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调器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调器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烹调器例如电磁炉具有加热快速、无明火、安全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3.电磁炉主要包括:底壳和位于底壳顶部的面板,底壳内设有线圈盘、电路板、风机和散热器,风机用于对线圈盘和电路板进行直吹,以达到散热处理的目的。散热器和电路板为一体件,并用于通过风机对电路板上的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其中,电路板上的主要的发热元件为: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简称igbt)和整流桥堆。相关技术中,往往在底壳的底壁面上设置有导风筋,限制风流的走向,以起到散热降温的作用。
4.然而,上述散热方式不具备针对性,对于主要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烹调器和烹饪器具,能够使烹调器内部的降温更具针对性,对于温升较高的发热组件起到精准降温,使烹调器内部的降温系统更加合理,进一步延长发热组件的使用寿命,保证烹调器使用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烹调器,包括底壳、面板、分流件和导流组件,所述面板盖设在所述底壳上,并与所述底壳围合成腔体,所述分流件和所述导流组件均位于所述腔体中;所述腔体中容置有风机和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靠近所述底壳的底壁面一侧的板面上设置有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包括不同的发热件,所述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所述发热组件;所述分流件设置在所述底壳的底壁面上,且位于靠近所述风机的出风口的一侧,所述分流件用于对自所述风机的出风口吹出的散热风流进行分流;所述导流组件设置在所述底壳的底壁面上,且位于所述分流件的靠近所述发热组件的一侧,所述导流组件用于将分流后的散热风流分别引导至不同的所述发热件。
7.本技术提供的烹调器包括底壳、面板、分流件和导流组件,通过将分流件设置在靠近风机的出风口的一侧,导流组件设置在分流件的靠近发热组件的一侧,利用分流件能够将自风机的出风口吹出的散热风流进行分流处理,并且在导流组件的导向作用下,更加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吹向不同的发热件。同时,位于散热器上方的散热风流,能够经由散热器将发热组件上的热量传输至外部,对发热组件起到足够通风、降温的目的,解决了相关技术中自风机的出风口吹出的散热分流直接流向发热组件,中间无任何阻挡和导向,使得对于主要的发热组件的散热效果有限的问题。同时,本技术的烹调器的降温系统更加合理,进一步延长发热组件的使用寿命,保证烹调器使用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热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发热件,至少两个所述发热件的发热量不同;所述分流件为倾斜件,所述分流件的一端靠近所述风机的出风口,所述
分流件的另一端逐渐向靠近发热量大的所述发热件倾斜。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所述发热组件的延伸方向,所述发热组件包括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所述第一发热件的发热量大于所述第二发热件的发热量;所述分流件的另一端逐渐向靠近所述第一发热件的方向倾斜。
10.通过设置分流件为倾斜件,且沿风机至所述散热器的方向,所述分流件的另一端逐渐向靠近所述第一导流件的方向倾斜,可以使得流向第一发热件的风量大于流向第二发热件的风量,进而利于对发热量大的第一发热件进行更为有效、针对性的散热降温,使电磁炉的降温系统更加合理,第一发热件的寿命更加长久。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分流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底壳的底壁面上,所述分流件的另一端朝向靠近所述面板的方向延伸;所述导流组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底壳的底壁面上,所述导流组件的另一端朝向靠近所述面板的方向延伸,并分别抵接不同的所述发热件。
12.上述的设置可以有效利用分流件对散热风流起到分流作用,从而确保不同分支的散热风流可以朝向不同的发热件所在位置流动,进而确保不同的发热件都能得到有效散。同时,利用导流组件的导向作用,对腔体中不同的发热件起到针对性的导流,使得到达不同发热件上的散热风流更为集中,进一步确保不同分支的散热风流流向不同的发热件所在位置,避免相关技术中风机和散热器之间没有任何阻挡,导致散热风流过于发散、集中性较差,对于主要的发热件的散热效果有限的问题。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流组件包括第一导流件和第二导流件,所述第一导流件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壳的底壁面上,所述第一导流件的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一发热件的远离所述风机一侧的表面,且所述第一导流件的延伸方向与自所述出风口流向所述第一发热件的散热风流的流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二导流件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壳的底壁面上,所述第二导流件的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二发热件的靠近所述第一发热件一侧的表面。
