望;像是来、又像是往。雍容不迫!似飞翔,似步行;似辣立,又似斜倾。不失法度!这是“静”、“和”之妙用!若众人配合“和”谐,皆能如此!又岂为不雅!
第二章儒释道文化的养生观
2.1探讨儒家文化养生观
儒家的养生文化概括为实用理性和自强不息。实用理性是指一种理性精神或态度,以极端重视现实实用为特点。
孔子指出:“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息,动不量力,兵共杀之。此三者,
死于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乎。”显然,孔子既倡导养身葆形,反对“寝处不时,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放浪形骸的行为与习惯;更倡导养心葆神,强调注重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情操的修养,反对“嗜欲无厌”,“忿怒不息”等情志过极的心态与作风。他认为,知识丰富、道德高尚的人,举止持重,坦荡豁达,顺应自然而形神共葆,故能健康长寿。
孔子强调:“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成,戒之在;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他明确地告诫人们,应当依据不同生理时期的体质与心理特点,陶冶情操,养护体魄。孔子欣赏清心寡欲、乐观豁达、刚毅坚强的处世态度,反对怨天尤人的心态。对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皆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由衷赞叹“贤哉,回也。”孔子认为,骄傲自大、游荡忘返、饮食荒淫最有害于健康,而调节行动、道人之善、结交好友才有益于养生。
以孔孟为核心的儒家养生观注重养神,尤其强调振奋精神,“养浩然之气”(《孟子》)。孔子认为,养心葆神贵在生活有规律,情志中和而“不形于”,以无害于性命生机。儒家在提倡仁爱修身的同时,还以正心、收心、养心来追求自我完善。为了更好地养心,他们还提
倡以“心斋”,就是通过摒除一切杂念,意念守一,呼吸细长,耳不听闻,只有心能感觉,进而使神、气合一,让自然之气随呼吸而出入,进入一种清虚、纯静的境界。这一种崇尚自然天地之气,用绵绵细长的自然呼吸方法,不加任何主观的意念去控制干扰。这种“心斋”气功方法简单,操作方便,能起到养心的良好效果。儒家除了修身养心之外,还提倡孝悌、中庸。孝悌是儒家“仁”的内容之一,他们强调孝悌,竭力主张对父母长辈不仅要尽心奉养,而要十分敬重。中庸是儒家的思想和行为法则的准绳。所谓“中庸”,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待人处事做到不偏不倚,允执其中,审时度势,灵活变通。另外,早期儒家主张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来修身养性,在当时就受到养生家的肯定。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7:29: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943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儒家   茶文化   茶道   精神   养生   养心   核心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