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层厚度对纳米级Fe_Pr_Cu多层膜巨磁阻的影响

23
电工材料2008N o.2
Pr 层厚度对纳米级Fe/Pr/Cu 多层膜
巨磁阻的影响
韩庆艳,成钢,顾正飞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广西桂林
541004)
摘要: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制备Fe/Pr /Cu 系列多层膜,在超高真空中进行热处理,
测量了系列样品的结构和磁电阻。结果表明:退火温度为275℃的薄膜样品具有较好的层状结构和周期性。多层膜的层间耦合性质随Pr 层的厚度增加而发生变化,巨磁电阻(GMR )效应随Pr 层的厚度增加而减小。讨论了稀土Pr 及Pr 层的厚度对巨磁电阻效应的影响。
关键词:Fe/Pr /Cu 多层膜;Pr 厚度;巨磁阻(GMR )效应;磁控溅射中图分类号:TM27;O48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8887(2008)02-0023-04
The Eff ect of Anneal in g Tem p erature
on GM R in Fe/Pr/Cu Multila y er Fil ms
HA N Qi n g -y a n ,C H EN G Ga n g ,G U Z he n g -f ei
(De p a r t ment o f I n f or ma t i on Ma t eri als Science a n d En g i neeri n g ,
Guili n U ni versi t y o f Elect r onic Tech n ol o gy ,Gu a n g xi Guili n 541004,Chi na )
Abstract :The Fe /Pr /Cu m ultil a y e r f il ms de p osit e d o nt o s ubst r at es wit h a ma g net r o n c o n 2t r olle d s p ut t e ri n g met h od a n d t he n di d i n t he ult r a-hi g h vacuu m heat t r eat me nt ,als o di d a se ries of s a m p le meas ur e me nts of t he st r uct ur e a n d ma g net or esist a nce.
The r es ults s h ow
t hat :t he f il m s a m p les ha ve bet t e r l a y e r e d st r uct ur e a n d c y clical at t he a n neali n g t e m p e r 2at ur e of 275℃.The m ulti-l a y e r f il m c ha n g e d b y t he i nc r ease of t he Pr c ou p le d t hic k ness ,t he g i a nt ma g net or esist a nce dec r eases b y t he i nc r ease of t he Pr l a y e r t hic k ness.D escuess t he ef f ect of Pr a n d Pr l a y e r t hic k ness o n t he g i a nt ma g net o r esist a nce.
K e y words :Fe /Pr /Cu m ultil a y e rs ;t he t hic k ness of Pr ;g i a nt ma g net o r esist a nce ef f ect ;ma g 2net r o n c o nt r olle d s p ut t e ri n g
基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桂科基0575093)
作者简介:韩庆艳(1982-),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磁性材料和薄膜材料的研究,()xiaxuexiaxue @ 。收稿日期:2008-03-031
引言
自1988年法国科学家在多层膜结构中发现巨磁阻(g iant ma g netoresistance ,GM R )效应以来[1],多层膜巨磁电阻材料的研究日趋迅猛,并在读写磁头、非挥发磁性存储[2]、传感器[3]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4],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如在1994年计算机硬盘中使用了GM R 效应的自旋阀结构的读出磁头,获得了1Gb/inch 2的存储密度。到1996年,存储密度已达5Gb/inch 2,并且其存储
密度越来越高。通常GM R 值高的多层膜,其磁性层内传导电子的自旋极化强[5]。由于GM R 磁头在信息存储运用方面的巨大潜力,激发了人们对各种材料的磁电阻效应的兴趣,促进了磁电阻效应的广泛应用。