14.通过包括第一导流件,第一导流件设置在第一发热件的远离风机一侧的表面,且所述第一导流件的延伸方向与自所述出风口流向所述第一发热件的散热风流的流动方向垂直,这样,自出风口吹出的散热风流朝第一发热件流动到达第一导流件位置处,在第一导流件的阻挡作用下,能够整体抬升第一发热件底部的散热风流,改变散热风流的流动方向,使其沿垂直于底壳的底壁面的方向吹向第一发热件,避免了相关技术中只做平面上的区域划分,并没有针对性的导流和垂直平面的导流作用,对主要的发热件的降温不具备针对性的问题。通过包括第二导流件,所述第二导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发热件的靠近所述第一发热件一侧的表面,这样,散热风流在第二导流件的导向作用下,能够整体吹向第二发热件的本体。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分流件和所述第一导流件之间形成第一导流通道,所述分流件和所述第二导流件之间形成第二导流通道;所述第一导流通道的进风口靠近所述风机的出风口,所述第一导流通道的出风口靠近所述第一发热件,所述第一导流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导流通道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第二导流通道的进风口靠近所述风机的出风口,所述第二导流通道的出风口靠近所述第二发热件,所述第二导流件位于所述第一导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导流通道之间。
16.通过包括第一导流通道和第二导流通道,有利于将风机产生的散热风流引导至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的位置,使得散热风流流动更加顺利。
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风机的出风口包括位于所述分流件两侧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导流通道的进风口靠近所述风机的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导流通道的进风口靠近所述风机的第二出风口。通过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利于将分支的散热风流吹向不同的发热件上。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挡风件,所述挡风件设置在所述腔体中,且环绕于所述风机的除所述出风口以外的外周上;所述挡风件的其中一个自由端位于所述风机的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侧,且自所述风机至所述第一导流件的方向引出,并围设在所述分流件和所述第一导流件的外周,至少部分所述挡风件、所述分流件以及所述第一导流件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导流通道;所述挡风件的另一个自由端位于所述风机的靠近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一侧,且自所述风机至所述第二导流件的方向引出,并围设在所述分流件和所述第二导流件的外周,至少部分所述挡风件、所述分流件以及所述第二导流件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导流通道。
19.通过包括挡风件,能够确保散热风流沿第一导流通道向第一发热件流动、以及沿第二导流通道向第二发热件流动,避免散热风流在腔体中流动的过于发散,使得散热风流能够更加聚集在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上,增强发热组件的散热效果。
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分流件的倾斜角度范围介于5
°‑
20
°
;和/或,所述第二导流件的倾斜角度范围介于30
°‑
50
°

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流组件的高度范围介于1mm-2.5mm;和/或,所述分流件的高度范围介于25mm-35mm,所述分流件的上表面高于或齐平于所述风机的上表面。
22.通过对分流件和导流组件的高度范围进行限定,确保分流件和导流组件的高度处于合理范围内,可以保证风机出风口的散热风流尽可能的流向发热组件。通过设置分流件的上表面高于或齐平于风机的上表面,可以保证风机出风口的散热风流能尽可能的流向导流组件,以使不同的散热支流流至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
2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分流件和所述底壳为一体件;和/或,所述导流组件和所述底壳为一体件。
24.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分流件和底壳、以及导流组件和底壳,不仅增强了分流件和底壳、以及导流组件和底壳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保证分流件以及导流组件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底壳的整体机械强度,延长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2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底壳的底壁面上,所述散热器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靠近所述风机的一侧;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基板和设置在所述散热基板上的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位于所述散热基板的靠近所述面板一侧的板面上;所述发热组件设置在所述散热基板的背离所述散热翅片一侧的板面上。
