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与面光源模块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导光元件,尤其是有关一种导光板及具有此导光板的面光源模块。


背景技术:



2.现有侧入式背光模块将光源放置于导光板的一侧,使光源提供的光线进入导光板后,借由导光板底面的结构使光线均匀的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射。当具有提高亮度的需求时,借由改变导光板底面的结构,使所述结构成为指向性较好的高效能结构,进而提升侧入式背光模块所提供的面光源的亮度。然而,这样的方式,无法满足更高亮度的需求。
3.本“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在“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现有技术。此外,在“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内容并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实用新型内容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光板,以提升出光效率并能用于单侧入光与双侧入光。
5.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面光源模块,以提升面光源亮度。
6.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7.为达到上述的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导光板包括本体与多个凹槽。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相对的第三侧面与第四侧面以及相对的底面及顶面。底面及顶面分别连接于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之间。此外,多个凹槽由底面朝向顶面凹入。每一个凹槽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分别相对于底面倾斜,且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对称设置。本实用新型更提供包括上述导光板的面光源模块。
8.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导光板具有多个凹槽,且凹槽具有对称设置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不仅能提升出光效率,还能用于单侧入光与双侧入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面光源模块因使用此导光板,因此能提升面光源亮度。
9.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面光源模块的示意图。
11.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的一个凹槽的立体示意图。
12.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面光源模块的示意图。
13.图4为图1的导光板的局部仰视示意图。
14.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面光源模块的示意图。
15.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面光源模块的示意图。
16.附图标记列表
17.1、1a:面光源模块
18.10、10a:导光板
19.20:第一光源
20.20a:第二光源
21.40、50、60:光学膜片
22.400、500:基板
23.401、501:下表面
24.402、502:上表面
25.420、520:光学微结构
26.421、521:第一迎光面
27.422、522:第二迎光面
28.100、100a:本体
29.101:第一侧面
30.102、102a:第二侧面
31.103:第三侧面
32.104:第四侧面
33.105:底面
34.106:顶面
35.107:平面
36.110:环形凹痕
37.120:凹槽
38.130:反射层
39.121:第一表面
40.122:第二表面
41.θ1、θ2、θ3、θ4、θ5:角度
42.b1、b2:光线
43.d1、d2:方向
44.l1、l2: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45.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46.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面光源模块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的一个凹槽的立体示意图,在图2中为了清楚说明导光板的凹槽,因此仅绘示一
个凹槽来具体说明,但凹槽数量不局限于此。请参照图1与图2,本实施例的面光源模块1包括导光板10以及第一光源20,其中第一光源20配置于导光板10旁。导光板10包括本体100与多个凹槽120。本体10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101与第二侧面102、相对的第三侧面103与第四侧面104以及相对的底面105及顶面106。底面105及顶面106分别连接于第一侧面101、第二侧面102、第三侧面103及第四侧面104之间。第一光源20配置于第一侧面101旁,其中,第一侧面101系为导光板10的入光面,顶面106系为导光板10之出光面,且第三侧面103及第四侧面104分别垂直于第一侧面101的两端。此外,多个凹槽120由底面105朝向顶面106凹入。每一个凹槽12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第一表面121和第二表面122分别相对于底面105倾斜。本实施例的第一表面121例如面向第一侧面101,第二表面122例如面向第二侧面102,亦即第一表面121位于第一侧面101与第二表面122之间,使凹槽120的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的连接处的延伸方向d1例如垂直于第一侧面的法线方向d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22之一端与第二表面122之一端相互连接,且第一表面121及第二表面122对称设置。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例如相对于底面105的不同方向倾斜,且第一表面121和第二表面122与底面105的夹角例如相同。需进一步说明的是,请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21之一端与第二表面122之一端系可借由一平面107相互连接,此平面107系平行于导光板10的底面105,即,凹槽120系可为梯形结构。
