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绿技术创新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绿技术创新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一 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方针指引下,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带动整个中国经济起飞的三大引擎之一。作为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地的“世界工厂”,珠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导致经济与环境发展不协调。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以加工贸易为特的珠三角地区成为重灾区,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珠三角地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问题早有显现,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珠三角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如何实现该地区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和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是该地区面临的极具挑战性
的课题。
绿技术是指对环境污染小,节约资源和能源并能提高生产效率的创新技术。绿技术可通过成本的降低、市场份额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技术转让收益使企业走出困境,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环境不景气导致外部需求下降的背景下,有必要从绿技术创新的角度对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新趋势进行深入研究,为该地区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政策建议。
二 文献综述
自Braun和Wield(1994)首次提出与绿技术创新相关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绿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是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绿技术创新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李海萍和向刚等(2005)研究了企业与绿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并认为企业绿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不断地推出和实施旨在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绿创新(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并作一定扩展得出,含绿产品、工艺、原材料、市场
、组织、制度、管理创新及其内部扩散)项目,并不断实现创新经济效益的过程。童昕和陈天鸣(2007)则强调通过制度改革,激励绿创新,从而促进人类技术系统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化,这种变化趋势加剧了全球环境管制制度的复杂性,尤其是给跨国生产者带来更多挑战。Yousef Eiadat(2008)等论证了外部环境对策对企业绿创新活动有正的推动作用。Chapple Karen等(2011)研究发现运用绿技术创新的企业更能与当地市场和区域市场融合,并开发出市场新产品。
二是从企业效益的角度分析绿技术创新的作用。如朱永跃和马志强等(2010)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两个维度构建了企业绿技术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绿技术创新对增加企业效益有显著影响。Yalabik Baris和Fairchild Richard J.(2011)研究了有效将企业在绿技术创新方面的压力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条件。Nikolaou E.I等(2011)运用SWOT分析法,认为企业家应该鼓励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来发展和完善能运用绿技术创新的新业务,并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是从生态的角度分析了绿技术创新对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的作用。如颜江(2010)指出绿技术创新能够使企业节约资源和能源,能避免、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和破坏,使生
态负效应最小化。许景婷和张兵(2011)绿技术创新能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Dangelico Rosa Maria和Pujari Devashish(2010)分析认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绿技术创新的运用。Davies Anna R.和Mullin Sue J.(2011)运用爱尔兰的面板数据分析探讨了绿技术创新对可持续经济发展的作用。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绿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突出作用。对珠三角地区而言,一方面有助于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提高本地区制造业的竞争力,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则有助于把握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实现该地区经济的再次“起飞”。当前阶段,珠三角地区主体产业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已对该地区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环境污染已成为企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但是不同地区在产业类型、产业结构和组织形式上存在差异。在此形势下,引入绿技术创新理念,推动该地区制造业企业实施旨在节能、降耗、降污的绿技术创新势在必行。本文根据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不同部门的发展现状,从绿技术创新视角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自身优势,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三 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省经济发展最活跃、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相对全国其他地区,全面而发达的轻工业体系不但奠定了珠三角地区“中国最大轻工业制造业基地”的地位,更为该地区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
图1显示了珠三角各地区2000~2010年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趋势。该地区的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10694.83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72102.70亿元,总产值在绝对数量上翻了6.74倍。其中2000~2005年该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约为23.64%;2006~2009年工业总产值在总量上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平均增长速度从2006年的22.53%下降到2009年的3.48%),但总产值绝对数量仍保持增长;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复苏,该地区的经济形势好转,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加快,平均增长速度约为23.98%。[1]从九个城市工业总产值占该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深圳以26.51%的比例位居首位;佛山于2008年赶超广州,成为珠三角地区继深圳后的第二大工业基地,广州、东莞紧随其后。这四个城市工业总产值约占该地区工业总产值的76.65%。其他地区的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从高到低依次是中山、惠州、江门、珠海、肇庆。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大部分来源于制造业的增长,因此制造业对该地区工业总产值的增长有重要作用。
图1 珠三角各地区工业总产值变化趋势
图2显示的是珠三角各地区2010年在29个制造业行业总量的分布情况。珠三角地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总产值分别高达18573.07亿元和8819.64亿元,分别占该地区制造业总产值的27.89%、13.24%。其中深圳地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总量为10662.99亿元,占该地区该行业比重57.41%。根据目前各制造业部门的产值分布可知,该地区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特的三大
产业分工体系:一是珠三角地区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占全省各制造业的比重分别为10.63%、57.41%、9%,是全省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被称为“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步步高、富士康等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都集中在这一地区。二是集聚于珠三角地区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门形成了以家庭耐用与非耐用消费品、五金制品为主的产业带,如中山古镇的灯饰制造业。三是形成于珠三角地区中部的广州、佛山以传统的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材、化工等制造业为主的产业体系。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三大分工体系构成了相对完整的轻工业体系,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越来越紧密,规模越来越大,有利于促进该地区制造业相关配套产业链的发展和绿技术创新的推广。
图2 2010年珠三角各地区各制造业总量的分布
四 绿技术创新视角下珠三角地区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从绿技术创新的内涵来看,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发展过度依赖资源的投入和环境的牺牲,同时区域内的企业普遍缺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这些因素导致该地区制造业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环境污染严重
珠三角地处珠江流域,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工业在珠三角地区的高度集聚和快速发展,该地区的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据粤港珠三角空气监控网的监测结果显示,珠三角空气质量指数RAQI(Regional Air Quality Index)介于0.3~7.0,[2]最大值出现在佛山,其次是肇庆、顺德、江门、广州、中山。根据许德友等(2011)的分析表明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有8个是重酸雨地区。在建设低碳经济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国家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量实施了严格的限制,对环境保护有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对珠三角地区制造业提出了一个新挑战。如何实现制造业企业绿技术创新的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转换,是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绿持续创新的关键。
(二)土地利用粗放
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粗放发展模式客观上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同时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以至于珠三角工业土地供应十分紧缺。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土地在需求持续旺盛的情况下,其供给的减少势必会抬高用地价格。叶玉瑶等(2008)研究发现,截至2004年,珠三角已经用完了71%的可用土地,剩下的29%除去耕地、原地和草地,也只有13%的可供利用的荒地。目前,广东待开发利用土地大多分布在粤东和粤北山区,其开发利用成本较大,土地的日渐匮乏,使得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无法完成,长期下去势必会影响珠三角地区以及整个广东的经济发展。因此,转换发展思路,寻求土地利用开发的新途径,充分挖掘现有土地潜力,整合地块的潜在价值,对现有的生产力布局进行深层谋划,合理利用多种空间资源,开辟和创建新的经济增长基地,推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11: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902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地区   制造业   绿色   发展   企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