26.通过包括散热器,位于散热器上方的散热风流,能够经由散热器将发热组件上的热量传输至外部,对发热组件起到足够通风、降温的目的。
27.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具和烹调器,所述锅具位于所述烹调器的面板上。
28.本技术提供的烹调器和烹饪器具,所述锅具位于所述烹调器的面板上,其中,烹调
器包括底壳、面板、分流件和导流组件,通过将分流件设置在靠近风机的出风口的一侧,导流组件设置在分流件的靠近发热组件的一侧,利用分流件能够将自风机的出风口吹出的散热风流进行分流处理,并且在导流组件的导向作用下,更加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吹向不同的发热件。同时,位于散热器上方的散热风流,能够经由散热器将发热组件上的热量传输至外部,对发热组件起到足够通风、降温的目的,解决了相关技术中自风机的出风口吹出的散热分流直接流向发热组件,中间无任何阻挡和导向,使得对于主要的发热组件的散热效果有限的问题。同时,本技术的烹调器的降温系统更加合理,进一步延长发热组件的使用寿命,保证烹调器使用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29.本技术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申请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3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下盖、风机、电路板和加热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3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下盖、风机、电路板和加热件的俯视图;
3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下盖、风机、电路板和加热件的剖面图;
3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下盖、风机、电路板、散热器以及发热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3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下盖、风机、电路板、散热器以及发热组件的俯视图;
38.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下盖、风机、电路板、散热器以及发热组件的剖面图;
39.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下盖、挡风件、风机、分流件、导流组件以及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下盖、挡风件、风机、分流件、导流组件以及发热组件的俯视图一;
41.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下盖、挡风件、风机、分流件、导流组件以及发热组件的俯视图二;
42.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下盖、挡风件、风机、分流件、导流组件以及发热组件的剖面图。
43.附图标记说明:
44.100-烹调器;
ꢀꢀꢀꢀꢀꢀꢀꢀꢀꢀꢀ
110-底壳;
ꢀꢀꢀꢀꢀꢀꢀꢀꢀꢀꢀꢀ
111-下盖;
45.112-上盖;
ꢀꢀꢀꢀꢀꢀꢀꢀꢀꢀꢀꢀꢀ
1121-开口;
ꢀꢀꢀꢀꢀꢀꢀꢀꢀꢀꢀ
113-腔体;
46.120-面板;
ꢀꢀꢀꢀꢀꢀꢀꢀꢀꢀꢀꢀꢀ
130-分流件;
ꢀꢀꢀꢀꢀꢀꢀꢀꢀꢀ
140-导流组件;
47.141-第一导流件;
ꢀꢀꢀꢀꢀꢀꢀ
1411-第一导流通道;
ꢀꢀꢀ
142-第二导流件;
48.1421-第二导流通道;
ꢀꢀꢀꢀ
150-风机;
ꢀꢀꢀꢀꢀꢀꢀꢀꢀꢀꢀꢀ
151-出风口;
49.1511-第一出风口;
ꢀꢀꢀꢀꢀꢀ
1512-第二出风口;
ꢀꢀꢀꢀꢀ
160-散热器;
50.161-散热基板;
ꢀꢀꢀꢀꢀꢀꢀꢀꢀ
162-散热翅片;
ꢀꢀꢀꢀꢀꢀꢀꢀ
170-发热组件;
51.171-第一发热件;
ꢀꢀꢀꢀꢀꢀꢀ
172-第二发热件;
ꢀꢀꢀꢀꢀꢀ
180-挡风件;
52.190-电路板;
ꢀꢀꢀꢀꢀꢀꢀꢀꢀꢀꢀ
200-显示板;
ꢀꢀꢀꢀꢀꢀꢀꢀꢀꢀ
300-加热件;
53.400-硅胶件;
ꢀꢀꢀꢀꢀꢀꢀꢀꢀꢀꢀ
500-面贴;
ꢀꢀꢀꢀꢀꢀꢀꢀꢀꢀꢀꢀ
600-电源线。
具体实施方式
54.电磁炉、电陶炉、电压力煲等为人们常用的烹调器,电磁炉在工作时,利用高频的电流通过线圈盘,从而产生无数封闭的磁场力,磁力线切割锅具产生无数小涡流,使放置在面板上的锅具发热。
55.烹调器主要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上的面板,壳体和面板共同围合成电磁炉的腔体,腔体内容置有线圈盘、电路板、风机、发热组件和散热器。其中,主要的发热组件例如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整流桥堆设置在散热器上,散热器与电路板为一体件,发热组件发出的热量传递至散热器,风机将散热器上的热量传输至外部,从而实现对发热组件的散热。