47.图4为图1的导光板的仰视图。请参考图1与图4,上述之多个凹槽120例如随机分布于底面105。凹槽120的分布密度可以是均匀分布,或是依不同设计需求而有疏密之分。在一实施例中,凹槽120例如是利用模具施压于底面105所形成,而模具施压时,凹槽120的外围会形成环形凹痕110。此外,凹槽120借由模具施压成形的过程中,可能因模具定位等加工因素,而使第一表面121及底面105之间的夹角与第二表面122与底面105之间的夹角,具有1
°
至3
°
的差异范围,然而,上述角度差异范围系不影响光线传递路径。
48.请再参照图1与图2,上述之相互连接的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之间例如具有介于130~160度的夹角θ5。此外,凹槽120的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的连接处的延伸方向d1例如垂直于第一侧面101的法线方向d2,且第一表面121邻近第三侧面103的一侧,与邻近于第四侧面104的另一侧之间的直线距离l1例如为40至50微米。换言之,凹槽120的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的连接处在延伸方向d1上的距离l1为40至50微米。此外,上述之凹槽120由本体100的底面105至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的连接处的垂直距离l2例如介于5至6微米。
49.本实施例的第一光源20例如为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灯条,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当第一光源20提供的部分光线(例如光线b1)自第一侧面101进入导光板10,并入射至凹槽120面对第一侧面101的第一表面121时,因为第一表面121相对于底面105倾斜,光线b1被第一表面121反射至顶面106时的入射角改变,不易在顶面106产生全反射,而能从顶面106出射。
50.此外,部分光线(例如光线b2)尚未能自顶面106出射而经由第二侧面102反射(例如全反射)后,可能入射至凹槽120的第二表面122。因第二表面122也相对于底面105倾斜,光线b2被第二表面122反射至顶面106时的入射角改变,不易在顶面106产生全反射,而能从顶面106出射。因此,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0具有较佳的出光效率,能提升本实施例的面光源模块1提供的面光源的亮度。
51.此外,为了提升光利用率,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0可进一步包括反射层130,配置于第二侧面102,一方面可以避免光线从第二侧面102出射造成光损失外,另一方面由于入射第二侧面102的光线会全部被反射,因此可升光利用率,进而提供较佳的出光效率。
52.本实施例的面光源模块1可更包括至少一光学膜片设置于导光板10的顶面106上,本实用新型不限制光学膜片的数量及种类,举例而言,光学膜片可以包括扩散片、棱镜片、高增益光学膜、反射式增亮膜(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dbef)
……
等。图1是以三片光学膜片40、50、60为例,光学膜片40例如为高增益光学膜,光学膜片50例如为棱镜片,光学膜片60例如为反射式增亮膜,其中,光学膜片40系设置于导光板10的顶面106上方,光学膜片60系设置于光学膜片40远离导光板106的一侧,光学膜片50系设置于光学膜片40与光学膜片60之间。光学膜片40包括基板400与多个光学微结构420。基板400具有相对的下表面401与上表面402,其中下表面401朝向导光板10的顶面106。光学微结构420设置于上表面402上。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微结构420例如为相互邻接的三角柱,且光学微结构420具有较靠近第一侧面101的第一迎光面421以及连接第一迎光面421且较靠近第二侧面102的第二迎光面422,其中第一迎光面421与第二迎光面422分别与上表面402之间具有角度例如相等的θ1和θ2。亦即,光学膜片40的光学微结构420的横截面轮廓为等边三角形,θ1和θ2例如为22度,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光学膜片50包括基板500与多个光学微结构520。基板500具有相对的下表面501与上表面502,其中下表面501朝向导光板10的顶面106。光学微结构520设置于上表面502上。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微结构520例如为相互邻接的三角柱,且光学微结构520具有较靠近第一侧面101的第一迎光面521以及连接第一迎光面521且较靠近第二侧面102的第二迎光面522,其中第一迎光面521与第二迎光面522分别与上表面502之间具有角度例如相等的θ3和θ4。亦即,光学膜片50的光学微结构520的横截面轮廓为等边三角形。其中,角度θ3和θ4不等于角度θ1和θ2,θ3和θ4例如为45度。需进一步说明的是,光束b1于导光板10的顶面106出射后,将依序传递至光学膜片40、光学膜片50及光学膜片60,以提升面光源模块1在垂直于导光板10的顶面106的方向上的集光性。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可将光学膜片40替换为扩散片,于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中,亦可仅包含光学膜片50及光学膜片60,而不包含光学膜片40。
53.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面光源模块的示意图。请参考图5,本实施例的面光源模块1a与上述之面光源模块1相似,主要差异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0a的第二侧面102a不设置有反射层,且面光源模块1a更包括第二光源20a设置于第二侧面102a旁。亦即,第一侧面101与第二侧面102a分别为入光面。由于导光板10a底面的凹槽120为对称结构,亦即凹槽120具有面对第一侧面101的第一表面121与面对第二侧面102a的第二表面122,且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相对于底面105倾斜,可以分别将来自第一侧面101与来自第二侧面102a的光线反射,并使上述的反射光线至顶面106时的入射角改变,不易在顶面106产生全反射,而能从顶面106出射,因此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0a能够有效利用双侧光源的能量,进而提升面光源模块1a的亮度。需进一步说明的是,请参阅图6,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21之一端与第二表面122之一端系可借由一平面107相互连接,此平面107系平行于导光板10的底面105,即,凹槽120系可为等腰梯形结构。
