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站不停车可实现上下旅客的铁路运输综合操作系统

著录项
  • CN200410060140.4
  • 20040702
  • CN1769114
  • 20060510
  • 金成;王学军
  • 金成;王学军
  • B61B1/00
  • B61B1/00

  •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兰特旗团结北路那仁花巷九组
  • 中国,CN,内蒙(15)
  • 锦州恒大专利事务所
  • 陈明
摘要
本技术方案的所属技术领域是铁路运输系统。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旅客列车在经过中间站时不停车的前提下,实现上下旅客。解决这一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通过机动车厢动态“先甩后挂”的方式实现的。具体的技术要点是:本发明的操作系统利用机动车厢、可控挂钩、附轨道等电控技术手段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节省了旅客列车的运行时间和能源消耗。本发明可广泛用于铁路运输系统中,实现了旅客列车的相对提速。
权利要求

1、本发明要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主题名称是在中间站旅客列车能 够实现机动车厢(12)与机动车厢(16)的动态互换。

本发明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共有的技术特征是:1、旅客列车均 有共有的组成部分即主车头和固定车厢。2、在连接挂钩上,均采用 电控技术实现脱钩,并以轻微碰撞的方式实现挂钩的挂合。3、在本 发明中的道岔分合、信号指示、信息通讯等方面都采用相同的技术 手段。

从整体上看,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核心技术特征是:本发明中 的旅客列车(主车)在经过中间站时不停车,借助增设的机动车厢、 附轨道和辅助系统以先甩后挂的方式,实现了主车上的机动车厢 (12)和中间站附轨道上的机动车厢(16)的动态互换。

2、引用独立权利要求1中的特征,其主题名称是:机动车厢。 其具体特征是本发明中的旅客列车在最后部增加了机动车厢(12)。 它可以是一节也可以是多节的组合。另外,在附轨道的平直段(4- 7段)上还增加了机动车厢(16)。在机动车厢上备有微型动力装置。

3、引用独立权利要求1中的特征,其主题名称是:附轨道。具 体特征是本发明中的旅客列车的运行轨道,除正常的主轨道外,在 每个中间站上的主轨道的一侧还增加了一条附轨道。主附轨道间以 电控道岔根据运行需要实现分合。附轨道共分三段,中间为平直停 车段,两端为加减速坡段。若某个中间站上有两条以上的附轨道, 应设有旅客通行天桥相互连通(与主轨道形成三层立体桥式结构)。

4、引用独立权利要求1中的特征,其主题名称是:辅助系统。 其特征是:在附轨道上的中间段(3-4段)的一侧,设有与旅客进 出站口相连通的旅客通道(11)和旅客上下车平台(9)。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本发明要保护的技术方案是属于一种铁路运输综合操作系统。具体地说,它 是由旅客列车及其运行轨道和相应的辅助系统(包括车站、站台、信号、挂钩、 计算机程序控制、信息及通讯等)共同构成的。

背景技术:现有的铁路运输操作系统中的旅客列车必需在经过中间站时停车,才能实现 上下旅客的目的。本发明(参见附图)在旅客列车的构造上,增加了机动车厢(12)。 (在中间站)在列车的运行轨道中,还增加了附轨道。在附轨道上还增设了机动 车厢(16)。在辅助系统中应用了电脑程序控制、可控挂钩、信号连锁、信息通讯 等相关技术手段,实现了本发明的目的。(即在旅客列车经过中间站时不停车,通 过机动车厢整体甩挂的方式,实现了上下旅客)本发明中的具体技术细节进一步 说明如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的旅客列车在结构上,除(主)车头、固定车厢 外,还在最后增加了机动车厢(12)。(其中载有在即将到达的中间站下车的旅客) 而在该中间站的附轨道的平直停车段(3-4段)的另一端(4-7段)也相应的增 加了另外的机动车厢(16)。(其中载有在该中间站上车的旅客)机动车厢上均设 有(微型)动力装置。在机动车厢单独运动时(与主车分离状态),该动力装置对 机动车厢起控制作用。本发明中的旅客列车的所有连接挂钩均采用电控技术(如 电磁操控技术),实现脱钩(彼此分离),并以轻微碰撞地现有技术方式实现挂合。 本发明中的旅客列车在某一中间站(10)的运行轨道分为主轨道和附轨道。附轨 道分为减速段(2-3段)、平直停车段(3-4段)和加速段(4-5段)三部分。其 中减速段和加速段为坡段,并以主车的运行方向的不同(往、返)相互转换,而 平直停车段为平直段又分为停车段(3-7端)和启车段(4-7段)。在机动车厢与 主车分离或挂合时,电器(气)线路均以插接件的方式同时实现分合。应说明的 是:主附轨道是通过道岔点(2点和5点)相互连通的。