56.相关技术中,底壳的底壁面上主要设置大框架的筋位,将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整流桥堆以及散热器限制于其中,自风机的出风口吹出的散热风流,会直接到达发热组件上,起到降温的作用。然而,该方式只对风机产生的散热风流做了平面上的区域划分,风机和发热组件之间没有任何导流件,同时,也没有针对性的根据发热量来相应对发热组件进行导流和散热,散热风流仅仅沿平面方向流动,没有垂直平面的导流作用,对于主要的发热组件的降温不够针对性,降温系统不够合理,发热量高的发热组件的使用寿命不够长久。
57.基于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烹调器和烹饪器具,通过将分流件设置在靠近风机的出风口的一侧,导流组件设置在分流件的靠近发热组件的一侧,利用分流件能够将自风机的出风口吹出的散热风流进行分流处理,并且在导流组件的导向作用下,更加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吹向不同的发热件。同时,位于散热器上方的散热风流,能够经由散热器将发热组件上的热量传输至外部,对发热组件起到足够通风、降温的目的,解决了相关技术中自风机的出风口吹出的散热分流直接流向发热组件,中间无任何阻挡和导向,使得对于主要的发热组件的散热效果有限的问题。同时,本技术的烹调器的降温系统更加合理,进一步延长发热组件的使用寿命,保证烹调器使用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5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9.实施例一
6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下盖、风机、电路板和加热件
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下盖、风机、电路板和加热件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下盖、风机、电路板和加热件的剖面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下盖、风机、电路板、散热器以及发热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下盖、风机、电路板、散热器以及发热组件的俯视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下盖、风机、电路板、散热器以及发热组件的剖面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下盖、挡风件、风机、分流件、导流组件以及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下盖、挡风件、风机、分流件、导流组件以及发热组件的俯视图一,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下盖、挡风件、风机、分流件、导流组件以及发热组件的俯视图二,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下盖、挡风件、风机、分流件、导流组件以及发热组件的剖面图。
61.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烹调器100,该烹调器包括但不限于电磁炉和电陶炉,本实施例中主要以电磁炉为例进行说明。锅具放置在电磁炉上,电磁炉用于对锅具内的食材进行烹煮。
62.继续参照图3至图8所示,烹调器100包括底壳110、面板120、分流件130和导流组件140,底壳110包括下盖111和上盖112,上盖112盖设在下盖111上,上盖112开设有开口1121,面板120覆盖开口1121,下盖111、上盖112以及面板120共同围合成腔体113,腔体113中可以用来容置电路板190、显示板200、加热件300、风机150等各类元件。
63.烹调器100还包括电源线600,以电连接烹调器100与外部电源,上盖112上安装有面贴500,面贴500的材质可以为软性的pvc(polyvinyl chloride resin)材料,具备防水、防火安全、不形变等特性,面板120的外周围设有硅胶件400,例如可以为硅胶圈,硅胶圈具有足够的形变可以实现密封。
64.其中,底壳110的材质可以为耐温大于125度的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涤纶树脂(pet)、尼龙6(pa6)、尼龙66(pa66)或聚苯硫醚(pps)等材料,或者,底壳110的材质可以为pp、pbt、pet、pa6、pa66或pps加玻纤形成的材料。
65.面板120可以为耐高温的非金属材料,如高硼硅玻璃面板、陶瓷面板和微晶玻璃面板。当烹调器100为电磁炉时,加热件300为线圈盘,线圈盘包括线圈盘支架和盘绕设置在线圈盘支架上的线圈;当烹调器100为电陶炉时,加热件300可以为电阻加热丝盘绕形成。本实施例中,主要以加热件300为线圈盘为例进行说明。其中,线圈盘可以位于底壳110的中部,便于对面板120上的锅具进行加热。
66.参照图3至图8所示,腔体113中容置有风机150和散热器160,散热器160的靠近底壳110的底壁面一侧的板面上设置有发热组件170,散热器160能够带走发热组件170上的热量,风机150将散热器160上的热量传输至外部,从而实现对发热组件170的散热,有利于延长发热组件170的使用寿命。
67.继续参照图9至图12所示,发热组件170包括不同的发热件,风机150的出风口151朝向发热组件170,分流件130设置在底壳110的底壁面上,且位于靠近风机150的出风口151的一侧,通过设置分流件130,能够将自风机150的出风口151吹出的散热风流进行分流处理。
68.导流组件140设置在底壳110的底壁面上,且位于分流件130的靠近发热组件170的一侧,在导流组件140的导向作用下,更加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吹向不同的发热件,解决了
