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业财融合”为基础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设计

文化视野
163
2021年14期 (5
月中旬)
摘要:未来的会计从业者,不仅是简单的会计核算,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好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与业务之间的关系,与企业外部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教学是按照分模块组织
教学的,人为割裂了模块和模块之间在解决业务问题时的相互调用关系,学生没有业务处理的思维模式。本文对会计信息化的教学进行了重构,设计了“33333”教学模式,打破了模块之间的界限,用“业务”重组教学过程,结合“1+X 业财一体信息化”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课程思政贯穿始终。
关键词:业财融合;会计信息化;课程设计;“33333”模式
一、业财融合下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当前,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商业及技术变革带来财务专业领域巨大变化,使企业财务处在一个变革转型的关口,共谋财务管理与商业模式的创新变革之路成为了必然。由此产生了基于财务共享、大数据、财务机器人,以智能报账,核算、共享为核心,以社会化商业服务融合、共享为基本特征的新模式。新的经济形态和新的技术,对会计专业的
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管是从框架体系还是具体细节,都需要改革和创新。
会计专业的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在“业财融合”的基础上,结合“数据智能”,具备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全的体魄、良好的人际沟通以及创新创业能力,能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资金结算、会计核算、税务管理、资产管理
、财务管理、会计管理、管理会计和审计等相关工作,具备后续发展能力的智慧型、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
会计信息化的教学如何做到业财合一,如何向管理转型,才能适应这种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二、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技能需求,对标《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证书》考核要求,确定教学重点,即带领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业务处理及流程管控。基于
对学情分析,难点是对业务内涵的理解和对业务操作的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结合学情特点和教学重难点分析,打破传统的以课堂为唯一阵地,“教师讲,学生做”的单一教学组织方式,业务学习与职业精神培养相结合、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线上线下学习两结合、教与学高频互动相结合,设计了“33333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三阶段”,教学过程“三环节”,项目设计“三模块”,教学方式“三层次”,教学评价“三视角”。
三、教学实施
(一)教学内容“三阶段”
遵循会计信息化系统特点和操作规律,按照“初始设置——日常业务——期末业务”进行操作任务的3阶段划分。初始设置重在“谨慎性”作风的培养,日常业务强调“业务分析”思维的提升,期末工作关注“有序”、实现“一丝不苟”态度的锻炼。
(二)教学过程“三环节”,项目设计“三模块”,教学组织“三层次”
遵循学习时间组织规律,通过三环节(课前平台导学做准备——课中业务操作寻突破——课后强化反思求提升),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我们打造了《会计信息化》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引入了无纸化考核系统,线上配合线下,课下配合课上,破除传统课堂教学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实现学习在各个阶段的互补和促进。
针对业务各环节,具体教学实施如下:
课前:平台导学做准备。教师用在线课程平台组织学习,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包括微课学习、知识复习等,通过“学习通”推送到学生。学生接收任务,针对预习提出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确定班级的重难点。教师在平台上跟踪学习进度,收集学情。
课中:业务操作寻突破。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
“知识学习的过程”与“工作完成的过程”完全对接。从“为
以“业财融合”为基础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设计
江春燕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算化”而学习,到“为解决业务”而学习,电算化不再是学习目标,达成业务才是学习的根本,教学目标的改变,使得教学过程回归到实际业务工作。
充分考虑岗位需求,融合“1+X”新道《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证书》要求,选择典型“业务”作为项目教学的基础。项目展开方式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由“基础业务”到“进阶业务”再到“提升业务”,完成三模块项目设计,业务既重复叠加又逐步变化提升,重复的是流程,变化的是操作,提升的是难度。流程重复,让学生在反复操作中熟练掌握,业务内涵变化,学生的探索欲不断被激发,学习兴趣被不断调动。
与业务由易到难的规律相对应,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的关系也重新定位和设计,按照三层次递进完成教学组织:基础业务“教师讲授——学生操作”,进阶业务“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提升业务“学生操作——学生讲授——教师点评”。教师从“示范业务”到“引导操作”再到“观察点评”,逐步从课堂的主导者
转变为引导者,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从“模仿”到“运用”再到“创新”,循序渐进地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变。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在于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和发现,最终实现对知识的充分理解、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实现深度学习。
业务活动中,教师将对工匠精神的培养结合其中,教学与育人并行。传统电算化教学,较少注重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关注,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虽然有一些模糊的认知,但是没有提炼、缺乏计划性的设计,学生对职业精神的感受不太深刻。改革后的课程,将敬业、合作、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被明确作为培养目标,教师将其明确为培养任务,进行有意识的设计和组织。在教学中,职业精神培养的过程贯穿与业务学习的过程,不断重复的流程帮助学生褪去浮躁,锻炼的是学生的敬业之心,不断提升的业务激发学生专注的态度,激活学生创新的精神,以小组的组织形式完成任务,让学生感受协作的成就感,形成沟通互助的习惯。职业精神的培养从教师的角度精心设计,在学生的角度则是润物细无声的感知和体验,职业精神培养融入教与学的全过程。在评价阶段,将职业精神具体化为对学生的考核指标,计入考评成绩。
课后:强化反思求提升。学生可针对自身学习的薄弱点,进行平台微课复习,强化知识点,也可通过无纸化考核系统的练习功能,反复训练,查自身的操作薄弱环节,课后学习更具个性化,学习效果师、生可控。
(三)教学评价“三视角”
针对课程实施,课程考核设计坚持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线上与线下考核相结合、校内和校外考核相结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立体化考核。
考核基于课前、课中、课后过程动态,立足教师、学生、社会多元化,覆盖了学生平时学习的全过程。课前环节由教师为评价主体,针对课前平台预习情况做出考评,。具体涵盖课前视频、课前测试以及平台提问三个部分;课上学习环节由学生、教师作为评价主体,考核中引入社会考评标准。教师主要针对学生业务技能打分,学生之间则关注团队任务执行过程中成员的贡献,在“测一测”环节,我们引入社会考评系统,对最终的教学效果做出客观测评;课后考核内容为课后任务完成情况,由教师为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过程评价覆盖日常学习全阶段,教师实时情况跟踪、学生实时自我定位,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增强。
