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菇


  疣孢霉病(又称褐腐病、湿泡病、白腐病等)
    病原: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 magn.)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 丛梗孢科、疣孢霉属。分生孢子梗呈轮枝分枝,顶端单生分生孢子。无性孢子两种形态,一是薄壁分生孢子,二是双细胞的厚垣孢子。
    症状:蘑菇子实体受到疣孢霉严重感染时,子实体分化受阻,形成畸形菇;受轻度感染时,菌柄肿大成泡状或出现褐斑点。蘑菇发育阶段不同,症状也不同。子实体未分化时被感染,会形成如马勃状的组织块,其上覆盖一层白绒毛状菌丝,这种组织块逐渐变褐,并从患病组织中渗出暗褐汁液。如果在蘑菇菌柄和菌盖分化后感病,菌柄就会变褐,基部有绒毛状病菌菌丝。在子实体发育末期被感染子实体被感染部位(菌柄或菌盖)会出现角状淡褐斑点,而看不到病菌菌丝。若病菇组织留在菇床上,会逐渐变褐,并渗出褐汁液。
    发生特点:疣孢霉无性孢子只侵染蘑菇子实体,目前尚没有发现它对蘑菇菌丝有寄生、抗生等干扰生长的作用。蘑菇疣孢霉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覆土中的疣孢霉厚垣孢子。疣孢霉是土壤习居菌。各地的土壤中均有疣孢霉存在,目前疣孢霉的寄主范围尚不明确。旧菇房栽培床架及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疣孢霉孢子也可成为初侵染源。疣孢霉厚垣孢子在土中很少萌发,只有当周围有蘑菇菌丝生长时才受刺激而萌发,萌发的菌丝可侵染蘑菇子实体。疣孢霉厚垣孢子的抗逆性很强,在土壤中可存活一年以上,故上一年留在土壤中的疣孢霉厚垣孢子都可能成为下一年的初侵染源。若随意乱丢病菇,致使土壤中疣孢霉孢子数增加,加上覆土消毒不严,往往导致疣孢霉病大发生。
    疣孢霉病的次侵染源(重复感染源)是菇床上的病菇。病菇上的疣孢霉孢子在喷水期间散向四周传播,人、昆虫、螨类、气流等也可传播。高温、高湿环境条件有利于疣孢霉病发生。当菇房温度连续几天高于18,空气不流通,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疣孢霉病就会发生。当温度低于10时,疣孢霉病则很少发生。蘑菇从开始感染疣孢霉到发病约需10天左右,比正常出菇要早4-5天。
    防治措施:
    (1)覆土是疣孢霉的主要传播媒介,因而消毒覆土是控制疣孢霉病发生的关键。覆土材料宜用距地表15cm以下的土,这样可避免把地表层的病虫害带入菇房。疣孢霉病发生严重的地区,河泥、塘泥等含疣孢霉孢子较多,不宜使用。覆土材料取回后,在烈日下曝晒至干燥状态,使用时用千分之一甲醛水溶液均匀调水,每立方米覆土约需工业甲醛2Kg左右,调至土粒呈湿润状态,然后用薄膜覆盖密闭一天,再摊开晾一天,让甲醛挥发后使用。若用蒸汽消毒覆土,可在65下保持1小时。 
    (2)菇房处理 菇房位置应远离垃圾场,猪牛棚等病虫较多的场所。若培养料在菇房内进行二次发酵,可结合巴氏消毒法通蒸汽消毒。若不在菇房内进行二次发酵,可用甲醛消毒,按每立方米10ml甲醛,2g高锰酸钾的量熏蒸12小时。或用气雾消毒盒按每立方米2-4克量熏蒸2小时以上。
    (3)蘑菇覆土之后,出菇之前,在菇房及周围环境均匀喷洒苯并咪唑类农药,可有效防止疣孢霉病发生。常用的农药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特克多、腐绝、疣孢净等,使用浓度为500-1000倍。近年全省广泛采用福建省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研制的“高效杀菌剂”,效果良好。
    (4)发病菇床处理 若遇疣孢霉病大面积发生,应立即停止喷水,挖掉菇床上的病菇及疣孢霉菌丝块。菇房用甲醛或气雾消毒盒熏蒸1小时,用量同上,注意不能熏蒸太久。熏蒸后立即通风2-3天,待菇床表面干燥,再均匀喷洒上述苯并咪唑类农药,使用浓度同上。注意一定要喷湿喷匀表层覆土,周围环境也要均匀喷雾,这样再调水之后,仍可正常出菇。若疣孢霉病少量发生,要及时摘除病菇及疣孢霉菌丝块,在发病部位均匀喷洒苯并咪唑类农药。
    (5)加强菇房管理,在高温高湿时注意通风换气,摘除的病菇及时处理掉。 
   