相关技术中自风机150的出风口151吹出的散热分流直接流向发热组件170,中间无任何阻挡和导向,使得对于主要的发热组件170的散热效果有限的问题。同时,本技术的烹调器100的降温系统更加合理,进一步延长发热组件170的使用寿命,保证烹调器100使用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69.可以理解的是,分流件130和导流组件140之间并未设置任何挡风结构,例如挡风板、挡风片以及挡风筋等,以便于散热风流能够顺利经过经由分流件130进行分流后,并通过导流组件140导向发热组件170。或者,分流件130和导流组件140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导风结构。
70.需要说明的是,为提高导流组件140的使用效果,该导流组件140可以选用导热材料制成,例如铁、铜或者铝等,在具备导风效果的基础上,当散热风流流经导流组件140时,还可以利用导流组件140的自身材料的优势,增加散热风流与环境中热量的热交换面积,从而增加散热风流的热交换效果,提供发热组件170的散热效果。
71.在具体装配时,沿底壳110至面板120的方向,分流件130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底壳110的底壁面上,分流件130的另一端朝向靠近面板120的方向延伸。同时,沿风机150至散热器160的方向,分流件130的一端靠近风机150的出风口151,分流件130的另一端朝向靠近导流组件140的方向延伸。
72.这样设置,可以有效利用分流件130对散热风流起到分流作用,从而确保不同分支的散热风流可以朝向不同的发热件所在位置流动,进而确保不同的发热件都能得到有效散热。
73.需要说明的是,分流件130的上表面可以高于或齐平于风机150的上表面,基于分流件130对风机150产生的散热风流起到引导的作用,因此,散热风流能够尽可能的流向导流组件140,并进一步确保不同的散热支流流至不同的发热件。
74.沿底壳110至面板120的方向,导流组件140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底壳110的底壁面上,导流组件140的另一端朝向靠近面板120的方向延伸,并分别抵接不同的发热件。
75.这样设置,可以利用导流组件140的导向作用,对腔体113中不同的发热件起到针对性的导流,使得到达不同发热件上的散热风流更为集中,进一步确保不同分支的散热风流流向不同的发热件所在位置,避免相关技术中风机150和散热器160之间没有任何阻挡,导致散热风流过于发散、集中性较差,对于主要的发热件的散热效果有限的问题。
76.在实际应用中,参照图10和图11所示,沿发热组件170的延伸方向,发热组件170可以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发热件171和第二发热件172,其中,第一发热件171可以为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简称igbt),第二发热件172可以为整流桥堆;或者,也可以互换;或者,还可以为电磁炉内的其他发热组件,其中,基于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和整流桥堆为主要的发热组件,温升较高,因此,本实施例中,主要以第一发热件171为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第二发热件172为整流桥堆为例进行说明。
77.基于第一发热件171的发热量大于第二发热件172的发热量,为了更进一步的具有针对性的对第一发热件171进行散热,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1所示,分流件130为倾斜件,并且沿风机150至散热器160的方向,分流件130的一端靠近风机150的出风口151,分流件130的另一端逐渐向靠近第一导流件141的方向倾斜,可以使得流向第一发热件171的风量大于流向第二发热件172的风量,进而利于对发热量大的第一发热件171进行更为有效、针对性
的散热降温,使电磁炉的降温系统更加合理,第一发热件171的寿命更加长久。
78.具体在设计时,考虑到电磁炉的内部各个元器件之间的装配、规格等,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1所示,分流件130的倾斜角度a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5
°
、10
°
、15
°
、20
°
或者介于5
°‑
20
°
之间的任意值,进而利于对发热量大的第一发热件171进行更为有效、针对性的散热降温。
79.继续参照图10和图11所示,导流组件140包括第一导流件141和第二导流件142,第一导流件14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底壳110的底壁面上,第一导流件141的另一端抵接第一发热件171的远离风机150一侧的表面,且第一导流件141的延伸方向与自出风口151流向第一发热件171的散热风流的流动方向垂直,这样,自出风口151吹出的散热风流朝向第一发热件171流动到达第一导流件141位置处,在第一导流件141的阻挡作用下,能够整体抬升第一发热件171底部的散热风流,改变散热风流的流动方向,使其沿垂直于底壳110的底壁面的方向吹向第一发热件171,避免了相关技术中只做平面上的区域划分,并没有针对性的导流和垂直平面的导流作用,对主要的发热件的降温不具备针对性的问题。
80.第二导流件14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底壳110的底壁面上,第二导流件142的另一端抵接第二发热件172的靠近第一发热件171一侧的表面,这样,散热风流在第二导流件142的导向作用下,能够整体吹向第二发热件172的本体。
81.参照图11所示,第二导流件142可以为倾斜件,沿风机150至散热器160的方向,第二导流件142的一端靠近风机150,第二导流件142的另一端逐渐向远离第一导流件141的方向倾斜。这样,自风机150的出风口151吹向第二发热件172的散热风流在第二导流件142的导向作用下,能够使其整体吹向第二发热件172,第二发热件172上集中的散热风流集中,进而提高对第二发热件172的有效散热。