结果考核以题库形式组织,对标《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证书》的考核标准,进行了课程考核题库的建设和完善,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全面、客观测评。
四、教学效果
(一)教师教学更有力
“课前导学做准备——课中业务操作寻突破——课后强化求提升”教学过程可实时跟踪学习效果,在课
堂上着眼于解决重点、突出难点。小组学习,解放了老师为了完成知识点的传授进行灌输式的“一言堂”。学生可以把遇到的问题提交到平台的讨论区,老师们对症下药,便于个性化的指导。
(二)学生学习更有趣
三人为一组,在进行“基础业务”、“进阶业务”、“提升业务”学习过程中,业务由浅入深,操作由易到难,温故而知新。自己做,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撬动了思维,提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轮岗时,大家团结解决问题,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提高团队凝聚力。录入信息需要谨慎和完整,出现操作异常需要查明原因,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了同学们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五、结语
未来的会计要在“业财融合”的基础上,结合“数据智能”,往“数据智能”方向转变。“33333”教学模式下,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64
文化视野
165
2021年14期 (5月中旬)
程“三环节”,课前课中课后有效配合,融合一体;项目设计“三模块”,以业务重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回归实际工作,项目设计由浅入深,符合学情规律;教学方式“三层次”,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组织,学生从“模仿”到“运用”再到“创新”,从被动接受任务到主动参与实施,成为学习的主角,激发学习内驱动力;教学评价“三视角”,课程考核多元化,全面立体考核;业务活动中,岗位职业道德融入其中,工匠精神得以磨练,教学育人并行。最终计的统一,实现业务与财务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庆龙.业财融合实现的条件与路径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
师,2018(1).
[2]李爱红.管理需求导向下会计课程的再设计——以会计信息化课程
为例[J].财会通讯,2018(16).
[3]王爱国.智能会计:会计转型发展的方向[J].会计之友,2020(9).
作者简介:江春燕(1985—),女,四川广安人,讲师,工程硕士,主要从事会计实务、会计信息化研究。
三、针对全面预算管理中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转变全体员工观念,全面正确认识预算管理模式
企业应加强所有员工对综合预算管理的理解,无论是否在任何职位,都应该完全了解全面预算管理。所有部门应在综合预算管理过程中是完全预算的。全面的预算管理在企业发展的发展中发挥了决定性意义,企业各部分各人员要参与其中并以身作则,共同改进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各种提升。同时,为了改变这种管理模式的不足,企业应该转变员工的理念、使员工对预算管理有正确且明确的认识,并且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升预算编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以企业实际情况为基础,关注短期目标兼顾长期目标,提升预算编制的可行性
企业预算编制要结合市场情况而定,不应当追求单一指标或过高指标,需要上下级到基层考察,了解市场需求情况制定可行的预算计划,而是结合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进行市场调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符合企业自身未来发展的预算目标。并且,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重要组成部分,通
过加强员工培训、制订考核机制、制订规章制度提升员工的预算管理意识,进而有效开展工作。将企业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有效结合起来,提升预算编制的可行性,从而使企业能够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三)不断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要不断提升管理制度制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建立符合企业标准的考核制度,从而使考核机制能够对企业全体员工的利益进行紧密地联系,通过将员工的工作效率有效提升,从而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企业的管理者通过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通过使权、责、利三位一体,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同时,在激励机制应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及时地调整,通过结合各个部门的工作需求和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以此来设置出符合企业发展的标准,企业通过合理运用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可以大大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升公司的生产效率,促进公司的稳定发展。
(四)不断提升管理方法、细化管理水平
管理工作的开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的实践,通过对各项内容不断地验证,从而选择出更为适合企业发展的一套管理方案。企业应当对管理模式不断探索,管理人员通过对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其中每个细节的强化,使全面预算管理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发挥其真正的价值。随着当前业务的实施,
管理方法的有效性成为一种柔软而灵活的,是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最佳方式。在公司下达目标之后,各部门应当严格按照下达的指标开展各项管理工作,而柔则在于管理者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时候,应该去结合市场的实际变化以此来进行有效地调整,通过采取滚动预算的方法时,企业各项指标的下达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更好地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针对性的调整,促进企业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因此全面预算管理应运而生,由于部分地区在思想上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并不是十分重视,预算准备方法相对来说简单,因此综合预算管理的作用不会完全展示出来。实际上预算是一个方向,当我们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至于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结果并不重要,只好我们定好方向,调动员工积极性而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也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郑昱.平衡计分卡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应用——以Y电器公司为例[J].
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313(1):198-199.
[2]张占营,冯晓兰,王远.信息技术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应用经验
分析[J].数字通信世界,2019(7):168.
[3]丁安平.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投资与创
业,2020(6):51-52.
作者简介:王银凤(1980—),女,汉族,浙江杭州人,财务经理,中级会计师,主要从事全面预算研究。
(上接123页)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1:31: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879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业务   教学   企业   学习   管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