多层膜巨磁电阻效应是在磁电阻效应研究、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1856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汤姆逊就发现了磁致电阻现象,1857年汤姆逊又发现了铁磁多晶体中各向异性磁电阻效应,这是由磁电阻研究向巨磁电阻研究的一个重大的转变。但由于当时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限制,磁电阻现象一直未得到重视。直到1971年Huont 提出利用磁电阻制作磁盘系统,1985年美国IBM 公司在技术
韩庆艳等:Pr 层厚度对纳米级Fe/Pr/Cu 多层膜巨磁阻的影响
24电工材料2008N o.2
上实现这一构想,1991年日本的日立公司成功制作出产品,这些成果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1988年,法国的Fert在Fe/Cr多层膜中第一次发现了多层膜GM R效应。GM R效应是磁有序材料在一定结构和外磁场作用下,其电阻会随外磁场的改变而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一发现不仅让世人认识了GM R 效应,而且大大激发了人们研究GM R效应的热情,人们纷纷从理论和实验的层面对多层膜的GM R进行研究,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成果日渐丰厚。1995年美国物理学会将GM R效应列为当年凝聚态物理中5个热点的首位。
多层膜GM R效应产生的物理原因主要是传导电子的自旋相关散射理论。目前各国物理学家所研究的金属多层膜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能产生反铁磁耦合的多层膜,另一种是自旋阀结构[6]。在耦合型磁性多层膜中,其磁电阻值较大,具有振荡现象,但是这类薄膜的磁电阻的饱和磁场较高,不实用。而自旋阀却具有低饱和工作场、稳定性能好、利用层间转动磁化过程能有效地抑制噪声等优点,从其应用的发展趋势来看,自旋阀是新一代高密度读出磁头的首选,因而自旋阀的研究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重视[6~9]。影响多层膜磁阻性的因素有很多,Co Fe/ Cu n多层膜材料,由于其GM R值高,热稳定性好,得到了一定的研究。但对Fe/Pr/Cu多层膜及其磁阻性影响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对275℃退火后的Fe/Pr/Cu系列多层膜进行了研究,通过改变Pr的厚度,分析了该多层膜的GM R效应及其结构,进一步揭示了GM R效应与结构的关系。
2试验
用FJL560B4磁控溅射设备制备Fe/Pr/Cu系列多层膜。其中Pr厚度取不同值,分别将单独的Fe 靶、Pr靶和Cu靶交替溅射在载玻片上,Fe和Cu 的纯度均为99.99%,通过控制各种靶的溅射时间来确定膜厚。用台阶仪测量各膜的厚度,其中Fe的厚度为1.1nm,Cu的厚度为9.2nm,Pr的厚度分别取0、0.7、1.4、2.7、3.4、4.1nm。制备过程中背底真空度为9.5×10-5Pa,溅射气体(高纯Ar)气压为0.73Pa,溅射基片为载波片(厚度0.8~1.0mm)。采用直流溅射,溅射电流0.40A,电压0.39kV。多层膜制备好后再分别对其进行高真空退火,真空度为7.8×10-5Pa,退火温度为275℃,退火时间均为30min。
用D8-ADVAN GE衍射仪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用传统的四探针法测量室温下的磁电阻,外加磁场为0~9000kA/m。GM R定义为:(ΔR/R0)= [(R0-R H)]/R0,其中R H是磁场为H时的电阻, R0是磁场为零时的电阻。
3结果与讨论
3.1X射线衍射分析
3.1.1小角度X衍射(L XRD)实验分析
图1为Pr厚度d=4.1nm时多层膜Fe/Pr/ Cu的小角度XRD图。由图1可知,在2θ为3.3°和5.2°时分别出现了两个小角衍射峰,表明该样品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层状结构。但衍射峰不是特别明显,原因是样品进行了275℃退火处理,导致各层原子之间有扩散,因退火温度不是很高,故扩散不是很明显,薄膜仍保持层状结构。
图1Pr厚度为4.1nm时Fe/Pr/Cu多层膜
的L XRD图
3.1.2大角度X衍射(M XRD)实验分析
图2是275℃退火后,多层膜Fe/Pr/Cu(Pr厚度d=0、0.7、4.1nm时)的大角度X衍射图。未加Pr制备的样品,在2θ=43.647°、2θ=50.589°处出
图2不同Pr厚度样品的X
衍射图
韩庆艳等:Pr层厚度对纳米级Fe/Pr/Cu多层膜巨磁阻的影响
25电工材料2008N o.2
现两个衍射峰,分别对应于Cu的面心立方相的(111)和(200)衍射峰,明显看出(111)衍射峰很尖锐并且狭窄。由峰位置计算得到的晶格常数为0.3603 nm,小于块体Cu的晶格常数(0.3607nm)。加入不同厚度的Pr层(d=0.7、4.1nm)后,发现Cu的(111)和(200)峰变得较弱,并且衍射峰变宽,表明随着Pr层厚度的增大,Cu晶粒在变小,其原因是Pr的加入阻碍了Cu颗粒的结晶,导致了晶粒的细化。由Scherrer公式计算得到当Pr层厚度分别为0.7nm和4.1nm时,Cu晶粒尺寸分别为12.7nm 和5nm。