82.具体在设计时,参照图11所示,第二导流件142的倾斜角度b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30
°
、35
°
、40
°
、45
°
、50
°
或者介于30
°‑
50
°
之间的任意值。
8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照图10所示,分流件130和第一导流件141之间形成第一导流通道1411,第一导流通道1411的进风口靠近风机150的出风口151,第一导流通道1411的出风口靠近第一发热件171,第一导流件14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导流通道1411的延伸方向垂直,有利于将风机150产生的散热风流引导至第一发热件171的位置,使得散热风流流动更加顺利。
84.分流件130和第二导流件142之间形成第二导流通道1421,第二导流通道1421的进风口靠近风机150的出风口151,第二导流通道1421的出风口靠近第二发热件172,第二导流件142位于第一导流通道1411和第二导流通道1421之间,有利于将风机150产生的散热风流引导至第二发热件172的位置,使得散热风流流动更加顺利。
8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照图11所示,风机150的出风口151可以包括位于分流件130两侧的第一出风口1511和第二出风口1512,其中,第一导流通道1411的进风口靠近风机150的第一出风口1511,第二导流通道1421的进风口靠近风机150的第二出风口1512。
86.通过包括第一出风口1511和第二出风口1512,利于将分支的散热风流吹向不同的发热件上。
87.其中,参照图10所示,散热风流自第一出风口1511至第一发热件171的流动方向可以参照图中的箭头a方向所示,散热风流自第二出风口1512至第二发热件172的流动方向可
以参照图中的箭头b方向所示。
8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照图9至图11所示,还包括挡风件180,挡风件180设置在腔体113中,且环绕于风机150的除出风口151以外的外周上。
89.其中,挡风件180的其中一个自由端位于风机150的靠近第一出风口1511的一侧,且自风机150至第一导流件141的方向引出,并围设在分流件130和第一导流件141的外周,至少部分挡风件180、分流件130以及第一导流件141共同形成第一导流通道1411。
90.挡风件180的另一个自由端位于风机150的靠近第二出风口1512的一侧,且自风机150至第二导流件142的方向引出,并围设在分流件130和第二导流件142的外周,至少部分挡风件180、分流件130以及第二导流件142共同形成第二导流通道1421。
91.通过包括挡风件180,能够确保散热风流沿第一导流通道1411向第一发热件171流动、以及沿第二导流通道1421向第二发热件172流动,避免散热风流在腔体113中流动的过于发散,使得散热风流能够更加聚集在第一发热件171和第二发热件172上,增强发热组件170的散热效果。
92.需要说明的是,挡风件180与底壳110可以一体成型,例如当两者均为金属材料时,可以通过铸造成型,当两者均为塑料材料时,可以通过注塑成型,从而保证挡风件180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底壳110的整体机械强度,延长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9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照图8所示,导流组件140例如第一导流件141和第二导流件142的高度h1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1mm、1.5mm、2mm、2.5mm或者介于1mm-2.5mm之间的任意值,保证风机150出风口151的散热风流尽可能的流向发热组件170。
94.分流件130的高度h2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25mm、30mm、35mm或者介于25mm-35mm之间的任意值,保证风机150出风口151的散热风流能尽可能的流向导流组件140,以使不同的散热支流流至第一发热件171和第二发热件172。
9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流件130和底壳110为一体件,导流组件140和底壳110为一体件。
96.需要说明的是,分流件130、导流组件140可以选用与底壳110相同的材料制备,例如金属材料或塑料材料,在制备时选用一体成型的方式,例如当两者均为金属材料时,可以通过铸造成型,当两者均为塑料材料时,可以通过注塑成型。
97.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分流件130和底壳110、以及导流组件140和底壳110,不仅增强了分流件130和底壳110、以及导流组件140和底壳110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保证分流件130以及导流组件140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底壳110的整体机械强度,延长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98.另外,相较于两者通过连接件连接,连接强度有所增加,增强的分流件130、导流组件140可以避免其在使用时,接触大量的且流速较高的散热风流,发生损坏现象或者与底壳110脱离的现象。
9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照图3和图4所示,还包括电路板190,电路板190设置在底壳110的底壁面上,散热器160设置在电路板190的靠近风机150的一侧。散热器160包括散热基板161和设置在散热基板161上的散热翅片162,散热翅片162位于散热基板161的靠近面板120一侧的板面上,发热组件170设置在散热基板161的背离散热翅片162一侧的板面