   

  软腐病(又称蛛网病)
    病原:枝状轮指孢霉(Dacylium dendroides),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 丛梗孢科、轮枝孢霉属。分生孢子梗轮枝状分枝,分生孢子多细胞,菌丝棉毛状,白。
    症状:发病时,菇床出现白棉毛状(也称蛛网状)菌丝,并迅速蔓延,若不及时控制,可扩展至整个菇床,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可把子实体全部“吞没”,而只看到一团白的菌丝。后期,白蛛网状菌丝变水红。在蘑菇的整个发育时期都会受到这种病菌的侵染,被侵染的子实体并不发生畸形,而逐渐变褐直至腐烂。
    发生特点:轮枝孢霉广泛存在于土壤中,覆土中的轮枝孢霉常是初侵染源轮枝孢霉孢子萌发后,在覆土或菇体表面形成菌落,并在短期内产生孢子,这些孢子借助气流、不合理的喷水、溅起的水滴及菇体渗出汁液传播。在覆土过湿及低温高湿情况下易发此病。这种病在菇房经常是小面积发生,很少大面积流行。
    防治措施:(1)消毒好覆土;(2)局部发生时应减少床面喷水,加强菇房通风,降低土表面和空气湿度。患病部位喷2-5%甲醛液或500 倍甲基托布津液或撒石灰粉。
 
   
   
   

  萎蔫病(又称猝倒病、枯萎病)
    病原:有两种,红花尖镰孢霉(Fusarium oxysporum schl.)和菜豆镰孢霉( F.martii App.)。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丛梗孢科、镰孢菌属。孢子有大小两种,小孢子为单细胞,无隔;大孢子则为多细胞,有隔,呈镰刀形。
    症状:这种病菌主要侵染蘑菇菌柄,菌柄感病后髓部萎缩变褐,使菇体不再长大,最后变成“僵菇”。病原菌可分泌一种毒素,毒死蘑菇菌丝和小菇蕾,因而上一潮菇感病后,下一潮菇不会生长或小菇蕾长不大就死亡。
    发生特点:镰孢霉是土壤中的腐生菌,该病主要是由覆土带菌引起的。
    防治措施:(1)严格消毒覆土;(2)覆土层不宜过厚,加强菇房通风;(3)发病部位喷1:500倍托布津或多菌灵液。

  症状 在菌种瓶内或播种后的菌块及出菇后未挑净老根上易发病,产生绿菌落蔓延开来,不仅与蘑菇争夺营养,且分泌的毒素还影响蘑菇的菌丝定植及子实体形成。生产中采菇后菇根很易受害;培养块染病后,很快长出绿菌落,迅速蔓延,致蘑菇菌丝体或子实体生长不良或死亡。几乎所有食用菌菌种均易被绿霉污染,尤其是潮湿棉塞周围污染尤为常见。
 
  病原 常见有3种 Trichoderma Fr.称绿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 Oudem.称康宁木霉;T.polysporum 称多孢木霉,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绿生分生孢子团,内含4-12个孢子,分生孢子无,球形或卵形,大小2.8--4.5*2.2---3.9微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孢子靠气流传播,接种时消毒不严或棉塞潮湿及生产环境不洁,空气中的孢子便乘机侵入,生产中在菌丝愈合及定植或采菇时,菇根受伤也易感染。
 
 
 
   
 

  症状 病菇盖表面初凹凸不平,后现圆形或不规则形斑,有时连成较大病斑。湿度大时菇床上病菇长有白子实体,严重的菌褶多粘在一起。
 
  病原 Aphanocladium album W.Gams 称白扁丝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从匍匐气生菌丝上垂直长出单枝,或顶部长出单、双生或轮生长颈瓶状小梗。分生孢子近圆形,单胞无,多粘结成团,主要为害蘑菇。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一般由覆土带入菇房,经气流进行传播蔓延。菇房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5%。利其发病。
 
  防治方法 (1)发病后加强菇房通气,降低湿度,防止病害蔓延。(2)及时挖除病菇。(3)发病初期喷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粉600倍液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0:52: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898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蘑菇   孢霉   孢子   菌丝   覆土   发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