从图1(d=4.1nm)的小角度X衍射图可以解释本试验对样品进行大角度X衍射时只出现Cu的衍射峰,而未看到其他成分衍射峰的原因是:①Fe 和Pr的含量较少;②在275℃退火,各层原子之间并没有互相融合,而是仍然以各层的形式存在,故只能观察到最外层Cu的衍射峰。
3.2GM R效应
图3是室温下测得的在275℃退火后Fe/Pr/ Cu系列多层膜的GM R效应随磁场强度的变化曲线。
图3275℃退火的GM R与磁场H的关系
从图3可以看到,GM R效应随磁场强度的增大而增大,而且在低场下的变化显著,在高场下曲线则趋于平稳,也就是磁电阻趋于饱和,此时所达到的GM R值是由于多层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层状结构,形成了超晶格所致。根据Pr层厚度的不同,其多层膜的GM R曲线存在很大的差异,说明Pr层厚度对Fe/Pr/Cu系列多层膜的GM R效应具有很大的影响。从图3可知,在同一退火温度下, Fe/Pr/Cu多层膜的GM R效应随Pr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弱,且Pr层厚度较大(d=4.1nm)时,其曲线相对较平滑,GM R值较小(约-0.05%)。未加Pr (d=0)的曲线,其GM R值相对很大(约-0.4%)。磁性多层膜的GM R效应产生的物理原因可用传导电子的自旋相关散射理论解释。
大量研究发现,影响金属多层膜GM R效应的大小有以下几个因素[10]:①界面粗糙度和晶体结构;
②体散射和界面散射;③磁性层和非磁性层的厚度。可见,凡是影响多层膜界面粗糙度、晶体结构、各层厚度等的因素都对GM R效应有影响。因此,合理地控制界面粗糙程度、晶体结构和各层厚度等微结构,就可能得到最佳的GM R效应。本试验Fe/Pr/ Cu多层膜中的稀土Pr由于具有细化晶粒的作用,不仅细化了Cu层中的Cu晶粒,同样也细化了Fe层中的Fe晶粒。由于晶粒的细化,改善了界面的粗糙度,并使Fe层中的磁性颗粒———Fe晶粒中的磁矩取向更具有随机性,从而减小了界面对自旋电子在输运过程中的作用,降低了磁性颗粒对自旋极化电子的散射,导致了GM R值的减小。另一方面,样品在275℃退火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造成Pr层原子扩散,导致相邻Pr层之间出现磁短路,从而GM R值减小。
当磁性金属和非磁性金属呈层状排布(即一层磁性金属,一层非磁性金属),且每层厚度达到一定要求时,磁层通过非磁层进行交换作用。当磁层厚度适当时,二近邻层之间存在交换耦合作用。本试验样品中,Fe为磁性层,Cu和Pr为非磁性层,试验结果表明,其GM R效应随着Pr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小。Grunber g等[11,12]用光散射技术,系统地研究了铁磁层间通过非磁性层的层间耦合,提出了“穴道”模型。该模型认为非磁性层不是理想连续的,其层中可能存在穴道,相邻的磁性层通过“穴道”接触作用,能导致层间耦合呈铁磁交换作用;当非磁性较薄时,“穴道”多,磁性层间连接桥亦多,磁性层间耦合增强。随着非磁性厚度增加,层间耦合减弱,GM R 效应降低。本试验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4结论
(1)275
℃退火后系列Fe/Pr/Cu多层膜具有一
定的周期性和层状结构。
(2)多层膜的GM R受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很大,
表面越粗糙其GM R越高。
(3)多层膜磁性层间的交换耦合作用被认为是
GM R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Fe/Pr/Cu多层膜
的GM R值随Pr层厚度的增大而减小。
韩庆艳等:Pr层厚度对纳米级Fe/Pr/Cu多层膜巨磁阻的影响
26电工材料2008N o.2韩庆艳等:Pr层厚度对纳米级Fe/Pr/Cu多层膜巨磁阻的影响
自GM R效应被人们发现至今,虽然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提出了一系列提高GM R效应的理论分析和研究结果,但利用什么材料,建立什么样的模型才能得到室温下饱和磁场低、灵敏度高、GM R 值大的多层膜,并使其能够得到广泛应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对材料的研究,利用不同的材料建立模型的研究,乃至用什么样的技术建立模型都已成为人们今后在多层膜GM R效应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可见,GM R的研究与材料的研究密不可分,新材料的研究将是使GM R效应更快、更广泛地应用于实践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Baibisch M N,Broto J M,Fert A,et al.Giant Ma g-
netoresistance of(001)Fe/(001)Cr Ma g netic Su pp erlattices [J].Ph y s.Rev.Lett,1988,61:2472-2476.