上。
100.通过包括散热器160,位于散热器160上方的散热风流,能够经由散热器160上的散热翅片162将发热组件170上的热量传输至外部,对发热组件170起到足够通风、降温的目的。
101.实施例二
102.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包括锅具和实施例一的烹调器100,锅具位于烹调器100的面板120上,烹调器100用于对锅具内的食材进行烹煮。
103.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并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104.本技术提供的烹调器和烹饪器具,锅具位于烹饪器具的面板120上,其中,烹调器包括底壳110、面板120、分流件130和导流组件140,通过将分流件130设置在靠近风机150的出风口151的一侧,导流组件140设置在分流件130的靠近发热组件170的一侧,利用分流件130能够将自风机150的出风口151吹出的散热风流进行分流处理,并且在导流组件140的导向作用下,更加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吹向不同的发热件。同时,位于散热器160上方的散热风流,能够经由散热器160将发热组件170上的热量传输至外部,对发热组件170起到足够通风、降温的目的,解决了相关技术中自风机150的出风口151吹出的散热分流直接流向发热组件170,中间无任何阻挡和导向,使得对于主要的发热组件170的散热效果有限的问题。同时,本技术的烹调器的降温系统更加合理,进一步延长发热组件170的使用寿命,保证烹调器使用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10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10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107.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相连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10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壳(110)、面板(120)、分流件(130)和导流组件(140),所述面板(120)盖设在所述底壳(110)上,并与所述底壳(110)围合成腔体(113),所述分流件(130)和所述导流组件(140)均位于所述腔体(113)中;所述腔体(113)中容置有风机(150)和散热器(160),所述散热器(160)的靠近所述底壳(110)的底壁面一侧的板面上设置有发热组件(170),所述发热组件(170)包括不同的发热件,所述风机(150)的出风口(151)朝向所述发热组件(170);所述分流件(130)设置在所述底壳(110)的底壁面上,且位于靠近所述风机(150)的出风口(151)的一侧,所述分流件(130)用于对自所述风机(150)的出风口(151)吹出的散热风流进行分流;所述导流组件(140)设置在所述底壳(110)的底壁面上,且位于所述分流件(130)的靠近所述发热组件(170)的一侧,所述导流组件(140)用于将分流后的散热风流分别引导至不同的所述发热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170)包括至少两个发热件,至少两个所述发热件的发热量不同;所述分流件(130)为倾斜件,所述分流件(130)的一端靠近所述风机(150)的出风口(151),所述分流件(130)的另一端逐渐向靠近发热量大的所述发热件倾斜。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发热组件(170)的延伸方向,所述发热组件(170)包括第一发热件(171)和第二发热件(172),所述第一发热件(171)的发热量大于所述第二发热件(172)的发热量;所述分流件(130)的另一端逐渐向靠近所述第一发热件(171)的方向倾斜。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件(130)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底壳(110)的底壁面上,所述分流件(130)的另一端朝向靠近所述面板(120)的方向延伸;所述导流组件(140)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底壳(110)的底壁面上,所述导流组件(140)的另一端朝向靠近所述面板(120)的方向延伸,并分别抵接不同的所述发热件。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组件(140)包括第一导流件(141)和第二导流件(142);所述第一导流件(141)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底壳(110)的底壁面上,所述第一导流件(141)的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一发热件(171)的远离所述风机(150)一侧的表面,且所述第一导流件(141)的延伸方向与自所述出风口(151)流向所述第一发热件(171)的散热风流的流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二导流件(142)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底壳(110)的底壁面上,所述第二导流件(142)的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二发热件(172)的靠近所述第一发热件(171)一侧的表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件(142)为倾斜件,所述第二导流件(142)的一端靠近所述风机(150),所述第二导流件(142)的另一端逐渐向远离所述第一导流件(141)的方向倾斜。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件(130)和所述第一导流件(141)之间形成第一导流通道(1411),所述分流件(130)和所述第二导流件(142)之间形成第二导流通道(1421);