5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导光板具有多个凹槽,且凹槽具有对称设置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使导光板能够提升出光效率,还能用于单侧入光与双侧入光。本实用
新型实施例的面光源模块因使用此导光板,因此能提升面光源亮度。此外,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因面光源模块具有高增益光学膜,可避免自导光板顶面出射的光被反射回导光板中,进而提升面光源模块的亮度。
5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书不须达到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技术特征: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本体以及多个凹槽,其中所述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相对的第三侧面与第四侧面以及相对的底面及顶面,所述底面及所述顶面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第三侧面及所述第四侧面之间;所述多个凹槽由所述底面朝向所述顶面凹入,所述多个凹槽中的每一个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分别相对于所述底面倾斜,且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为对称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相互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夹角介于130~160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为入光面,所述导光板还包括反射层,配置于所述第二侧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分别为入光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凹槽随机分布于所述底面。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凹槽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邻近所述本体的所述第三侧面,所述多个凹槽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一表面的另一侧邻近于所述本体的所述第四侧面,所述多个凹槽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一表面的所述侧及所述另一侧之间的直线距离为40至50微米。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凹槽中的每一个由所述本体的所述底面至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的连接处的垂直距离介于5至6微米。9.一种面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光源模块包括导光板以及第一光源,其中所述导光板包括本体以及多个凹槽,其中:所述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相对的第三侧面与第四侧面以及相对的底面及顶面,所述底面及所述顶面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四侧面之间;所述多个凹槽由所述底面朝向所述顶面凹入,所述多个凹槽中的每一个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分别相对于所述底面倾斜,且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为对称设置;以及所述第一光源配置于所述第一侧面旁。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面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相互连接。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面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面设有反射层。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面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光源模块还包括第二光源,配置于所述第二侧面旁。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面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光源模块还包括至少一光学膜片,配置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顶面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光板,该导光板包括本体与多个凹槽。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相对的第三侧面与第四侧面以及相对的底面及顶面。底面及顶面分别连接于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之间。此外,多个凹槽由底面朝向顶面凹入。每一个凹槽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分别相对于底面倾斜,且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对称设置。本实用新型更提供包括上述导光板的面光源模块。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的凹槽所对称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可有效地提升出光效率,且用于单侧入光及双侧入光。且用于单侧入光及双侧入光。且用于单侧入光及双侧入光。


技术研发人员:

潘柏志 臧志仁 杨文彬 刘嘉伦 范正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苏州璨曜光电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19

技术公布日:

2023/3/28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3:45: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843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侧面   表面   凹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