发明内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具体说就是怎样实现列 车在运行中经过中间站时不停车能够安全上下旅客。实现本发明的具体方案(参 见附图)是在旅客列车经过中间站(10)时,当主车头运行到某点(1点),司机 通过控制开关将主车上最后部位机动车厢(12)甩下(与主车脱钩)。被甩下的机 动车厢(12)启动自备微型动力(由该机动车厢上列车工作人员操控)以控制自 身的运行。在主车上的最后一节固定车厢(18)经过道岔点(2点)后的瞬间, 辅助系统中的电控道岔立即动作,使主附轨道通过该点(2点)实现连通,以使 被甩下的机动车厢(12)到达该点(2点)后,顺利地驶入附轨道。并利用附轨 道上的坡段(2-3段)和机动车厢(12)上的自备动力装置减速,最终在附轨道 的平直段(3-7段)停下。该段上设有旅客上下车平台(9),其上有与旅客出站 口相连通的台阶和旅客通道(11)。从而,实现了旅客安全下车。当主车头行驶到 中间站上的某点(8点)时,有信号连锁指示附轨道上的机动车厢(16)启动自 备微型动力,沿附轨道的下坡段(4-5段)加速,当主车上的最后一节固定车厢 (18)驶过主附轨道交叉点(5点)后的瞬间,辅助系统中的电控道岔立即动作, 使主附轨道通过该点(5点)实现连通。在电脑程控系统的帮助下,机动车厢(16) 到达该点(5点)后,顺利地进入主轨道实现并轨,并使机动车厢(16)继续加 速,以略高于主车的允许速度追上主车,(经过轻微碰撞后)实现挂钩的挂合。从 而,机动车厢(16)顺利地挂在主车上,取代了被甩下的原机动车厢(12)的位 置。从而,实现了旅客的上车。在主车到达下一个中间站(包括其后的中间站) 时,重复以上的操作,即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缩短了旅客列车的运行时间,实 现了相对提速(节省了减速、加速以及停车的时间);2、节省了能源,由于可以 不停车经过中间站,因此旅客列车在每个中间站都节省了减速(刹车)及加速时 所耗费的能量。

附图说明:本附图是旅客列车在经过中间站(10)时的运行原理(平面)示意图。图中旅 客列车是从右向左运行的(图中箭头所示)。图中的标记说明如下:

标记1表示列车进入中间站(10)时主轨道上的最右端的指示点。

标记2表示右端主附轨道的道岔连接点。

标记3表示右端附轨道上的平直段与上坡段的过渡点。

标记4表示左端附轨道上的平直段与下坡段的过渡点。

标记5表示左端主附轨道的道岔连接点。

标记6表示左端主轨道上的主车与机动车厢(16)实施挂合点。

标记7表示附轨道平直段的中间点。

标记8表示主轨道上的信号联锁指示附轨道上的机动车厢(16)的启动点。

标记9代表中间站(10)上的旅客上下车平台。

标记10代表中间站(主体建筑)。

标记11代表与旅客上下车平台(9)相连通的台阶及通道。

标记12代表中间站(10)上被甩下的机动车厢(一节或多节的组合)。

标记13代表下车旅客出站口。

标记14代表上车旅客进站口。

标记15代表旅客列车上的主车头。

标记16代表中间站上被挂上的机动车厢(一节或多节的组合)。

标记17代表主车上的某一节(图中所示为第三节)固定车厢。

标记18代表主车上的最后一节固定车厢。

本图所示为主车甩下机动车厢(12)尚未实现与机动车厢(16)挂合的某一瞬间。

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所示)在列车经过某一中间站(10)时,先经过主轨道右端的指 示点(1点),主车头(15)上的司机操作控制开关,使机动车厢(12)与最后一 节固定车厢(18)上相互连接的挂钩脱钩,将机动车厢(12)动态甩下(与主车 上的最后一节车厢实现分离)。同时,被甩下的机动车厢(12)启动自备动力装置 缓慢减速,(与主车拉开距离)当主车上的最后一节固定车厢(18)驶过右端主附 轨道的交叉点(2点)时,操作系统中的电控道岔动作,使主、附轨道实现连通, 以使随后到达的机动车厢(12)顺利进入附轨道。并在在附轨道的上坡段(2-3 段)进一步减速,最终在附轨道的平直停车段的右端(3-7段)停下,从而实现 了旅客下车。下车的旅客经旅客上下车平台(9)和旅客通道(11)通过出站 口(13)实现了离站。当主车甩下了机动车厢(12)后,继续沿主轨道行驶到主 轨道的指示点(8点)时,该点(8点)有电控远程信号联锁,指示此时停在附轨 道上的平直段左端(4-7段)上的机动车厢(16)启动自备微型动力沿附轨道上 的下坡段(4-5段)加速。在主车上的最后一节固定车厢(18)已驶过左端主附 轨道交叉点(5点),电控道岔立即将该点(5点)的主附轨道实现连通。以使随 后到达的机动车厢(16)进入主轨道(实现与主车并轨)在电脑程控系统的帮助 下,机动车厢(16)以略高于前面主车的允许速度在主轨左端的某点(6点)附 近追上主车,并与主车上的最后一节固定车厢(18)的挂钩经过碰撞后实现挂合。 即将机动车厢(16)挂在主车上,从而实现了旅客上车。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技 术方案从实质上说,是在旅客列车不停车经过中间站(10)时,以先甩后挂的方 式,实现了主车上的机动车厢(12)与中间站(10)附轨道的机动车厢(16)的 动态互换。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2:25: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849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