所述第一导流通道(1411)的进风口靠近所述风机(150)的出风口(151),所述第一导流通道(1411)的出风口靠近所述第一发热件(171),所述第一导流件(14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导流通道(1411)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第二导流通道(1421)的进风口靠近所述风机(150)的出风口(151),所述第二导流通道(1421)的出风口靠近所述第二发热件(172),所述第二导流件(142)位于所述第一导流通道(1411)和所述第二导流通道(1421)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150)的出风口(151)包括位于所述分流件(130)两侧的第一出风口(1511)和第二出风口(1512);所述第一导流通道(1411)的进风口靠近所述风机(150)的第一出风口(1511),所述第二导流通道(1421)的进风口靠近所述风机(150)的第二出风口(1512)。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风件(180),所述挡风件(180)设置在所述腔体(113)中,且环绕于所述风机(150)的除所述出风口(151)以外的外周上;所述挡风件(180)的其中一个自由端位于所述风机(150)的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1511)的一侧,且自所述风机(150)至所述第一导流件(141)的方向引出,并围设在所述分流件(130)和所述第一导流件(141)的外周,至少部分所述挡风件(180)、所述分流件(130)以及所述第一导流件(141)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导流通道(1411);所述挡风件(180)的另一个自由端位于所述风机(150)的靠近所述第二出风口(1512)的一侧,且自所述风机(150)至所述第二导流件(142)的方向引出,并围设在所述分流件(130)和所述第二导流件(142)的外周,至少部分所述挡风件(180)、所述分流件(130)以及所述第二导流件(142)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导流通道(1421)。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件(130)的倾斜角度范围介于5
°‑
20
°
;和/或,所述第二导流件(142)的倾斜角度范围介于30
°‑
50
°
。11.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组件(140)的高度范围介于1mm-2.5mm;和/或,所述分流件(130)的高度范围介于25mm-35mm,所述分流件(130)的上表面高于或齐平于所述风机(150)的上表面。12.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件(130)和所述底壳(110)为一体件;和/或,所述导流组件(140)和所述底壳(110)为一体件。13.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路板(190),所述电路板(190)设置在所述底壳(110)的底壁面上,所述散热器(160)设置在所述电路板(190)的靠近所述风机(150)的一侧;所述散热器(160)包括散热基板(161)和设置在所述散热基板(161)上的散热翅片(162),所述散热翅片(162)位于所述散热基板(161)的靠近所述面板(120)一侧的板面上;所述发热组件(170)设置在所述散热基板(161)的背离所述散热翅片(162)一侧的板面上。14.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锅具和上述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调器,所述锅具位于所述烹调器的面板(120)上。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烹调器和烹饪器具,涉及家电技术领域,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散热方式不具备针对性、对于主要发热组件的散热效果有限的问题。烹调器包括底壳、面板、分流件和导流组件,散热器的靠近底壳的底壁面一侧的板面上设置有发热组件,分流件位于靠近风机的出风口的一侧,分流件用于对自风机的出风口吹出的散热风流进行分流;导流组件设置在底壳的底壁面上,且位于分流件的靠近发热组件的一侧,导流组件用于将分流后的散热风流引导至发热组件。本申请能够使烹调器内部的降温更具针对性,对于温升较高的发热组件起到精准降温,使烹调器内部的降温系统更加合理,进一步延长发热组件的使用寿命,保证烹调器使用的稳定性和高效性。性。性。


技术研发人员:

张银军 沈术平 陈锦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10

技术公布日:

2023/3/28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1:18: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847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组件   风机   出风口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