[2]Tehrani S,Chen E,Durlam M,et al.Hi g h Densit y Submi-
cron Ma g 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 y[J].A pp l.
Ph y s,1999,85:5822-5827.
[3]毛卫民,张新明.晶体材料织构定量分析[M].北京:冶金工
业出版社,1995.
[4]郑金平,冯洁.Co Fe/Cu多层膜巨磁阻效应的研究[J].真空
科学与技术学报,2007,27(2):123-126.
[5]Dau g hton J M,Bade P A,J enson M L,et al.Giant Ma g-
netoresistance in Narrow St ri p es.Ma g netics[J].IEEE
Transactions,1992,28:2488-2493.
[6]卢正启.自旋阀巨磁电阻效应及其应用[J].物理,1998(6):
373-376.
[7]卢正启.两步法制备的自旋阀巨磁电阻效应研究[J].物理学
报,2002(2):328-333.
[8]卢志红,李铁,邱进军,等.NiO PNi FeCo PCuPNi FeCo自旋阀
结构的巨磁电阻效应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功能材料,1999
(3):256-257,260.
[9]邱进军,卢志红,梁建,等.Ni Fe PCo PCuPCo结构自旋阀GMR
效应及Co夹层的影响研究[J].功能材料,1999(3):258-260.
[10]顾若愚,刘楣,邢定钰.磁多层结构中处理界面散射的新方法
[J].低温物理学报,1993(15):100-107.
[11]Freeman A J,Wu R Q.Elect ronic St ruct ure t heor y of
Surface,Interface and Thin-film Ma g netism[J].Ma g n.
Ma g n.Mater,1991,100:497-503.
[12]Freeman A J,Fu CL.St ron g l y Enhanced2D Ma g netism
at Surfaces and Interfaces[J].J A pp l Ph y s,1987,61:
3356-3359.
(上接第22页)
Mater,2001,3:1219-1221.
[3]ZHOU Qin g-di,Brendan J.Kenned y.Hi g h Tem p erat ure
St ruct ure of BaBiO3-a S y nchrot ron X-ra y Powder Diff rac-
tion St ud y[J].Solid State Commu,2004,132:389-392. [4]Makoto Yama g uchi,Fumikazu Takeuchi,Taku y a Hashimoto.
Discover y of New Phase and Anal y sis of Phase Relation-shi p s in BaBiO3wit h Thermal Anal y ses[J].Thermochimica Acta,2005,431:33-37.
[5]Kim D C,Baranov A N,Kim J S.Su p erconductivit y of
Ba1-x K x BiO3(0.35<x<1)S y nt hesized b y t he Hi g h Pres-sure and Hi g h Tem p erat ure Techni q ue[J].Su p erconduc-
tivit y:Incor p oratin g Novel Ma g netism,2002,15(5):331-
334.
[6]Kim B J,Kim Y C,H y un-Tak Kim,et al.EXA FS Obser-
vation of Two Distinct Bi-O Distances below T c for a
Ba0.6K0.4BiO3Sin g le Cr y stal[J].Ph y sica C:Su p erconduc-
tivit y,2003,392-396:286-290.
[7]骆颖,刘心宇,李旭琼,等.BaBiO3掺杂对Ba TiO3基热敏材
料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2006,37:369-372. [8]纪士东,王春玲.Mn的形态对N TC热敏陶瓷性能的影响
[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5,24(1):13-15.
[9]L u W Z,Jian g S L.St ruct ral and Elect rical Pro p erties of
Ba(Sn,Sb)O3Elect roceramics Materials[J].Sens Act ua,
2000,80:35-37.
[10]Yaremchenko A A,Kharton V V,K ovalevsk y A V.
EPR S p ect ra and Elect rical Conductivit y of Perovskite-
like BaBi1-x L n x O3-σ(L n=La,Pr)[J].Mater Chem and
Ph y,2000,63:240-250.
[11]Menushenkov A P.On t he Mechanism of Su p erconduc-
tivit y in BaBi(Pb)O3-Ba(K)BiO3S y stems:Anal y sis of
XA FS-s p ect rosco py Data[J].Nuclear Inst rument s and
Met hods in Ph y sics Research A,1998,405:365-369.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3:40: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937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研究   效应   电阻   厚度   衍射   自旋   影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